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翻譯概論》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專業必修課教材。
全書共十章,圍繞與翻譯息息相關的九個核心問題展開,旨在引導學習者全麵認識翻譯、理解翻譯,對翻譯基本理論問題有所瞭解,加深對翻譯職業性質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翻譯觀,提高翻譯技能。《翻譯概論》具有以下特點:綫索清晰,簡潔明瞭:圍繞九大核心問題對有關翻譯的各個重要方麵展開思考與討論,內容一目瞭然,便於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重點、把握難點;全麵係統,重點突齣:對翻譯問題的探討步步深入,全麵關照,內部與外部結閤,宏觀與微觀兼顧,既涵蓋不同視角,又突齣重點問題;啓發思考,注重實踐:在內容編寫與思考題設計上啓發學習者對翻譯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與探索,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者的理論素養。
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係列教材包括筆譯、口譯、理論、通識和工具書五大係列,是國內一套專門針對MTI學生編寫的專業教材,具有專業化、實踐性、麻用型的鮮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職業翻譯技能訓練為核心,以應用型翻譯理論為指導,配閤不同學科領域的專題訓練,旨在完善學習者的翻譯學科知識結構,有效提高學習者口、筆譯實踐能力。
內容簡介
本書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專業必修課教材。
全書共十章,圍繞與翻譯息息相關的九個核心問題展開,旨在引導學習者全麵認識翻譯、理解翻譯,對翻譯基本理論問題有所瞭解,加深對翻譯職業性質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翻譯觀,提高翻譯技能。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綫索清晰,簡潔明瞭:圍繞九大核心問題對有關翻譯的各個重要方麵展開思考與討論,內容一目瞭然,便於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重點、把握難點;
全麵係統,重點突齣:對翻譯問題的探討步步深入,全麵關照,內部與外部結閤,宏觀與微觀兼顧,既涵蓋不同視角,又突齣重點問題;啓發思考,注重實踐:在內容編寫與思考題設計上啓發學習者對翻譯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與探索,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者的理論素養。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全麵認識翻譯、理解翻譯、對翻譯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問題有所瞭解,進而對翻譯的本質、翻譯的功能、對翻譯的評價以及多元文化語境下翻譯的精神和使命有較為全麵、係統和深刻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翻譯觀,提高翻譯技能。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翻譯概說
1.1 繞不過去的問題
1.2 問題之一:翻譯是什麼?
1.3 問題之二:翻譯的是什麼?
1.4 問題之三:翻譯有何作用?
1.5 本教材編寫思路
第二章 翻譯是什麼?
2.1 翻譯的曆史概述
2.2 翻譯活動的豐富性
2.3 語言學視角下對翻譯的認識
2.4 研究視角的多元整閤
2.5 譯學研究的機遇與挑戰
2.6 翻譯之特性
第三章 翻譯是如何進行的?
3.1 狹義的翻譯過程
3.2 理解活動的基本特徵
3.3 廣義的翻譯過程
3.4 文本生命的拓展與延伸
第四章 翻譯什麼?
4.1 什麼是意義?
4.2 對意義的確定性和客觀性的重新審視
4.3 意義的分類
4.4 在交流中讓意義再生
第五章 誰在翻譯?
5.1 誰是翻譯的主體?
5.2 譯者身份的傳統定位
5.3 譯者主體性的彰顯
5.4 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第六章 有什麼因素影響翻譯活動?
6.1 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
6.2 意識形態與政治因素
6.3 翻譯動機與翻譯觀念
6.4 語言關係與翻譯能力
第七章 翻譯活動會遇到什麼矛盾?
7.1 可譯與不可譯之矛盾
7.2 異與同之矛盾
7.3 形與神之矛盾
7.4 三對矛盾的關係
第八章 翻譯有什麼作用?
8.1 對“譯何為”的理論思考
8.2 翻譯的曆史定位
8.3 文化視角下的翻譯之“用”
8.4 翻譯價值麵麵觀
第九章 如何評價翻譯?
9.1 翻譯批評的本質
9.2 翻譯批評的價值與功能
9.3 翻譯批評的類型
9.4 翻譯批評的主體
9.5 翻譯批評的標準
9.6 翻譯批評的原則
第十章 如何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的認識翻譯與研究翻譯?
10.1 文化多樣性與語言多元
10.2 多元文化語境下翻譯的使命
10.3 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翻譯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推薦閱讀書目
本書主要外國人名中外文對照錶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翻譯是什麼?
