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 第五版 (美)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余志刚,李秀军

聆听音乐 第五版 (美)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余志刚,李秀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余志刚,李秀军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音乐欣赏
  • 西方音乐
  • 音乐理论
  • 古典音乐
  • 通俗音乐
  • 音乐文化
  • 音乐教育
  • 音乐概论
  • 克雷格·莱特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7749
商品编码:100420412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聆听音乐 第五版 作者 (美)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余志刚,李秀军
定价 88.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37749 出版日期 2012-04-01
字数 450000 页码 447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16开 商品重量 0.881Kg

   内容简介

《聆听音乐(第5版)》内容包括了:音乐的要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476-1600、巴洛克时期,1600-1750、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浪漫主义,1820-1900、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音乐1880年至今。


   作者简介

   目录

音乐的要素
第1章 聆听音乐
第2章 节奏
第3章 旋律
第4章 和声
第5章 力度和色彩
第6章 音乐的织体和形式
第7章 音乐风格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476-1600
第8章 中世纪音乐
第9章 文艺复兴音乐

巴洛克时期,1600-1750
第10章 巴洛克艺术和音乐导论
第II章巴洛克早期的声乐
第12章 巴洛克中期的器乐
第13章 晚期巴洛克:巴赫
第14章 晚期巴洛克:亨德尔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
第15章 古典主义风格
第16章 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与莫扎特
第17章 古典主义的曲式:三部曲式和奏鸣曲一陕板
第18章 古典主义曲式:主题与变奏,回旋曲式
第19章 古典主义体裁:器乐
第20章 古典主义体裁:声乐
第21章 贝多芬:通往浪漫主义的桥梁

浪漫主义,1820-1900
第22章 浪漫主义导论
第23章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艺术歌曲
第24章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
第25章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钢琴音乐
第26章 浪漫主义歌剧:意大利
第27章 浪漫主义歌剧:德国
第28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歌剧
第29章 音乐和民族主义
第30章 晚期浪漫主义的管弦乐

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音乐1880年至今
第31章 印象主义音乐
第32章 异国情调
第33章 音乐和艺术中的现代主义
第34章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
第35章 俄国和东欧的现代派
第36章 三个美国人的声音
第37章 后现代主义音乐

