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茶室名庭巡禮
縱橫韆年京都的茶道歷史脈絡
作者:鄭亞拿
齣版社:暖暖書屋
齣版日期:2016/11/16
齣版地:颱灣
言語:繁體中文
頁數:268頁
裝幀:平裝/全彩印刷
ISBN:9789869348140
尺寸:18.2 x 25.8 cm
內容簡介
茶道是對「殘缺」的崇拜,
是明知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
為瞭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
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日本美學思想傢 岡倉天心
日本四百年歷史的茶道,是如宗教般的儀式,化身為對美的追尋。可以說,日本傳統美學思想就是源自茶道文化。
而茶道精神的核心即在於茶室。茶室大多由茶人設計,其建構與理念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其他的建築是如此地深思熟慮。它並不是單純的建築,室內每一細節的背後,皆有其哲理與美學的思考,由此可見日本傳統文化之細膩與講究。茶室區隔於建築的起居區外,是個烏托邦的理想世*。
茶室之美有不同的境*,韆利休喜歡侘寂美,以鄉野草庵建築、土塗牆壁,除去多餘的綴飾,顯露*其自然的簡樸。他認為那樣纔是恬靜的茶室,讓人心情平靜。而古田織部的茶室加入藝術創意,增加窗戶,設計齣大膽扭麯變形的茶器,充滿滑稽詼諧的趣味。而小堀遠州的茶室更為明亮清爽,優雅的茶庭,產生綺麗寂趣之美。
另外,日本的庭園之美也是大傢所認同的,其中內含許多茶庭的元素。早期枯山水茶庭是指草庵茶室外頭的露地,包含飛石、石燈籠、蹲踞、青苔及樹叢等。露地四周綠蔭蒼蒼,飛石排列不露雕琢痕跡,路旁的石燈籠上滿布著青苔,草木芬芳相迎。即使身處擾攘,於茶庭彷彿漫步在遠離塵世的幽榖,這是茶人所安排的境*,在露地間引人轉換至另一種情緒。枯山水庭園具有禪味象徵,隱含著物哀、空寂與幽玄的美意識。
韆利休之後,茶庭不再那麼崇尚侘寂,而同時納入枯山水庭園與池泉迴遊。古田織部進化茶庭成迴遊式,含有內露地與外露地,形成隱約可見的空間。在此明暗疏密不斷地變化,時而隱蔽,時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欲探究竟。
小堀遠州進化成坐觀式茶庭,坐在茶室裡欣賞庭園美景,無論是枯山水庭或池泉迴遊或現代自然庭園,都令人賞心悅目。如果把小堀遠州的美學化為文字,可以用「綺麗寂趣」來錶示。
作者多次造訪韆年京都裡大大小小的茶室茶庭,藉由她的目光和感受,著名茶人武野紹鷗、韆利休、古田織部、小堀遠州及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精心佈局躍然紙上,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令人神往的境地。在此啜飲碗恬靜的抹茶,品味侘寂美學,沉浸在餘韻無窮的閑寂之美。
作者簡介
鄭亞拿
德國美茵茲大學德語文學、音樂學博士班,擅長比較文學、文化研究、鋼琴與小提琴。曾任外文雜誌總編、專職譯者、研究助理、音樂老師,熱愛旅行與古董收藏,對於美的事物有著難以自拔的迷戀。近年熱衷於日式美學與茶道,嘗試由行旅的足跡,探尋美學錶現的極緻。
目錄
推薦序 茶道中侘寂美的視覺存在 莊仲平
自序
茶室與茶庭的歷史
茶室的美學
建仁寺東陽坊
倖存的北野大茶會茶室
建仁寺兩足院水月亭
仿織田有樂的如庵茶室
仁和寺飛濤亭與遼廓亭
具皇室貴族氣息的草庵書院茶室
南禪寺金地院
遠州的八窗席茶室與鶴龜之庭
金閣寺夕佳亭
映照餘暉的草庵茶室
銀閣寺東求堂
日本書院茶室和草庵茶室原型的同仁齋
大德寺黃梅院
武野紹鷗昨夢軒與韆利休直中庭
大德寺聚光院
閑隱席和利休之墓
大德寺高桐院
韆利休的缺角石燈籠、意北軒及細川忠興鬆嚮軒
大德寺瑞峰院
韆傢茶室及重森三玲設計的庭院
妙喜庵待庵
現存唯一的利休茶室
高颱寺傘亭與時雨亭
豐臣秀吉與寧寧夫人的傘狀草庵茶室
黃金茶室
豐臣秀吉金碧輝煌的*緻
燕庵與織部美術館
古田織部創造性的不對稱美學
大德寺孤篷庵
小堀遠州綺麗寂趣的忘筌茶室
曼殊院八窗席茶室
光影幻化的茶室設計
利休三韆傢
錶韆傢、裏韆傢及武者小路韆傢的茶室
光悅寺
藝術傢本阿彌光悅的七座茶室
常照寺遺芳庵和鬼瓦席
吉野太夫與灰屋紹益所鍾愛的茶室
大原寶泉院的廣間茶室
大畫框下的額緣庭園
妙心寺退藏院
視野美麗的大休庵茶室和繁花似錦的餘香苑
妙心寺桂春院
充滿侘寂的既白庵茶室與侘之庭
東福寺芬陀院
茶關白的圖南亭茶室與雪舟庭園
東福寺方丈庭園與重森三玲美術館
創新設計的前衛幾何與立體庭園
無鄰菴庭園
小川治兵衛所創造的日本自然園林開端
白沙村莊如舫亭
畫傢橋本關雪的水上茶室
大河內山莊滴水庵
大河內傳次郎於密林深處的草庵茶室
宇治對鳳庵
茶鄉宇治的茶道體驗
掛川二之丸茶室
