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沒有人喜歡垃圾。垃圾骯髒,而且是“沒用”的,不是嗎?然而,大城市每天生産的垃圾,卻吸引瞭小玲、麗雨這樣的年輕姑娘帶著嗷嗷待哺的嬰兒,從農村老傢搬到大城市郊區;我們毫不吝嗇地丟棄的衣服鞋襪,流轉到像冷水村一樣的城鄉接閤部,卻成為馬大姐和老鄉大姐這樣的拾荒女性的一種矛盾的驕傲;我們每天丟棄的一次性水瓶和餐具堆積如山,它們卻和年輕人小張的創業夢交織在一起;而我們的生活垃圾,更構築瞭許多像大熊、星星、李涵般在廢品場長大的小孩,最獨特的童年記憶。
本書就像一部以文字為載體的影片,用平視的、細膩的鏡頭,以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藉由對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訪與記述,呈現瞭這個群體的日常點滴、內心獨白和傢庭故事。通過審視廢品、廢品經濟、收廢品人,作者嘗試重新看待這個城市的消費與浪費,重新理解廢品迴收經濟和空間如何與我們息息相關;通過瞭解廢品從業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間,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城市成員、城市化,以及中國的現代性問題。
--------------------------------------------
【編輯推薦】
在垃圾分類大潮中,當被問到“你是什麼垃圾”時,彆笑,垃圾確實是我們的一部分……
本書以社會學的視角,將垃圾作為一種標誌、一個節點,帶齣我們身處其中的巨大的物質網絡,此間,萬物皆相關聯。垃圾與城市,拾荒者與我們,相互映照,共同構成一幅“人類世”的山水畫。
在垃圾分類大潮中,拾荒者的角色是什麼、功能是什麼?他們受到瞭什麼樣的衝擊?他們可以做什麼?我們又可以為他們做什麼?
這些問題,正是本書帶給我們的啓示與思考。如作者所言:“社會科學有責任給大眾提供一種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講述一個完整的關於‘物的社會生命’的故事。”
--------------------------------------------
【媒體推薦】
此書另闢蹊徑,帶你進入“垃圾”的世界;作為人文關懷和學術思考的結閤,是對現代的、消費的大城市生活的絕佳反思,深刻而富有趣味。
——陳冠中(作傢)
“收廢品的人”是都市生活中的“隱形人”。人們天天看見他們,但又似乎從來看不見他們。《廢品生活》引領我們去端詳凝視這些人——不僅僅是去發掘他們的卑微與掙紮,更是去發現他們如何在卑微與掙紮中構建自尊和“意義”,以此捍衛人之為人的完整。富有同情但不煽情,好看但不失學理,是一部理解當代中國的人類學力作。
——劉瑜(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係副教授)
買買買,也是丟丟丟。嘉明與劼穎的《廢品生活》是一部描繪收廢品人的民族誌,也是一幅“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山水畫,揭示垃圾並非中國經濟奇跡的廢渣或副産品,反而是現代生産方式的核心,所謂垃圾圍城,垃圾就是當代生活的隱喻。作者以人類學傢的眼光,以物觀我,見微知著,從廢品齣發,觀照中國的盛世背後,社會的建構重組、空間的流轉變幻、百姓的得失尋覓。
——盧思騁(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總乾事)
##在一個不允許(或者說輕視)國傢、權力和資本在場的製度分析框架裏,我們最終收獲的是一個嶄新的分析視角、範疇和可能性,還是一個與現實漸行漸遠因而缺乏解釋力的扁平本體論 (flat ontology)?
評分##十個故事,非常好看!既是一份田野實錄,又是一部紀實文學,難得。
評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它摺射著對希望和現實的看法,還有對自由的堅持。尊重這個職業,比想象中生計更難,改變更大。
評分##1. 廢品迴收是一項需要極高專業性的工作,並不是誰都能乾。2. 拾荒者是站在城市消費和環境之間的守護者。拾荒者讓垃圾進入一個正嚮的循環,也讓他們自己有機會在大城市的邊緣生存。3. 自由的需求,首先是一種“給自己打工”帶來的安全感,無論賺多賺少,錢馬上可以拿到自己手上。4. “廢品從業者”或“拾荒者”的人生故事,其實和其他職業沒有什麼不同,都是“生計帶來改變”,隻不過,他們的生計比你想象的更難,他們帶來的改變,也比你想象的更大。
評分##原本以為是上海垃圾分類後齣版的新書,發現16年就齣瞭港版,並且從目錄上看沒有什麼改動。新加瞭一小段簡體版的說明,吐槽瞭一下這本書在大陸齣版的不易,衝這點加一星。全書不能說是完整的研究,算是田野手記,描繪瞭關於垃圾和拾荒者的新鮮圖像。我也想到自己從小就有拾荒的衝動,在沒有獲得對垃圾這個概念的明確認知前,很多東西在我眼裏都是寶物。我想在消費主義時代,重新理解和定義“垃圾”非常有意義。另外垃圾比全新生産齣來的東西傳遞瞭更多人留下的痕跡,沉澱瞭更多的曆史,甚至本身就是一種曆史敘述。從垃圾視角理解社會、曆史和人,是這本書很有趣的地方
評分##閱讀性較強,但重復性也有點明顯。
評分##完全沒有展示齣垃圾場上的經濟社群與空間,勉強算是拾荒者采訪的紀實文學
評分##完全沒有展示齣垃圾場上的經濟社群與空間,勉強算是拾荒者采訪的紀實文學
評分##2020.3.26@通勤聽。“我在北京二環用手機點一份外賣,不到24小時,廢棄的飯盒就到瞭五環外的一個年輕拾荒者手上。現在,同一個垃圾袋裏還有我女兒的玩具部件,它混閤著金屬、塑料和兩節一次性乾電池。年輕人的兒子在垃圾山中發現並繼續玩耍這玩具。再造後,這些垃圾又變成瞭手機APP上售賣的廉價塑膠小黃鴨,被我買迴傢給女兒,隱隱地散發著古怪的氣味。沒能再造的垃圾最終被送進焚燒爐,和其他垃圾在850度的烈焰當中燃燒、化閤,最後化為一縷煙塵。一陣北風颳來,被我吸迴體內。所以,當上海大媽問“你是什麼垃圾”的時候,彆笑,垃圾確實是我們的一部分。” 這些我們看不見的“隱形人”,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