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褚時健傳 中信齣版社

包郵 褚時健傳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褚時健
  • 傳記
  • 企業傢
  • 中信齣版社
  • 勵誌
  • 商業
  • 人物
  • 雲南
  • 包郵
  • 自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6359
商品編碼:10041511812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平裝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褚時健傳》,褚時健數萬字自述首次披露,褚橙運營細節深度全公開。

· 88歲老人的傳奇人生,起落、顛覆、從榖底反彈的力量,風靡全國的“勵誌橙”創業史,以及他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褚時健zui認可的授權傳記,自序中稱本書“寫齣瞭他真實的一生”。·

· 王石、吳曉波作序推薦《褚時健傳》,王石稱自己看完書稿夜不能寐。

· 調查深入、資料翔實,真實,客觀,書稿含褚時健數萬字自述,並配以大量珍藏圖片,很多都是第1次公之於眾。

· 大量細節披露褚橙經營方法和理念,包括褚橙的內部管理、渠道拓展、營銷、品質監控等,這是之前的書都沒有詳細講到的部分。

海報:


內容簡介

褚時健,這是一個在中國煙草史上舉足輕重的名字,這是一位將地方工廠發展成行業巨頭的能人,臨近退休卻摺戟沉沙。

十幾年後,褚時健的名字因為橙子享譽大江南北,以70幾歲高齡重新創業的故事,激勵和影響瞭無數的人,褚橙也被稱為“勵誌橙”。

他的人生幾經起落:早年喪父,輟學、烤酒、種地,以此幫母親謀生;青年,重新求學卻遭遇戰爭,扛過槍打過仗;解放後沒能逃脫“右派”的命運,卻能埋頭搞生産,所在糖廠成為當地條件好的地方;年過半百,接手玉溪捲煙廠,將其打造成亞洲第1、世界第五的集團企業,褚時健也成為“亞洲煙王”。然而,巔峰跌落……

當他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已成橙王。拜訪、學習甚至膜拜的創業者和企業傢蜂擁哀牢山……

88年豐富、起伏的人生經曆,他的命運和這個國傢的政治經濟體製過招不斷,碰撞不斷;他的個人故事緊貼著共和國一個甲子的時代變遷。他的生活裏有著生離死彆,榮辱變換……人生經曆當得上“傳奇”二字。

在公眾的眼光裏,他被塑造成一個充滿瞭豪壯悲情的悲劇性人物,甚至褚橙的成功也顯得悲壯。但當《褚時健傳》的作者走近褚時健纔知道,對於自己人生起落的理解,褚時健比任何人都顯得平靜。

《褚時健傳》由著名傳記作傢周樺執筆,曆經一年多的走訪、調查、創作而成,從褚時健的生平,到他的管理理念、企業傢精神,再到玉溪捲煙廠、褚橙等的管理運營,采訪之深入,細節之豐富,資料之完整,寫作之客觀理性,值得每一個讀者認真品讀。


作者簡介

周樺,七零後,人物傳記作傢。1997年進入媒體工作,曾任國內新銳媒體《新周刊》雜誌社記者、編委,負責人物類欄目多年;2001年在《21世紀經濟報道》開設專欄“數風流人物”,曆時兩年;長於財經人物傳記撰寫,2006年齣版《王石這個人》(中信齣版社齣版)、2011年齣版《藏鋒-劉永好傳》(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人生裏沒有服過輸的時候,但我都是和自己較勁,我希望我的人生價值都體現在當下,而不是昨天曾經如何。周樺經王石推薦,負責寫這本傳記。我和她交談瞭很多次,坦誠地把我幾十年的故事都告訴瞭她。我曾經讀過一位日本企業傢的傳記,裏麵沒有什麼大道理和口號,隻是講述一個個的小故事,很真實,也很有啓迪。這本書也寫齣瞭我真實的人生,希望能給讀者們帶來一些感悟。

——褚時健


褚廠長用10年時間,以耄耋之軀創造瞭個人品牌“褚橙”,焦慮的中國企業傢階層從他晚年的奮起中看到瞭希望,這種希望就是企業傢尊嚴的源頭:工匠精神、獨立人格、不斷創新,為社會貢獻價值。周樺的這本書付梓之際,我希望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領更多學者、商學院去梳理雲南企業傢的經商之道,這一群體有著豐富的曆史,他們在傢族企業傳承問題上的做法,值得持續關注;他們身上不同於中原地區企業傢的特質,值得我們走嚮國際化的中國企業傢學習藉鑒。

——王石(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


褚時健的經曆可謂趨於,然而,他以超人的樂觀主義給予瞭我們全新的啓迪。周樺在書中描述過一個細節:她與年近90的褚老交流,居然常常談及未來的5年、10年。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傳記,它描寫瞭一個人如何在17的時間裏締造瞭一個商業王國,然後如何隕落、自睏荒山,然後又如何用17年時間走齣心理和職業的巨大睏局。正如尼采所言,一個偉大的人格,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剋服這個時代。

——吳曉波(財經作傢)


目錄

推薦序一 我自己的一點總結 / 褚時健

推薦序二 企業傢的尊嚴 / 王石

推薦序三 看褚時健如何走齣“哀牢山”/ 吳曉波

前 言 這本書是這麼迴事……

第1篇 早年的故事(1927—1948;矣則,昆明)

第1章 起始

褚姓人傢

矣則

第二章 童年浪花

捉魚

小學

第三章 少年故事

父親

烤酒

離開

褚時健自述 我的1943

第四章 離傢的日子

到省城讀書

是個能乾的人

第五章 所謂長大

學到瞭很多

見賢思齊

第六章 思變

傢庭窘境

時局緊迫

第二篇 激情的青春十年

(1948—1959;南盤江北岸地區,玉溪)

第1章 戰火紛飛

短暫迴鄉

從此遊擊隊

齣生入死的遊擊隊生活

堂哥時仁

褚時健自述 我的1949

第三章 解放

迎來解放

迅速開始的徵糧工作

第四章 革命意味著犧牲

兄弟時候

風起雲湧的運動

第五章 平靜或不平靜的生活

波瀾不興的生活

馬靜芬的故事

結婚

第六章 風浪驟起

風暴來臨

驀然“右派”

話彆

褚時健自述 我的1958

第三篇 生活的斷層(1959—1979;元江,新平)

第1章 跌入底層

紅光農場

生活總是要繼續

老白

第二章 一傢人要在一起

輾轉隻為團聚

艱難歲月

塵土裏開齣花

第三章 到瞭另一個農場

人生倉促的停留

小姑娘褚映群

第四章 新平,新平

曼蚌新的開始

找齣虧損關鍵

欠缺

第五章 迅速進入角色

技術改造

原料之重

第六章 戛灑緣分

從此戛灑

艱難中求發展

嘗試新管理

zui會生活建設

第七章 不平靜中的平靜

看似平靜的生活

褚一斌

紙廠

第八章 希望的光就要來瞭

黎明前

新平尾聲

迎來新天地

褚時健自述 我的1966—1976

第四篇 華彩人生篇章(1979—1996;玉溪煙廠)

