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李清照: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是作傢衛淇的詞作賞析新作。風格浪漫唯美。《李清照: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精選易安詞作33首,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始,至《好事近(風定落花深)》結束。通篇以閑話傢常、婉約誠摯的筆法評析、闡釋,娓娓道來,不生澀,沒有說教,隻是一個學者探詢的目光,嚮世人展現一位女詞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她的喜怒哀樂,她的命運多舛,她的纔高運蹇,她所經曆的林林總總。一切都在詞中,在衛淇的筆下,似乎每一個跳動的字符下都蘊含著說不盡的故事。
作者簡介
衛淇,本名康偉。康姓故國在衛,《詩經·衛風》的起篇是《淇奧》,故以衛淇為名。現居深圳。喜好古典詩詞和曆史。目前已經完成和正在創作的作品有《人間詞話典評》、《凋零的時光——詩說曆史》、《詞人與花兩相若》等。
目錄
序之一:眉黛淺處的哀憐與歌
序之二:人生幾何花爛漫
風住塵香花已盡
落日熔金,暮雲閤璧
自是花中第一流
倚門迴首,卻把青梅嗅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天接雲濤連曉霧
故鄉何處是?忘瞭除非醉
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
熏透愁人韆裏夢,卻無情
草綠階前,暮天雁斷
新來瘦,非乾病酒,不是悲鞦
夢斷漏悄,愁濃酒惱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正人間天上愁濃
莫許杯深琥珀濃
常記溪亭日暮
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雁字迴時,月滿西樓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湖上風來波浩渺
此花不與群花比
綉麵芙蓉一笑開
紅酥肯放瓊瑤碎
綽約俱見天真
雪清玉瘦,嚮人無限依依
一年春事都來幾
梧桐落,又還鞦色,又還寂寞
小院閑窗春色深
晚風庭院落梅初
倚遍闌乾,隻是無情緒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彆是閑滋味
捲起重簾留晚照
暖雨和風初破凍
四疊陽關,唱瞭韆韆遍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
永夜懨懨歡意少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淒清
寒日蕭蕭上鎖窗
歸鴻聲斷殘雲碧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安城
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淡蕩春光寒食天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
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
長記海棠開後,正是傷春時節
後記
精彩書摘
倚門迴首,卻把青梅嗅
——那人走進來,像午後一個淡微的夢。
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縴縴手。露濃花瘦,薄汗沾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迴首,卻把青梅嗅。
少年時光總是如此的惹人懷念,宛如許久以前心中那隻飛遠的紙鳶。而少男少女們心底暗藏的情愫,就像在這世界的角落中悄悄綻放的花兒。那些最初的心動時分,是永生都銘刻在記憶深處的秘密印痕。
“羅幕遮香,柳外鞦韆齣畫牆。”
“鞦韆春睏解羅衣,畫梁雙燕歸。”
“桃杏依稀春暗度。誰在鞦韆,笑裏輕輕語。”
詞人們總是很喜歡詠嘆鞦韆,或許是因為夏日的微風中那些搖擺不定的鞦韆總能如此輕易的撥動心弦吧。那些鞦韆旁的少女,帶著些許羞澀而又是那樣的天真無邪。她們仿佛是靜謐的夜空中盈動的螢火蟲——那些自在飛舞的流光,捕捉瞭整個世界注目的眼神。
少女的心事,宛如清晨露珠上的微光,閃爍不定而又難以捉摸——正像白居易那首小詩中寫的那樣:“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當鞦韆輕輕搖蕩,那些不著邊際的遐想,或許也正隨著青衣羅裙一起飛揚吧。那畫牆中的小小鞦韆,似乎已經搖碎瞭整個夏天的碎片,繽紛散落瞭滿地。
縴縴手,綺羅衣,滿院繁花笑語低。在這個自由天地,整個季節仿佛都被她輕輕握在手心。這樣的無憂歲月,似乎永遠都不會有人驚擾。或許,隻有那小小的蝴蝶,纔會偶爾在她心間投下翩躚的影子吧。
這時,那人走進來,像午後一個淡微的夢。
剛從鞦韆上下來的少女似乎有些手足無措,這位不期而至的陌生人宛如投入春水的一顆小石子,激蕩起輕輕的漣漪。那斜戴著金釵慌張溜走、連鞋子都來不及穿的少女,和李後主詞中“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佳人舞點金釵溜”的深宮美人比起來,或許又有著彆樣不同的俏麗與多情吧。
是走,還是留?
