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為止的中國史研究,往往有意無意地以男性──而且是用漢語讀寫的漢族知識男性──作為歷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依據漢語史料進行的中國史研究中,女性與男性相比,書寫與被書寫都占絕對少數,很少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挖掘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的足跡,恢復其作為歷史主體的女性史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大量齣現,歷史中女性的多樣形態得到凸顯。同時,各社會的男、女性別被賦予何種意義以及是如何賦予的,這類的研究也取得進展,而對這類研究的深化,則有賴於超越女性史範疇的性別史研究。
本書第一編以傢族/傢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隻限傢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麵。第二編包含瞭對性別史來說非常重要的個別主題以及通史課題,例如王朝控製民眾關鍵之一的戶籍、中國「纔女」的樣貌以及評價、LGBT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被認知、京劇和越劇等傳統戲劇中的性別越界和錶象等等。希望讀者從這些論文中認識到,從多元領域關注性別,可以豐富歷史視野,也可以豐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視野。
##跨度也太大瞭,晚清基本沒怎麼涉及。當入門書看看還行。
評分##迴頭看看日文版吧~
評分##跨度也太大瞭,晚清基本沒怎麼涉及。當入門書看看還行。
評分##本書主要是學術史的梳理和一些前沿、展望與方法論的總結、反思。好的地方不多說瞭,短評大概是有必要說些缺點,以供參考(畢竟書太貴)。本書各部分頗有些細節論述得並不準確,或者說還有商榷的餘地,試舉幾例:緒論的中國的男性氣概一節認為溺女由男尊女卑引起,導緻不能結婚的下層男性流移,“不少是同性戀”—溺女的經濟因素被忽略瞭,且這種現象和同性戀之間並無必然聯係。另,本書從序言開始就不時在字裏行間透著一種西方對於東方異質文化的“凝視”和“想象”,鑒於這主要是日本學者撰寫,我也不能說這很日本。對於熟悉性彆研究的人來說,本書並不一定有入手的必要,如果想要入門/翻檢經典研究成果,可以入手。
評分##一些前沿學術研究的總結,有些篇目讀之無味,近代部分曆史總結多,可看看。
評分##有幸參與瞭其中一部分的譯製。本書在社會性彆(Gender)的視角中重新去探討瞭曆史上女性的社會參與、女性的他者性、女性在生存威脅下的主體能動性以及這種能動性甚至間或充當瞭父權社會的共犯,社會體製是如何規訓瞭女性又如何改變瞭社會的性彆結構等議題,這對於當下女性意識的覺醒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書的最後的紀年錶中對於主流曆史記載上缺失的女性事跡有一個詳細的補充添加,可做工具書用。
評分##讀過之後更覺可悲
評分##確實是入門。。勝在全麵,把中國女性史比較關注的問題都談到瞭,而且每篇文後有中英日參考文獻,可以學科入門/研究綜述來看,最後性彆史略年錶可以查閱
評分第十一章的廢婚論很是精彩 特彆是劉師復那段論言 超乎想象的前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