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2020年的記憶爭奪戰,一部記錄當下的現實書。
一係列社會與環境危機不斷纍積、爆發,讓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顯。從歲初到年末,《單讀》嚮海內外的作者、閤作夥伴以及讀者發起廣泛徵文,收集世界各地關於這一年的記錄。最終,來自18個國傢、34位創作者的24組紀實作品被匯集於此。《單讀25·爭奪記憶》在結構上打破瞭過去按照文體分類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組關鍵詞作綫索,讓詩歌成為另一條起承轉閤的綫索;封麵再做創新,以拼貼和重疊作為對紛亂記憶的錶意;正書加彆冊的齣版嘗試,將是未來《單讀》的新方嚮。
在閃爍其詞和置若罔聞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續的記錄與反思,是我們的迴應。
##感覺這期的策劃不應該催眠,可是實在太催眠瞭, 每看5頁我就睏得生不如死。疫情主題的作品最不需要的大概就是公共知識分子作者瞭,他們那種隔靴搔癢式的擔心和感慨真是讓人昏昏欲睡。
評分##在北京疫情變得嚴峻的當下收到這本記錄獨特的2020 的書。在中西方對峙的當下,這本mook的産生本身,就是雙方內容創作者仍然願意共同探索的鐵證。單讀正在從報紙中的學生視角雜誌變得越來越大,直到它成為一座橋,一個望眼鏡,一個大傢仍然願意伸齣援手的證明。
評分##認真評論一下新年的第一本書: 雖然不可否認2020年的世界,從一月份開始都是處於"疫情發生後"的大語境下,所有發生的一切都逃不開這場瘟疫的引力 但是 既然齣過瞭疫情特輯 是不是可以做另外一種嘗試 把視野聚焦到更多的地方——社會經濟政治科技領域發生瞭這麼多大事(今年的美國大選 這樣的"鬧劇" 不單獨編錄篇文章有點奇怪) 過分追求"透過普通人的日常記錄復現這個世界一年以來的樣貌" 過於平淡瞭 (完全可以讓《正午》來完成這使命) 作為這麼一年的最後一期《單讀》 挺失望的 這期不夠"犀利" 不夠"透徹" 瞭
評分##對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寶貴記錄,文章驚艷的不多,詩歌部分尤其一般。
評分##以前一本書齣版以後就再也不敢翻開,因為一看到錯漏就很想死。這一本完全不同,樣書一到就搶走一本。這是我們急於忘記但不可繞過的一年,可能也是在單讀工作以來最接近理想狀態的一次嘗試,及時地捕捉世界的變化,而又不完全被外部的劇烈帶走。毫不避嫌,也不謙虛,真的很好看!迫不及待想做它的第一個讀者。
評分##我覺得《單讀》的編輯應該是一個偏執的紙書愛好者,要把今年發生的事情捧在手上,要把今年很重要的圓桌實錄捧在手上,要把後疫情時代的日記捧在手上,仿佛不這樣做,便無法在獨特的年份裏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從世界到自我再到附近,循著文字完成瞭一次由外到內、推己及人的迴顧,盡管有的文字並不特彆喜歡,但唯其不完美,纔符閤2020的氣質。最後還是想說一句老到掉牙的話:“記錄本身,就是抵抗。”
評分##對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寶貴記錄,文章驚艷的不多,詩歌部分尤其一般。
評分野心很大,但是內容的選擇完全支撐不起龐大的野心。不僅無聊,而且充斥著中産之上階級的無病呻吟。如果對於疫情的痛苦迴憶僅僅局限於不能齣門遊山玩水,這些記憶真的代錶過去的有數十萬人死去的那一年嗎?如果不能,那麼爭奪這些記憶又有啥用呢?
評分##不知是我的偏見,還是我的誤解,以中文為母語的寫作者在處理這樣集體性事件的題材時,常常呈現齣高度相似的特點:明明山上滾落的是巨石,這巨石阻礙瞭前行的路,他們卻偏要去挑選路邊的小石子觀望,再抱怨幾句山路的泥濘。這本書譯介過來的幾篇,無一例外都是在錶達憤怒與質詢、對秩序的渴求和懷疑、在個體經驗的基礎上呼籲更廣泛的人類共情,更多是透過哲學和政治的鏡片反觀現實、當下。盡管隔著語言的屏障,這些篇章卻如此有力、讓人過目難忘——這難道僅僅是語言的原因嗎?譯介的語言同樣也可以錶達復雜、深刻的情緒,可為什麼我們的寫作者會在最急迫、最重要的問題麵前彆過身去?PS:原本以為在世界性的大瘟疫過後,寫作是唐突的、可疑的。但是讀瞭這本《爭奪記憶》之後,又燃起瞭一點希望,也許我們還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做點、說點什麼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