第1章 預備

那裏有一座塔

那時是散淡時光

zui開始很擔心

第二章 萬事開頭難

並不愉快的開始

糟糕局麵超齣想象

新官上任三座山之強人強勢

調薪風波

鍋爐事件

褚時健自述 我的1979

第三章 啓動改革

廠長

安居纔能樂業

整頓工廠,改變觀念

改變觀念

初涉改革小失敗

第四章 齣手改革

英國莫林公司的MK9–5

串換來的輔料

單箱捲煙工資奬金含量包乾

第五章 設備之戰

各有各的忙

必須技術改造

齣國買設備去

簽“軍令狀”

引進一流設備,領先國內同行

第六章 煙葉的故事

有關煙葉的前世今生

好原料不好得

三分設備,七分原料

美國之行

煙草基地

試水

三閤一

閤並之術

第1車間

補助煙農

外購煙葉

終得迴報

煙葉標準

褚時健自述 我的1986

第七章 內部管理大小事

生産必須計劃

製度是大的保障

節約也是生産力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

關於成本的意識

人事就是人和事

邱建康

接班人

傢裏

第五篇 行在人生巔峰期(1988—1998;玉溪煙廠)

第1章 名煙翻番

紅塔山

廣東商人

三闆斧助力,再躍巔峰

人生負纍

叫停

第二章 關索壩工程

亞洲領軍

又成為重量級買傢

第三章 快馬加鞭

海外發展

投資配套企業

能源與交通的投資

金融布局

褚時健自述 我的1994

第四章 謝幕

齣事

事齣有因

痛失愛女

zui孤獨的時候

邊境被扣

傢中監視居中

定罪

第五章 人生間隙

時間斷層

律師馬軍

59現象

審判

第六篇 果奪錦標(1999至今;獄中,玉溪,新平)

第1章 是結束,也是開始

獄中

大營街

朝著圓滿目標嚮前一步

總要做點什麼

第二章 土地、水和樹

那兩個山頭

開始

水源

果樹

總有小坎坷

第三章 橙樹在長大

老闆給的糖

肥料很重要

砍樹纔能增産

馬老師生病瞭

第四章 一年比一年豐收

孫輩歸來

銷售摸索著做

剪枝控梢是四季的事

黃龍病

更重要的是管理人

第五章 每一條路都指嚮未來

銷售讓褚橙年輕

互聯網+

人在高處穩步走

第六章 江山無限

褚時健自述 種橙十年

尾 聲 歲月像一條河

緻 謝


精彩書摘

我的1943年

1943年,到處都在打仗。雖然我們傢生活的那個叫矣則的小村子一直沒有什麼戰火,顯得很安寜,但我的父親還是在那一年因為戰爭過世瞭。那一年他42歲,我15歲,是傢裏大的孩子。

我其實不是父母的第1個孩子,因為上麵兩個哥哥都在很小時候就夭摺瞭,本來排行老三的我就成瞭傢裏的長子。作為傢裏的老大是要給弟弟妹妹們做榜樣的,所以我小時候不敢調皮。在那個年代,醫療條件不好,夭摺的孩子很多,我的兩個哥哥都因為生急病,醫藥條件差,傢裏無力救治。對他們我沒有什麼印象,隻是小時候經常聽我母親提起。

對父親我的印象也不太深,雖然他過世的時候我已經15歲,是懂事有記憶的年紀瞭,但我和他相處的時間並不算太多。那時他長年在外做生意,傢裏主要是我母親在操持。

父親做的是木材生意。迴到傢的時間,他大都到山裏去收木材;把木材拉迴傢後,按長短粗細分好類,然後搭火車把木材運到個舊賣給锡礦,礦裏用來做礦洞裏的鑲木或者燃料。就是靠著父親的生意,傢裏還算有些傢底積纍。但是沒想到,1942年,父親運木材的途中,在現在雲南紅河州彌勒縣的巡檢司鎮,當時的一個鐵路小站,日本飛機從越南飛過來,沿鐵路綫投擲炸彈,我父親被氣浪震傷。一年之後,他就過世瞭。

父親平時很少和我說話,說得zui多的時候大概就是每次他從山裏收木材迴來後,叫我拿著尺子幫他丈量一下木材,一根一根記錄好,這樣他好分類。偶爾他會和我母親說說外麵做生意的事情,但似乎也都是三言兩語。在我的記憶裏,父母都是比較沉默的人,並不善於錶達自己的感情。我也有這樣的性格特點,應該就是來自他們。

但父親的性格其實在他們兄弟三人中是比較特彆的。我父親兄弟三人,還有一個姐姐。作為長子的大伯自小學業優秀,他後來做瞭華寜縣青龍區(也就是現在的華寜縣青龍鎮)區長。我從記事起,大伯一傢就一直住在青龍區祿豐火車站附近,和我們的村子有些距離。三伯性格很內斂,比起我父親更是寡言少語,傢裏人都說他老實,但我覺得不應該用“老實”兩個字形容他,因為他經常齣門跑生意,應該是個很機靈的人。姑姑排行老二,很早就嫁到瞭十幾裏外的魯伯比。我父親是傢裏的小兒子,排行老四。可能是因為“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父親的性格顯得比自己的兩個哥哥要機靈活潑一些,雖然在學業仕途上他比不上大伯,但是他長年齣門在外,跟各種人打交道,在我們那個地方,也算得上非常有見識的一個人。

在父親過世之前,我從來沒有把“死”這件事和父親聯係在一起。那時母親一個人在傢裏操持農活兒和傢務,我們兄妹幾個還小,能幫她的地方不多,傢裏自己耕種的水田也隻有一兩畝,所以父親是傢裏頂大梁的支柱。就像當時所有的農村傢庭一樣,男人是必不可少的傢庭角色。

父親去世前幾年,我的奶奶、爺爺還有我的三伯,都因為生病相繼過世。親人過世,小孩子的心裏不懂悲傷,更多還是恐懼,覺得再也見不到這些親人瞭,害怕不能再相見。爺爺奶奶過世時,我看見父母親和其他長輩在哭,也知道這是件傷心的事,但自己還是沒有掉下淚來。老人病死,小孩夭摺,在那個年代,是一件掀不起波瀾的事。

但父親的死不同。1942年被炸傷以後,他在傢裏躺瞭將近一年,再不能齣門做生意,簡單農活兒也無法幫助我母親。父親的情緒變得很焦躁,他覺得自己一個老老實實做生意的本分人,怎麼會碰到這麼倒黴的事?他經常罵日本人,覺得越南人、中國人實在可憐,就這樣受日本人欺負。——那大概也是第1次我對國事有所感觸,的的確確是國仇傢恨。

一年之中,父親都在病床上躺著。母親除瞭忙田地的活兒,忙傢務,還要想辦法到處買藥醫治父親,傢裏的生計一下就變得睏難起來。生活所有的擔子都壓在瞭母親身上,她真的太辛苦瞭,丈夫生病,娃娃又小,這個時候,也隻有我這個大兒子能幫幫她。

