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四辑 9787543975170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正版图书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四辑 9787543975170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爱华,佚名,韦息予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历史
  • 上海
  • 军事
  • 档案
  • 文献
  • 续编
  • 丛书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5170
商品编码:3021395472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四辑

定价:75.00元

作者:爱华,佚名,韦息予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1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1937-1941》 引言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影响最为深远的民族解放战争。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团结精神,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本书聚焦于抗战初期至中期(1937年至1941年)的正面战场,旨在通过对一系列重大战役、战略部署、军事思想演变以及重要人物活动的深入剖析,全面展现国民政府领导下的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取得的战略性进展,以及在国际局势变动中寻求转机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战争的开端与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下半年至1938年) 第一章:卢沟桥的烽火与淞沪会战的决胜 本章首先回顾了“七七事变”前后的政治军事背景,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由“不豫战”到“应战”的决策过程。随后,将笔墨集中于淞沪战场的惨烈与意义。淞沪会战不仅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更是决定战争初期走向的关键一役。 日军的战略意图与中国军队的部署: 详细梳理了日军企图速战速决、占领上海、切断上海至南京的交通线的计划,以及中国军队“以空间换时间”的防御部署。 重要战斗的细节: 重点剖析了如宝山保卫战、罗店争夺战等关键节点的战斗过程,描绘了中国士兵的英勇抵抗和付出的惨重代价。 战略意义的评估: 探讨了淞沪会战虽然以失利告终,但成功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为后方战略纵深和工业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 第二章:首都保卫战与战略转移的阵痛 南京保卫战是抗战初期最黑暗的一页,本章将客观、审慎地处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侧重于军事层面的指挥失当、部队的涣散与部分将士的浴血坚守。 指挥体系的重组: 探讨战役前夕,国民政府对军事指挥系统和战时首都的迁移部署。 城防的脆弱性与突围: 分析了在日军优势火力下,中国守军在多兵种协同作战方面的不足,以及部分部队在混乱中突围的经过。 从“速决战”到“持久战”的转变: 战争初期的一系列挫折,促使蒋介石及军事委员会最终确立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方针。 第三部分: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与局部反攻 (1939年至1941年) 第三章:徐州会战与台儿庄的奇迹 本章将徐州会战视为中国军队由被动防御向主动局部反攻的重大转折点。 战役背景与部署: 分析日军企图打通津浦路、会师徐州的战略目标,以及中国军队以运动战配合阵地战的战术构想。 台儿庄的战术范例: 重点研究台儿庄大捷的战术细节,包括李宗仁部如何利用地形和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军的先头部队实施“口袋战”并取得的重大胜利。 对士气和国际观瞻的影响: 台儿庄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并在国际上提升了中国抗战的地位。 第四章:1939-1940:在血与火中寻求稳定 随着战线拉长,正面战场的重点转向了对交通线的争夺和对日军“治安”活动的遏制。 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详细描述了国民革命军在长沙城下,如何运用“诱敌深入,侧翼包围”的战术,击退日军对长江中游的进攻,标志着中国军队在大规模会战中掌握了主动权。 南昌会战与兵力调配: 分析了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华北、华中、华南战区的力量,以及日军在占领重要城市后所面临的后勤和治安压力。 1940年枣宜会战中的张自忠将军: 纪念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将领,探讨其战役的战略价值和对中国军人精神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1941:局部反攻的顶峰——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是珍珠港事件前夕,也是正面战场一次关键的战略验证。 日军“一号作战”的企图: 剖析日军企图夺取长沙、打通粤汉铁路、摧毁中国战时经济命脉的战略意图。 中国军队的防御体系与协同: 重点分析了薛岳将军主持的“天炉战法”的精妙之处,包括如何利用地形设置多重阻碍、层层消耗敌军,并在关键时刻实施反击。 胜利的深层含义: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在经过三年的大规模战争洗礼后,已经具备了有效防御和反击日军精锐部队的能力,对二战后期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结论: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与教训 本书最后总结了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主要历史功绩:坚持了主要战场的作战,消耗了日军最精锐的陆军力量,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壮大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反思了在战术、情报共享、后勤保障以及危机决策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经验教训为后来的抗战乃至共和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注重细节的正面战场历史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续编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某些特定时间段和特定群体叙事的空白。它没有止步于主流的官方叙事,而是努力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边缘声音”重新打捞出来,置于聚光灯下。比如,其中关于后勤人员、临时征用的民间力量,甚至是战地记者的观察记录,都异常生动且富有洞察力。这让我对淞沪会战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胜负论”或“英雄主义”,而是转向了对整体社会动员能力和民族韧性的深刻剖析。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看是震撼,再看是理解,深思后是敬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那段沉重历史最好的纪念和最负责任的传承,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史诗,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真实的瞬间构筑而成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虽然朴素,却透露着一种“史家风范”。纸张的质感厚实,油墨的印制清晰,看得出出版方在文物级材料的呈现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很少看到如此专注于“内容载体”而非“包装噱头”的出版物。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不同辑次间的风格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这对于系统性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它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不必要的“通俗化”处理,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历史的严肃立场上。这使得我每次翻阅时,都能迅速进入那种沉静、严谨的阅读状态,仿佛面对的是一份尘封已久的档案卷宗。这种坚持,是对历史本身最大的尊重,也保证了这套丛书在史学界的长久价值。

评分

说实话,初读这套丛书的某一辑时,我曾被其中大量的官方文牍和冗长的会议纪要稍微劝退过。但坚持下去后,我发现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材料,构成了历史大厦最坚实的基石。它们像是时间胶囊,精准地封存了特定时刻的决策逻辑和当时的语境氛围。更妙的是,编纂者在关键处配以简短而精炼的注释和背景说明,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引导着读者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不具备深厚史学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在专业性的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我尤其喜欢那些附带的战地素描或模糊的老照片的扫描件,它们用视觉语言补充了文字的不足,让那种扑面而来的沧桑感更加真实可触,让人不禁感叹,今日的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

评分

这本被誉为“时代伤痕的忠实记录者”的史料选集,着实让我沉浸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它不仅仅是一堆冰冷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淞沪战场上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沉浮。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闻到硝烟的味道。那些被精心搜集、编纂的文献,跨越了时间的鸿沟,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史实的尊重,是极其令人钦佩的。尤其是一些从未公开过的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它们以最朴素、最真实的方式,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心理和家庭生活的撕裂性影响,比宏大的叙事更具穿透力,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战争图景,细化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血肉与灵魂之中,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历史景观。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股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就让人明白,这绝非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研读的严肃史料。我特别欣赏编纂者在选材上的审慎与克制,他们没有一味追求煽情或戏剧化,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这种“原貌”体现在对不同阵营、不同阶层声音的兼顾上,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侧面记录,也经过了细致的交叉验证。对于一个长期关注近现代军事史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其中关于战术部署调整、物资补给困难,乃至情报传递失误等技术性细节的披露,都为理解淞沪会战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扎实的依据。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呈现”历史的原始数据,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和解读那段充满血与火的篇章,这种尊重读者的治学态度,着实难能可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