但其實她並不想就這麼一走瞭之,隻給人留下一個倉促惶然的背影。那個陌生人的模樣她甚至還沒看的太清楚呢。於是,她手把青梅,倚門迴首。在那輕輕一嗅中,那個既羞澀又大膽的女孩,占盡瞭夏日的風情。
在中國文學史上,從晚唐到五代都是所謂“艷體詩”頗為流行的時期,而以華美穠艷著稱的詞集《花間集》也正是編纂於五代時的後蜀。因而這一時期描摹女子儀容美態的詩詞可謂數不勝數。這一首清新可喜的《點絳唇》,也是源自晚唐詩人韓偓的七絕《偶見》。詩中寫道:
鞦韆打睏解羅裙,
指點醍醐索一尊。
見客入來和笑走,
手搓梅子映中門。
韓偓素以“香奩體”著稱。他筆下的這位嬌羞少女,雖則亦是清麗如畫,但他似乎隻是看到瞭她外在的可愛與嬌美。而李清照的這首小令,則仿佛讓我們望見瞭她深藏的秘密心事。當年的那位清麗女孩早已經輕輕步齣薄薄的詩箋,她的一顰一笑,宛在眼前。我們寜願相信,這首詞就是李清照少年時的詞作,而詞中的那位少女,就是她自己。
李清照雖然有很多婉約秀美的詞,但她的個性其實並不柔弱,而是有著果決而大膽的一麵。年紀輕輕時,她就在《詞論》中指摘當時眾多詞壇大傢的缺點,幾乎把北宋的大傢們都批評瞭個遍。或許,那位“倚門迴首,卻把青梅嗅”也隱約體現瞭這樣的性格特質吧。其實,仔細思量,這與她新婚時所寫的那句“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比較起來看,這其間的神態舉止,又是何等的相似呢?
那個時候的她,或許正像極瞭勞倫斯的一首首小詩:
Thedawnwasapple-green,
Theskywasgreenwineheldupinthesun,
Themoonwasagoldenpetalbetween.
Sheopenedhereyes,andgreen
Theshone,clearlikeflowersundone
Forthefirsttime,nowforthefirsttimeseen.
黎明成瞭蘋果綠的,
天空像是陽光下舉起的綠色美酒,
而月亮就是一片綴於其間的金色花瓣
她打開瞭眼睛,和那綠色,
眼波清澈而明媚,宛如尚未綻放的花蕾,
第一次,在此刻第一次被人瞥見
其實,讀到這首詞時,也會讓我想起久未念及的那個人來。夢永遠都是思念躲藏的地方。有時候,那些從來都不曾泯滅的懷想會在夢中不經意的齣現,像是一閃而過的火花,讓你驀然間醒來之後,久久都難以平靜。那個曾經的年代,那些純真的笑容,早都已經隨風逝去瞭。隻有在夢裏,還會迴到那個熟悉的地方,望見那個飄揚著碎花裙子的夏天。也許,我們偶爾還會想起,最初心動的那一刹那,究竟是誰輕輕叩開瞭我們的心門。而在這個心靈漸漸荒蕪的年代,在許久許久之後,我們將不再記得。
其實,當青春不再心慌意亂,你會知道,那段歲月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離你遠去瞭。也正因為如此,重讀這首詞時,也許還會讓我們想起那些曾經的青澀時光,想起最初的那個心動的瞬間。
燕子低聲呢喃,是怕驚擾瞭這個幽微的夢麼?那些心中的漣漪,在未來終會歸於平靜。而在秀美如斯的句子中,我們也終會看見那時的她,目光清澈,楚楚動人。
少年時,花開四季。也許隻在一生中那唯一的瞬間,望見美好。
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那個清秀的背影在花雨中慢慢隱去,隻有一縷心香,將溫婉的愛情留在這個溢滿菊香的鞦天。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記》中有則小故事,說的就是這首《醉花陰》。
李清照思念夫君,於是便在重陽節寫下瞭這首詞寄給趙明誠。趙明誠嘆賞之餘,卻也起瞭逞纔爭勝之意,一心想要寫齣首好詞來勝過這首。於是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的專心作詞。他花瞭三天三夜的時間,一共寫瞭五十首詞。他把這些詞和李清照所寫的夾雜在一起給朋友陸德夫看。陸德夫玩味再三,說:“隻有三句絕佳。”趙明誠於是就追問是哪三句,陸說:“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李清照所作。
這故事雖然有意思,卻不見得是真的。《琅嬛記》中的記載以誇張不實之事居多,也記錄瞭不少文人佚事。書中煞有介事的說這則軼聞引自另一本名為《外傳》的書,但這本看上去頗為吸引人的《外傳》卻從不見其他的書有轉載。而如果趙明誠三天能寫五十首,必定也是能詞之人,然而卻沒有半首流傳於世,這顯然不太閤情理。另外,陸德夫這個名字,在趙明誠的交遊中更是從未聞見。由此亦可見其謬。
但或許,也正是詞中那清新婉麗的句子太過動人,纔讓人們如此喜愛,甚至不惜為之編造齣一個故事來襯托它的美好吧。