1943年夏天,父親病瞭一年之後,去世瞭。那時我zui小的弟弟褚時佐還不到1歲,對於父親,他一點記憶都沒有。生生死死,一下子在我麵前具體起來。我明白,傢裏所有的睏境還會繼續,日子會越來越難過。父親的死,意味著我們傢的生活會變成另一個樣子,母親、我、我的弟弟妹妹們,我們的命運都會改變。

死,真的會改變很多東西。以前我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死意味著永遠離開,意味著你本來正在做、應該做的事情再也沒有辦法去做瞭。有些人本來可以因為你活著,可以生活得平平靜靜,但死會讓這個平靜永永遠遠喪失掉。父親的死讓我第1次感到死的可怕,也覺得活著真的很重要。對於傢人,對於親人,活著就是一件好事。

我已經88歲,這麼多年,經曆瞭太多朋友、親人的死去。對於死亡這件事,我已經越來越平靜,也越來越忽略它。活著的每一天,把每件事情做好,盡好自己的每一個責任,就不白白過這一生。不要去想太多死亡的事情,它來或不來,誰也控製不瞭。

活比死要重要得多。

對於父親的死,傢裏改變大的應該就是我。我在故鄉那個小山村無憂無慮生長瞭15年,到瞭1943年,我一下就從少年長成大人。我這一輩子關於離彆、關於責任、關於生活中大事小情的認識,很多都是從那時開始的。

那一年我開始像一個傢長一樣承擔起傢裏的經濟重擔,我把原本母親負責的烤酒房接過來,烤酒、賣酒。這個酒坊雖然隻是爺爺留下來的酒坊的一半,但對我們傢來說非常重要,我自己的學費要從賣酒的錢裏勻齣來,我母親的日常花銷很大一部分也要靠它。

一個15歲的少年娃娃,獨自做烤酒這件事還是很不容易的。我現在偶爾還會想起當年那些場景,心裏有些恍惚:我到底是怎麼過來的?700斤的苞榖(玉米),要從浸泡、蒸,到發酵、齣酒,全部完成已經不簡單,要做好就更不容易。

但我必須要完成,必須要做好。除瞭我,傢裏沒人能幫我母親做這件事。酒烤不齣來,我的學費就沒有著落,傢裏的開支就成問題。而且,好酒纔能賣齣好價錢。

我記得蒸苞榖是個很磨人的環節,幾百斤苞榖,要用特彆大的甑子,放在柴火竈上通宵通宵地蒸。我把白天泡好的苞榖一鍋一鍋放到竈上,自己就守在竈邊。蒸的過程要不斷加柴火,也要不斷翻攪甑子裏的苞榖,不然就要熄火或者燒糊。以前我看彆人蒸時就留意估算瞭一下,大緻兩個鍾頭就要加一次柴,翻一次鍋。本來蒸苞榖好是整夜不睡,但是無論大人小孩都很難做到。我有心事,睡到兩個小時肯定醒過來,一晚上醒個好幾次,苞榖也蒸好瞭,柴火也剛剛好,不浪費。你問我咋個醒得過來?我也不曉得啊,大概因為心裏記住這件事,有責任心,想不醒都不可能。我現在還是這樣,說好幾點起床,我一般提前個三五分鍾總能自己醒,不用鬧鍾。那個時候烤酒蒸苞榖,半夜裏時不常就聞到隔壁酒坊有刺鼻的糊味傳過來,我就想:哎呀他們又睡迷糊瞭,苞榖又蒸糊瞭,浪費瞭好可惜!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做事總比彆人要做得好,因為我認真,負責任,心裏有譜氣。同樣是烤酒,我一般兩斤半苞榖就能齣一斤酒。春節過後天氣暖和,有時兩斤苞榖就齣一斤酒,彆人怎麼都要過三斤苞榖纔行吧?

烤酒過程中發酵是zui重要的過程,發酵期間要有37~38攝氏度的溫度。苞榖蒸熟以後,把酒麯撒進苞榖,放進發酵箱裏。箱子裏麵溫度隻要夠,一次升溫,齣的酒就一定多。這個道理也是我慢慢琢磨齣來的。剛開始烤酒時,大人也不怎麼往細瞭說,隻是讓我發酵時要關門。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隻迴答我說“怕冷風”。我就想:哎喲你還不告訴我,不就是溫度的問題嗎?關門我肯定學會瞭,另外每次蒸苞榖時竈裏會掉一些炭下來,我不扔它們,用爛鐵鍋裝瞭,塞到發酵箱下麵和邊上,這樣一來屋子裏的溫度慢慢就高起來,發酵就有瞭保證。我記得用瞭這些方法後,第1、二次齣酒率一下就高瞭15%。從那以後我就懂得瞭,做什麼事都要會觀察,會總結,找到規律。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規律搞清楚瞭,辦法就齣來瞭。悶著頭做事不動腦子,力氣用盡瞭也不一定有好收獲。在我們現在的橙子基地,我經常和那些作業長說:你們不要傻做,要學會掌握技術,不要以為搞農業流點汗水就可以瞭,大老粗纔那麼想事情。1955年部隊評軍銜的時候,怎麼不給騾子評個軍銜呢?打仗的時候騾子zui辛苦瞭,井岡山的時候馱槍又馱炮,但它什麼也評不到,為什麼?它不進步嘛!人傢求進步的,評大將評上將,你不進步就是不行,格閤?(雲南話:對不對?)

做事情找規律就是你心裏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賬,莫糊塗。烤酒這件事好像是老百姓都烤瞭多少年,經驗都在肚子裏,動手做就可以瞭。其實不是這樣,我會拿個小本子,記一記,苞榖用瞭多少,燃料費花瞭多少,請小工背到鎮上花瞭多少人工費,簡簡單單都要記下來;賣完酒後,算一算,盈餘瞭多少,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麼差彆。這筆賬你心裏不弄個一二三,我看這個酒烤得就不算成功。那個時候莫看我年紀小小的,其他人烤的酒沒有我齣酒率高,賣的價錢也沒有我好。我那個時候烤到經驗多瞭,敲敲酒缸我就知道度數有多高,現在這個本事我還有的。村子裏其他大人恐怕都不理解,怎麼我一個娃娃烤的酒比他們的要好,其實就是認不認真,會不會做成本核算。

我後來做企業也是這樣,認真很重要,成本核算很重要。

我的1943年

1943年,到處都在打仗。雖然我們傢生活的那個叫矣則的小村子一直沒有什麼戰火,顯得很安寜,但我的父親還是在那一年因為戰爭過世瞭。那一年他42歲,我15歲,是傢裏大的孩子。

我其實不是父母的第1個孩子,因為上麵兩個哥哥都在很小時候就夭摺瞭,本來排行老三的我就成瞭傢裏的長子。作為傢裏的老大是要給弟弟妹妹們做榜樣的,所以我小時候不敢調皮。在那個年代,醫療條件不好,夭摺的孩子很多,我的兩個哥哥都因為生急病,醫藥條件差,傢裏無力救治。對他們我沒有什麼印象,隻是小時候經常聽我母親提起。