當我們把“翻譯”當作思考與研究的對象時,首先就會給自己提齣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翻譯?或者換一種說法:翻譯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齣具有雙重的含義。首先是形而上的:翻譯作為一種人類的活動,應該在哲學的意義上,在本體論的意義上,弄清楚它的存在本質:它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活動?其次是形而下的:翻譯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它的具體活動形式到底是什麼?人們力圖翻譯的是什麼?若我們研究一下翻譯曆史,就會發現在某種意義上,翻譯是什麼與翻譯什麼往往被當作一個問題的兩麵加以探討。
2.1 翻譯的曆史概述
2.1.1 中西翻譯史概述
翻譯是一項曆史悠久的實踐活動。在第一章,我們談到法國翻譯理論傢米歇爾·巴拉爾根據西方學者的考證,認為有關口譯活動的最早記載可見於公元前兩韆多年上埃及埃利潘蒂尼島古王國王子的石墓銘文。譚載喜在《西方翻譯簡史》中認為,西方的筆譯史肇源於公元前三世紀,至今已有兩韆多年的曆史。據他考證,“從廣義上說,西方最早的譯作是公元前三世紀前後七十二名猶太學者在埃及亞曆山大城翻譯的《聖經·舊約》,即《七十子希臘文本》;從嚴格的意義上說,西方的第一部譯作是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安德羅尼柯在羅馬用拉丁語翻譯的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
譚載喜在《西方翻譯簡史》中指齣,“西方的翻譯在曆史上前後曾齣現六次高潮或可分為六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羅馬對希臘古典作品的譯介。被譽為羅馬文學三大鼻祖的安德羅尼柯、涅維烏斯和恩尼烏斯,以及後來的一些大文學傢,都用拉丁語翻譯或改編荷馬史詩和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歐裏庇德斯等人的希臘戲劇作品。這是歐洲也是整個西方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翻譯活動,它開創瞭翻譯的局麵,促進瞭羅馬文學的誕生和發展,對於羅馬以至後世西方繼承古希臘文學起瞭重要的橋梁作用。
第二個翻譯高潮湧現於羅馬帝國的後期至中世紀初期,以形形色色的《聖經》譯本的齣現為標誌。《聖經》由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寫成,必須譯成拉丁語纔能被羅馬人普遍接受。公元四世紀,《聖經》的翻譯達到高潮,以哲羅姆(St.Jerome)於382—405年翻譯的《通俗拉丁文本聖經》(the Vulgate)為定本,標誌著《聖經》翻譯取得瞭與世俗文學翻譯分庭抗禮的重要地位。
第三階段發生於中世紀中期,即11至12世紀之問,西方翻譯傢們雲集西班牙的托萊多,把大批作品從阿拉伯語譯成拉丁語,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譯的希臘典籍。這些典籍是9、10世紀間敘利亞學者從雅典帶迴巴格達並譯成阿拉伯語的。西方翻譯傢的轉譯活動延續達百餘年之久,影響非常深遠。
第四階段發生於14至1 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特彆是文藝復興運動在西歐各國普遍展開的16世紀及隨後一個時期,翻譯活動達到瞭前所未見的高峰。翻譯活動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學、文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産生瞭一大批傑齣的譯傢和譯作,如路德(Martin Luther)的“民眾的聖經”,法國文學傢阿米歐(Jacques Amyot)譯的普魯塔剋(Plutarch)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Plutarchs Lives)等等。這是西方翻譯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它標誌著民族語言在文學領域和翻譯史中的地位終於得到鞏固,同時也錶明翻譯對民族語言、文學和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五階段發生於文藝復興後。從17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西方各國的翻譯繼續嚮前發展。翻譯傢們不僅繼續翻譯古典著作,而且對近代和當代的作品也發生瞭很大的興趣,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巴爾紮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譯成各國文字,東方文學的譯品也陸續問世。
第六個大發展階段是在二戰結束以後至今。二次大戰後,西方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經濟逐漸恢復,翻譯事業有瞭繁榮興旺的物質基礎。由於時代的演變,翻譯的特點也發生瞭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翻譯從範圍、規模、作用直至形式,都與過去任何時期大不相同,取得瞭巨大的進展。尤其是機器翻譯的齣現,是對幾韆年來傳統的手工翻譯的挑戰,也是西方翻譯史乃至人類翻譯史上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革命。
翻譯在中國也有著極為悠久的曆史。據我國翻譯史研究專傢馬祖毅推測,我國在夏商時代就應該有翻譯活動。《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中有這樣的記載:“夏後即位七年,於夷來賓。少康即位三年,方夷來賓。”如果說這一段史料尚未明確提到翻譯,不足為證,那麼《周禮·鞦官》中關於周王朝翻譯官職象胥的記載則有力地說明瞭我國翻譯活動的曆史之長。象胥是負責接待遠方來朝使節的大行人的屬官,按照清朝梁章钜《稱謂錄》所言,象胥“掌傳達異國來使之語言”,行譯者之責。從周到清的各代王朝,為與周邊諸民族和外國交往,都設置瞭配有譯員的外事機構,名稱各不相同,如秦朝的典客,唐朝的鴻臚寺,元朝的會同館等等。根據可考的相關正史資料,元朝開始齣現培養翻譯人纔的學校,即中央一級的“濛古國子學”、“迴迴國子學”和地方一級的“諸路濛古字學”。明清兩朝均設有專門的翻譯機構,如明朝的“四夷館”,清初的“四譯館”和鴉片戰爭之後的京師同文館等等。
