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闻传播技术基础》是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择优重点建设的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的建设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并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部署,它将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特色”之意,是侧重于立足自身的办学传统和比较优势,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三个环节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良性循环,并突出重点,在学科建设的区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摄影传播技术基础
第一章 常用摄影器材
第一节 照相机
第二节 感光材料
第二章 摄影用光
第一节 摄影光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二节 摄影曝光控制
第三节 摄影常用光线
第三章 摄影构图基础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摄影构图的形式要素
第三节 摄影构图的表现
第四章 常用摄影方法
第一节 室内自然光摄影
第二节 动体摄影
第三节 灯光摄影
第四节 闪光摄影
第五节 夜间自然光摄影
第二部分 摄像传播技术基础
第五章 数字时代的电视节目制作
第一节 数字时代的电视制作系统
第二节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
第三节 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第六章 彩色摄像机
第一节 摄像单元
第二节 录像单元
第七章 磁带录像机
第一节 录像机的基本组成
第二节 磁性录放原理及视频信号的录放特点
第八章 电子编辑
第一节 电子编辑系统
第二节 电子编辑方式
第三节 编辑控制器的操作方法
第四节 电子编辑实际操作简介
第九章 非线性编辑
第一节 非线性编辑系统简介
第二节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 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
第四节 影像剪辑的手法
第十章 电视声音技术
第一节 声音的特性
第二节 传声器与录音设备
第三节 声音美学与处理技巧
第十一章 电视照明技术
第一节 光线的测量
第二节 光线的颜色
第三节 人工照明
第三部分 网络传播技术基础
第十二章 网页设计基础
第一节 Internet概述
第二节 Web服务器
第三节 网页浏览器简介
第四节 网页制作简介
第十三章 HTMI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本结构
第三节 标签与属性
第四节 格式及文字
第五节 超链接
第六节 列表
第七节 图像
第八节 表格
第九节 多视窗口框架
第十节 表单
第十四章 DREAMWEAVER网页设计
第一节 Dreamweaver CS3的功能
第二节 Dreamweaver CS3的操作环境
第三节 Dreamweaver CS3本地站点的搭建与管理
第四节 Dreamweaver CS3页面的总体设置
第五节 Dreamweaver CS3文本的插入与编辑
第六节 Dreamweaver CS3插入图像
第七节 Dreamweaver CS3插入并编辑表格
第八节 Dreamweaver CS3插入Flash动画
第九节 Dreamweaver CS3在网页中添加其他插件
第十节 Dreamweaver CS3创建链接关系
第十一节 Dreamweaver CS3CSS样式表操作
第十二节 Dreamweaver CS3创建模板
第十三节 Dreamweaver CS3制作框架网站
第十四节 Dreamweaver CS3使用AP DIV布局页面
第十五节 Dreamweaver CS3利用行为制作动态页面
第十六节 Dreamweaver CS3时间轴及创建时间轴动画
第十七节 Dreamweaver CS3认识表单对象
第十八节 Dreamweaver CS3中的Spry构件
第十五章 网页语言及编程简介
第一节 XML
第二节 JavaScript
第三节 ASP.NET
精彩书摘
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视频信号压缩编码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从网络结构来看,主要有千兆以太网非线性编辑系统和光纤通道(FC)——千兆以太网双网混合非线性编辑系统两种。其中光纤通道(FC)——千兆以太网双网混合非线性编辑系统已成为市场的主流。
第二节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功能
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属于功能分担型系统,即系统的各项功能分别由不同的设备独立完成。而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在高档多媒体电脑的基础上构造的专用数字视频后期制作设备,它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即在各种专用软硬件的支持下,可以实现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多种传统设备的功能。
一、硬盘数字录像机
即使是最简单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也能充当一台硬盘录像机进行视频信号的记录和重放。储存节目的最长时间根据硬盘容量和对图像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定。
二、非线性编辑控制器
充当(非线性)编辑控制器,在硬盘上快速、实时地寻找编辑点,设定人点、出点及其他标记,这是非线性编辑系统优于传统编辑控制器的一个重要特点。
前言/序言
21世纪是新闻传播兴盛和日常化应用的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正朝着培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复合、操作技能综合、职业思维创新的方向快速发展。面对时代的要求、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正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突出问题,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新世纪新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诸多人才培养的途径中,新闻传播教材的撰写与使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教材编写、出版的日臻丰富正是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得以实现的途径。在内容贴近时代、形式日趋多元的教材编撰和出版现状下,我们决定陆续推出一批有特色的自编教材。
2007年10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得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择优重点建设的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的建设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并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部署,它将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特色”之意,是侧重于立足自身的办学传统和比较优势,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三个环节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良性循环,并突出重点,在学科建设的区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闻传播的演进与未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形态与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理解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脉络,洞察其核心原理,并展望其未来走向,对于新闻从业者、研究者乃至每一个信息时代的公民都至关重要。本书旨在勾勒出新闻传播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迈向智能时代的宏大图景,揭示技术如何重塑新闻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以及这些变革对新闻业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新闻传播技术的基石——从模拟到数字的飞跃 本部分将追溯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从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的关键性转变。 印刷术的革命与早期新闻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我们将回顾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如何催生了报纸,以及早期的报纸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包括对早期印刷设备、排版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播的简要介绍,展现技术进步如何突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限,实现了大规模信息的复制与传播。 电报、电话与即时通讯的曙光: 电报的发明标志着信息传播速度的质的飞跃,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即时信息传递。我们将探讨电报技术如何改变了新闻报道的地理限制,使得远距离的新闻采集与发布成为可能。随后的电话技术则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新闻采访提供了更便捷的沟通工具。