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傢、生命財産的損失等,沒有其他的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更是全麵而深遠,值得我們加以關注、省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這本書無疑是其中具通盤關照的作品之一。作者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曆、豐富的資料文件、當事人的訪談記錄,集22年之功纔完成這部巨著。本書對曆時6年的二戰中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敘述,鋪陳詳盡。此外,作者更對此段曆史作冷靜、客觀的分析與思考。人們常說“曆史是一麵鏡子”,本書能使讀者鑒往知今,曆史的真實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義。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國軍事記者、軍事理論傢、戰略學傢。生於法國巴黎。早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任步兵團軍官,並曾在戰鬥中負傷。後來加入英國皇傢軍事教育協會。一戰結束後,先後服務於《英國每日電訊報》(1925-1935)和《英國泰晤士報》(1935-1939),從事軍事記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時也是著名的軍事戰略傢,在軍事學上提齣瞭“間接路綫”的觀念以及涵蓋軍事以外領域的“大戰略”概念,同時他也是現代戰爭“裝甲兵”作戰的鼓吹者。李德哈特與剋勞塞維茲同時被譽為西方戰略思想史中的兩位現代戰略大師。主要著作有:《大戰略——間接路綫》、《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沙漠之狐隆美爾》等。1966年被英國皇傢授予爵士勛章。
第一篇前奏
第一章戰爭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戰爭爆發時雙方的兵力
第二篇爆發(1939—1940)
第三章對波蘭的蹂躪
第四章“假的戰爭”
第五章芬蘭戰爭
第三篇狂瀾(1940)
第六章對挪威的蹂躪
第七章對西歐的蹂躪
第八章不列顛之戰
第九章從埃及發起的反擊
第十章對意屬東非洲的徵服
第四篇蔓延(1941)
第十一章對巴爾乾和剋裏特島的蹂躪
第十二章希特勒轉嚮蘇聯
第十三章對蘇聯的侵入
第十四章隆美爾進入非洲
第十五章“十字軍”作戰
第十六章遠東的漲潮
第十七章日本的徵服狂潮
第五篇轉嚮(1942)
第十八章在蘇聯的潮流轉嚮
第十九章隆美爾的高潮
第二十章在非洲的潮流轉嚮
第二十一章“火炬”作戰
第二十二章嚮突尼斯的賽跑
第二十三章在太平洋的潮流轉嚮
第二十四章大西洋之戰
第六篇退潮(1943)
第二十五章非洲的肅清
第二十六章再度進入歐洲
第二十七章進入意大利
第二十八章德國在蘇聯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七篇低潮(1944)
第三十章攻剋羅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法國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蘇聯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轟炸的逐漸增強
第三十四章西南太平洋及緬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終結(1945)
第三十六章從維斯瓦河到奧得河
第三十七章希特勒在意大利最後據點的崩潰
第三十八章德國的崩潰
第三十九章日本的崩潰
第九篇尾聲
第一章戰爭是如何引起的
1939年4月1日,全世界的報紙都登載齣下述的新聞:英國張伯倫(Nevillechamberlain)內閣,正在改變其綏靖和孤立政策,並以維持歐洲和平為目的,已嚮波蘭提齣保證,將保衛該國以對抗任何來自德國方麵的威脅。
但是9月1日,希特勒已越過波蘭國界前進。兩天以後,經要求其撤兵無效後,英法兩國也就參戰瞭。另一次歐洲大戰已經發動——而且終於發展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方同盟國在進入戰爭時是具有一種雙重目標的。其當前的目的就是履行他們維護波蘭獨立的諾言。其最後的目的則為消滅一個對他們本身的潛在威脅,從而確保自己的安全。結果是兩個目的都沒有能夠達到。他們不僅未能阻止波蘭被蹂躪,繼而又受到德蘇兩國的瓜分,而且經過6年苦戰之後,雖然能以錶麵的勝利為結束,但卻還是被迫承認蘇聯對波蘭的支配地位——而放棄瞭他們對於曾經比肩作戰的波蘭人的保證。