馬祖毅在《中國翻譯史》(上捲)的“概說”部分指齣,“從周到清這一漫長的曆史階段內,我國齣現瞭三次翻譯高潮,即從東漢到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和從鴉片戰爭到清末的兩次西學翻譯”。每一次翻譯高潮都因曆史背景和文化環境的差異,在翻譯活動的諸多層麵上呈現齣各自不同的特點,充分反映瞭翻譯形態的豐富性和翻譯活動的曆史性。馬祖毅從兩種文化的地位、翻譯的動機、翻譯作品的類彆、譯作的接受情況等方麵對這三次翻譯高潮的特點進行瞭總結。上韆年的佛經翻譯,是古代印度文化與中華原有文之間所進行的互補性的平等交流。兩者之間雖有抵牾,但終於融閤,成為中華文化一個組成部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明末清初和從鴉片戰爭到清末的兩次西學翻譯,是相對先進的西方文化與相對落後的中華文化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已打破瞭平等格局,並且帶有巨大的衝擊性。如果說第一次西學翻譯(主要是基督教教義、古希臘哲學和科學以及17世紀自然科學的若乾新發現)並沒有造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從鴉片戰爭後到清末的中西文化交流,其規模要巨大得多,影響也深遠得多。尤其值得指齣的是,第三次翻譯高潮開啓瞭偉大的文學翻譯時代。從19世紀70年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外國小說譯作《昕夕閑談》的發錶,到清末民初小說翻譯的極大繁榮,翻譯文學“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宛如奇峰突起”。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不同,不僅要傳達原作的基本內容,還要能夠再現原作之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翻譯時代的到來,標誌著人類靈魂交流的進一步深入,中西文化對話跨上瞭一個新的颱階。
2.1.2 中西曆史上的傳統翻譯觀念
首先需要指齣的是,這裏的“傳統”如王秉欽所言,“不是一般的時間性概念,而是相對於‘現代’的方法論概念”。按照王宏印的定義,所有“不是以現代語言學為基礎的翻譯理論,都可以劃歸傳統譯論的範圍”。一代又一代的譯傢結閤自己的翻譯實踐,留下瞭一處處有關翻譯的文字,雖然有的還比較零碎且見解也失之膚淺,但經過對這些文字的梳理和淘煉則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於翻譯活動的認識隨著翻譯活動的開展而逐步深化。對翻譯行為的思考和討論開始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意識,以文字形式齣現。
西方學者對於西方最早論述翻譯的文字齣現的確切時間有著較為統一的認識。公元前46年,羅馬帝國時期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撰寫瞭《論最優秀的演說傢》(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一文,這是一部譯文集的序言。西塞羅以譯文為論據,說明何為最優秀的演說傢,其中談到:“……演說的精神不變,錶達與修辭也未變;所有詞語都符閤我們語言的用法,但我並不認為有必要逐字翻譯;我所保存的是整體的氣勢和錶現力。”同時,他又指齣:“雄辯力存在於詞語與思想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尋求純潔而準確的錶達……”這段文字雖然沒有涉及到對於翻譯的形而上的思考,卻區分瞭翻譯的兩種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開啓瞭西方對於翻譯問題討論的先河,堪稱西方譯論之源。
西方神學傢、翻譯傢聖哲羅姆,被當今西方翻譯學界稱為“譯學之父”,他翻譯過許多希臘神學著作,以博學著稱,而他主譯的拉丁文《聖經》,即《通俗拉丁文本聖經》更為他贏得瞭不朽的名聲。他在公元380年為優西比烏斯(St.Eusebius)作品翻譯集所作的序中,有這麼一段話:
要順異語的語序翻譯,難免會時有偏離;要在翻譯中保存異語錶達的文采,也是難事。若原文中以一詞錶達一個意思,我若沒有同樣的錶達,該怎麼辦?要想方設法完全錶達原意,那我隻得繞一個大圈,來走完原文本來很短的路程。還有詞序倒置之障礙、辭格之差異、比喻之不同,總之,異語之特有的精髓。若以詞譯詞,則韻味難傳;若不得已對原文之結構與風格稍加變動,則有違背譯者責職之嫌。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齣,聖哲羅姆認為,對詞序、文采、辭格、韻味的處理存在著客觀上的睏難,而對待這些睏難,必須慎之又慎,不然便有失本的危險,也有可能因此而違背譯者的天職。
前言/序言
改革開放30年,助推中國翻譯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勃勃生機,蔚為壯觀。今天的翻譯,無論在規模、範圍上,還是在質量、水平上,以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是史無前例的。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綜閤國力不斷增強,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作為服務於改革開放的先導力量和與世界溝通的橋梁,翻譯的作用愈發突齣。然而,在翻譯需求不斷攀升的同時,作為翻譯人員主要培養陣地的高校,卻日益暴露齣其在翻譯教學與實踐之間的脫節問題。畢業生翻譯技能不紮實,知識麵狹窄,往往難以勝任不同專業領域所需的高層次翻譯工作,緻使翻譯領域特彆是高級翻譯領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齣,不能滿足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這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對高水平翻譯人纔的培養提齣瞭迫切的要求。
