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毁长城
定价:28.00元
售价:16.8元,便宜11.2元,折扣60
作者:司马光,柏杨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47020456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司马光撰、柏杨译的《自毁长城》是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之一,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德必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内容提要
司马光撰、柏杨译的《自毁长城》是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之一,《自毁长城》讲述了:大分裂时代前期“五胡十九国时代,在本册结束,后期南北朝时代,同时在本册开始。再一次的感谢司马光,中国只有这一部书——《资治通鉴》,把五胡十九国的关系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再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一个读者,我们是何等幸运。
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是当时人的幸运,甚至往往是当时人的悲哀。五胡十九国时代人如此,南北朝时代人也如此。我们听到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话和太多平民的哭声喊声。
而南北朝人,比五胡时代的人,处境更为悲惨。
目录
导读
第二次南北大战
北燕流血
西秦王国亡
胡夏帝国亡
南朝宋诬杀檀道济
北燕帝国亡
北凉王国亡
五胡十九国时代终
北魏屠酒泉
北魏杀刘絮屠三族
北魏盖吴起兵
北魏屠杀佛教徒(三武之祸一)
作者介绍
文摘
1春季,正月,南朝宋帝国(首都建康【江苏省南京市】)京畿总卫戍司令(扬州刺史)王弘上疏请求辞去京畿总卫戍司令及主管机要(录尚书事)本兼各职,而转让给彭城王刘义康。南朝宋帝(三任文帝)刘义隆(本年二十三岁)下达一份褒扬的诏书,但拒绝批准。
正月二十日,刘义隆任命刘义康当高级咨询官(侍中)、扬南徐兖军区司令长官(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宰相(司徒)、主管机要,兼南徐州(州设京口【江苏省镇江市】)州长(刺史)。王弘跟刘义康二人的总部,都设有助理官员及警卫部队,共同辅佐。王弘身体衰弱,本来经常患病,再加上他又决心远离大权,所以每件事都推给刘义康。刘义康遂负起责任,总管内外事务。
刘义隆再任命抚军将军、江夏王刘义恭当荆湘等八州军区司令长官(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八州:荆、湘、雍、益、梁、宁、南秦、北秦),兼荆卅(州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k~l-K;高级咨询官(侍中)刘湛当南蛮保安司令(南蛮校尉),负责处理军区司令部及州事务。刘义隆写信给刘义恭,说:
“管理天下,至为艰难。家国事务,十分重大。虽然不是开创,而只是继承现成基业,但要想保守它不致败坏,也不简单。是兴隆或是衰退是安全或是危险全靠我们自己。怎么能不感觉到王业不易,对我们肩头的重担,深觉畏惧!
“你性情褊急暴躁,愿望稍稍受到阻挠,就用强硬手段,非达到目的不可。至于心里本来没有某种想法的,外面稍稍引导,你也会立刻就有某种想法。这容易招灾惹祸,应该时常提醒自己,竭力克制。卫青对知识分子礼貌周到,对地位低的一些人物也有恩惠(参考前一一九年)。西门豹性情刚急,身上常佩苇草;董安于性情和缓,身上常带弓弦;都用以警告自己,改正缺点(《韩非子.观行》)。而关羽、张飞,却恰恰相反,二人性格,各趋(关羽亲近武官,而轻视知识分子;张飞敬重知识分子,却看不起地位比他低贱的人;参考二二一年六月)。你做人做事,要深刻体会这些故事的教训。如果事情忽然发生巨变(暗示自已死亡),我的儿子年纪还小,你身为宰相(司徒),势必负起姬旦的责任(周王朝一任王武王姬发逝世,老弟周公姬旦辅佐年幼的侄儿、二任王成王姬诵),所以,你不可以不了解责任的内涵。到那个时候,帝国是安是危,掌握在你们叔侄二人之手。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像是一部精心铺陈的史诗,开篇就将我拽入一个宏大而又充满张力的世界观中。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每一个决策、每一次犹豫,都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让我这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那种沉重的历史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让我读起来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但正是这种张力,才使得后续情节的每一次爆发都显得无比酣畅淋漓。书中对于权谋斗争的描写,绝非简单的正邪对立,更多的是在灰色地带游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不得已的立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复杂社会结构时所展现的耐心和细致,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终都像是一颗颗精密的齿轮,驱动着整个庞大的故事机器运转。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意味深长的对话,它们往往蕴含着多层的解读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这种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跟上的阅读体验,恰恰是我所追求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不像当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那样追求刺激和爽感,而是散发出一种古典的、沉稳的力量。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仔细打磨的宝石,棱角分明,却又折射出复杂的光芒。我尤其喜欢其中那些充满哲思的段落,它们不以说教的方式出现,而是巧妙地融入在人物的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读者的思考方向。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而非被动接受信息。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里,学会了如何用更精准的词汇去命名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如何从宏大的叙事中抽离出来,关注到那些被时代洪流所淹没的微小个体的尊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它如何用如此精妙的笔触,去解剖人性最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耐心,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但一旦跨过那道门槛,收获是极其丰厚的。我非常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考据和推敲,使得整个世界观的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用最坚固材料搭建起来的迷宫,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轻易推翻的漏洞。书中对于“选择”与“代价”的探讨,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而且作者极其残忍地展示了每一个看似正确的选择背后,都必然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无法挽回的牺牲。这种对现实残酷性的直面,让人感到震撼,也让人对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同情——他们不是被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而是活生生的、在重压下做出艰难抉择的个体。这种深沉的悲剧性,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虽然略显沉重,却也因此显得无比厚重和真实,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构建的独特美学风格。那种文字的质感,仿佛是用水墨和厚重的油彩混合而成,带着一种古老而又颓废的颓废美。情节的推进并不急躁,而是像一条深不见底的河流,表面看似平静,水面下却暗流涌动,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诱惑。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能力简直是大师级的,无论是描写宏伟建筑的衰败,还是刻画人物在特定场景下的细微动作,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那种冰冷、潮湿的空气。尤其是在处理情感冲突时,作者选择了克制而内敛的方式,没有歇斯底里的宣泄,而是通过眼神、沉默和环境的细微变化来传达巨大的情感能量,这种高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读完之后,那种情绪的余韵久久不散,让人不禁思考,在如此强大的历史洪流面前,个体微弱的挣扎究竟意味着什么,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远大于直接的答案。
评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像拼图一样逐步还原出一个宏大历史事件的全貌。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甚至有些许迷失,因为信息的碎片化处理让人难以把握事件的主干,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随着阅读的深入,当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开始交织、重叠、最终汇聚成一个清晰的画面时,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是其他线性叙事作品无法比拟的。这种叙事上的挑战性,反而激发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让我像个侦探一样,积极地在文字中寻找隐藏的联系和作者埋下的伏笔。这种层层递进的揭示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可读性,使得即便是对历史题材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被这种精巧的结构所吸引,去主动探索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