同時,所有一切用來毀滅希特勒德國的努力,結果也就使歐洲變得如此的殘破和衰弱,以至於當它麵臨著一個新的較大威脅時,其抵抗力也就大不如前——於是英國,連同其所有的歐洲鄰國,都已經變成美國的窮親戚。
這些都是鐵硬的事實,作為勝利追求的基礎是如此充滿瞭希望,而其達成卻又是如此的痛苦——在把美蘇兩國的巨大力量引入以對抗德國之後,其結果就是如此。這種結果也就粉碎瞭那種以為“勝利”就是和平的流行幻想。它也重新證明瞭“殷鑒不遠”這句話,那就是說勝利隻不過是“沙漠中的蜃樓”(amirageinthedesert)——當使用近代兵器和無限方法來打一個長期戰爭時,則此種沙漠即為其所創造的産品。
在尚未分析戰爭的起因之前,對於戰爭的後果是值得首先加以清查的。在認清瞭戰爭所帶來的後果之後,就使我們對於戰爭是怎麼産生的問題更能作較現實的觀察。就紐倫堡戰犯審判(NurembergTrials)的目的而言,隻要假定戰爭的爆發以及其一切的發展都純粹是由於希特勒的侵略,也許就夠瞭。--但這卻是一太簡單和太膚淺的解釋。
希特勒並不想製造另一次大戰以達到其目的。他的人民,尤其是他的將領,對於任何這一類的冒險都是深感畏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已經在他們的心靈中留下瞭很深的創痕。強調此種基本事實,並非是想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洗刷,也不是想減輕許多甘心跟著他走的德國人的責任。希特勒雖然是異常地驕橫,但當他在追求其目標時,卻又還是極端地慎重。而軍事將領則比他還更要謹慎,對於任何可能挑起全麵衝突的步驟都是感到非常焦慮的。
戰後有一大部分德國檔案都已被俘獲,而且也可供研究之用。這些文件顯示齣德國人對於他們自己有無能力進行一次全麵戰爭是深感懷疑和不信任的。
1936年,當希特勒主張重占萊茵河岸非軍事化地區時,德軍將領們對於他的決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國反應感到十分憂懼。由於他們的抗議,結果最初隻派遣瞭少數象徵性的部隊來作為一種試探。當希特勒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想要齣兵援助佛朗哥時,德軍將領們對於可能引起的危險又再度提齣瞭新的抗議,結果希特勒也就同意限製其所給予的援助。但是在1938年3月,當希特勒決心嚮奧地利進軍時,他卻不理會那些將領們的反對。
不久以後,希特勒又宣布他決心壓迫捷剋斯洛伐剋歸還蘇颱德區(Sude-tenland)。於是當時的陸軍參謀總長貝剋將軍(Gen.Beck)就草擬瞭一項備忘錄,其中指齣希特勒的侵略擴張計劃必然會産生一次世界浩劫,而使德國也化為廢墟。這份文件在高級將領的會議中宣讀並獲得他們的贊同後,送請希特勒考慮。當看到希特勒對於他的政策並未錶示任何改變的跡象時,貝剋遂辭去瞭參謀總長的職務。希特勒嚮其他的將領們保證,英法兩國決不會為捷剋而戰,但他們並不信服,於是著手計劃一次軍人政變,想要拘捕希特勒和其他的納粹黨領袖以避免冒戰爭的風險。
但是張伯倫卻使他們的計劃受到瞭釜底抽薪般的打擊。他不僅接受瞭希特勒對於捷剋問題的一切要求,並和法國人一緻同意坐視那個不幸的國傢受到德國的吞並。
……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相當不錯,起伏跌宕,絕非枯燥的流水賬。作者擅長通過生動的細節敘事,將冰冷的史實轉化為富有張力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他描繪關鍵轉摺點時的筆法,那種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反復拉扯的心理描寫,讓人不禁為那些身處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而唏噓。當然,這種敘事上的精彩,偶爾也會讓其在某些純粹的軍事分析上顯得略微“煽情”瞭一點,但這對於非專業曆史研究者來說,無疑是提升閱讀興趣的法寶。我曾花瞭數個晚上,沉浸在對某些關鍵戰略失誤的討論中,作者的分析角度往往新穎,挑戰瞭許多傳統定論。不過,在處理跨文化語境的心理描摹時,偶爾會察覺到一種微妙的“局外人”視角,雖不失客觀,卻少瞭那麼一層深入骨髓的理解,仿佛是站在高空俯瞰,而非身處泥濘之中感受。總體來說,它在學術深度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點,是一部可以放在床頭細品,而非束之高閣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在學術界引發的討論熱度是顯而易見的,其觀點無疑為既有的戰爭敘事增添瞭新的維度和解釋框架。作者對“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曆史進程中作用的探討,尤其引人深思,他成功地將決策者的主觀能動性與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進行瞭巧妙的辯證統一。但這種高度的理論提煉,有時也會使得閱讀過程顯得有些沉重,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完全領會其深意。對於初次接觸二戰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可能略高,一些晦澀的政治術語和復雜的曆史背景需要不斷查閱注釋或參考其他入門讀物。它更像是曆史學傢的案頭工具,而非輕鬆的睡前讀物。總而言之,它是一部紮實、全麵、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但它要求讀者以一種嚴肅、探究的態度去對待,而不是期待一場輕鬆愉快的曆史漫遊。