美国流行音乐
第38章 布鲁斯与早期爵士乐
第39章 战后爵士乐
第40章 叮盘巷和百老汇音乐剧
第41章 摇滚乐:叛逆的音乐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音乐的智慧:探索声音的奥秘与情感的共鸣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穿越时空,连接心灵,用声音编织出情感的画卷,用节奏丈量生命的脉搏。这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邀请您踏上一段探索音乐奥秘的旅程,去感受声音的无限可能,去理解那些触动我们灵魂的旋律与和声。 从微观到宏观:拆解音乐的构成 我们将从音乐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入手,层层深入,揭示隐藏在优美乐章背后的逻辑与规律。 音高与音色: 声音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区分高低不同的音?为何小提琴的音色与大提琴截然不同?本书将带您了解声波的物理特性,认识不同的发声体,以及它们如何产生独一无二的音色。您会明白,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信息,而音色的差异则为音乐注入了生命力。 节奏与节拍: 音乐的律动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音乐能让我们忍不住跟着摇摆?我们将探索节奏的构成,理解节拍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音乐脉动。您将学会辨识不同的节奏型,理解它们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作用,以及节奏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 旋律与和声: 什么是优美的旋律?和声又是如何为旋律增添色彩的?我们将分析旋律的线条感,探讨音程与音阶的组合,理解和弦的构成与功能。您会发现,看似随意的音符组合,实则遵循着精妙的音乐“语法”,而和声的运用更是赋予了音乐丰富的层次感和情感张力。 曲式与结构: 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乐章、乐段、主题的演变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将深入解析不同的音乐曲式,从简单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到更为复杂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理解音乐的结构,如同理解一篇文章的章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作品的整体脉络与发展。 跨越文化的界限:音乐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音乐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文化土壤之中。我们将放眼全球,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特色,同时发现音乐在全人类中的共通之处。 西方古典音乐的辉煌: 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均衡,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奔放,以及近现代音乐的革新,我们将追溯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了解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大师的创作风格,感受不同时期音乐所承载的历史与情感。 世界各地音乐的瑰宝: 东方古典音乐的悠扬,非洲音乐的原始生命力,拉丁美洲音乐的热情奔放,爵士乐的即兴魅力,摇滚乐的能量释放……我们将一同领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的独特风情。您会惊叹于音乐的丰富多样,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宗教仪式到节日庆典,从战争动员到爱情表达,音乐无处不在。我们将探讨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行为,甚至塑造我们的集体记忆。 聆听的艺术: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力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培养您“聆听”的能力。聆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接收声音,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理解。 主动聆听的技巧: 如何才能不被海量的音乐淹没,而是找到真正触动自己的那部分?我们将分享主动聆听的方法,例如带着问题去听,关注音乐的细节,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音乐与情感的连接: 为什么某些音乐让我们悲伤,而另一些则让我们振奋?我们将探讨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内在联系,理解音高、节奏、和声等元素如何引发我们特定的情绪反应。 超越表象的解读: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常常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我们将鼓励您超越音乐本身的音响,去发掘它可能包含的故事、意象与哲思。 音乐的实践与体验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本书也将引导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的实践与体验中。 从听众到参与者: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欣赏,也在于创造。即使您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也可以尝试哼唱、简单的节奏敲击,甚至学习一种乐器。我们将提供一些入门级的建议,鼓励您迈出参与音乐的第一步。 音乐会与录音的鉴赏: 如何更好地享受一场音乐会?如何从聆听录音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我们将提供一些观赏音乐会和聆听录音的实用建议,帮助您最大化地从音乐中获得享受。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音乐、渴望更深入理解音乐的朋友们。它不是一份枯燥的乐理手册,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您走进音乐的奇妙世界,用您的耳朵去探索,用心灵去感受,用您的生命去体验。愿这段音乐的旅程,能为您带来无尽的惊喜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聆听音乐 第五版》就像是我音乐世界里的一盏明灯,在我对音符、旋律、和声以及各种乐器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到迷茫时,它总能提供清晰的指引。我特别喜欢它对于音乐基本元素——旋律、节奏、和声——的循序渐进的讲解。一开始,我总是觉得这些概念很抽象,但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它们一一拆解,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例如,在讲解旋律时,书中将旋律比作音乐的“故事线”,每一个音符的起伏变化都承载着情感的起伏,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动人的传说。节奏则被描绘成音乐的“心脏跳动”,它决定了音乐的脉搏和能量。而和声,则像是色彩的调和,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丰富的情感和氛围。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还提供了大量的音乐实例,从古典到现代,从流行到民族,涵盖了各种风格。每一次阅读,我都会尝试去倾听书中所提及的乐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听觉感受相结合,这种“学以致用”的过程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热爱。它帮助我拨开了笼罩在耳朵上的迷雾,让我真正“听懂”了音乐,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我甚至开始尝试分析自己喜欢的歌曲,找出其中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以及和声运用,这种学习的乐趣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音乐导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音乐的殿堂,发现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奥秘。

