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 铁血温情——《孙子兵法》的人性之美
定价:16.00元
作者:刘国建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350492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孙子所处的时代大约与孔子同时,正值春秋末期,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就是没有了规矩,天下大乱了。本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自大夫出,周天子名为天下的共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子的,与普通的诸侯王没有什么不同;不仅如此,他还得看大国的脸色行事,时常受大国的窝囊气。为什么会这样呢?周王室刚开始分封时,分封的大都是自己的亲族(当然也分封了异姓),目的是以亲族拱卫王室,因为毕竟是一家人嘛,总是可靠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亲族世代繁衍,分支众多,离亲族主干越来越远,亲族也就不亲了。既然亲族业已不亲,谁还会把周天子当回事?这样,礼就崩了,乐就坏了。“礼崩乐坏”就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的礼乐秩序崩盘瓦解。其直接后果就是为拓展诸侯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战争频发。自人类社会以来,尽管“文明”浪潮汹涌澎湃,诸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本,还有什么人道主义、普适价值、国际准则、国际公约、人权公约、国际法庭、国际救援、国际维和,甚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如此等等,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人们生活的道路,抚慰着人们频频受伤的心灵。但迄今为止,人与人、国与国,阶级与阶级、集团与集团,在利益冲突不可调和时,似乎**解决的办法就是诉诸武力。“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谁愿意把自己的国家拱手让给他人呢?“战争”与“文明”相生相伴,直至曾经被人们寄予*美好憧憬的21世纪,更何况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作者为春秋时吴国的将军孙武。《孙子兵法被列为世界兵书之一,并有“兵学盛典”和“古代兵书”的美誉。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通过对《孙子兵法》多年研究,在本册书中也描述了孙子思想在当世的运用和自己的心得,故具有阅读欣赏价值。
目录
前言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金
——孙子所处的时代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孙子其人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孙子归隐原因猜想
白玉与战争
——孙子的人道主义境界
养的战争
——战争的困惑
三字说经
——计、诡、全
一将功成骨枯
——慎战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里之外
——庙算
有形与无形
——军事力量运用之两极
势随形生 形依势活
——形与势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假莫辨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虚实相生
乱花渐欲迷人眼
——奇正互变
战场之外的杀戮
——韩信的悲剧
外交中的兵法
——战争变奏曲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孙子》人道主义思想散论
人类终结战争还是战争终结人类
——杞人忧天现代版
作者介绍
刘国建:铁
道警察学院教授、学报主编
文摘
序言
我注意到作者在解读每一条兵法时,都会习惯性地回溯到它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这种历史纵深感为冰冷的规则注入了鲜活的“人味儿”。比如,书中提到战国时期某位将领如何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三军用命,作者就将重点放在了对将领如何“与士卒同甘共苦”的细节描述上。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铁血”并非意味着严酷无情,而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体现。当领导者能够真正与追随者共患难时,那种无形的力量远胜于任何严厉的军法。这本书非常成功地将“治军”的哲学引申到了“治人”的艺术,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权威源于深植人心的信赖,而非单纯的职权压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它居然能把《孙子兵法》与东方哲学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融会贯通,实现了真正的“刚柔并济”。我过去总觉得兵法是强硬的、进攻性的,但这本书却花了很大篇幅来论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并将其归结为对自身“柔性”力量的修炼。作者的论述逻辑缜密,通过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古老智慧的重新解读,将“道”的概念融入了“兵”的实践中。这种宏大的哲学视野,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解读作品。它提供的不是战术手册,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以一种不动声色、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的生存指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淬火与升华。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孙子兵法》的印象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讲解上,觉得它离现代生活太遥远,充斥着刀光剑影和权谋算计。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最让我震撼的是对“势”与“利”的剖析,作者没有将“利”简单等同于物质上的得失,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平衡。书中对“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解读,简直是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最高的胜利不是通过力量的碾压,而是通过环境的塑造和心理的引导,这和我们今天在职场中处理复杂人际关系、进行商业谈判的思路何其相似!它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思考框架,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硬碰硬”,转而寻求更巧妙、更具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存智慧完美嫁接的能力,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严肃的军事理论著作,反而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作者在解读那些看似冷酷的兵法谋略时,总能巧妙地穿插进对人性深处的洞察。我尤其欣赏它探讨“知彼知己”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在讲战术上的相互了解,更是在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内心的驱动力和局限性。读到关于“用兵之法,必以智谋为先”的那一段,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却又不失人情味的古代谋士形象,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因此更懂得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达成目标,这份“温情”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基于对生命敬畏的最高智慧。整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仿佛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即便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章节,也被阐释得通透易懂,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兵学的理解维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铁血”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人”最深刻的体恤与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不像是在研读兵书,更像是在品鉴一首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用词考究却不堆砌辞藻,总能在恰到好处的地方戛然而止,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例如,对“兵者诡道也”的阐释,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欺骗”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诡”背后的复杂心理博弈——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恐惧、贪婪、自负)来构建有利于己方的“假象”。这种对人心理的精微刻画,细腻到令人心惊,仿佛作者是一位隐匿在历史尘埃中的心理学家,用兵法的外衣包裹着对人类心性的犀利洞察。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上几分钟沉浸在那种深沉的思考中,感觉自己的心性也随之沉淀了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