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虚云大师口述 | 作者 | 虚云大师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090780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虚云大师指出,“禅”可以开拓吾人心灵,开发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禅。虚云大师对禅学的开示绝非晦涩难懂,而是令人久读不厌,如同亲承法炙。愿借此书,向世人引述虚云大师禅学的思想,帮助世人解除烦忧困扰,铲平困苦,得一个平静自由的心境! |
| 作者简介 | |
| 虚云禅师,俗名萧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时母亲就去世,后由庶母抚养长大。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1824-1907)受戒。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百年虚云,千年禅心。字字珠玑,句句参悟。心若莲花,经是般若。药医不死病,佛度有心人。 |
| 文摘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整体装帧尺寸和重量感,拿在手中有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这对我这个喜欢在通勤路上阅读的人来说,是个小小的挑战,但同时也成了一种积极的信号。它提醒我,有些内容需要你放慢脚步,需要你郑重其事地对待,而不是在指尖快速滑动的电子屏幕上匆匆浏览。它要求一种仪式感,一种精神上的“落座”。我甚至注意到扉页上关于版权和印制的细微说明,那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对出版流程的规范性,再次佐证了东方出版社的专业水准。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最终汇集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核——它让你相信,你手中捧着的,是一份值得被珍藏和反复研读的珍贵文本,而非易逝的快消品。它散发出的那种内敛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质感,是最好的评价。
评分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的定价策略,它似乎完全没有被市场上的浮躁气息所裹挟。在同等装帧水准的其他社科或宗教类书籍中,它的价格定位显得尤为合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知识和精神财富的尊重与普及的姿态。这让我联想到,真正的智慧分享,不应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东方出版社似乎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这些跨越时空的教诲,应该被更广泛的人群接触和理解。当我翻阅目录时,那种结构性的严谨也让我赞叹。它不是零散的语录堆砌,而是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的体系,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而不是被各种高深的术语迷住了眼睛。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禅宗思想,有迹可循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比任何华丽的宣传都更有力量。
评分拿到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查阅了出版社的背景信息,这并非是对内容本身的不信任,而是对“谁来讲述”这个问题的好奇。东方出版社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一直享有盛誉,他们的筛选标准必然是极其严格的。这种“信誉背书”对于一本记载高僧生平与教法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所记录的内容经过了审慎的考证和严格的筛选,避免了坊间流传的各种讹误和曲解。这种对源头材料的尊重,是所有严肃宗教或哲学著作的生命线。此外,我也注意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传统纹饰的元素,虽然低调,但绝不失文化底蕴。这些细节,共同构筑了一种庄重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阅读氛围,让人在翻阅的每一页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世纪的文化传承的重量感。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手头的这本“口述体”记录有所保留。毕竟,大师的境界是难以言传的,文字转述总会带来信息损耗。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沉浸进去时,那种“口述”的鲜活感却超乎了我的预期。它不像许多刻板的经文解读,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现场感。文字的节奏感非常自然,仿佛作者真的是坐在那里,以一种极其平实甚至略带家常的语气,向听者(也就是我们读者)揭示着那些看似遥远实则贴近日常的真理。这种“在场感”极大地消解了阅读的距离,让那些深奥的禅机妙理,变得可以被普通人的心智所触及。这绝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高超的转译艺术,让“听”的体验通过文字得以重现,殊为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便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感扑面而来。那种墨黑与留白之间的张弛有度,仿佛就是对内容精髓的一种视觉提炼——虚空与实有的辩证。我特地留意了装帧的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重,这在如今很多追求轻薄的出版物中是难得的。东方出版社这次的用心可见一斑,他们似乎深知,对于承载大师教诲的作品,物质形态本身也应当是敬畏的体现。书脊上的字体选择,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佛教典籍的读者,也能在视觉上感到亲切而非疏远。内文的排版,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都极为考究,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仿佛不是在“读”文字,而是在“听”一位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也暗示了其中蕴含的文字分量。我感觉,光是捧着它,内心就能得到一种微妙的安定,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开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