这些技术的出现,为新闻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预示着信息传播速度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广播与电视时代的到来: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将新闻传播带入了声音和影像的时代。我们将深入分析广播技术如何通过电波将新闻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信息普及的重要载体。而电视的诞生,更是将新闻的视觉冲击力推向极致,新闻报道从此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我们会讨论这两个媒介在信息传播、社会动员、文化影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它们在新闻内容生产、传播模式上的创新。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颠覆性影响: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是新闻传播技术发展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之一。我们将详细阐述计算机如何革新了新闻的采、编、排、印流程,从桌面出版到数字化内容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催生了网络新闻、博客、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形态。我们将聚焦互联网技术如何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以及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开放性如何被前所未有地激发。 数字媒体的技术演进与整合: 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数字媒体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我们将介绍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内容管理系统(CMS)、数据分析工具等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我们将关注不同数字媒体形式的融合,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整合,以及多平台分发策略的兴起,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第二部分:新闻生产流程中的技术革新 本部分将聚焦于现代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深入剖析技术如何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信息采集与挖掘的技术: 数据新闻与数据可视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新闻成为重要的报道模式。我们将介绍如何运用数据库技术、统计分析工具、编程语言(如Python、R)来搜集、清洗、分析海量数据,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D3.js)将复杂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地图和信息图。这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科学性,也使得新闻叙事更加有力。 社交媒体与众包新闻: 社交媒体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和新闻线索来源。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监测工具、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来发现热点话题、追踪事件发展、识别虚假信息。同时,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的兴起,也使得普通民众参与到新闻的采集和验证过程中,我们将分析其技术实现和管理挑战。 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IoT): 物联网设备产生了海量实时数据,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来报道环境变化、城市运行、社会事件等,以及相关的技术应用和伦理考量。 无人机与遥感技术: 空中拍摄和遥感技术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能够捕捉到宏观景象或难以到达的现场。我们将介绍无人机拍摄在新闻事件报道、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技术限制和法规。 新闻编辑与内容生产的技术: 内容管理系统(CMS)与工作流自动化: 现代新闻机构普遍使用CMS来管理新闻内容,实现内容的创建、编辑、审核、发布和归档。我们将分析CMS的功能,以及自动化工具在新闻写作辅助、内容优化、发布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如自动摘要、标签推荐等。 多媒体内容制作技术: 新闻报道已不再局限于文字。我们将介绍视频编辑软件、音频处理工具、图片编辑软件等在新闻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图文、音视频报道,以适应不同平台的需求。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在新闻叙事中的应用: VR和AR技术为新闻叙事带来了沉浸式体验。我们将探讨VR新闻如何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现场,AR技术如何通过叠加虚拟信息来增强对现实的理解。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这些技术预示着未来新闻叙事的新可能。 新闻传播与分发的网络技术: 搜索引擎优化(SEO)与社交媒体传播: 如何让新闻内容被更多人发现是关键。我们将分析SEO技术如何帮助新闻网站提升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策略,包括内容形式、发布时间、互动互动等,如何最大化新闻的触达范围。 平台化传播与算法推荐: 如今,新闻传播高度依赖各类平台(如新闻App、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将探讨平台的分发机制、算法推荐的原理及其对新闻可及性、信息茧房等问题的影响。 移动优先与响应式设计: 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终端。我们将强调移动优先的设计理念,以及响应式网页设计如何确保用户在不同设备上都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直播技术与即时互动: 直播已成为新闻事件现场报道、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重要方式。我们将分析直播技术的演进,以及如何通过弹幕、评论等功能实现新闻传播的即时互动。 第三部分:新闻技术发展中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将探讨当前新闻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信息真实性与虚假信息治理: 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同时也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区块链、AI辅助的内容识别)来对抗虚假信息,以及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辨别中的重要性。 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 算法在内容推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算法偏见,加剧信息茧房效应。我们将分析其成因,并探讨如何通过算法优化、透明化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在信息采集和传播过程中,用户隐私的保护和数据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将讨论相关的技术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新闻机构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 人工智能(AI)在新闻业的渗透: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新闻业的各个环节。我们将重点介绍AI在新闻写作(如AI写作助手、新闻机器人)、内容审核、个性化推荐、受众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将讨论AI在新闻报道中的伦理边界、人机协作模式以及对新闻从业者能力要求的变化。 区块链技术在新闻业的潜在应用: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在新闻溯源、版权保护、内容付费等方面展现出潜力。我们将对其在新闻业的未来应用进行展望。 人机协作与新闻生产力的提升: 未来的新闻生产将更加强调人机协作。我们将分析如何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判断力和伦理责任,与AI的高效、数据处理能力相结合,共同提升新闻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可持续的新闻商业模式探索: 新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对新闻商业模式的重新思考。我们将关注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来探索更可持续的新闻盈利模式,例如付费订阅、内容众筹、数据服务等。 新闻传播伦理与技术应用的平衡: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新闻的本质依然是真实、客观、公正。本部分将强调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如何坚守新闻伦理原则,确保技术服务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新闻传播技术视角。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技术的力量,认识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对新闻业未来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