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是二十世纪*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白蕉先生以其醇正的二王书风与深刻的书学见解,为打破碑学独尊天下的格局和恢复帖学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沙孟海先生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本书收白蕉书法论稿,行草,是白蕉先生与邓散木先生往来书信之一。书稿中白蕉先生不仅论及笔法、墨法、间架,对习书也有“画要写生,字要写死”的独到见解,信中更有邓散木先生朱笔批文,有习书行文的相互切磋,也有朋友间的相互问候。本书以字帖形式放大呈现作品原色,完整再现白蕉的艺术高度的同时也可窥见白蕉书法见地。书法爱好者临习、学习的同时亦具有收藏价值。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我学会了如何“读懂”一幅书法作品。过去,我看到一些书法作品,只能凭感觉说“好看”或者“不好看”,但这本书,却教会了我如何从技术、从精神、从文化等多个层面去解读。白蕉先生在论述时,会引导我们去关注笔墨的“质感”,去体会线条的“力度”,去感受字的“精神”。他会提醒我们,不要被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要深入作品的内在,去寻找它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意境”的分析,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艺术家所营造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能够引发观者的联想,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他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示范如何从字形、结构、墨色、章法等各个方面,去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意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艺术深层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真正地去欣赏和体悟中国书法独特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喜的一点,是它能够将一些极其抽象的概念,通过作者独特的语言和譬喻,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例如,当他讨论到书法中的“节奏”时,他会用音乐的节拍来类比,用语言的抑扬顿挫来佐证,让我一下子就能抓住那种内在的韵律感。他又会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流畅的线条,用“刚劲有力”来描绘遒劲的笔画,这些生动的形容词,让我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作品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形容,而是深入分析这些“节奏”和“韵律”是如何通过笔墨的组合,如何通过字的排列,如何通过整幅作品的虚实对比而形成的。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论述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不再觉得书法是一门高深的、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能够从中找到切入点,去感受它、去理解它、去欣赏它。这本书让我觉得,书法的美,是可以被感知的,是可以被体验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白蕉先生的论述,并非仅仅局限于书法艺术本身,而是将书法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他会从书法的笔墨韵律中,解读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例如“道法自然”的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书法线条的流畅与生动之中的。他也会从书法的章法布局中,体会出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情趣,例如留白的处理,如何体现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曾经论述过,为什么中国书法能够如此长久地流传,并至今仍能打动人心,这其中必然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文化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写心”,是写一个民族的精神,写一段历史的沉淀。当我再看一幅书法作品时,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会去思考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去感受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书法的“书写性”的强调。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写本身似乎逐渐被淡忘,而白蕉先生却始终不忘初心,他反复强调笔墨的物质性,以及笔墨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命力。他对于“用笔”的论述,可谓鞭辟入里。他会细致地分析提按顿挫的微妙变化,会讲述墨色浓淡枯湿的丰富层次,会描绘线条的粗细曲直所传达的不同质感。我常常在读到他描述某位书家如何将笔墨的物质属性运用到极致时,仿佛能够看到那一支毛笔在纸上跳跃、舞蹈,仿佛能够听到那墨汁在纸上晕染、渗透的声音。这种对“用笔”的深入探讨,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笔墨在纸上一次次与生命力的对话。他也会提到,优秀的书法作品,其线条是有“骨力”的,有“筋骨”,有“血肉”,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对艺术家精神状态的反映。这种对“书写性”的回归,让我重新审视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应该如何去体悟和实践。
评分让我爱不释手的原因,是这本书在讨论古代书家时,非常注重他们的“人性化”描绘。白蕉先生在考证和分析中,常常会提及一些书家的生活轶事,他们的情感波动,他们的性格特点,甚至是他们的一些小缺点。这种“人性化”的描绘,让我觉得那些高高在上的古代大师,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在我身边。他会讲述某个书家因为某种情感而创作出怎样的作品,或者某个书家因为某种经历而改变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明白,艺术创作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艺术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世界紧密相连。当我读到他描述某个书家在窘迫时,依然坚持创作,或者在得意时,依然保持谦逊时,我被深深地感动。这让我看到了艺术家的坚韧与执着,看到了他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书法艺术,更是关于人生的感悟,关于艺术家的生命哲学。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优点,就是它能够将那些相对晦涩的理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变得平易近人。白蕉先生在谈论书法中的“法度”时,并没有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罗列出条条框框,而是通过解读历代名家作品,来说明“法度”并非束缚,而是创作的根基。