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青,專欄作傢、學者。長期關注中日近現代史,近年專業研究成果見於《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等學術刊物。長期受邀為《上海書評》、《文匯學人》、《新京報》、《東方瞭望周刊》及“澎湃新聞”等新舊媒體撰稿。緻力於嚴謹而不失生動的曆史寫作,並輔之以“情報研究”的視角來進行分析與解讀。
近代以來的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戰爭、如何走嚮戰爭,又如何記憶戰爭?
甲午戰爭後,日本走上瞭軍國主義的快車道,乃至最終“暴走”。
“戰爭”成為近代日本社會的最重要,也是最沉重的關鍵詞。
本書通過對檔案文獻的挖掘,結閤實地尋訪的所見所聞來呈現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二二六政變、侵華戰爭及日本無條件投降等曆史片段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以既有的學術成果為基礎,輔以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進行解說,進而為讀者揭示日本軍國主義思潮的形成過程並探究當代日本人的戰爭記憶又是如何被形塑的。
##自翻開起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非常過癮,補全瞭很多自己的常識性盲區。筆鋒像鳥瞰鏡頭,平成快結束的年份,昭和初期”軍國的血脈“究竟是如何縱橫如何增生,可以像這樣清晰地指認瞭。但讀完看看封底,突然心驚,如果我鑽進每一章的血管中,比如我看到野中說“不知我等是狂是愚,為之一路奔馳”,如果我身在其中,我會被煽動嗎?我會相信嗎?在當時,那些保持清澈冷靜之思的人,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評分 評分##內容寫得簡單清楚,史料雖然常見,但編排也很得當,作為曆史工作者的態度也很明確。隻是章節並未按時間安排,而邏輯綫索似乎也並不很清楚,另外編校方麵工作做的不太好。總的來說瑕不掩瑜,對瞭解日本軍國主義進程中的一些側麵很有幫助。 有沒有想過為何militarism會被譯為“軍國主義”而非“軍事主義”?“國”是從哪裏來的?我覺得這就是沙青青這本書的一條隱藏綫索,nationalism。 近代日本,首先是一個剛剛從封建狀態轉型而成的nation-state,麵對的是世界範圍內帝國主義的興起。在這個框架裏,纔能真正理解日...
評分##短評中說瞭一些,作者短評中的“對這本書的定位是#點到為止#,為感興趣者提供一些新觀點與新視角。 ”在我看來,基本做到瞭。長評裏主要按照題目所寫記錄下筆記、勘誤與隨想。 對我個人而言有意思的、引發思考的幾個點與隨想: 1.P18 日本內部對蘇聯參戰與原子彈的看法,米內光...
評分##這個題材看過不少老外的書瞭,然而確實很需要中國人來自己寫一遍、梳理一遍,這個事情老外水平再高也替代不瞭。。。
評分##上海80後學者的半學術曆史文集,8篇文章都是圍繞“日本近現代軍國主義”題材的,寫作態度非常紮實認真,資料詳實,文筆老練,配圖精良,顯然是下瞭一番功夫,生動展示瞭日本軍國主義的頑固曆程和賊心不死特性(作者的立場非常理性和冷靜,對當今日寇右翼的警惕性也相當值得參考,沒有盲目跟風哈日崇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評分##這個8.0絕對有豆瓣大V們彼此加持的意思。如果按照純學術書來定位的話,可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前三章對史實層麵作齣的貢獻?如果是按照作者自己的定位,軟性學術書,主要做的是前人研究和個人新得的推廣普及工作的話,那這本書的文筆真的過枯燥瞭。文筆真的很硬。 這本書的前三章要好過後五章,感覺氣力、原創性上有些不足,作者自己可能也有所自覺吧。 更適閤放在上海書評連載,作為專著齣版有些含量不足。以上僅個人淺見。 ps:編輯絕對應該罰錢,校對錯誤太多瞭,1940年代去世的人,1958年生活在北京。過分瞭過分瞭。
評分全書錯字較多,注腳中若乾史料名稱亦有失準確。例如,第一章注13的“迫水久長手記”其標題“伏時の真相”,在綫上檔案核對後可知當為“降伏時の真相”,顯漏一“降”字;第207頁有關白團協助製定“國光計劃”,實際上當為“光計劃”,“國光”與“光”雖一字之差,但卻是兩個不同時期的作戰計劃。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