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曆時三年完成瞭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係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份對話實錄,也給齣瞭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睏的社會,如何迴答宏大的命題。
##看許知遠對談時以為項飚的溫吞平和是治學需要養成的旁觀者視角,看瞭這本發現他是真的缺乏社會良心和洞察力
評分##誠懇,坦然,務實,關懷。項飆對於附近世界的關照和敘述,不僅是對學術大而化之的語言的抵抗,也是對於淹沒個體的政治話語和政治權力的突圍。這種敘述渴望抵達的,是普通人的故事,牽涉的是具體的事件、具體的社會關係、靈動的生活圖景。我們太需要讀到這樣質樸真誠的話語,太希望那些對於社會有觀察的學者說人話。最難能可貴的是,項飆認為“學術是一種乾預”,社會科學能為人提供思考的工具,他說:“我是一個活人,我對這個活的世界要發齣自己的想法。”如此懇切,讓人感動。
評分##2021-8-10打卡紀念。
評分##一本預想可以是五星的書,讀完難免失望。第一點失望是剛開始看的時候,纔瞭解到這本書是訪談,或者說采訪,而不是談話、對話,而且是為瞭齣書而做的訪談。因此整本書給人的感覺都是精心雕琢齣的無趣。第二點失望是項飆在其中呈現的邏輯混亂,比如一方麵要跟“知識分子”做切割,說自己不懂且不喜歡用概念,但一方麵又不假思索地(特彆是在提及曆史、全球、政治話題時)使用定性的名詞而非描述式的語言。而更多情況下,我看不懂他錶達的內在邏輯是什麼,一直搖擺不定。最後的一個小失望,是沒有想到他居然喜歡使用上世紀的話語
評分##項飆老師是一位很理想的對話者。對我來說,這本書解答瞭一些問題,遺留瞭一些問題,並製造瞭更多問題;我成為瞭一個問題的問題,需要從自己的問題去解決更大的問題。因為這些年編輯瞭非常非常多對話稿,對這種呈現方式感到親切,也會在閱讀時考慮如果是我來操作會如何提問或編排。答者和問者的坦誠對於一次對話來講非常重要,前者是針對自己的欠缺不足,後者是針對當下的迷茫無力,這些部分或許也可以投射到讀者身上,激發齣更多“有機”的想象與對話。
評分##讀濛田的時候,最好奇和疑惑的一點是,你的自我如何對他人有意義?濛田一直在絮絮叨叨一些最私人的瑣事,包括一些最微不足道的習慣,他怎麼吃飯,他如何如廁。為什麼我們都能讀得如此津津有味,而不感到任何來自egoism的冒犯?多年之後,我慢慢明白,濛田在敘述他自己的時候,敘述的是一個人,而不是在為這個人辯護。像看待他人一樣公正、誠懇地看待自己。談論這個人的優點,缺陷,不偏好,不誇耀,弄明白。畢竟對於這個自我,沒有其他任何人比我們自己更熟悉。這就是為什麼整本書裏充斥著“對我來說”“我認為”“我跟彆人不一樣”,但是卻沒有任何冒犯和不適之感的原因
評分##這書看得我對項飆好失望。十分不喜歡他透露的濃烈的摺衷主義,甚至民粹和反精英觀點。吳琦的確提瞭很多很好且是當下值得關切的問題,但項飆卻一直在消解他的問題,也幾乎一直在避免做任何判斷,對什麼都持一種隻講實然不講應然的態度。另外是,項飆一直強調他想做齣點什麼,在做東北研究的時候「覺得自己調查不夠、思想也不夠」,他給我的感覺是想要做成「一件事」而不是想要做成「這件事」。我認為他本人是缺乏重要性感受的——做「浙江村」研究之時我相信他是有重要性感受的,那是真的跟他生活很近的他關切的課題,但後來那種passion顯然就沒辦法再復製瞭,項飆的歸因是懷疑自己理論能力和學術基本功欠缺,但最後溫州部分對談讓我確信他的學術能力不會有大問題。這書讓我覺得項飆更多隻是一個學術圈的普通研究者而不是有深切關懷的人類學傢。
評分實在不知道怎麼說這本書。今天丹妮突然把最早的聊天記錄翻齣來,竟然是四年前的七月此時,當時哪知道做一本書要這麼久,每天都想著明天就要辭職齣去搞創作,反倒是世界的苦悶和顛倒從那時就有苗頭瞭。拿到書以後覺得陌生,自己的狀態大概也徹底變瞭,盡管還是會抱怨,但比當時確信多瞭,知道既然選擇瞭就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走。所以在稿子最後一次修改時,在結尾加上一句話,對話的精神、帶有反思的實踐不應停止,我們所選擇的生活與研究都要繼續下去。這一路沒有想象得那麼孤獨,反而不斷遇見互相啓發彼此督促的戰友。多麼值得。
評分##90年代中期還是個學生就能買颱電腦和全套辦公設備,溫州人,真有你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