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时代的电视图像
定价:27.50元
作者:徐威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43434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电视工作者、造型艺术爱好者及广大观众更好地生产、理解、欣赏电视图像,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业内专家学者编著的《数字时代的电视图像》,从电视图像的发展过程、构成要素、制作工序、艺术比较、技术处理等方面,以数字技术为中心,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配合精致的图片,对电视图象做了缜密的分析和系统的介绍。
目录
章 电视图像概述
节 电视图像的源起
第二节 电视图像的种类、技术和艺术
第三节 电视图像的现状
第四节 电视图像的资料功能
第五节 电视图像的介质转换
第六节 电视图像现现代传媒资源共享
第七节 电视图像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二章 电视图像元素
节 场景与电视图像
第二节 灯光与电视图像
第三节 服装与电视图像
第四节 化妆与电视图像
第五节 道具与电视图像
第六节 文字与电视图像
第七节 主持人与电视图像
第三章 电视图像制作
节 电视拍摄的范围
第二节 电视拍摄技巧与灵感
第三节 专题节目图像制作
第四节 现场直播图像制作
第五节 电视剧图像制作
第六节 动画图像制作
第七节 广告图像制作
第八节 传统图像编辑技巧
第九节 非线性图像编辑技巧
第四章 电视图像艺术
节 电视图像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电视图像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 电视图像与视知觉
第四节 电视图像与声音
第五节 电视图像与摄影
第六节 电视图像与电影
第七节 电视图像与绘画
第八节 电视图像与现实
第九节 电视图像的平面构成
第十节 电视图像的色彩构成
第十一节 电视图像的立体构成
第五章 电视图像处理
节 摄像机与电视图像
第二节 录像机与电视图像
第三节 传输技术与电视图像
第四节 数字电视与电视图像
附录 撰稿人名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篇幅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致的知识体系。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技术演进的简单罗列,更像是试图挖掘隐藏在屏幕像素背后那些深刻的社会、文化乃至哲学意涵。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视觉语言演变脉络的梳理,从早期的模拟信号到如今高清数字流的转换,书中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细节,但奇怪的是,即便是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那些复杂的概念也仿佛被赋予了某种诗意的解释,使其变得可以触摸和理解。比如,它探讨了分辨率提升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真实”的感知边界,以及这种“更高清晰度”的追求本身是否构成了一种新的视觉意识形态的建构。作者的笔触时而冷静如学者般剖析现象,时而又带着一种近乎激情的批判性,去审视这种技术奇观对日常观看习惯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那种厚重感本身就像是在宣告,这是一部值得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力作,而非快餐式的普及读物。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每天习以为常的那些屏幕上的画面,体会到一种被“启蒙”的微妙快感。
评分坦白说,初读此书时,我有些被它的理论深度所震慑。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媒体评论集,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媒介理论的核心地带。书中对于“观看”行为的解构尤为精彩,它打破了我长期以来那种被动接受图像信息的习惯性认知。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视觉上的“考古发掘”,去探寻每一次技术迭代背后所隐藏的权力结构和凝视机制。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时间性”的讨论,即数字图像的瞬时性与无限可塑性是如何颠覆了传统线性叙事的体验。这种对媒介本体论层面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行业回顾。然而,这种高密度的理论输出也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有些章节读起来确实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资料来打通晦涩的逻辑链条。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工具书,尽管其思想的火花足以点燃任何一个对视觉文化抱有严肃态度的读者。
评分如果说大多数关于媒体变迁的书籍都在赞颂“进步”与“便捷”,那么这部作品则明显带着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它对“无处不在的屏幕”这一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性审视,探讨了当图像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甚至唯一中介时,我们付出了怎样的认知代价。作者对“沉浸式体验”的描述尤其令人警醒,他没有将之浪漫化,反而将其解读为一种对“界限感”和“反思能力”的消解。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观看疲劳”的论述,它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信息爆炸带来的不是更清晰的认知,而是更深层的迷惘。这种悲观的基调在同类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它迫使读者从那种对新技术盲目乐观的舒适区中走出来,去直面屏幕背后的异化力量。这种批判性的力量,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而不是一剂安慰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或许是其最具挑战性也最富魅力的特质之一。在介绍历史背景时,它的措辞严谨,如同法庭辩论一般字字珠玑,逻辑推演如同精密机械般无懈可击。然而,当作者转向对新兴媒介形态的描摹时,他的笔触却会突然变得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性,仿佛一位诗人正在描绘一场宏大的视觉交响乐的落幕。这种风格的剧烈反差,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张力。例如,他对某些早期实验性影像的描述,其用词之华丽,几乎让人忘记了主题本身的技术属性,转而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学震撼。这种风格上的“不统一”,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统一感——那就是对“图像力量”本身无尽的探求。它要求读者随时准备切换自己的思维模式,从冷峻的分析者瞬间转变为敏感的体验者,这种阅读要求,本身就是对当代信息接收者的一种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极其反常的,这或许正是它最迷人也最令人抓狂的一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索来讲述故事,反而是以一系列高度聚焦的“案例切片”来构建其论点。某一章可能突然跳跃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播标准争论,下一章却立刻聚焦于当前流媒体平台算法对内容分发的隐性控制。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初看之下略显跳跃,但深入之后,便能体会到作者试图通过这种碎片化的方式,来模拟数字信息流的本质状态——即一切信息都是同时存在的、相互交织的。我发现自己常常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阅,试图将这些看似独立的论点拼凑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一本静态的书籍,不如说是在与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的信息网络进行交互。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选取得非常独特,它们并非用来美化版面,而是作为一种额外的、高度浓缩的视觉论据存在,为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