薄霧濃雲愁永晝。
從清晨到傍晚,隻有薄霧與濃雲與人為伴。而這盡日不散的陰霾,好似早已籠在人的心中,從未散去。從前那許多的迴憶,交織成網,讓人幾乎無法逃開。或者,相思隻是一盞如豆的燈,彌久不滅,它給人希冀,卻也讓人泛起迷思。白日如此漫長,隻是這思念的影子或許比時光更長吧。
瑞腦銷金獸。爐中的熏香終於消盡,隻有淡淡的餘韻,如一縷不知名的哀愁,繞在指尖與心頭。
重陽從來就是個裝滿瞭思念的日子。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有時候隻是少瞭一個人,或許即便是最熟悉的所在,也變成異鄉瞭吧。
那些花下的影子,仿佛還殘留著昨日的竊竊低語。玉枕紗廚,卻如何能抵擋這晚來的鞦涼?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傢院。這個夜晚,或許有無數萬傢燈火的溫暖,然而對她來說,卻並不是個團聚與歡笑的時刻。那沁透瞭淚水的孤枕,卻隻是黯淡瞭她原本盈如鞦水的眼神。
夜色隻是清涼如水。月光盈動,卻把那脈脈的相思與哀愁灑瞭滿地。
有相聚,就有離彆。愛情中總有傷感與落寞,那是你不信的劫。從前,她凝望他的片刻,如同就是永遠;那觸手可及的距離,仿佛就是整個世界。而現在,卻隻留下一個孤單而清秀的背影,憂傷無語。
既是無眠,又何不取酒一醉?今天本就是飲菊酒、佩茱萸,相攜而登高的日子。采菊東籬下,那黃昏時分的暗香宛在。“馨香盈懷袖,路遠莫緻之。”那遠方的人,此刻是否也在一同懷念呢?
誰道相思不銷魂。風起處,那簾後的身影,難道不比初開的雛菊更加惹人疼惜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一刻,人淡如菊。那花的氣質,早已將她暈染,化作那默然佇立在西風之中的絕美身姿。
有首舒婷的小詩,名字就是《思念》:
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綫條的掛圖
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
一具獨弦琴,撥動簷雨的念珠
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陽一般遙遙地注目
也許藏有一個重洋
但流齣來,隻是兩顆淚珠
嗬,在心的遠景裏
在靈魂的深處
思念,也許本來就是如這般難以說清楚。它難以詮釋,卻又如此熟悉。就像最喜歡的那首鋼琴麯,我並不知道名字,但隻要聽到,總能認得齣來。又或者,一如街那邊的你,我看到,卻永遠也無法知曉你的名字。彼時,或許也是一種幸福。
人生並不能保證你會遇見你想要遇見的人。但是當愛情來臨,每個人的心中卻都不免悸動,如同露珠滴落在花蕾之上時的微微顫抖。有一份守望,即使有點些微的苦,卻也勝過那永遠無望的等候。雖然愛與哀愁,有時總是相伴而來。但是,在這樣的鞦日,在這個暗香盈袖的時節,我們還是要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時光的手總在人們的心弦上彈齣或歡快或悲傷的麯調。而如果沒有離彆的苦澀,相聚便也不會如此甜蜜。所以,那些煩惱隻是一個生命旅程中的小小變奏麯。當你疑惑與不安的時候,你要知道,隻要那其中的鏇律還在彼此的心裏,思念也就是幸福的。
“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樣的句子,數韆年裏,也就隻一個李清照寫得齣來而已。
那個清秀婉柔的身影在花雨中慢慢隱去,隻有一縷心香,將溫婉的愛情遺留在瞭這個溢滿菊香的鞦天。
前言/序言
序之一:眉黛淺處的哀憐與歌
在這個嘈雜的年代,有一本清靜的書捧在手心,或許也是一種幸福。
李清照這個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而也許人們對她的印象隻是寥寥數首如《聲聲慢》、《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陰》之類的名作,又或是“婉約詞宗”,以及“男有李後主,女有李易安”之類的贊譽。的確,她也完全配得上這些人們給她的桂冠。但於她而言,那並不是她的全部。她也並不僅僅是那個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她的個性與她的詞一樣,讓人且迷戀,且哀憐。
她靈秀聰慧,少有纔名,備受人們的嘉許。而她亦率真果決,敢愛亦敢言。但這卻為她帶來瞭身前身後的種種忌恨與詆毀。她愛花,愛酒,愛這如春光般爛漫的人生。但命運卻隻在她手上放瞭一半的幸福。前一半是美滿甜蜜,後一半卻隻留給她苦澀流離。
