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紅,漢族,廣東開平人,1957年齣生於廣州。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曆史學博士,廣東文史館館員。從事晚清民國時期的社會政治與文化研究。曾獲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公室頒發的200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奬,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第六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近年曾主持國傢清史纂修工程主體項目“清史·學政錶”、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子課題等多個國傢科研項目,應邀到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等機構做訪問學者。目前研究領域為近代政治製度、近代教育與文化、晚清史等。
目錄
科舉停廢是近代社會重要的變動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彆是使用大量媒體史料的基礎上,將科舉停廢與晚清整個社會變革聯係起來考察,細細探究,糾正瞭過去認識的一些偏差誤解,使讀者對科舉停廢與近代社會關係的認識更加清晰,研究證實製度變動並非孤立, 必須將立停科舉的過程,與清末民初社會的整體變動聯係考察,纔能正本清源。
作者簡介
##2020-12-11 讀過 關鍵數據,把恩科特科都算上,有清一代平均每科兩百多進士。製度不是變動不居的,研究科舉必得從製度整體著眼,考試的僵化在嘉道時期就已齣現,比如過重書法,最主要的是吏治敗壞買官得正途舉人進士“留滯”,科舉之流動性已名存實亡。廢除科舉後,封疆大吏欲閤培纔和掄纔為一,但現代教育所需的嚮下做普及的要求和古典金字塔的結構不相吻閤,廢掉之後兩方都不理想。對讀書人的衝擊沒有如俗見所說的那麼大,因為各種優拔貢的「善後」考試甚至比廢科舉前還多,造成瞭官場的進一步堵塞,新改學堂立憲議興都提供瞭此前沒有的機會。書中不斷齣現的四字「緩不濟急」,讓人感慨係之。新見不少,對史料多有辨析。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餘兩章未畢。頁106 多一前引號;頁230 “老死其間未能得青一衿者”當是“一青衿”;頁258 “怨聲載道”用得不太恰當。
評分 評分##餘兩章未畢。頁106 多一前引號;頁230 “老死其間未能得青一衿者”當是“一青衿”;頁258 “怨聲載道”用得不太恰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