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装订工艺和长期耐用性,这本词典展现了极高的工业水准。我特意尝试将它完全摊平,即使是跨页的词条,也能保持平整,不用费力按住,这对于频繁查阅来说,极大地减轻了手腕的负担。走线和胶装的结合非常牢固,我试着快速翻阅了几个部分,书页之间连接紧密,没有出现任何松动或脱页的迹象。通常情况下,使用频率高的词典,最先出问题的就是装订处,而这本词典的工艺似乎已经预见了这一点并做了加固处理。这种扎实的装订质量,让我相信它完全能够承受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强度使用,不会轻易散架。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它的耐用性保证了投入的价值能够最大化地体现出来。
评分这本词典的排版简直是业界良心!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工具书。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小号字体也看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的开本设计非常合理,既保证了足够的版面来容纳丰富的词条和例句,又不会过于笨重,放在书桌上查阅或者随身携带都显得恰到好处。布局方面,检索的逻辑非常顺畅,不同的词性、用法都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做了区分,初次使用者也能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不像有些词典,信息堆砌在一起,找一个词跟大海捞针似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让查阅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长时间使用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工具书而言,是硬实力的体现。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欣赏那些细微的排版处理,比如页眉页脚的设计,都透露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设计典范。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学习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词条的广度和深度上,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收录的词汇量,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的新词和专业术语方面,表现得极为抢眼。我特意去查阅了几个我自己在其他主流词典中经常找不到的,或者解释得模棱两可的当代网络热词和技术性词汇,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和到位。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对等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语背后的文化语境和使用频率。很多时候,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的细微语义差别,这本书都能通过提供的多组高质量例句来完美展现,这对于提升翻译的“地道性”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查词”,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语言学考察。这种对词汇“生命力”的捕捉和呈现,是任何冷冰冰的电子词典都无法替代的,纸质词典的这种厚重感和全面性,是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例句编写质量,绝对是其“灵魂”所在。我翻阅了很多页,几乎没有看到一句是为了凑数而硬生生地编造出来的“塑料”句子。每一条例句都像是从真实的生活、新闻报道或者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自然流畅,充满了烟火气和时代感。对于学习者来说,光知道“A=B”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这本词典的例句正是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我特别喜欢它对固定搭配和习语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列出中文对应词,而是用一句完整的、符合习惯的意大利语或汉语来展示其用法,让人一目了然。通过这些例句的熏陶,我感觉自己的语感正在潜移默化地被重塑。我甚至建议语言教师可以把这本书的例句当作课堂练习的范本,它们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是其他资料难以比拟的。这真的是一本“用”起来非常舒服的工具书。
评分物流和包装方面,这次的购物体验简直无可挑剔。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完好度的人,尤其是这种精装工具书,运输过程中的磕碰是最大的“敌人”。这本书的包装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外部套了一个厚实的瓦楞纸箱,内层还有气泡膜进行多重缓冲,拆开时,词典本身的外壳光洁如新,没有任何折痕或边角磨损。这体现了商家对顾客体验的尊重和对书籍价值的珍视。要知道,一本词典是需要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岁月的“战友”,它的“初次见面”状态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它的初始印象和长期使用意愿。从发货速度来看,也相当给力,在预估时间范围内就送达了,这对于急需使用参考资料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如此细致入微的包装和高效的配送服务,让我的这次购书过程充满了愉悦感。
评分例句很多,中意意中都有,大小合适,方便带
评分还不错,实用???自学
评分: )
评分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评分有好几页都是连在一起的 封面上还有折痕 包装也好简陋
评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1979年出版的,主要编写者是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张万起、徐敏霞。关于这本字典的编纂经过,已写在1988年的“修订说明”中,此处不再重复。字典出版以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至今已经印刷了60余次,印数已达上千万册。1995年,字典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这一方面使我们感到高兴,一方面也使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字典的读者越多,我们越是应该进一步提高字典的质量。这本字典自出版以来,虽然做过几次修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决心做一次比较全面的增订。增订工作包括增补字条和修改原有字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增补字条。原字典正文中的字头4200多个全部保留;取消原字典的《难字表》,《难字表》中的字头加以选择,僻字删除,比较常用的字约1800个,增加例句,收入正文;另增补原字典正文和《难字表》中都没有收录的常用字400多个,写成字条,统一按音序编排。第4版共收古汉语常用字64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 我们选择字头的原则是:既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那么顾名思义,它的收字应以“古汉语”为范围,以“常用”为标准。所谓“古汉语”,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指的是以先秦和两汉的传世文献以及后代“古文家”模仿这些文献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为代表的那种语言,不包括汉译佛典、六朝笔记、唐诗宋词以及近代戏曲、小说的语言,所以,本字典只收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至于在其他语体的作品中常用的字,本字典不收。所谓“常用”,指的是在阅读文言文作品中会经常碰到的,所以,那些只见于古代字书而没有书证的字,以及只用作很少见的人名、地名、动植物名、器物名的字,本字典不收。还有,这本字典是为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汉语用的,那些古今意义完全一样的字,读者不需要查字典就能懂得,所以,这些字本字典也不收。 在增补字头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十三经》和《史记》的字频表,使我们在确定哪些字常用、哪些字不常用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依据。《十三经》和《史记》中没有的字,也就是东汉以后产生的字,如果不是很常用或者常用但古今意义没有差别,一般不收。 (二)调整义项。在增订工作中,我们遵循原字典关于义项的取舍和分合的原则,对每一字条的义项认真推敲,有不够妥当的就加以调整。义项取舍的原则是:重要的义项不能遗漏,较僻的义项不予列入;不是文言文中的意义一般也不列入。这是由这本字典的性质和对象决定的。义项分合的原则是:重视词义的概括性,义项的分立不要太细碎,有些义项中可再列引又泛特喻,以体现这些意义的内部联系。 (三)改正注音和释义。我们重新审定了注音和释义。原字典(包括正文和《难字表》)中的注音和释义总体上是准确的,但也有个别不当之处,这次增订加以改正。 这次增订在注音方面做了一项较大的改动:注音符号全部去掉,只用汉语拼音。标注直音字的方法也做了一些改变:1.在音项下,原则上仍然既用汉语拼音又用直音字标音,但如果找不到和被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基本相同的直音字则不用直音,如果是一个通假义,后面已经有了“通某”,也不再用直音。2.在双音词条目中以及在例句中为字注音时,只用汉语拼音,不用直音。这样做,是考虑到目前汉语拼音已非常普及,绝大多数读者都可以根据汉语拼音读出字音来,所以,直音只作为一种辅助的注音方法。 (四)调整例句。第4版选用例句的原则是:例句要和释义准确对应,而且尽量选用时代较早、典型性强、明白易懂的例句。根据这一原则,对原有的一些例句做了更换。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例句,在有的例句中适当地加注音释义或串讲,这是本字典的一个特色,这次增订仍然保持了这一特色,但考虑到今天读者的古文水平比20年前高,所以第4版例句的注音释义或串讲适当减少了。 (五)这次增订对异体字、简化字等也做了进一步的规范。 (六)附录原有《中国历代纪元表》做了修改,并增加了《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两部分内容。 此外,第4版的初稿完成后,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将全部例句与原书作了核对,以保证书证的准确可靠。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书是旧的,无论是内容(国际货币还有德国马克呢,80年代的事了),还是书本身,书侧很脏的黑手印。
评分方便携带,内容简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