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又解決一個知識盲區。
评分##能够把历史资料和当代田野考察结合起来的研究,非常少见。
评分##对明清官方社稷、厉坛祭祀制度的兴衰变化做了系统清晰的勾勒,但对民间社会本身固有的社、厉祭祀传统着墨不多,实际上,从唐宋诗文和笔记小说中可以了解,民间社会的社祀传统源远流长,并非因明代规定乡里祭祀制度方始存在。最有意思的最后一部分关于与要求血祭的社公斗法故事的谈论,作者把福建等地传说中的社公等同于官方社祀,缺乏论证。官方社祀对象只有石主,并无人格化的社公社婆,且官方祀典并未规定社祀需用血祭,社公的意象可能恰恰来自乡土固有祭祀传统,即所谓淫祀,因此祖先或道士驱逐社公的故事,反映的可能恰恰是对乡土祭祀的驯化,正与作者的结论相反。作者认为这个故事反映了民间社会把国家正祀想象成贪婪、嗜血成性的妖魔,未免上了西方汉学国家—社会二元论的当,难免意识形态投射之嫌疑。
评分##o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erritorial cults in historical china
评分##明王朝建立之初,首次整合了社稷和厉的祭祀,并以里甲为依托在全国各地乡村推行,试图将庶人也纳入王朝的祭祀体系。由此,社坛、乡厉坛作为帝国的缩影进入乡村,并对许多地区的社会文化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中叶后,虽然里社坛、乡厉坛相继废弃,但社、厉祭祀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各种形态继续存在于乡村社会。原本以里甲为祭祀主体的里社坛、乡厉坛被分割为不同村落、宗族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祭祀对象;两坛的供奉与祭祀逐渐从社坛转移至祠庙;原有的祭祀礼仪与对象则渗入乡村,成为了乡村礼仪体系和神明谱系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既是里甲体系崩溃的过程,也是村落、宗族乃至乡村会社等社会群体自我意识兴起的过程。在王朝礼制与地域社会的互动中,两坛也从大一统王朝统治乡村的缩影,转变为乡村自我表达的重要表征,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评分##图很赞。里社、厉社与政府、乡贤、农民的关系分析了一部分,想再多看点。
评分##对明清官方社稷、厉坛祭祀制度的兴衰变化做了系统清晰的勾勒,但对民间社会本身固有的社、厉祭祀传统着墨不多,实际上,从唐宋诗文和笔记小说中可以了解,民间社会的社祀传统源远流长,并非因明代规定乡里祭祀制度方始存在。最有意思的最后一部分关于与要求血祭的社公斗法故事的谈论,作者把福建等地传说中的社公等同于官方社祀,缺乏论证。官方社祀对象只有石主,并无人格化的社公社婆,且官方祀典并未规定社祀需用血祭,社公的意象可能恰恰来自乡土固有祭祀传统,即所谓淫祀,因此祖先或道士驱逐社公的故事,反映的可能恰恰是对乡土祭祀的驯化,正与作者的结论相反。作者认为这个故事反映了民间社会把国家正祀想象成贪婪、嗜血成性的妖魔,未免上了西方汉学国家—社会二元论的当,难免意识形态投射之嫌疑。
评分##难以回避的公共空间
评分##作者以明以前乡里社、厉祭祀未见记载,推断乡里层面没有推行社、厉祭祀,不妥。作者推断,明初设立厉坛,可能与朱元璋的心理状态有关,建立民间社稷坛和厉坛制度,并且详细规定,是为了确立礼治秩序,强化对民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又带有某种绝地天通的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