雖則她多纔而又博學,但現實卻總是如此的殘酷。她對於太多太多的事情,亦屬無能為力。而那些眉黛淺處的哀憐與歌,隻被她輕輕的彆在詩箋之上,留給我們一個簾捲西風時的婉約背影。
從中學時開始,我就被她的那些盈動流轉的詞所深深摺服。但直到很久以後,當再一次讀到她的詞,心中早已是彆樣的感受。原來,初次見到漱玉詞時的那份驚艷,終究還是膚淺。
且掬一捧心香,與這不息流轉的時光。當我們再來讀她的詞,或許不僅隻讀那些絕美的言辭與意象,或許,我們更要讀的,是她的心。
每每讀易安詞時,總有一種優雅而安靜的感覺浮上心頭。她的詞,幾乎看不到生僻的字,大多都是一些簡單的字句,甚至於口語俗語都被她信手拈來。但在她的筆下,這些不起眼的文字仿佛忽然間就有瞭生命,有瞭情感,如同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讓人傾倒且迷戀。即便是精思巧構,也從不留任何痕跡。她的詞,宛如寫於水上。韆古以來,惟有她纔有這樣的情思與文采,亦隻有她纔配得上這樣的稱許。
點墨,亦即是她的寸心。那些詞中的每一個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我們不能隻是望見瞭花的美,卻忘卻瞭她的香,乃至於深藏於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那些絕妙華章之後,藏著一顆怎樣的玲瓏詞心?而我們,又會看到怎樣的一種溫婉與多情呢?
所以,終於臨到要寫完這些文字,我終究還是有些小小的惶惑與不安。我不知道自己生澀的筆,是否能勾勒齣她的嫣然輕笑,或是淺黛凝愁;亦不知道是否又能拂開曆史的迷霧,望見那個她至真至純的心。
或許,我隻是能希望,所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會有溫暖的觸覺吧。
此為序。
衛淇
二〇一〇年一月於深圳
序之二:人生幾何花爛漫
李清照是愛花的,她愛花憐花,亦總與花結緣。那一本薄薄的漱玉詞,溢滿瞭各樣的芬芳,仿佛就是四處花開的盛跡。
然而命運於她,卻宛如一段穿越季節的旅程,從春到夏,又從夏到鞦。起先絢爛無邊的明媚與美好,卻終湮沒於那悲涼無奈的風中。而她原本清澈的眸,亦從此抹上揮之不去的陰霾。
所以,在很多她的詞中,總是充滿瞭懷念與感傷。人生幾何花爛漫?這或是她縈於心中久未吐露的輕嘆,亦是讓人默然無言的冷峻人生。
李清照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一〇八四年)。這時正是北宋王朝最為煊赫繁華的時期,其間傑齣人物燦若繁星,唐宋八大傢當時就占瞭三位,司馬光也就是在這一年將他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呈給神宗。此時的詞人,可以說幾乎集北宋名傢之大成,蘇軾、秦觀、周邦彥、晏幾道、賀鑄等均在世。她的父親李格非也頗有文名,其《洛陽名園記》名聞天下。當一位聰明靈秀的纔女幸遇這文風阜盛而又安樂太平的世道,她迸發齣如此讓人驚嘆贊許的纔華,也就不奇怪瞭。
少女時代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結縭之後她是丈夫的傾心摯愛,她幾乎擁有女人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好,仿佛她就是這世界的寵兒。所以那時候的她,是充滿著率真與活力,甚至於有些小小張揚的。雖然生活總有些小小的波摺,但總的來說她還是很幸福的。在汴京,在青州,都是她畢生難忘的美好時光。那些時光,宛如如梅花般燦然而笑。所以,你總能在這時候她的詞中讀到喜悅、欣然與恬美。那一枝新婚時她彆於鬢邊的嫣紅,那一抹月下鞦桂的芬芳,那一樹庭院中淡淡妝天然樣的梅花,又或者那個花下輕輕搖擺的鞦韆,這些都是她與花的約定。
但這一切的美好,卻宛如那個遠去的春天,讓人慨嘆且懷念。靖康二年,金兵破汴京,俘徽宗、欽宗北還,北宋滅亡。而她所有的幸福,也被這無情的現實擊得粉碎。她生命的後三十年,隻剩下瞭難言的苦楚與淒涼。祖國破碎,丈夫驟逝,她在顛沛流離中嘗盡瞭孤獨況味。曾經的那些花兒依舊妖嬈盛開,隻是在她眼中,卻早已變瞭一番模樣。春來花爛漫,鞦至月如霜。她此時的詞,早已經洗盡鉛華,不華美,卻更動人。而她用珠璣文字描齣的心路曆程,也終被我們銘記。人生幾何花爛漫——本書的主旨,也正在於此吧。
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詞作很少,但從那些精緻的文字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她天真的笑影,看到她眉彎的淺愁,看那些曾經的優柔歲月隨風飄逝。而她的那些懷念與傾訴,也終被每一個喜愛她人格與詞作的人們所銘記於心。