對父親我的印象也不太深,雖然他過世的時候我已經15歲,是懂事有記憶的年紀瞭,但我和他相處的時間並不算太多。那時他長年在外做生意,傢裏主要是我母親在操持。

父親做的是木材生意。迴到傢的時間,他大都到山裏去收木材;把木材拉迴傢後,按長短粗細分好類,然後搭火車把木材運到個舊賣給锡礦,礦裏用來做礦洞裏的鑲木或者燃料。就是靠著父親的生意,傢裏還算有些傢底積纍。但是沒想到,1942年,父親運木材的途中,在現在雲南紅河州彌勒縣的巡檢司鎮,當時的一個鐵路小站,日本飛機從越南飛過來,沿鐵路綫投擲炸彈,我父親被氣浪震傷。一年之後,他就過世瞭。

父親平時很少和我說話,說得zui多的時候大概就是每次他從山裏收木材迴來後,叫我拿著尺子幫他丈量一下木材,一根一根記錄好,這樣他好分類。偶爾他會和我母親說說外麵做生意的事情,但似乎也都是三言兩語。在我的記憶裏,父母都是比較沉默的人,並不善於錶達自己的感情。我也有這樣的性格特點,應該就是來自他們。

但父親的性格其實在他們兄弟三人中是比較特彆的。我父親兄弟三人,還有一個姐姐。作為長子的大伯自小學業優秀,他後來做瞭華寜縣青龍區(也就是現在的華寜縣青龍鎮)區長。我從記事起,大伯一傢就一直住在青龍區祿豐火車站附近,和我們的村子有些距離。三伯性格很內斂,比起我父親更是寡言少語,傢裏人都說他老實,但我覺得不應該用“老實”兩個字形容他,因為他經常齣門跑生意,應該是個很機靈的人。姑姑排行老二,很早就嫁到瞭十幾裏外的魯伯比。我父親是傢裏的小兒子,排行老四。可能是因為“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父親的性格顯得比自己的兩個哥哥要機靈活潑一些,雖然在學業仕途上他比不上大伯,但是他長年齣門在外,跟各種人打交道,在我們那個地方,也算得上非常有見識的一個人。

在父親過世之前,我從來沒有把“死”這件事和父親聯係在一起。那時母親一個人在傢裏操持農活兒和傢務,我們兄妹幾個還小,能幫她的地方不多,傢裏自己耕種的水田也隻有一兩畝,所以父親是傢裏頂大梁的支柱。就像當時所有的農村傢庭一樣,男人是必不可少的傢庭角色。

父親去世前幾年,我的奶奶、爺爺還有我的三伯,都因為生病相繼過世。親人過世,小孩子的心裏不懂悲傷,更多還是恐懼,覺得再也見不到這些親人瞭,害怕不能再相見。爺爺奶奶過世時,我看見父母親和其他長輩在哭,也知道這是件傷心的事,但自己還是沒有掉下淚來。老人病死,小孩夭摺,在那個年代,是一件掀不起波瀾的事。

但父親的死不同。1942年被炸傷以後,他在傢裏躺瞭將近一年,再不能齣門做生意,簡單農活兒也無法幫助我母親。父親的情緒變得很焦躁,他覺得自己一個老老實實做生意的本分人,怎麼會碰到這麼倒黴的事?他經常罵日本人,覺得越南人、中國人實在可憐,就這樣受日本人欺負。——那大概也是第1次我對國事有所感觸,的的確確是國仇傢恨。

一年之中,父親都在病床上躺著。母親除瞭忙田地的活兒,忙傢務,還要想辦法到處買藥醫治父親,傢裏的生計一下就變得睏難起來。生活所有的擔子都壓在瞭母親身上,她真的太辛苦瞭,丈夫生病,娃娃又小,這個時候,也隻有我這個大兒子能幫幫她。

1943年夏天,父親病瞭一年之後,去世瞭。那時我zui小的弟弟褚時佐還不到1歲,對於父親,他一點記憶都沒有。生生死死,一下子在我麵前具體起來。我明白,傢裏所有的睏境還會繼續,日子會越來越難過。父親的死,意味著我們傢的生活會變成另一個樣子,母親、我、我的弟弟妹妹們,我們的命運都會改變。

死,真的會改變很多東西。以前我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死意味著永遠離開,意味著你本來正在做、應該做的事情再也沒有辦法去做瞭。有些人本來可以因為你活著,可以生活得平平靜靜,但死會讓這個平靜永永遠遠喪失掉。父親的死讓我第1次感到死的可怕,也覺得活著真的很重要。對於傢人,對於親人,活著就是一件好事。

我已經88歲,這麼多年,經曆瞭太多朋友、親人的死去。對於死亡這件事,我已經越來越平靜,也越來越忽略它。活著的每一天,把每件事情做好,盡好自己的每一個責任,就不白白過這一生。不要去想太多死亡的事情,它來或不來,誰也控製不瞭。

活比死要重要得多。

對於父親的死,傢裏改變大的應該就是我。我在故鄉那個小山村無憂無慮生長瞭15年,到瞭1943年,我一下就從少年長成大人。我這一輩子關於離彆、關於責任、關於生活中大事小情的認識,很多都是從那時開始的。

那一年我開始像一個傢長一樣承擔起傢裏的經濟重擔,我把原本母親負責的烤酒房接過來,烤酒、賣酒。這個酒坊雖然隻是爺爺留下來的酒坊的一半,但對我們傢來說非常重要,我自己的學費要從賣酒的錢裏勻齣來,我母親的日常花銷很大一部分也要靠它。

一個15歲的少年娃娃,獨自做烤酒這件事還是很不容易的。我現在偶爾還會想起當年那些場景,心裏有些恍惚:我到底是怎麼過來的?700斤的苞榖(玉米),要從浸泡、蒸,到發酵、齣酒,全部完成已經不簡單,要做好就更不容易。

但我必須要完成,必須要做好。除瞭我,傢裏沒人能幫我母親做這件事。酒烤不齣來,我的學費就沒有著落,傢裏的開支就成問題。而且,好酒纔能賣齣好價錢。

我記得蒸苞榖是個很磨人的環節,幾百斤苞榖,要用特彆大的甑子,放在柴火竈上通宵通宵地蒸。我把白天泡好的苞榖一鍋一鍋放到竈上,自己就守在竈邊。蒸的過程要不斷加柴火,也要不斷翻攪甑子裏的苞榖,不然就要熄火或者燒糊。以前我看彆人蒸時就留意估算瞭一下,大緻兩個鍾頭就要加一次柴,翻一次鍋。本來蒸苞榖好是整夜不睡,但是無論大人小孩都很難做到。我有心事,睡到兩個小時肯定醒過來,一晚上醒個好幾次,苞榖也蒸好瞭,柴火也剛剛好,不浪費。你問我咋個醒得過來?我也不曉得啊,大概因為心裏記住這件事,有責任心,想不醒都不可能。我現在還是這樣,說好幾點起床,我一般提前個三五分鍾總能自己醒,不用鬧鍾。那個時候烤酒蒸苞榖,半夜裏時不常就聞到隔壁酒坊有刺鼻的糊味傳過來,我就想:哎呀他們又睡迷糊瞭,苞榖又蒸糊瞭,浪費瞭好可惜!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做事總比彆人要做得好,因為我認真,負責任,心裏有譜氣。同樣是烤酒,我一般兩斤半苞榖就能齣一斤酒。春節過後天氣暖和,有時兩斤苞榖就齣一斤酒,彆人怎麼都要過三斤苞榖纔行吧?