评分

当我拿到《聆听音乐 第五版》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音乐的书籍琳琅满目,能真正打动我的并不多。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以一种极其严谨又不失活泼的笔触,为我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调性”的深入讲解。他们不仅解释了大小调的基本概念,还深入探讨了各种调式(如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音乐的情感色彩。当我听到一首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时,我能够通过书中介绍的调式,尝试去理解它为何能营造出那种独特的氛围。书中提供的音乐范例,都是精心挑选的,涵盖了各种风格和时期,让我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立即获得听觉上的印证。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书中介绍的“属降七和弦”深深吸引,它所带来的那种充满张力、亟待解决的感觉,让我对音乐中的“悬念”和“期待”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理论的科普,更是一次关于音乐审美体验的引导。它让我明白,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旋律的优美,更在于它背后精妙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通过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次聆听,都仿佛在进行一次全新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次音乐认知的“启蒙”。我一直以来对音乐都怀有一种模糊的热爱,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到音乐的核心。直到我读了《聆听音乐 第五版》,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音乐的世界如此丰富而有序。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们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每一个概念都融入到生动的音乐体验中。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音乐的情感表达”的探讨。书中深入分析了不同的调性、和弦进行、节奏型如何共同作用,来营造出喜悦、悲伤、庄重、激昂等各种情感。我记得有一次,我听了一首哀伤的小提琴曲,以前我只会觉得“好听”,但读完书后,我能够识别出其中使用的降e小调、缓慢的节奏以及长音的运用,这些元素是如何巧妙地共同构建出那种深沉的悲伤感。这种“解构”式的分析,让我对音乐的感受不再是单纯的感性宣泄,而是多了理性上的洞察。此外,书中对于音乐史的梳理也十分清晰,让我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放在历史的背景下进行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这本《聆听音乐》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音乐深处的大门,让我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体验我所热爱的音乐。

评分

不得不说,《聆听音乐 第五版》是一本能“点亮”音乐世界的神奇之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而我所能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音乐背后隐藏的理性结构和创作规律。我最着迷的部分是关于“音乐织体”的讲解。书中将不同的音乐织体——单音音乐、主调音乐、复调音乐——比作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结构美感。我通过书中提供的例子,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织体带来的听觉感受。当我聆听一首古老的格里高利圣歌时,我感受到了单音音乐的纯净和庄严;当我欣赏一首中世纪的香颂时,我体会到了主调音乐的旋律与伴奏之间的和谐统一;当我沉浸在巴洛克时期的赋格中时,我则被复调音乐的精妙复杂所折服。这种对织体的理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分析性的方式去欣赏音乐,发现不同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书中还详细阐述了音乐的“发展”和“变奏”的手法,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首乐曲能够如此引人入胜,因为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带给听者惊喜。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从“好听”提升到了“懂听”,让我能够用一种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式去体验音乐的美妙。

评分

如果说之前我对音乐的理解是“雾里看花”,那么《聆听音乐 第五版》这本书,就如同给我戴上了一副“高清望远镜”,让我得以清晰地洞察音乐的每一个细节。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们能够用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阐述深奥的音乐原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音乐的转调”的讲解。转调不仅仅是改变音高,更是一种情绪和氛围的转换。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体会到从大调到小调的忧伤,从明亮调性到暗淡调性的转折,这些转调是如何巧妙地引导听者的情感走向。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分析歌曲中的转调,找出它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歌曲整体情感表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此外,本书对于“音乐的装饰音”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细微的音符处理,如颤音、倚音、回音等,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极大地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过去常常忽略这些细节,现在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它们,并且理解它们在音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精巧”和“细腻”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音乐的美,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之中。它让我成为一个更懂得欣赏音乐的“挑剔”的听者,也更懂得去发掘音乐中那些令人惊喜的“彩蛋”。

评分

《聆听音乐 第五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音乐认知的“重塑”。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音乐是一门玄妙的艺术,难以捉摸,而这本书则用一种科学而又艺术的方式,为我解析了它的奥秘。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的写作方式非常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他们将复杂的音乐概念层层剥开,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音乐的动力学”和“速度标记”的详细阐述。这让我明白了,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通过强弱、快慢的变化来传递情感的。当我听到一首交响乐时,我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乐曲的起伏,识别出渐强、渐弱、渐快、渐慢是如何被用来烘托气氛、增强表现力的。书中还特别强调了“音乐的句法”,即乐句的构成和连接。我过去常常觉得一些歌曲听起来“断断续续”,现在我明白了,这可能是因为作曲家在乐句的划分和连接上不够自然。通过学习,我开始能够更好地辨别音乐中的“乐句”,理解乐句之间的呼应和对比,这让我对音乐的整体流畅性和逻辑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只注重“音”的层面,扩展到了对“时空”、“力度”、“速度”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音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评分

