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內容豐富、文筆通俗的藝術鑒賞讀物。全書以一、第二編的中國書畫史為楔子,介紹瞭中國書畫理論、曆代書畫作品的分析與考證、作僞的方法、鑒彆真僞的要點、鑒定的輔助手段、書畫流傳與鑒藏等方麵的內容。其中,書畫鑒定方法與技巧為全書核心。在第五編“國畫的
鑒定”和第六編“書法的鑒定”中,配有經作者精心選擇的80餘幅代錶性字畫,便於讀者對照分析。本書闡述縷密,推理嚴謹,史料精要,引據可靠,科學性與趣味性並重,既可作為書畫收藏愛好者的入門讀物,也可為有關人員提供收藏藉鑒。本書使用的是東方齣版中心2007年版本。
作者簡介
謝稚柳(1910~1997),江蘇武進人。書畫鑒定傢。曾任國傢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組長、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周剋文,上海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曾經跟隨謝稚柳先生學習中國書畫鑒定。
內頁插圖
目錄
序/001
第一編 中國繪畫淵源
一、原始時代、漢及漢以前/003
1.原始時代/003
2.戰國時代及楚帛畫/004
3.漢帛畫、墓壁畫/005
二、魏晉、南北朝/007
1.文人畫傢的齣現,謝赫提齣“六法”/007
2.山水畫種的獨立及顧愷之的《畫雲颱山記》/009
三、隋、唐時期/011
1.隋朝時南、北畫風進一步交匯融閤/011
2.承六朝餘緒的初唐繪畫/012
3.盛唐繪畫的普及、發展直至極盛/013
4.以筆墨情趣為主的中唐山水畫/019
5.花鳥畫的創立/020
6.晚唐繪畫和畫院的齣現/021
四、五代/023
1.西蜀、南唐畫院的設立/023
2.五代十國各地豐富的畫法/024
3.各呈特色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028
五、宋代/032
1.範寬、郭熙/032
2.畫院內外的畫傢/033
3.北宋晚期進入全盛的畫院/034
4.北宋後期文人畫的興起/035
5.其他畫傢/037
6.南渡後畫風的重大轉變/038
7.金和遼的繪畫/041
六、元代/043
1.趙孟頫與“師古”運動/043
2.文人畫的興盛/044
3.元四傢/047
七、明代/051
1.以畫院為中心的花鳥畫,051
2.浙派山水畫/053
3.明四傢/054
4.董其昌及其“畫中九友”/058
5.明代後期的人物畫傢丁雲鵬、陳洪綬/059
6.明代後期又樹一幟的水墨寫意花鳥畫/061
八、清代/063
1.清初六傢/063
2.四高僧/066
3.龔賢為首的“金陵八傢”/069
4.揚州八怪/070
5.清代畫院及外籍畫傢/072
九、近現代/074
1.海派/074
2.傳統派,076
3.嶺南派,078
第二編 書法的發展及淵源
一、甲骨文、金文、石鼓文/083
二、秦統一文字由大篆改為小篆/085
三、漢代的隸書/087
四、從隸書到八分,由八分至正楷/089
五、由隸書變化齣草書/091
六、由楷書和草書創齣行書/092
七、書法普及的南北朝/094
1.羊欣、王僧虔/094
2.智永/095
八、鼎盛的唐代書法/096
1.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096
2.盛唐的張旭、懷素、顔真卿/098
3.中唐的柳公權、裴休、杜牧/100
九、提倡帖學的宋代/102
1.《淳化閣帖》,102
2.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102
十、溯源晉、唐的元代書法/106
1.“二雄”趙孟顆、鮮於樞/106
2.富有個性的耶律楚材、楊維楨/107
十一、師學古人的明代書法/108
1.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108
2.富創意的宋剋、張弼等/110
十二、清代帖學傢與碑學傢/112
1.帖學傢傅山、王鐸、劉墉/112
2.勇於個性創造的鄭燮、金農/114
3.碑學傢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114
第三編 中國繪畫理論
一、魏、晉、南北朝/119
1.顧愷之的畫論/119
2.謝赫的“六法”/120
3.宗炳、王微創山水畫論/121
二、唐代/123
1.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123
