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曾国藩家书-(上下册) | 作者 | 曾国藩 |
| 定价 | 42.00元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1733744 | 出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数 | 页码 | 755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曾国藩家书(足本·典藏 套装上下册)》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足本·典藏 套装上下册)》通过对家书篇目的整理,用曾国藩书信的形式将曾国藩一生的人生轨迹、教子思想的脉络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上卷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与父母亲书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与父亲书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廿九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与父亲书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与叔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五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廿一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与父亲书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廿四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廿七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十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与温弟书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廿五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廿六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廿二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廿三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祖父书 下卷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坦白讲,我对曾国藩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强硬的封建卫道士”这一刻板印象上。但读完这上下册的家书后,我发现自己对他的认知彻底被颠覆了。这种颠覆,恰恰来自于他书信中那些极其生活化、甚至有些“琐碎”的细节。比如他对田地收成的关心,对家中仆人赏罚的过问,对妻儿身体健康的忧虑,这些都把他从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深谙柴米油盐的大家长。尤其令我动容的是,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那不是一味的威压,而是基于对他们个性差异的深刻理解而进行的因材施教。他要求他们勤奋,但同时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禀赋选择合适的道路。这种平衡和智慧,在那个强调绝对服从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和进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还原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曾国藩,一个既是政治家,又是父亲,更是终身学习者的复杂形象。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那就是“沉稳”。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追求即时满足感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剂慢火熬制的药汤,需要耐心品味,效果才会慢慢显现。我常常是读完一封信,会放下书本,在原地站立许久,消化其中蕴含的哲理。他对于“勤俭”的执着,对于“戒骄戒躁”的警惕,贯穿始终,让人深刻体会到,伟大的成就背后,必然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自我约束力。这种约束不是痛苦的枷锁,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时代,这种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事、日拱一卒的“慢哲学”,显得尤为珍贵。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他信中的一些习惯,比如每日反思,记录自己的过失,虽然难以达到他的境界,但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对标的、清晰的道德坐标系。
评分初拿到这两册书时,说实话,我对能否坚持读完有些疑虑,毕竟古代文书的阅读门槛不低,何况是汗牛充栋的家书。然而,一旦沉浸其中,便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真挚情感所吸引住了。曾国藩的文字,或许不如后世文人那般雕琢,却带着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真诚,如同老友在信笺上娓娓道来。其中关于他如何处理湘军的军务、与朝廷的周旋,以及面对挫折时的自我反省,读来让人心生敬佩。他从不避讳自己的脆弱和困顿,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迅速找到支撑自己的核心价值并重新站起来。这套书的编排也很有条理,使得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追踪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对于研究近代史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手难得的史料,但即便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光辉,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鲜活得多,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是日复一日,在微不足道的坚持中铸就的。
评分这套家书的阅读体验,颇有些“温故而知新”的味道,但所知的“新”,却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重新认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面对天灾人祸、朝堂倾轧时,内心深处所保持的那份清醒与敬畏。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反而时刻提醒自己“德薄才疏”,需要依靠天道和祖宗的庇佑才能有所作为。这种近乎谦卑的姿态,与现代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学”的张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把“敬畏”视为一切修养的起点。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如何在身处复杂环境时,保持内心的定力,不被外界的喧嚣和暂时的得失所裹挟。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部的积累与梳理,而不是外部的投机与炫耀。这是一套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完人”的指南,只是这个“完人”,是动态的、需要一生去努力达成的目标。
评分这本关于曾国藩家书的合集,简直是穿越时空的宝藏,让我对这位晚清名臣的内心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窥探。读完全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大人物,他们的“大”并非只体现在庙堂之上的权谋算计,更多的是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中,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持之以恒的自律与担当。尤其是那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虽然时代背景迥异,但其中蕴含的人性洞察和为学为人的道理,却是跨越百年的真理。我特别留意了他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琐事与矛盾,那种既有儒家礼仪的约束,又饱含父爱与兄长的体贴,在严苛与温情之间拿捏的尺度,令人叹服。家书不仅是家书,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自我修炼手册。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细微之处雕刻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慎独”与“日新”,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平静而坚韧的力量,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都被重新校准了一番,非常适合那些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茫,寻求内在定力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