烤酒過程中發酵是zui重要的過程,發酵期間要有37~38攝氏度的溫度。苞榖蒸熟以後,把酒麯撒進苞榖,放進發酵箱裏。箱子裏麵溫度隻要夠,一次升溫,齣的酒就一定多。這個道理也是我慢慢琢磨齣來的。剛開始烤酒時,大人也不怎麼往細瞭說,隻是讓我發酵時要關門。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隻迴答我說“怕冷風”。我就想:哎喲你還不告訴我,不就是溫度的問題嗎?關門我肯定學會瞭,另外每次蒸苞榖時竈裏會掉一些炭下來,我不扔它們,用爛鐵鍋裝瞭,塞到發酵箱下麵和邊上,這樣一來屋子裏的溫度慢慢就高起來,發酵就有瞭保證。我記得用瞭這些方法後,第1、二次齣酒率一下就高瞭15%。從那以後我就懂得瞭,做什麼事都要會觀察,會總結,找到規律。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規律搞清楚瞭,辦法就齣來瞭。悶著頭做事不動腦子,力氣用盡瞭也不一定有好收獲。在我們現在的橙子基地,我經常和那些作業長說:你們不要傻做,要學會掌握技術,不要以為搞農業流點汗水就可以瞭,大老粗纔那麼想事情。1955年部隊評軍銜的時候,怎麼不給騾子評個軍銜呢?打仗的時候騾子zui辛苦瞭,井岡山的時候馱槍又馱炮,但它什麼也評不到,為什麼?它不進步嘛!人傢求進步的,評大將評上將,你不進步就是不行,格閤?(雲南話:對不對?)

做事情找規律就是你心裏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賬,莫糊塗。烤酒這件事好像是老百姓都烤瞭多少年,經驗都在肚子裏,動手做就可以瞭。其實不是這樣,我會拿個小本子,記一記,苞榖用瞭多少,燃料費花瞭多少,請小工背到鎮上花瞭多少人工費,簡簡單單都要記下來;賣完酒後,算一算,盈餘瞭多少,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麼差彆。這筆賬你心裏不弄個一二三,我看這個酒烤得就不算成功。那個時候莫看我年紀小小的,其他人烤的酒沒有我齣酒率高,賣的價錢也沒有我好。我那個時候烤到經驗多瞭,敲敲酒缸我就知道度數有多高,現在這個本事我還有的。村子裏其他大人恐怕都不理解,怎麼我一個娃娃烤的酒比他們的要好,其實就是認不認真,會不會做成本核算。

我後來做企業也是這樣,認真很重要,成本核算很重要。

……


前言/序言

這本書是這麼迴事……

無論2014年4月王石先生說要為我牽綫寫作褚時健的個人傳記,還是6月時我手裏已經有瞭褚時健先生簽署的授權協議,我內心的猶疑和忐忑遠遠大過高興、激動。

我當然知道作為傳記作者,得到這樣一個機會是多麼難得。這個時代就齣瞭這麼一個褚時健,他有著80多年豐富的、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曆,他的命運和這個國傢的政治經濟體製過招不斷,碰撞不斷;他的個人故事緊貼著共和國一個甲子的時代變遷。他的生活裏有著生離死彆,榮辱變換……人生經曆當得上“傳奇”二字;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和2013年以後,媒體兩度掀起對他的報道熱情,可謂人人爭說褚時健;有關他的傳記也已經齣版瞭兩三本,他做封麵的雜誌在機場每個書店都被擺在顯著位置……以世俗的眼光來看,我真的撈到瞭一個香餑餑。

但恰恰這些都構成瞭層層的寫作障礙,我心裏並不輕鬆。一個被媒體過度解讀的人物,一個已經在大眾心目中被定瞭位的人,他的傳記很難不陷入人雲亦雲、剪貼復製的窘境,也會遇到讀者更為嚴苛的目光。“會好看嗎?會有價值嗎?……我可以嗎?”我一再問自己。

而且我一度還很質疑自己的人物傳記寫作工作,特彆是當自媒體開始興起的時候。當每個人都可以劃齣自己的地盤來稱王,誰真的還需要的聲音、榜樣的力量?當人生得意的標準早就多元化,誰還願意聽你絮絮叨叨幾十萬字去述說一個所謂傳奇者、勵誌者的故事?如果不想讓自己的書淪為滿足獵奇心的讀物,那麼寫作傳記的真正意義在哪裏?

更何況,這次,是一個老人的故事。齣生於1927年的褚時健今年已經88周歲,一個標準的老人,互聯網新貴們完全可以稱呼他一聲“爺爺”。在這個年輕的力量遍布各個角落的年代,許多20多歲的年輕人連“wenge”的曆史都非常陌生,也似乎不感興趣,更罔論一個從20世紀20年代走過來的老人?他的故事的價值到底在哪裏?

一次采訪,我坐在褚傢的客廳裏,正式的話題已經談得差不多。我和他聊起他的年輕同行們——那些中年的、青年的企業傢們,他們治理企業的觀點,說起他們的奮鬥和商戰……褚時健坐在沙發上,認真聽著,他慢慢嗑瞭幾粒鬆子,微笑著用地道的雲南話說:“是不是復雜瞭點?其實搞企業哪有那麼難。”

這句話頗觸動我。眾所周知褚時健在企業經營上的豐功偉績,管理玉溪捲煙廠成瞭亞洲煙草大王,種植經營褚橙讓市場上一橙難求。他被企業傢群體推崇,被媒體研究。大傢都在問:“為什麼褚時健做哪一行都可以?”但韆山之外,偏居小城的他卻雲淡風輕地說:“哪有那麼難?”

我注意到他每次和我談論他的企業經營生涯時,的確沒有把它作為一件成功之事來聊,不自得,也很少去總結;而是作為一件他感興趣的事情,迴憶過程裏的細節,然後,很享受很開心地笑開瞭。

當彆人費盡瞭口水,他其實隻有一句話。以一當十,以不變應萬變,他其實是個簡單的人。

第1次跟隨王石在哀牢山見褚時健時,我們在種植基地的辦公室翻閱他閱讀的農業科學書籍。據說這十幾年褚時健帶領農戶種植冰糖橙,主要就是靠這些薄薄的、陳舊的書,這些書幾乎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版本,是縣級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普及用書。但褚時健通過這些書,推齣瞭口感的褚橙。

一次開會時,王石和我聊起這本即將開始采訪的傳記。他說:你能不能從這個角度寫褚時健?他從齣生就一直在雲南,而且幾乎沒離開過玉溪那個小地方,但他做的都是能在國際市場拿得齣手的事情。為什麼?

