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商品的全球旅程,讲述从古至今全球化的发展及影响
2.流动的资本、贸易和技术塑造了即时连接、相互依存的今日世界;从身体里的细胞到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类通过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无形之线相连
3. 从人类走出非洲大陆到21世纪,探究物品与思想的全球旅程
·棉花原产于印度,后被推广到全世界,继而被美国棉花取代
·咖啡一度只在阿拉伯世界流行,后来征服全球,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助推信息革命的微芯片,脱胎于持续千年、范围遍及三大洲的数学与物理概念的演绎
自走出非洲以来,人类从未停止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商人送来远方的物产,冒险家为我们揭示地球的神奇,武士不断开疆拓土……几千年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星球。
本书探究了物品的全球旅程,并试图了解,这些物品和思想源自何处,如何从原住地出发周游世界,一路上又历经了怎样的转变。为了透彻地了解策马扬鞭、周游世界的旅行大军,作者重点考察了极具代表性的一系列商品,并以之为例,剖析其中更广阔的趋势。作者还尝试辨识各类人群及他们的动机。为了考察这些商人、冒险家和武士及他们所携之物的运动轨迹,作者以千年历史为背景,追踪他们的全球之旅。
##本书作者纳扬·昌达指出全球局部地区的物质、文化流动影响从考古资料而言,自远古时期就已存在,促进全球文明进步的原因主要来自物质与文化流动,但是等到二战以后,全球范围一切事物的大流动全球化开始,带来的就不仅仅是进步了,同时带来了还有文化的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故而本书是从理论层面表述反全球化思潮是如何出现的,算是一本有建设性价值的通史理论性著作。
评分-_-這本書主要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受害者以及推動者三方視角追溯全球化意識的發展全過程。从萌芽到形成,从經貿到日常,全球化意識已經讓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命運共同體。個人認為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有兩處。一是重點介紹了推動全球化貿易的三種商品(棉花、咖啡、微芯片),從而引出資本擴張中最陰暗的部分——資本剝削。二是梳理了推動貿易全球化的四種中堅力量(傳道士、冒險家、武士、商人),同時指出了這種全球聯繫所帶來的不良後果——細菌與奴隸。感興趣的可以將「棉花帝國」「槍炮、細菌與鋼鐵」作為擴展閱讀。另,書中探討全球化未來及危機的部分不夠深入,頗為遺憾。
评分##常见的西式通俗通史写作
评分##国内引进“这种大书”主要靠装帧和标题,内容其实就是名词解释。
评分##国内引进“这种大书”主要靠装帧和标题,内容其实就是名词解释。
评分##Nayan Chanda站在当下流行的历史研究方法论角度,尽力追寻着所有史学研究者的共同梦想——将一切纳入一个体系,将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尽可能揭示宏大叙事背后的规律性。Nayan找到了自己的历史研究体系——以物质流动为切入点和支点的史学研究方法,这一点很像《棉花帝国》一类近年的史学力作。他也找到了更加丰富的历史叙事方式——从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武士等角度多维进行叙事,这一点和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不谋而合。他给出了自己关于人类史的规律性答案,书中认为全球化的历史是物质流动的历史,虽然人类创造历史,但物质承载历史,并助推精神意志的传播。也就是说,全球化始终都应是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概念,从时间上讲伴随整个人类的进化历程,从内容上说,全球化是一个“物质+精神”的整体发展过程。
评分##常见的西式通俗通史写作
评分##其实就是一本梳理全球化的书,写的比较清晰易懂,有通史的观感
评分##关于全球化的书有很多,纳扬·昌达的这本《大流动》选了一个十分新颖的切入点,将武士、商人、冒险家、传教士这四类人群,视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四类人的身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会相互交叉。 在内容上,作者除了以“传统”的全球化商品,如咖啡、棉花等作为分析对象外,还加入了微芯片、木马病毒、电子商务等新兴产物,使整个论述更有鲜明的时代感。 虽说是一本厚重的专业著作,不过纳扬·昌达的叙述生动流畅,丝毫没有晦涩之感,很适合普通作者翻阅以深入了解全球化的来龙去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