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妮卡·普拉萨德(Monica Prasad),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教授,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ASA)比较历史社会学组主席。研究领域涵盖经济社会学、比较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新自由主义、美国税收制度的发展、以及美国持续的贫困是她关心的主要议题。普拉萨德还是多个知名学术奖项的获得者,包括富布赖特奖学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员早期职业发展奖、古根海姆社会科学类奖学金和拉塞尔·赛奇基金会奖学金,是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新星。另著有《自由市场的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Free Markets)、《新财政社会学》(The New Fiscal Sociology)。
余晖,译者。1963年出生于江西省铅山县。先后毕业于江西财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助教、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项目官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并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其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道路为何对贫困问题无能为力?“需求侧”经济如何引发今日危机?
揭示美国政府干预的真实面相,避开美国经验的政策陷阱。
斩获美国社会学协会社会学杰出学术贡献等六项大奖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而路易斯安那州的传奇州长休伊·朗却质问道:“这是一片超级富足的过剩之地,可为何到处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人呢?”
休伊·朗是那个时代美国政治经济的典型代表,这位令罗斯福都忌惮三分的政治狂人,在奇袭、拳斗、谋杀、弹劾和大量的口诛笔伐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贫困悖论的激进政策。而在多次戏剧性的政治博弈中,美国走上了一条非同寻常的经济发展道路。
----------------
《过剩之地》令人信服地证明美国政府干预的传统由来已久,且非常强大,但为何政府干预力如此强大的美国,却没能遏制自己在发达国家中居高不下的贫困率?
历史倒退回19世纪末,彼时美国爆炸性的经济增长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业利益促进运动。这场运动使得美国联邦政府确立了促进农业利益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这些政策没有带来欧式福利,却非常讽刺地导致了信贷民主化,开动了美国经济的消费引擎。读史早知今日事。底层扫地出门,中层美国梦碎,“需求侧”经济撕裂了今日之美国,然而原因却要到历史中去寻找。
-----------------
普拉萨德的研究表明,学术界、政界和新闻界认为美国比欧洲国家更自由、干预更少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
——理查德·拉克曼
(《国家与权力》《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作者)
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并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作出了惊人的,但最终也是令人信服的贡献。
——弗兰克•多宾
(哈佛大学教授)
##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的爆炸式增长,让很多欧洲大国都望而生畏,可是,就是在这片过剩之地上,在这种井喷式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社会中的贫困和饥饿却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现象,那么这些饿殍遍野到底是什么造成的?真的是美国政府的无为?还是经验和政策的偏差? 这些现...
评分 评分##翻译有很大的问题,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有些地方真是和原文完全相反。
评分 评分##书做得挺漂亮,不过把这本书一直摊在不那么干净的图书馆桌面上,读完之后,书腰全黑了…(读完了有很多感想但不知道写什么,只能做如此感悟哈哈)
评分##不少朋友推荐,学术野心和理论能力都很强。可以说抽丝剥茧,试图改写美国是自由放任的刻板印象。不过这印象,本来就是错误而单纯的理论建构。最近读了一些美国经济史,更是觉得如此。 中文版序言提到“有为政府”,本来觉得有点突兀。翻过之后,觉得这个提法很有意思。
评分 评分##政治学的味道很浓。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其在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时的财税体制选择。而美式的财税体制使得美国与欧洲对国家干预的方式出现了“大分野”。其中,后者选择了一种倾向于积累和投资并抑制消费的经济—社会凯恩斯主义,而美国则选择了一种旨在促进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的按揭凯恩斯主义。按揭凯恩斯主义帮助美国渡过了曾经发生在上个世纪中期的时代危机,但也为新世纪初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