這大概就是褚時健人生的有趣之處,以“小”贏“大”。他一輩子都在小地方,並沒有強大的教育背景;政府交給他的是小廠;他迴憶裏的事,更多是細節小事……但他卻的確做成瞭大事。

他的個人生活也如此充滿相對性。戰爭、手足永彆、行政官員、下放、“右派”、迴城、企業傢、階下囚、老年喪女、古稀之年創業……這些人生大跌大宕的經曆都是褚時健一人的關鍵詞,他的命運綫條比彆人顯得濃墨重彩得多。在公眾的眼光裏,他是一個承載瞭濃重時代特色的傳奇者,一個充滿瞭悲情的悲劇性人物,甚至現在褚橙的成功也顯得悲壯。但當走近褚時健我纔知道,對於自己人生起落的理解,褚時健比任何人都顯得平靜。“改革嘛,都要付齣代價。”這是2003年他給王石的迴答。10年後褚橙成功,我問他如何看待當年牢獄之災,他和夫人馬靜芬都說:“其實想起來,應該要感謝那段經曆。沒有那段經曆,就不會有今天。”他們語氣平靜,眼神篤定。我相信他們的真誠。

有幾個細節很有意思,我問他年輕時的愛好,他說:“拿魚(捉魚)。”馬靜芬說起褚時健1979年的工作調動。當時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玉溪捲煙廠,一個是山區的礦山。褚時健非常希望去礦山,原因隻有一個:那裏可以打獵。

而當我問到2002年從監獄裏齣來,75歲高齡為什麼還要創業時,他給我的迴答是:“找點事情做總是好的,閑著有什麼意思?”——他的褚橙創業,和雄心無關,和傳奇無關,隻和他的人生習慣有關:做事,不閑著。成功、財富都是順帶的結果,麵對耄耋之年又引起公眾的狂熱關注,他非常無奈:“為什麼不忘瞭我?”——褚時健一直都隻想做自己。

褚時健理解自己的生活很輕,而彆人看待他的生活卻很重。

從那時起,我似乎找到瞭解讀褚時健人生的入口。褚時健固然是一個傳奇的強人,當我們探尋一個強人之所以強大時,總是容易把他典型化、獨特化,zui後得齣遙不可及的答案。當我們在述說一個人的傳奇人生時,總是眷戀於大起大落的那幾段。可生活真相果真如此嗎?在我采訪過幾十位商界強人之後,在和褚時健老先生傾心交談瞭無數次以後,我堅信一點:傳奇有時更源自不期然的際遇,而強人之所以為強人,乃是在簡單的、平靜的、世俗的生活下隱藏瞭巨大力量——我希望找到褚時健身上這樣的巨大力量。這樣的力量,我相信對強調個體性的今天,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果我以一個“英雄”、一個“悲劇的勵誌者”為前提去解讀褚時健,我想我會得到許多口號式的故事,這不是我希望的,我也不好意思把這樣的“雞湯”倒給讀者們。如果更多人願意去描繪波瀾壯闊的大海,我寜願在我的書裏呈現的是那些匯成大海的悠長江河、涓涓細流。

從2014年6月起,我開始瞭這本書的采訪工作。采訪工作不僅是坐在玉溪市大營街褚時健傢的客廳裏嚮褚老先生以及他的夫人馬靜芬老師提問,也要不斷去幾百公裏外的褚橙基地,在幾米開外站著看褚老先生如何在地裏工作。同時,我還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去聯係采訪他曾經的同事、朋友,以及他的傢人和長期觀察他的人。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褚時健88歲的年紀,他經曆瞭太多的人和事,對應著他的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要找到閤適的人采訪,就連褚時健和夫人馬靜芬都認為不太可能,畢竟歲月流轉,有些人生離彆不經意間就成為永遠。不過,有賴於王石先生的幫助,萬科公益基金為這次復雜漫長的采訪工作提供瞭資金幫助,我得以放開手腳,在雲南大範圍尋找褚時健當年的故交們。欣慰的是,幾乎他的每一個人生階段,我都找到瞭具備發言權的人,得到瞭大量的資料。

和褚時健本人的對話顯然是zui多的。我在動筆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這些對話的錄音整理文稿足有過百萬字之多。在我以往十多年采訪企業傢的經曆裏,褚時健可以稱得上是zui健談、思維zui敏捷的人。他有問必答,而且在有人提問後即不假思索、立即作答。我當然知道他是個極聰明的人,但沒想到88歲的他還能做到如此敏捷。褚時健的骨子裏是個有趣的人,他並不像很多成名年久的企業傢一樣,在生活上已經不沾煙火,言必大命題。褚時健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人,他有足夠的生活樂趣和幽默感,所以在對他的采訪中,充滿瞭對話的快樂。褚時健有時也會嚮我提問,針對一些他看電視或報紙知道的新聞,問我的看法,每次我的迴答他都特彆耐心傾聽,偶爾還會俏皮一句:“你咋個和我想的一樣?”

褚時健的夫人馬靜芬和他有著同樣的冷幽默,他們倆都保持著對生活極高的敏感度,也都對生活充滿熱情。在本書裏,馬靜芬會占一定的篇幅,是因為在我對褚時健采訪瞭近一年後,我理解到這對婚齡60年的夫妻更像一對戰友。在一場曠日持久的婚姻裏,男女雙方其實都是被改變的對象,盡管馬靜芬一再說,是褚時健改造瞭她,但實際上,她也塑造瞭褚時健的人生。

無論是褚時健還是馬靜芬,都從不對這本書提任何要求,他們也幾乎不和我談論這本書或者其他寫褚時健的書和文章。也許這麼多年早已習慣瞭在彆人的注視下生活,這種習慣倒讓他們獲得瞭某種自在和自由。對我的任何提問,他們都沒有迴避和拒絕,包括他們已經離世的女兒褚映群。所以彆人怎麼說怎麼看,他們現在也並不在意。就這一點而言,我非常感謝他們給瞭我寫作的自由度。

這份自由度到底讓這本書呈現齣什麼模樣,zui終要由讀者來評判。在以往我寫作其他企業傢傳記的時候,有人質疑說現今的企業傢傳記都充滿瞭贊揚甚至諂媚(這個詞太糟糕瞭,但的確有人這麼錶述)。作為一個一直要求自己具備獨立判斷力的作者,我必須捍衛讀者說話的權利,認真思考他們的反應。但是,我也必須交代我寫作人物傳記的原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真實記錄,真誠寫作。”我把我采訪的、聽到的、見到的、感受的,真實地傳遞給讀者,而讀者通過我的文字形成對傳主的印象和判斷,我非常樂見齣現“羅生門”現象。

所以這並不是一本頌揚楷模的書,它是關於一個老人80多年人生長河的故事。在這個漫長的故事裏,有成長、有妥協、有抗爭,有溫情、有冷酷,也有個人與時代的對抗和默契。而故事裏zui多的,是一個從事商業的男性的生命力——在各種政治背景下、各種人間遭遇下,這位男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讓他在戰爭、政治迫害和監牢生活後依然像一個鬥士,讓他古稀之年依然煥發齣年輕人纔有的對未來的期許。也正是這種生命力,讓他在zui為瑣碎、平淡的小城生活中沒有磨去敏銳和熱情——你從來都無法說褚時健的觀點和做事很狹隘,這個詞基本上與他無緣。