他会指出,那些伟大的书家,之所以能够成就自己的风格,正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法度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他会用“功到自然”来形容,意思是说,当一个书法家对各种笔法、结构、章法都烂熟于心,并且能够将其融会贯通时,他的创作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高度的“法度”感,这种“法度”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我还特别喜欢他对“破法”的论述,他认为真正的创新,不是 arbitrary 的,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合法”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对既有法度的超越,而非抛弃。这种对“法度”与“创新”关系的辩证分析,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让我明白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既要打好基础,也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
评分这本书,我拿在手里,总觉得它沉甸甸的,不仅是纸张本身的厚重,更是承载着一种历史的况味,一种文化的积淀。初翻开,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我曾耳熟能详的名字,但经由白蕉先生的笔墨,它们似乎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我特别着迷于他对某些古代书家行迹的考证,那种如同侦探般细致入微的探究,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更鲜活的人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时代。例如,在论述某位书家生平的段落中,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推演出人物性格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微妙之处,有时甚至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巧妙影射。我常常因为他的一句点拨,突然对某位书家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仿佛与他一同穿越了时空,站在墨池边,感受着那份创作的虔诚与孤独。这种解读,绝非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体悟和见解,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温热,让遥远的人物鲜活起来。而且,白蕉先生的文笔本身,亦是一大享受。他写书论,绝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带着一股文人的情趣,或隽永,或幽默,或深沉,总能抓住读者的心。读他的文字,就像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对弈,他抛出的每一个观点,都值得我反复咀嚼,细细品味。
评分我之所以反复翻阅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书法艺术本体的深刻洞察。白蕉先生在论述中,不仅仅停留于对某家某派的技法分析,而是能直抵书法艺术的核心,探讨其精神内涵的演变和升华。我尤其欣赏他对“意”的阐释,这个在书法创作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在他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并非空泛地谈论“写意”,而是结合具体的碑帖,分析创作者如何在笔墨线条中寄托情感,如何通过结构章法传达心绪。每一次读到他对某个字、某个字的组合,甚至是某个作品的整体布局的分析,都让我对“形”与“神”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会指出,同样是“龙”字,不同书家写出的“龙”,其形态千差万别,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条“龙”所蕴含的生命力,是书家借由笔墨所表达的奔腾不息的力量,或是潜藏于水中的神秘,抑或是翱翔天际的自由。这种对“意”的挖掘,让我不再仅仅关注笔画的粗细、墨色的浓淡,而是开始思考书法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时代印记。可以说,这本书大大提升了我鉴赏书法作品的层次,让我从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逐渐走向一个“看门道”的内行。
评分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沙龙。白蕉先生的论述,总是有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他对于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节点,例如某个朝代的书法特征,某个学派的兴起与衰落,都有着清晰的梳理和独到的见解。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某个时期书法“尚意”之风的分析,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出这个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以及当时社会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将具体的书法作品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而且,他的论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思考。他会提出一些看似颠覆性的观点,但经过他的层层剖析,往往又显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这种挑战传统、独立思考的精神,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书法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看待艺术、如何看待历史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动容的地方,是白蕉先生对待艺术的态度,以及他对传承的思考。他不是一个仅仅沉溺于书海的学究,而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在论述中,你常常能感受到他对每一件作品、每一个字都有着极其真切的感受,仿佛他亲手临摹过,亲手创作过。他会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绘出某个书家在创作时的心境,那种对完美的追求,那种在枯燥的练习中爆发出的激情,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创作的困顿与挣扎。这种对创作过程的还原,让我看到了艺术家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特别是他对古代书家与后世影响的梳理,让我看到了艺术创作的连续性,以及“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生命力。他讨论到某位书家如何从前人汲取营养,又如何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破茧成蝶”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是极具启发意义的。他鼓励我们既要“师古人”,也要“师造化”,要在吸收传统的同时,也要关注现实生活,寻找灵感。这种务实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观,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