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战争文化
定价:86.00元
作者:托马·拉比诺(Thomas Rabino)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2016192
字数:516000
页码:53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可以让我们透过美国当局的一些行动看到其背后的实质,它以“9·11”事件为视角,一窥当今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排除万难”逐鹿中东的不死野心!今天的我们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和平和民主引发的血腥大战究竟目的是什么?读完这本书,读者对这个话题或许会有更透彻更深入的解读。
内容提要
美国并不酷爱战争,但美国需要战争。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是世界上*一个接连打过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
美国这个国家跟战争真乃难舍难分的一对。自打从一场独立战争立国开始,这个国家似乎不征战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两个半世纪以来,美国向多个国家发动了60多场军事干预,从古巴到伊朗,从日本到越南,当然还有两次发生在欧洲的地盘上。一直以来,美国都在世界上占据着霸主地位,它的霸权主义思想注定让它与战争密不可分。
自“9·11事件”之后,美国开始了一场“反恐战争”。世贸中心仿佛依旧冒着浓烟,废墟之上,美国战争文化重新升腾。它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想要重树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战争文化》以该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美国战争思想和军事文化对该国政治、外交、社会的渗透和深刻影响。
本书将美国的战争文化如实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面向的主要是对美国历史、文化和军事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目录
作者介绍
·拉比诺Thomas Rabino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内部”与“外部”边界的模糊处理。作者清晰地展示了,战争文化并非只停留在前线或政治宣言中,它早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日常生活肌理,影响了教育系统、体育文化乃至娱乐产业。它描绘的不是一次战争,而是一种持续的、内嵌于民族身份中的“战备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需要一套复杂的文化机制来不断地自我验证和修复。读完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社会现象,最终都能汇聚到对军事力量的隐性崇拜上。它挑战了传统地缘政治分析的局限,提供了一个更深、更具社会本体论意义的解读框架。这本书是那种你读完后,会忍不住想推荐给所有关心现代社会权力运作逻辑的朋友的“必备读物”。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那种历史的重量感。这本书不是在批判或歌颂,而是在进行一种近乎人类学式的田野考察,考察美国人是如何“学会”看待和接受战争的。它深入探讨了仪式、纪念碑以及日常语言中隐藏的战争密码。比如,它对“牺牲”这个词汇的考察,就揭示了它如何被巧妙地从其原始的宗教和道德含义中抽离出来,成为一种服务于军事动员的纯粹符号。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整本书的质感非常丰富,充满了文本肌理的细节。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那些过去的士兵和民众的声音,都通过作者的梳理,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发声。对于任何对文化符号学和历史连续性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会提供无与伦比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战争的具体细节或战术演变,而是深入剖析了美国社会对“战争”这一概念的集体心理建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从好莱坞大片到爱国主义歌曲——剥开外壳,展示其背后运作的深层逻辑。读完后,你会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略带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那些被美化或浪漫化的战争叙事。例如,它对“英雄主义”的解构尤为深刻,指出这种文化如何有效地将复杂的政治和道德困境简化为个体层面的英勇献身,从而服务于更宏大的国家意志。这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所接受的“正义之战”的框架,究竟有多少是基于事实,又有多少是文化灌输的产物。它不是一本让你热血沸腾的书,恰恰相反,它让你感到一种冷静的、近乎冰冷的清醒,明白文化对历史记忆的塑造力量是何其强大且无孔不入。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很少提供直接的结论,而是不断地引导你去质疑和重构你既有的认知。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自己已经抵达了目的地,结果发现那只是一个中转站。作者对媒体在构建“他者”形象上的分析,尤其令人不安。他展示了媒体如何通过视觉和语言的重复操作,将特定的敌对国家或群体塑造成非人化的威胁,从而为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宣传,更是关于如何调动大众情绪的精妙心理操控术。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合上书本后,你对新闻报道、电影预告片甚至政治演讲的解读都会自动进入一个更高的警惕层级。它成功地将“文化”这个抽象概念,实体化为一种具有明确干预性的力量,令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结构之精妙,读起来就像在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观察一座宏伟建筑的蓝图。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论点都进行了多维度的交叉印证,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材料,但又巧妙地避免了学术性说教的枯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案例时的对比手法,从早期的边疆战争到近现代的全球干预,可以看到美国战争观是如何一步步演化、适应和自我合理化的。行文流畅,虽然涉及的概念深奥,但表达却十分清晰有力,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晦涩词句。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篇论文,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智力对话,每翻一页,都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被点燃。对于想要理解美国“例外论”如何在军事领域扎根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