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浓墨重彩的60年,明清之间生死对决,精彩博弈。这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个性表露无遗的舞台,努尔哈赤的坚毅,皇太极的进取,万历帝的怠惰,天启帝的庸顽,袁崇焕的忠烈,魏忠贤的奸诈,东林党人的绝望抗争,阉党群丑的擅作威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述说着那个正邪对立、忠奸并陈的时代,见证着清之勃兴、明之将亡的历史大变局。
本书以袁崇焕为线索,展现了明末清初六十年间的历史风云。作者对明朝和满洲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平行观察,力图总结明朝何以衰亡,满洲何以兴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叙事手法上,以袁崇焕个人的命运起伏为推进情节发展的线索,又增加了其背后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以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册隆重推出,全书终成完整。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浓墨重彩的60年;这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个性表露无遗的舞台。 努尔哈赤的坚毅,皇太极的进取,万历帝的怠惰,天启帝的庸顽,袁崇焕的忠烈,魏忠贤的奸诈,东林党人的绝望抗争,阉党群丑的擅作威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述说着那个正邪对立、忠奸并陈的时代,见证着清之勃兴、明之将亡的历史大变局。本书是《正说清朝十二帝》作者阎崇年先生又一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代系列历史讲座前半部分24讲的讲稿,经其稍加润色后结集出版。全书讲述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十一年 (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定都北京,其间整整60 年间历史变故。阎崇年总结这60年历史的特点是:“明亡清兴”———乃胜乃败,斯兴斯亡;兴亦悲壮,亡亦悲壮。
1583年,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内忧”深重的明王朝又遭受“外患”的不断蚕食。风雨飘摇之中,于1644年灭亡。这60年间发生的事情惊心动魄,决定了明朝清朝的命运,听“亲民学者”阎崇年细细讲来,令人真切感受历史的血与火。
作为《明亡清兴六十年》的下半部,本书从崇祯帝继位讲起,以顺治迁都北京结束,最后总结了明亡清兴的兴亡之鉴。书中突出阐述了袁崇焕的功绩及其悲剧结局、明亡清兴的几场关键大战。与上部相比,本书视角更为多元,历史场景更为波澜壮阔。不仅写了明、清双方的政局风云变幻,而且写到作为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另外两个主角——蒙古林丹汗及闯王李自成的命运和结局。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各色人物形象:崇祯帝的刚愎暴戾,袁崇焕的孤迂耿僻,毛文龙的骄纵跋扈;皇太极的进取,多尔滚的睿智;李自成的骄躁,林丹汗的暴虐……。本书还着重讲述了几位叛明降清的代表人物祖大寿、洪承畴和吴三桂等。全书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崇焕研究会会长,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袁崇焕研究论集》、《燕史集》、《燕步集》、《满学论集》共4部;专著有《袁崇焕传》、《袁崇焕资料集录》(合)、《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清朝皇帝列传》、《正说清朝十二帝》等25部。主编《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七辑等14部。先后发表明史、清史、满学论文200余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书评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册隆重推出,全书终成完整。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浓墨重彩的60年;这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个性表露无遗的舞台。 努尔哈赤的坚毅,皇太极的进取,万历帝的怠惰,天启帝的庸顽,袁崇焕的忠烈,魏忠贤的奸诈,东林党人的绝望抗争,阉党群丑的擅作威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述说着那个正邪对立、忠奸并陈的时代,见证着清之勃兴、明之将亡的历史大变局。本书是《正说清朝十二帝》作者阎崇年先生又一力作。