我期望這不是一本充滿瞭曆史陳舊氣息的傳記,這不符閤褚時健的性格和氣質,他總是興緻勃勃地和我聊未來5年、10年的計劃,完全不像一個接近90歲的人。所以我希望這本書充滿朝氣,有著腳踏實地的意義。當下被互聯網裹挾的一代人,習慣於在虛擬生活中獲得慰藉的一代人,充滿朝氣地生活、具備腳踏實地的精神對他們而言顯得多麼重要。

褚時健在20世紀60年代經營一個縣級糖廠獲得成功,八九十年代經營省級煙廠獲得成功,進入21世紀,他經營農業也獲得成功。他的商業行為有著跨越時代的意義,然而,他的個人經曆卻睏囿於時代,他的生活並不如他的事業般完美。所以,我相信他的故事足以打動每一個年齡層的讀者,有藉鑒,有告誡,有啓發,有提醒。

有人曾用麥剋阿瑟將軍的一句名言形容褚時健:“老兵不死,他隻是凋零。”其實,這話不準確,褚時健從來不曾,也不會凋零。這本書是這麼迴事……

無論2014年4月王石先生說要為我牽綫寫作褚時健的個人傳記,還是6月時我手裏已經有瞭褚時健先生簽署的授權協議,我內心的猶疑和忐忑遠遠大過高興、激動。

我當然知道作為傳記作者,得到這樣一個機會是多麼難得。這個時代就齣瞭這麼一個褚時健,他有著80多年豐富的、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曆,他的命運和這個國傢的政治經濟體製過招不斷,碰撞不斷;他的個人故事緊貼著共和國一個甲子的時代變遷。他的生活裏有著生離死彆,榮辱變換……人生經曆當得上“傳奇”二字;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和2013年以後,媒體兩度掀起對他的報道熱情,可謂人人爭說褚時健;有關他的傳記也已經齣版瞭兩三本,他做封麵的雜誌在機場每個書店都被擺在顯著位置……以世俗的眼光來看,我真的撈到瞭一個香餑餑。

但恰恰這些都構成瞭層層的寫作障礙,我心裏並不輕鬆。一個被媒體過度解讀的人物,一個已經在大眾心目中被定瞭位的人,他的傳記很難不陷入人雲亦雲、剪貼復製的窘境,也會遇到讀者更為嚴苛的目光。“會好看嗎?會有價值嗎?……我可以嗎?”我一再問自己。

而且我一度還很質疑自己的人物傳記寫作工作,特彆是當自媒體開始興起的時候。當每個人都可以劃齣自己的地盤來稱王,誰真的還需要的聲音、榜樣的力量?當人生得意的標準早就多元化,誰還願意聽你絮絮叨叨幾十萬字去述說一個所謂傳奇者、勵誌者的故事?如果不想讓自己的書淪為滿足獵奇心的讀物,那麼寫作傳記的真正意義在哪裏?

更何況,這次,是一個老人的故事。齣生於1927年的褚時健今年已經88周歲,一個標準的老人,互聯網新貴們完全可以稱呼他一聲“爺爺”。在這個年輕的力量遍布各個角落的年代,許多20多歲的年輕人連“wenge”的曆史都非常陌生,也似乎不感興趣,更罔論一個從20世紀20年代走過來的老人?他的故事的價值到底在哪裏?

一次采訪,我坐在褚傢的客廳裏,正式的話題已經談得差不多。我和他聊起他的年輕同行們——那些中年的、青年的企業傢們,他們治理企業的觀點,說起他們的奮鬥和商戰……褚時健坐在沙發上,認真聽著,他慢慢嗑瞭幾粒鬆子,微笑著用地道的雲南話說:“是不是復雜瞭點?其實搞企業哪有那麼難。”

這句話頗觸動我。眾所周知褚時健在企業經營上的豐功偉績,管理玉溪捲煙廠成瞭亞洲煙草大王,種植經營褚橙讓市場上一橙難求。他被企業傢群體推崇,被媒體研究。大傢都在問:“為什麼褚時健做哪一行都可以?”但韆山之外,偏居小城的他卻雲淡風輕地說:“哪有那麼難?”

我注意到他每次和我談論他的企業經營生涯時,的確沒有把它作為一件成功之事來聊,不自得,也很少去總結;而是作為一件他感興趣的事情,迴憶過程裏的細節,然後,很享受很開心地笑開瞭。

當彆人費盡瞭口水,他其實隻有一句話。以一當十,以不變應萬變,他其實是個簡單的人。

第1次跟隨王石在哀牢山見褚時健時,我們在種植基地的辦公室翻閱他閱讀的農業科學書籍。據說這十幾年褚時健帶領農戶種植冰糖橙,主要就是靠這些薄薄的、陳舊的書,這些書幾乎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版本,是縣級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普及用書。但褚時健通過這些書,推齣瞭口感香甜的褚橙。

一次開會時,王石和我聊起這本即將開始采訪的傳記。他說:你能不能從這個角度寫褚時健?他從齣生就一直在雲南,而且幾乎沒離開過玉溪那個小地方,但他做的都是能在國際市場拿得齣手的事情。為什麼?

這大概就是褚時健人生的有趣之處,以“小”贏“大”。他一輩子都在小地方,並沒有強大的教育背景;政府交給他的是小廠;他迴憶裏的事,更多是細節小事……但他卻的確做成瞭大事。

他的個人生活也如此充滿相對性。戰爭、手足永彆、行政官員、下放、“右派”、迴城、企業傢、階下囚、老年喪女、古稀之年創業……這些人生大跌大宕的經曆都是褚時健一人的關鍵詞,他的命運綫條比彆人顯得濃墨重彩得多。在公眾的眼光裏,他是一個承載瞭濃重時代特色的傳奇者,一個充滿瞭悲情的悲劇性人物,甚至現在褚橙的成功也顯得悲壯。但當走近褚時健我纔知道,對於自己人生起落的理解,褚時健比任何人都顯得平靜。“改革嘛,都要付齣代價。”這是2003年他給王石的迴答。10年後褚橙成功,我問他如何看待當年牢獄之災,他和夫人馬靜芬都說:“其實想起來,應該要感謝那段經曆。沒有那段經曆,就不會有今天。”他們語氣平靜,眼神篤定。我相信他們的真誠。

有幾個細節很有意思,我問他年輕時的愛好,他說:“拿魚(捉魚)。”馬靜芬說起褚時健1979年的工作調動。當時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玉溪捲煙廠,一個是山區的礦山。褚時健非常希望去礦山,原因隻有一個:那裏可以打獵。

而當我問到2002年從監獄裏齣來,75歲高齡為什麼還要創業時,他給我的迴答是:“找點事情做總是好的,閑著有什麼意思?”——他的褚橙創業,和雄心無關,和傳奇無關,隻和他的人生習慣有關:做事,不閑著。成功、財富都是順帶的結果,麵對耄耋之年又引起公眾的狂熱關注,他非常無奈:“為什麼不忘瞭我?”——褚時健一直都隻想做自己。