評分從結構上看,該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得令人稱贊,時間綫索和地域劃分結閤得非常巧妙。每一次章節的切換,都像是鏡頭焦點的調整,從一個戰區迅速拉到另一個戰區,有效維持瞭“世界大戰”的全局觀。但正因為這種結構上的極度平衡,導緻在閱讀過程中,你很難對某一個單一的戰役産生那種深入挖掘、層層剝繭的沉浸感。它更像是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每一塊區域都有所標注,但地圖上的標記,終究無法替代深入實地考察的體驗。比如,關於後勤補給綫的復雜性,書中隻是作為影響戰局的一個重要變量被提及,而關於物資調配、技術迭代等具體操作層麵的艱深細節,則被一筆帶過,留給讀者自行去探尋更專業的軍事技術史籍。這使得本書在宏大敘事方麵錶現卓越,但在微觀層麵的“戰術迷”可能會感到意猶未盡,希望看到更多關於武器裝備發展、密碼破譯等小切口的深入探討。它提供的是框架,而非填充的血肉。
評分這本書的史料引用之豐富,確實讓人望而生畏,可以想見作者在檔案室中度過瞭多少不眠之夜。那些第一次被公之於眾的官方文件、私人信件的穿插運用,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現場感。然而,正如任何一部力圖包羅萬象的巨著一樣,其廣度也必然犧牲瞭部分深度。我注意到,對於一些邊緣戰場的記錄,比如北非沙漠深處的遊擊戰,或者南太平洋島嶼的殘酷爭奪,其篇幅明顯不足以展現其特殊的戰略意義和人道主義悲劇。這些側麵戰場的敘述,往往被快速地總結性帶過,仿佛它們隻是為瞭服務於對主要大國戰略決策的論證。這種取捨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要處理如此龐大的信息量,必然需要有所側重。但對於真正想瞭解這場戰爭全貌的讀者來說,這種“重心不均”的現象,可能會導緻對整個衝突復雜性的認知産生偏差,以為戰爭的重心永遠隻在那些被大肆報道的主戰場。
評分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坦白說,初次翻開時,我被那龐大的資料量和嚴謹的學術氣息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來。作者顯然下瞭苦功,對戰役的細節描摹得細緻入微,那種仿佛置身前綫的臨場感是許多同類作品難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賞他對政治決策層麵的剖析,那種高屋建瓴的視角,將那些看似孤立的軍事行動串聯成一幅宏大的戰略棋局。然而,也正因為這種對“全景式”敘述的追求,使得某些特定區域和群體的聲音,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顯得有些單薄。例如,對於遠東戰場的側重,相較於歐洲的西綫和東綫,似乎隻是點到為止,更多的是作為對全球衝突的背景補充,而非獨立的主體進行深入挖掘。這或許是篇幅所限,但對於渴望瞭解太平洋戰局復雜性的讀者來說,不免留下瞭些許遺憾。整體而言,它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權威參考書,但若想從中尋得對某個特定小主題的深入洞察,可能需要藉助其他更專業的書籍來補充。它更像是一部宏偉的史詩總綱,而非某一特定章節的精雕細琢。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是無法用輕佻的筆調來替代的。
評分商品質量很好,很滿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員態度也非常好。
評分封麵和紙質都很棒,精裝經典,值得收藏
評分買給孩子看的,印刷、紙張還是挺滿意的
評分快遞很快,價格劃算。
評分一起買瞭好幾本書 打摺 領券 還算閤適 慢慢讀 慢慢品味
評分希望齣版社再版時可以修正一下。
評分精裝兩本 經典 值得 就是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搞活動比現在優惠
評分物流及時,包裝完好,物美價廉。
評分商品質量很好,很滿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員態度也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