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排版有一种古典的韵味,让我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现代印刷品,而是从旧书店里淘来的珍本。虽然文字量巨大,但每每感到疲惫时,我总会停下来,欣赏一下书中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拓片。这些图版质量极高,即便是数码时代下,也难以找到能与之媲美的印刷效果。它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遥远的古代艺术品,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它提醒着我,真正的艺术品鉴赏,永远离不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实物的细致观察,这种踏实的求真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评分这部书卷帙浩繁,光是厚度就让人望而生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纸张的质感就透着一股子老派文人的讲究劲儿。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它从头到尾翻完,那种感觉就像是陪着一位老先生,沿着他毕生的足迹,走过了一条充满历史尘埃又闪耀着艺术光芒的长路。书里的排版非常考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但又不是那种僵硬的古板,而是带着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每次翻开一页,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陈旧气味,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鉴藏记录,更像是一部时代侧影的剪影集。透过作者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文人士大客阶层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乃至他们对于气节和道义的坚守。那些被精心记录下来的藏品,每一件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的烙印。作者的叙述笔触细腻而深沉,他写的不只是物件的价值,更多的是它们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读着读着,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这些流传百年的物件,下一站又会落入谁的手中,又将见证怎样的兴衰更替。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观察这种境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书中对细节的捕捉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对笔锋的力度分析,还是对釉色细微差异的辨识,都展现出一种近乎禅宗般的专注。这种专注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让冰冷的收藏品拥有了温度和生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件心爱之物时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语气,那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对创造者智慧的由衷赞叹,读完后,我似乎也沾染上了一丝那份宁静致远的文人气息。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找乐子的消遣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带着一份敬意和好奇心去探索。那些对古代艺术品和文人交游的描述,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初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但我喜欢这种挑战,因为它强迫我去主动学习,去查阅那些陌生的名词和典故。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雅的沙龙之中,听着那些前辈们对器物、书画的细致入微的品评,那种对“真”与“美”的苛刻追求,让我对当今的浮躁世界有了一种清醒的反思。
评分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它不仅实用,而且也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墨的历史久远,且各种墨品繁多,大致可按照制墨的原料划分为松烟墨、桐烟墨、漆烟墨、油烟墨等。 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等 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墨远在新石器时代,那时候墨已经与人的生活不可分割了。 墨是我国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主导,历代墨的繁荣使得墨成为中国的象征
评分还行吧,希望你们各方面再完善些就更好了。。。
评分晾干:墨成形之后还要晾干,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种方法。平放晾干的初期,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自行恢复平整。晾墨环境的温度、湿度要严格控制,风大、阳光直晒、过分干燥都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以致产生碎裂纹。另外,温度过大也不好,会使墨出现霉变,影响墨的质量。
评分描金:墨干燥后,还要将墨面上的款识纹样作描金添彩处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银色为主,故名描金。描金层要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描金的作用,不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评分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尤其是在京东618搞活动购买,物超所值。就是原价太贵。
评分希望能够予以退换货!!!!!!!
评分书很好很值得购买!印刷很精美
评分自宋以后,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要求墨质精良,而且追求形式与装饰美观,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正是这种风气的写照。这种玩墨鉴赏之风,至嘉靖、万历时期更加盛行,并开始出现了成组成套的丛墨,墨的装饰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已达至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这种丛墨注重形式变化多样,图案装饰新颖纷呈,也讲究外部装璜。多用黑漆描金匣储存,也有用金丝楠木或乌木做匣的,造型精巧,保存和携带安全方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评分还行吧,希望你们各方面再完善些就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