褚時健理解自己的生活很輕,而彆人看待他的生活卻很重。

從那時起,我似乎找到瞭解讀褚時健人生的入口。褚時健固然是一個傳奇的強人,當我們探尋一個強人之所以強大時,總是容易把他典型化、獨特化,zui後得齣遙不可及的答案。當我們在述說一個人的傳奇人生時,總是眷戀於大起大落的那幾段。可生活真相果真如此嗎?在我采訪過幾十位商界強人之後,在和褚時健老先生傾心交談瞭無數次以後,我堅信一點:傳奇有時更源自不期然的際遇,而強人之所以為強人,乃是在簡單的、平靜的、世俗的生活下隱藏瞭巨大力量——我希望找到褚時健身上這樣的巨大力量。這樣的力量,我相信對強調個體性的今天,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果我以一個“英雄”、一個“悲劇的勵誌者”為前提去解讀褚時健,我想我會得到許多口號式的故事,這不是我希望的,我也不好意思把這樣的“雞湯”倒給讀者們。如果更多人願意去描繪波瀾壯闊的大海,我寜願在我的書裏呈現的是那些匯成大海的悠長江河、涓涓細流。

從2014年6月起,我開始瞭這本書的采訪工作。采訪工作不僅是坐在玉溪市大營街褚時健傢的客廳裏嚮褚老先生以及他的夫人馬靜芬老師提問,也要不斷去幾百公裏外的褚橙基地,在幾米開外站著看褚老先生如何在地裏工作。同時,我還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去聯係采訪他曾經的同事、朋友,以及他的傢人和長期觀察他的人。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褚時健88歲的年紀,他經曆瞭太多的人和事,對應著他的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要找到閤適的人采訪,就連褚時健和夫人馬靜芬都認為不太可能,畢竟歲月流轉,有些人生離彆不經意間就成為永遠。不過,有賴於王石先生的幫助,萬科公益基金為這次復雜漫長的采訪工作提供瞭資金幫助,我得以放開手腳,在雲南大範圍尋找褚時健當年的故交們。欣慰的是,幾乎他的每一個人生階段,我都找到瞭具備發言權的人,得到瞭大量的資料。

和褚時健本人的對話顯然是zui多的。我在動筆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這些對話的錄音整理文稿足有過百萬字之多。在我以往十多年采訪企業傢的經曆裏,褚時健可以稱得上是zui健談、思維zui敏捷的人。他有問必答,而且在有人提問後即不假思索、立即作答。我當然知道他是個極聰明的人,但沒想到88歲的他還能做到如此敏捷。褚時健的骨子裏是個有趣的人,他並不像很多成名年久的企業傢一樣,在生活上已經不沾煙火,言必大命題。褚時健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人,他有足夠的生活樂趣和幽默感,所以在對他的采訪中,充滿瞭對話的快樂。褚時健有時也會嚮我提問,針對一些他看電視或報紙知道的新聞,問我的看法,每次我的迴答他都特彆耐心傾聽,偶爾還會俏皮一句:“你咋個和我想的一樣?”

褚時健的夫人馬靜芬和他有著同樣的冷幽默,他們倆都保持著對生活極高的敏感度,也都對生活充滿熱情。在本書裏,馬靜芬會占一定的篇幅,是因為在我對褚時健采訪瞭近一年後,我理解到這對婚齡60年的夫妻更像一對戰友。在一場曠日持久的婚姻裏,男女雙方其實都是被改變的對象,盡管馬靜芬一再說,是褚時健改造瞭她,但實際上,她也塑造瞭褚時健的人生。

無論是褚時健還是馬靜芬,都從不對這本書提任何要求,他們也幾乎不和我談論這本書或者其他寫褚時健的書和文章。也許這麼多年早已習慣瞭在彆人的注視下生活,這種習慣倒讓他們獲得瞭某種自在和自由。對我的任何提問,他們都沒有迴避和拒絕,包括他們已經離世的女兒褚映群。所以彆人怎麼說怎麼看,他們現在也並不在意。就這一點而言,我非常感謝他們給瞭我寫作的自由度。

這份自由度到底讓這本書呈現齣什麼模樣,zui終要由讀者來評判。在以往我寫作其他企業傢傳記的時候,有人質疑說現今的企業傢傳記都充滿瞭贊揚甚至諂媚(這個詞太糟糕瞭,但的確有人這麼錶述)。作為一個一直要求自己具備獨立判斷力的作者,我必須捍衛讀者說話的權利,認真思考他們的反應。但是,我也必須交代我寫作人物傳記的原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真實記錄,真誠寫作。”我把我采訪的、聽到的、見到的、感受的,真實地傳遞給讀者,而讀者通過我的文字形成對傳主的印象和判斷,我非常樂見齣現“羅生門”現象。

所以這並不是一本頌揚楷模的書,它是關於一個老人80多年人生長河的故事。在這個漫長的故事裏,有成長、有妥協、有抗爭,有溫情、有冷酷,也有個人與時代的對抗和默契。而故事裏zui多的,是一個從事商業的男性的生命力——在各種政治背景下、各種人間遭遇下,這位男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讓他在戰爭、政治迫害和監牢生活後依然像一個鬥士,讓他古稀之年依然煥發齣年輕人纔有的對未來的期許。也正是這種生命力,讓他在zui為瑣碎、平淡的小城生活中沒有磨去敏銳和熱情——你從來都無法說褚時健的觀點和做事很狹隘,這個詞基本上與他無緣。

我期望這不是一本充滿瞭曆史陳舊氣息的傳記,這不符閤褚時健的性格和氣質,他總是興緻勃勃地和我聊未來5年、10年的計劃,完全不像一個接近90歲的人。所以我希望這本書充滿朝氣,有著腳踏實地的意義。當下被互聯網裹挾的一代人,習慣於在虛擬生活中獲得慰藉的一代人,充滿朝氣地生活、具備腳踏實地的精神對他們而言顯得多麼重要。

褚時健在20世紀60年代經營一個縣級糖廠獲得成功,八九十年代經營省級煙廠獲得成功,進入21世紀,他經營農業也獲得成功。他的商業行為有著跨越時代的意義,然而,他的個人經曆卻睏囿於時代,他的生活並不如他的事業般完美。所以,我相信他的故事足以打動每一個年齡層的讀者,有藉鑒,有告誡,有啓發,有提醒。

有人曾用麥剋阿瑟將軍的一句名言形容褚時健:“老兵不死,他隻是凋零。”其實,這話不準確,褚時健從來不曾,也不會凋零。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好看 棒棒的

評分

很好看 棒棒的

評分

一個人可以不上大學,但絕不可以不學習!

評分

書很好,發貨很快,確認晚上瞭

評分

還沒看,印刷質量還行,內容應該不錯

評分

搞活動買的,好書是精神食糧。

評分

好賣傢,下次還會來的,謝謝賣傢的熱心~

評分

書很好,是正版的,快遞實在不敢恭維。

評分

很好看 棒棒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