衛淇
二〇一〇年三月
李清照: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 序言 在宋代文學璀璨的星河中,李清照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顆。她以其獨樹一幟的詞風,將中國古典詩詞推嚮瞭新的高峰,也以其跌宕起伏的一生,書寫瞭一部動人心魄的女性史詩。本書《李清照: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並非僅是梳理這位傳奇詞人的生平事跡,更試圖剝離曆史的塵埃,深入探究她文字背後那顆敏感而堅韌的心靈,以及她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以一己之力,綻放齣獨屬於她的絢爛。 第一章 筆尖下的江南:初露鋒芒的纔女 故事的開端,我們迴到那個溫婉而充滿詩意的江南。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母親也齣身書香世傢。這樣的傢庭環境,為她日後在文學上的造詣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她的童年,浸潤在詩書禮樂之中,聰慧過人,早早便展現齣過人的文學天賦。 早期的李清照,她的詞風正如她所處的環境一樣,明麗、清新,充滿瞭少女的嬌憨與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她筆下的花鳥魚蟲,是那般生動鮮活,她筆下的相思彆離,帶著幾分初涉情事的青澀與委婉。我們會在這一章中,細細品讀她早期的代錶作品,例如《如夢令·常記溪亭 पेय酒》,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麵,展現齣她天真爛漫的性格;《點絳唇·蹴罷鞦韆》,寫齣瞭少女蕩鞦韆時的情態,既有動感,又飽含少女情思。這些作品,如同初春的嫩芽,帶著勃勃生機,預示著一位偉大詞人的誕生。 她與趙明誠的愛情,也在這段時期悄然萌芽。這是一段纔子佳人的佳話,他們的結閤,不僅是兩情相悅,更是文學上的珠聯璧閤。他們一同搜集金石,一同品評詩詞,共同構建瞭一個屬於他們的精神世界。這種誌同道閤的伴侶關係,對李清照後來的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第二章 詞中乾坤:婉約之外的深情 李清照的詞,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其“婉約”的風格。然而,“婉約”二字,絕非淺薄的脂粉氣,而是將深邃的情感,以細膩、含蓄的方式錶達齣來。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剖析李清照詞風的精妙之處,探討她如何在有限的詞牌格式中,注入無限的情感。 我們將會看到,她如何運用白描手法,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將尋常景物寫齣不尋常的意境。《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這膾炙人口的句子,將思念之情刻畫得入木三分,看似寫景,實則寫人,情感的張力在字裏行間奔湧。又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鞦》,“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將思念之苦,描摹得細膩入微,直抵人心。 但李清照的詞,絕非止步於兒女情長。她的詞中,同樣蘊含著對人生、對自然的深刻體悟。她筆下的花開花落,不僅僅是景色的描寫,更是對時光流逝、生命無常的感嘆。《天淨沙·鞦思》,“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通過層層疊疊的景物描寫,營造齣一種空寂、淒涼的氛圍,將內心的愁苦盡數傾瀉。 我們將探討她對語言的極緻運用,她如何化俗語為詩詞,又如何化繁為簡,以最精煉的語言,傳達最豐富的意蘊。她對詞的革新,對後世詞壇的影響,也將在這一章中得到闡釋。 第三章 亂世風雨:傢國之痛的詠嘆 如果說李清照的前半生是詩意的棲居,那麼她的後半生,則是在傢國離亂的悲劇中度過。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南宋建立,這段劇烈的曆史變遷,如同狂風驟雨,摧毀瞭她原本安穩的生活,也徹底改變瞭她的人生軌跡。 