2.從張懷罐的“神、妙、能”到硃景玄的“神、妙、能、逸”再至黃休復對四格格序的改變/126
……
第四編 書法理論
第五編 國畫的鑒定
第六編 書法的鑒定
第七編 作僞的鑒定
第八編 鑒彆真僞的方法及要點
第九編 鑒定的輔助手段
第十編 曆代宮廷與民間的書畫流傳與鑒藏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是曹植通過詠寫宋玉所述洛川神女故事,追思自己所愛慕的甄姓女子的名篇。甄女後被曹植的哥哥曹丕娶為夫人,不久鬱鬱而死。晉明帝讀瞭《感甄賦》後,將之改名為《洛神賦》。
《洛神賦圖》捲從曹植在洛水邊見到洛神開始,畫到洛神飄然離去。圖中人物衣紋的描繪與《女史箴圖》捲一樣,但綫條不如《女史箴圖》流動自然,形象也不及《女史箴圖》飄逸簡縱。圖中人大於山,河水呈靜止狀,顯見當時對山水的描繪仍處於稚拙狀態。但全捲各部構圖相連,山丘起伏,林木掩映,人物亦隨著賦中的意境及情節的發展重復齣現,已經體現瞭中國繪畫構圖上時間和空間閤一的主要特徵。
流傳至今的《洛神賦圖》捲摹本共有五本。第一本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經鑒定為宋人摹本;第二本現存遼寜省博物館,當係南宋人摹本;第三本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首尾缺損較多。以上三本均摹自同一稿本,布景樹石,格法甚古。第四本世稱《唐人洛神賦全圖》,現亦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第五本見印於日本《支那名畫寶鑒》。四、五兩本均摹自另一稿本,但第五本的作者並未照摹樣本,較多體現瞭唐宋人的風格。《晉史》中說:“愷之博學有纔氣。”他的性格率真而通脫,好矜誇,善諧謔,自有一種大智若愚的癡氣,所以時人稱其為“三絕”:纔絕、畫絕、癡絕。唐人評顧愷之畫說:“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乎,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主神氣也。”看顧愷之所畫《女史箴圖》的摹本,尚能體會個中風韻:運筆緊勁,疾徐有緻,衣袂飄動,佩帶飛揚,人物神氣生動,格調拙樸雋逸。這種對人物的描寫已完全不同於漢代繪畫中拙澀的誇張,綫條靈動而聯綿不斷,給人以鬆弛放逸之感。山西大同石傢寨北魏司馬金龍墓齣土的屏風漆畫,與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捲為同一風格的作品,年代上也相差不遠。漆畫共分五塊,據漢代劉嚮所撰《列女傳》,描繪娥皇、女英、周太姒、太任、太薑、春薑母女、班婕妤等“列女”事跡,旨在“成教化,助人倫”。此件可證顧愷之畫的影響。
前言/序言
中國書畫的發展,有其獨特的淵源,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社會發展情態,以及藝術欣賞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由氣的流動,衍生萬物,當氣凝聚,化成物體;物體之氣散而物亡,又復歸於宇宙流動之氣。(據張載《正濛·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所以,中國書畫傢所崇尚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指導思想,與西方人所認為的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一個實體的觀點有所不同。西方人在直接參與或體察實際的同時,在其有關部分與自然取得和諧,而中國人則在與“氣”互為流動、互為衍生的感知中與宇宙、自然保持和諧。由此,作為指導藝術創作的理論包括中國書畫理論,便有其獨立深邃的特性。要認識和深入研究中國書畫,瞭解中國書畫理論對理解作品具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加之軟毛製成的書畫工具毛筆,具吸水性質的宣紙、絹以及墨的普遍使用,中國書畫便由此形成其脈絡,得以獨立發展。中國曆代書畫傢輩齣,其創作形式、技巧,總結歸納凝練而成為程式,以適應中國書畫創作的特殊要求。而每位書畫傢的性格在再現這種程式時又使其風格和技巧各不相同。學習書畫鑒定,對於書畫史,即一代代書畫傢及其作品都需有所瞭解,這是鑒定的基礎。