《聆听音乐 第五版》这本巨著,对我来说,绝对是音乐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一直以来都对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量身打造的学习指南,将我一直以来模糊的概念一一梳理清晰。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的讲解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他们将复杂的音乐理论以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为欣赏书中对“和声”的细致入微的讲解。和弦的构建、转位,以及它们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应用,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过去常常为听到某些“好听”的和弦组合而感到神奇,现在我能够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例如属和弦的解决、二级功能和弦的运用等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和弦进行范例,让我能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事半功倍。此外,本书对于“对位法”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理解了音乐作品中多条独立旋律线条是如何相互交织,形成精妙的复调音乐。当我再次聆听巴赫的赋格时,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各个声部的独立性,以及它们之间巧妙的模仿和呼应,这种体验是以前难以想象的。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音乐的理论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聆听音乐 第五版》对我这样一个音乐“小白”来说,就像是一本救星。“听歌”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一直停留在“好听就多听”的层面,对于音乐的构成原理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状态。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用极其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揭开了音乐的神秘面纱。他们没有使用太多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将音乐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解释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节奏”的部分,他们将节奏比作是音乐的骨架,强调了重音、节拍和速度对音乐整体感觉的影响。以前我听歌,只觉得“有快有慢”,但现在我能够注意到歌曲中复杂的切分音、附点节奏,以及不同打击乐器如何塑造出独特的律动感。这让我对打击乐器和节奏的欣赏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书中对“音色”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原来,不同的乐器,即使演奏同样的音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听感。我开始留意到钢琴的清脆、小提琴的悠扬、吉他的温暖,以及合成器的奇幻。这种对音色的敏感度,让我对歌曲的编曲和配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精妙的音乐制作赞叹不已。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去“解析”和“品味”音乐的爱好者,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音乐生活。

评分

在我收到这本《聆听音乐 第五版》之前,我总觉得音乐学院的课程离我这个普通乐迷太遥远了,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乐理。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所有的顾虑都被打消了。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高深的音乐理论,以一种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对于不同音乐形式的深入剖析,让我大开眼界。从巴赫的赋格到莫扎特的奏鸣曲,从爵士乐的即兴演奏到摇滚乐的能量爆发,书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曲式结构”的讲解,它帮助我理解了音乐作品的骨架和逻辑,让我不再是碎片化地聆听,而是能够把握音乐的整体脉络。当我听一首交响曲时,我能够分辨出它的奏鸣曲式结构,识别出主题的发展和变奏,这让我对音乐的欣赏层次有了质的飞跃。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音色特点以及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运用,这让我对乐队的组成和各种乐器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就像是一场精妙的对话,它们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共同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听”音乐,更教会了我“理解”音乐,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去品味每一首乐曲的独特之处。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乐此不疲地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

评分

作为一个对音乐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人,《聆听音乐 第五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音乐百科全书”。这本书的优点实在太多,让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最想强调的是其“可读性”和“趣味性”。作者(Craig Wright, 余志刚, 李秀军)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们能够将那些原本枯燥的音乐理论,用生动有趣的比喻和鲜活的例子一一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音程”的讲解。他们将不同的音程比作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的近,有的远,有的和谐,有的冲突。这种形象化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各个音程在听觉上的感受。我不再仅仅是知道“大三度”、“小三度”这些名词,而是能够真正体会到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异。此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不同音乐时期(从中世纪到现当代)的音乐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和重要作品,让我对西方音乐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过去常常混淆不同时期的音乐,现在我能够清晰地区分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之美、古典主义时期的均衡典雅、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奔放,以及印象派音乐的朦胧色彩。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听”音乐,更让我学会了“理解”音乐,它让我对音乐的探索充满了乐趣和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