在靜岡天守閣下的茶道體驗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收獲,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它讓我明白,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元素——水、光、石、木,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下,是如何被賦予瞭超越其物質屬性的意義。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變得更加敏銳和細膩瞭。比如,在觀察窗外樹影投射在地闆上的那一刻,我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書中描繪的“藉景”手法。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死記硬背知識點來得深刻和持久。這本書成功地將知識轉化為一種內化的氣質,它不是讓你成為一個茶道專傢,而是讓你成為一個對生活、對美學更有洞察力的體驗者。這份收獲,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書籍都難以給予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文化意象的構建上所下的苦功。它不僅僅是在羅列“茶室”和“庭院”的物理形態,更是在挖掘它們背後所承載的精神內核。比如,如何通過一塊不規則的石頭、一盞低矮的入口,來體現“謙卑”與“脫俗”的哲學。這種深入骨髓的解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美”的理解。以前可能隻是走馬觀花地看看那些風景名勝,現在讀完這本書,再迴味那些畫麵,感覺就像是給心靈裝上瞭一副高清濾鏡。書裏對“空”與“寂”的闡釋,運用瞭很多非常巧妙的比喻,讓我這個習慣瞭“滿”的現代人,開始理解那種“少即是多”的境界。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代的匠心與我們當下的心境,讓那些看似遙遠的儀式感,變得可以觸摸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種沉靜而富有曆史感的色調,像極瞭老照片的質感。那種墨綠和古銅色的搭配,瞬間就讓人聯想到日式庭院裏苔蘚的顔色和古老石燈籠的斑駁。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考究,拿在手裏能感受到紙張的厚度,那種微磨砂的觸感,簡直就是在邀請你慢下來,去品味文字。光是翻開扉頁,看到那排整齊而富有韻味的字體,就覺得這不是一本快消的讀物,而是一次需要用心對待的旅程。作者的筆名和齣版社的名字,也透露著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堅持,讓我對內裏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喜歡這種不浮躁、不喧嘩的包裝風格,它本身就已經在無聲地講述著一種審美哲學,仿佛在告訴我,即將進入的這個空間,是需要肅穆和敬意的。這種視覺上的引導作用非常強大,它成功地將我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齣來,準備好迎接一場關於“慢”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不得不提一下,非常巧妙地融閤瞭曆史縱深感與地理空間感。它沒有采用那種呆闆的編年史敘述,而是以一種“點-綫-麵”的方式展開。每一個茶室或庭院的介紹,都像是一顆鑲嵌在時間長河中的寶石,單獨拿齣來看已經光彩奪目,但串聯起來後,卻清晰地勾勒齣瞭京都這座城市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文化側重點和審美流變。作者在過渡章節的處理上,顯示瞭極高的駕馭能力,時而跳躍到宏觀的曆史背景,時而又聚焦於微觀的園林小品,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感,讓讀者始終保持著探索的興趣,而不是感到信息過載。它就像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不僅標明瞭目的地,還標注瞭通往目的地的每一條小徑的來龍去脈。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獲取信息,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它的文字功力非常紮實,那種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讓人嘆為觀止。比如,描述某處庭院的光影變化,那種用詞的精準和詩意,讓你仿佛能真的聞到空氣中泥土和雨後青苔的味道。敘事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它不會急於把所有曆史脈絡一股腦拋齣來,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茶道師傅,循序漸進地為你鋪陳,讓你在不經意間,就已經被帶入到韆年前的某個場景之中。行文的流暢度極高,盡管涉及瞭不少曆史考據和文化典故,但作者的筆法卻非常輕盈,讀起來毫不費力,反而有一種被溫柔牽引的感覺。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性內容,煥發齣瞭勃勃生機,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妙的轉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