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促進中外交流,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高級翻譯專門人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7年1月23日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第1 8個碩士層次的專業學位,其設立無疑是繼2006年教育部批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後我國翻譯學科建設取得的又一裏程碑式的成果,為我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職業化的翻譯人纔提供瞭重要途徑,為我國翻譯學的學科發展奠定瞭基礎,同時也給我國的外語學科發展帶來瞭機遇與挑戰。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傢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傢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纔。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培養目標、師資要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這四點上都與傳統的翻譯方嚮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按口譯或筆譯方嚮訓練學生的口筆譯實際操作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並為滿足翻譯實踐積纍所需要的百科知識。這一點與傳統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中的翻譯研究方嚮側重培養學生的外國語言文學理論研究能力、學術研究能力以及就業為導嚮的教學能力的培養目標差彆很大。第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高要求和培養目標的應用型導嚮,也要求承擔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並瞭解翻譯教學的原則。
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係列教材:翻譯概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來到一傢小店,找老闆藉瞭兩張紙和筆,分彆寫上自己需要交易的心法,丫的,幸好《大衍心經》全文纔幾韆字,一半的話也不算多,半個小時石鍾就解決瞭,然而等和般若輪王交易的時候,看到一張紙片上那寥寥幾百字,石鍾有著被欺騙的感覺:“輪王禪師,您不會弄錯瞭吧,龍象般若功一共九層,這數百還沒到一韆字就能夠概括完全?”
評分
☆☆☆☆☆
全書共十章,圍繞與翻譯息息相關的九個核心問題展開,旨在引導學習者全麵認識翻譯、理解翻譯,對翻譯基本理論問題有所瞭解,加深對翻譯職業性質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翻譯觀,提高翻譯技能。《翻譯概論》具有以下特點:綫索清晰,簡潔明瞭:圍繞九大核心問題對有關翻譯的各個重要方麵展開思考與討論,內容一目瞭然,便於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重點、把握難點;全麵係統,重點突齣:對翻譯問題的探討步步深入,全麵關照,內部與外部結閤,宏觀與微觀兼顧,既涵蓋不同視角,又突齣重點問題;啓發思考,注重實踐:在內容編寫與思考題設計上啓發學習者對翻譯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與探索,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者的理論素養。
評分
☆☆☆☆☆
全書共十章,圍繞與翻譯息息相關的九個核心問題展開,旨在引導學習者全麵認識翻譯、理解翻譯,對翻譯基本理論問題有所瞭解,加深對翻譯職業性質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翻譯觀,提高翻譯技能。《翻譯概論》具有以下特點:綫索清晰,簡潔明瞭:圍繞九大核心問題對有關翻譯的各個重要方麵展開思考與討論,內容一目瞭然,便於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重點、把握難點;全麵係統,重點突齣:對翻譯問題的探討步步深入,全麵關照,內部與外部結閤,宏觀與微觀兼顧,既涵蓋不同視角,又突齣重點問題;啓發思考,注重實踐:在內容編寫與思考題設計上啓發學習者對翻譯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與探索,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者的理論素養。
評分
☆☆☆☆☆
MTI教材,翻譯理論。
評分
☆☆☆☆☆
便宜 專業指定用書 明顯是正版書 不錯
評分
☆☆☆☆☆
我們上課就用這本書,老師推薦的
評分
☆☆☆☆☆
買的教材,這本書編的人中文學太差瞭吧,正常的錶達都不會,真是外語學多瞭…而且這書沒有薄膜包裹,送過來的時候很多灰感覺壓好久瞭……
評分
☆☆☆☆☆
很不錯的,服務周到,相當滿意。
評分
☆☆☆☆☆
隔天到貨 謝謝快遞小哥 書的褶皺很多 印刷一般 和同一齣版社齣版的其他教材相比 看著像盜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