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避開“中國書畫鑒定”這一特定主題。 --- 曆史長河中的女性力量:18世紀歐洲社會生活變遷研究 緒論:被忽視的時代側影 本書聚焦於18世紀歐洲大陸,一個社會結構劇烈動蕩、啓濛思想勃興的時代。傳統史學往往將聚光燈投嚮瞭男性哲學傢、君主和軍事領袖,而將貴族傢庭內部、城市作坊的女性角色置於陰影之中。本書旨在通過多維度的史料——包括私人信件、日記、法庭記錄以及當時的時尚手冊和室內裝飾雜誌——重構一個立體、多聲部的18世紀女性生活圖景。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凡爾賽宮廷的“沙龍女主人”,更是波爾多港口的商人妻子、倫敦郊區紡織女工以及巴黎咖啡館裏的知識女性,探究她們如何在父權製的限製下,逐步塑造自我、影響社會風潮。 第一部分:私密空間的建構與約束 第一章:傢庭經濟與“管傢藝術” 18世紀的傢庭不僅是情感的庇護所,更是重要的經濟單位。對於中産階級和富裕的城市傢庭而言,管理傢庭開支、監督僕役、籌備社交活動構成瞭女性日常的核心。本章詳細分析瞭彼時關於“傢庭財政管理”的實用指南,揭示瞭女性在看不見的經濟運作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探討瞭嫁妝的法律地位、遺産繼承權的變化,以及女性如何通過精明的采購和對傢庭聲譽的維護,間接參與瞭傢族財富的積纍與鞏固。 第二章:閨房之外:沙龍、咖啡館與非正式知識圈 啓濛運動的火花並非隻在大學和科學院點燃。沙龍(Salon)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空間,為女性提供瞭一個可以主持、引導和參與哲學辯論的平颱。本章對比瞭巴黎和柏林的沙龍文化,分析瞭這些空間如何成為知識精英交流的熔爐,以及女性主人如何通過議題設置和嘉賓邀請,行使瞭一種不同於官方學院的“軟權力”。此外,我們考察瞭書信往來和早期印刷品(如小冊子和雜誌)在構建女性知識社群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身體、時尚與公共錶徵 第三章:絲綢與理性:時尚作為社會代碼 18世紀的時尚是社會等級、政治立場和個人抱負的復雜編碼。從洛可可的繁復褶皺到新古典主義的簡潔綫條,服裝的變遷反映瞭社會價值的轉嚮。本章深入研究瞭當時紡織品的來源、服飾的製作過程(包括對裁縫和刺綉工匠的依賴),以及時尚如何成為女性錶達身份和進行社會競爭的工具。特彆是對“昂維爾風格”(À la Newton)等政治性服飾的分析,揭示瞭時尚如何被捲入日益激化的政治辯論中。 第四章:醫療、生育與身體自主權的萌芽 醫療實踐在當時充滿瞭不確定性,女性的健康和生育能力直接關乎傢族的延續。本章審視瞭助産士、民間治療師與正規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我們考察瞭避孕知識的傳播(盡管常被壓製)、産後護理的傳統,以及在缺乏有效麻醉和消毒的條件下,女性如何應對生育的風險。同時,本章也探討瞭女性對自身身體知識的追求和對醫療乾預的抵抗。 第三部分:勞動、法律與社會邊緣 第五章:工作中的女性:從作坊到公共服務 本書打破瞭“女性隻在傢庭勞動”的刻闆印象。我們考察瞭城市中,女性作為學徒、店員、印刷廠幫工乃至小型企業主的角色。在法國的“巴黎紡織業”和英國的“勞工法庭記錄”中,女性工人的工資結構、工作條件以及她們在罷工和勞資糾紛中的參與,為我們提供瞭理解早期工業化前夜勞動市場的關鍵視角。 第六章:法律的灰色地帶:婚姻、財産與誹謗案 盡管法律體係普遍偏嚮男性繼承權,但女性並非完全被動。本章分析瞭特定的法律案例,例如離婚訴訟(在某些地區或通過特定途徑)、財産信托的設立,以及女性如何利用誹謗法來維護名譽。這些案例揭示瞭法律條文與社會習俗之間的張力,以及女性在維護自身權益時所采取的策略。 結論:遺産與現代性的序麯 18世紀的歐洲女性,在啓濛理性的光芒下,既感受到瞭新的自由的可能性,也遭遇瞭傳統父權製的堅固壁壘。她們在看不見的領域——傢庭管理、文化沙龍、時尚錶達和非正式經濟活動中——所展現的能動性,為19世紀的女性權利運動奠定瞭文化和實踐基礎。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復雜、細緻且富有批判性的視角,以理解現代性並非隻由男性哲學傢構建,而是由韆韆萬萬被忽視的女性的日常實踐所共同塑造的。 --- 關鍵詞: 18世紀歐洲、啓濛時代、女性史、傢庭經濟、沙龍文化、時尚史、社會生活、勞動階層、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