在本章中,我們將聚焦於李清照詞風的轉變。從早期明麗清新的風格,轉嚮沉鬱、蒼涼、悲壯。她的詞,不再僅僅是抒發個人情懷,更融入瞭對國破傢亡的哀痛,對淪喪故土的思念,以及對亂世飄零的無奈。 《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開篇連用十四個疊字,將她內心的痛苦、迷惘、孤寂,渲染得淋灕盡緻,成為韆古絕唱。這不僅僅是一位女性的悲傷,更是那個時代無數顛沛流離者的心聲。 我們將分析她詞作中對故鄉的眷戀,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以及在戰亂中,她艱難的生活境遇。她流離失所,飽受飢寒,但即便如此,她仍然堅持著文學創作,以詞為伴,慰藉心靈。她搜集整理趙明誠的金石書畫,這份對丈夫的深情,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執著,令人動容。 這一章,也將探討她在亂世中的精神力量。她並沒有被悲劇擊垮,而是以更加堅韌的姿態,麵對生活的磨難。她的詞,在蒼涼中透著一股不屈的生命力,在絕望中閃爍著不滅的希望之光。 第四章 詞外人生:超越時代的女性力量 李清照的一生,是那個時代女性命運的縮影,但她又遠遠超越瞭那個時代的局限。她是一位纔華橫溢的詞人,更是一位獨立自主的女性。在本章中,我們將超越文學作品本身,探討李清照在曆史長河中,所展現齣的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女性力量。 我們將審視她與封建禮教的微妙關係。她並非全然的順從者,她的詞中,流露齣對自由的嚮往,對個體情感的珍視,這在男權至上的社會中,是難能可貴的。她的婚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傢庭的安排,但她與趙明誠之間,無疑建立瞭一種基於情感和精神契閤的伴侶關係,這在當時的社會中,也是一種非常進步的模式。 我們將探討她晚年的生活,以及她如何以一種更為成熟、豁達的態度,麵對歲月的侵蝕。即便生活睏苦,她也從未放棄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她的晚年詞作,雖然少瞭少女的嬌俏,多瞭歲月的沉澱,但依然保持著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洞察力。 此外,我們還將迴顧後人對李清照的評價和研究。為何她能跨越韆年,依然被人們傳頌?她的作品,又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我們會探討她的文學成就,以及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絢爛花事:永恒的生命迴響 “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這或許是對李清照一生最貼切的概括。她的人生,如同一場盛大的花事,有初綻的嬌艷,有盛放的繁華,也有凋零的淒美。但無論如何,這場花事,都留下瞭最動人的芬芳,最絢爛的色彩。 在本章的結尾,我們將對全書進行總結與升華。我們將重申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她對中國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她的詞,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情感的共鳴,是生命的體驗,是民族精神的載體。 我們將再次強調,李清照的“絢爛花事”,體現在她對文學的極緻追求,對愛情的真摯投入,對傢國的深沉憂思,以及對生命本身的頑強熱愛。她的生命,如同一朵在風雨中依然綻放的花,即便最終凋零,也曾以最美的姿態,驚艷過整個世界。 本書的目的,並非僅僅是重述李清照的生平,而是希望通過對她人生軌跡和文學創作的深入解讀,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位偉大的女性,理解她的堅韌,理解她的纔情,理解她那場“絢爛花事”背後,所蘊含的永恒生命力。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讓李清照的精神,繼續在當代讀者心中,綻放齣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