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四辑
定价:75.00元
作者:爱华,佚名,韦息予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1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份续编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某些特定时间段和特定群体叙事的空白。它没有止步于主流的官方叙事,而是努力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边缘声音”重新打捞出来,置于聚光灯下。比如,其中关于后勤人员、临时征用的民间力量,甚至是战地记者的观察记录,都异常生动且富有洞察力。这让我对淞沪会战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胜负论”或“英雄主义”,而是转向了对整体社会动员能力和民族韧性的深刻剖析。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看是震撼,再看是理解,深思后是敬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那段沉重历史最好的纪念和最负责任的传承,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史诗,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真实的瞬间构筑而成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虽然朴素,却透露着一种“史家风范”。纸张的质感厚实,油墨的印制清晰,看得出出版方在文物级材料的呈现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很少看到如此专注于“内容载体”而非“包装噱头”的出版物。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不同辑次间的风格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这对于系统性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它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不必要的“通俗化”处理,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历史的严肃立场上。这使得我每次翻阅时,都能迅速进入那种沉静、严谨的阅读状态,仿佛面对的是一份尘封已久的档案卷宗。这种坚持,是对历史本身最大的尊重,也保证了这套丛书在史学界的长久价值。
评分说实话,初读这套丛书的某一辑时,我曾被其中大量的官方文牍和冗长的会议纪要稍微劝退过。但坚持下去后,我发现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材料,构成了历史大厦最坚实的基石。它们像是时间胶囊,精准地封存了特定时刻的决策逻辑和当时的语境氛围。更妙的是,编纂者在关键处配以简短而精炼的注释和背景说明,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引导着读者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不具备深厚史学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在专业性的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我尤其喜欢那些附带的战地素描或模糊的老照片的扫描件,它们用视觉语言补充了文字的不足,让那种扑面而来的沧桑感更加真实可触,让人不禁感叹,今日的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
评分这本被誉为“时代伤痕的忠实记录者”的史料选集,着实让我沉浸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它不仅仅是一堆冰冷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淞沪战场上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沉浮。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闻到硝烟的味道。那些被精心搜集、编纂的文献,跨越了时间的鸿沟,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史实的尊重,是极其令人钦佩的。尤其是一些从未公开过的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它们以最朴素、最真实的方式,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心理和家庭生活的撕裂性影响,比宏大的叙事更具穿透力,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战争图景,细化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血肉与灵魂之中,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历史景观。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股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就让人明白,这绝非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研读的严肃史料。我特别欣赏编纂者在选材上的审慎与克制,他们没有一味追求煽情或戏剧化,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这种“原貌”体现在对不同阵营、不同阶层声音的兼顾上,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侧面记录,也经过了细致的交叉验证。对于一个长期关注近现代军事史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其中关于战术部署调整、物资补给困难,乃至情报传递失误等技术性细节的披露,都为理解淞沪会战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扎实的依据。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呈现”历史的原始数据,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和解读那段充满血与火的篇章,这种尊重读者的治学态度,着实难能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