目录
第二十五讲 崇祯登极
第二十六讲 平台奏对
第二十七讲 天聪新政
第二十八讲 宁远兵变
第二十九讲 督师蓟辽
第三十讲 斩毛文龙
第三十一讲 北京危机
第三十二讲 保卫京师
第三十三讲 平台落狱
第三十四讲 阉孽翻案
第三十五讲 崇焕死因
第三十六讲 崇焕精神
第三十七讲 大寿降清
第三十八讲 林丹大汗
第三十九讲 建立大清
第四十讲 松锦大战
第四十一讲 总督降清
第四十二讲 中原悲歌
第四十三讲 睿王摄政
第四十四讲 闯王进京
第四十五讲 三桂降清
第四十六讲 山海关大战
第四十七讲 顺治迁都
第四十八讲 兴亡之鉴
跋
感谢辞
精彩书摘
这么一个小孩子,亲生母亲死了,第一个养母对他不好,第二个养母 虽对他慈爱但不久病死,打击一个接着一个,可以说崇祯帝的幼年是很悲 凉、很凄苦的。这样的童年经历对崇祯帝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的工 于心计、孤僻、刚愎、多疑等性格特点,都可以从这些经历中找到原因。 朱由检颇有心计。《崇祯长编》卷一记载:“帝(指朱由检)初虑不 为忠贤所容,深自韬晦,常称病不朝。”就是说,在信王府邸时,为了躲 开魏忠贤的注意,他经常装出身体有病、与世无争的样子,尽量不去上朝 。他常“六不”——“衣冠不整,不见内侍,坐不倚侧,目不旁视,不疾 言,不苟笑”(郑达《野史无文》卷三)。天启皇帝病危,朱由检担惊受 怕,忧心忡忡。他进宫时带着干粮、炒米,不吃宫中一粒米,不喝宫中一 口水,对宫中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夜晚,他秉烛独坐,警戒不测。 朱由检长期韬光养晦,最终躲过了魏忠贤的明枪暗箭,在皇兄授命、 皇嫂支持的情况下,终于继承了皇位。 崇祯帝继位,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已经身处末世,相反,他 常常做着一个大明皇朝中兴的美梦。他虽然年龄不大,却经历三次朝廷重 大变故:亲眼看到祖父万历皇帝死,看到父亲泰昌皇帝死,也看到皇兄天 启皇帝死;又亲眼看到祖父万历皇帝怠政,看到父亲泰昌皇帝赍志以没, 也看到皇兄天启皇帝时阉党乱政——所以,他要振奋精神,整顿朝纲,实 现大明皇朝中兴之梦。 三、中兴之梦 崇祯皇帝一上台,为实现中兴之梦,在内廷与外朝,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惩治阉党。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朱 由检即皇帝位。接着办丧事,办了三九二十七天。 十一月初一日,崇祯帝刚办完皇兄的丧事,就安置魏忠贤于安徽凤阳 。有人说了,清朝嘉庆皇帝是在他父亲乾隆帝刚一死就惩治和珅,比崇祯 帝快啊。大家注意,崇祯帝和嘉庆帝不一样,因为嘉庆帝到他父亲死的时 候已经做了三年零三天的皇帝了,他可以居高临下惩治和珅。崇祯帝不同 ,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得到了皇位,继位之后马上面临一个大丧,要处 理他哥哥天启皇帝的丧事,丧事刚一办完,立即就惩治魏忠贤,应当说是 果断、迅速。 怎么惩治?嘉兴贡生钱嘉征劾魏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 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朘 (juān)民,十通关节。”并帝,就是魏忠贤和皇帝并称。蔑后,就是轻 蔑皇后。弄兵,就是操纵兵权,还练内操。这里边每一条都够上杀头大罪 。崇祯皇帝得到这封奏疏之后,通知魏忠贤前来,让内侍读给他听。魏忠 贤吓得魂不附体,不知所措。崇祯皇帝命魏忠贤到凤阳祖陵去烧香,就把 他打发走了。 崇祯皇帝的御押初五日,崇祯帝命将魏忠贤派到各边的镇守太监全部 撤回。 初六日,魏忠贤缢死。此前,魏忠贤曾以重金贿赂原来在信王府邸跟 随崇祯皇帝的太监徐应元,希望能疏通关节,结果不仅未能奏效,而且惹 怒崇祯皇帝,下令逮捕魏忠贤,徐应元也因此遭斥。魏忠贤得到这个消息 时刚走到直隶阜城(今河北阜城),他知道死期将至,就上吊死了(也有 人说他是被勒死的),年60岁。崇祯皇帝命磔其尸,悬首河间。接着,客 氏也被处死。嚣张一时的魏忠贤和客氏就这样归于覆灭。 同日,魏、客的亲属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并弃市,籍其家。 初十日,免天启时魏忠贤逮死诸臣的“赃银”,并释放其家属。 二十日,大学士黄立极(阉党)致仕。 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三月,崇祯帝颁诏书,示天下: 首逆凌迟者2人:魏忠贤、客氏。 首逆同谋决不待时者6人:崔呈秀及魏良卿、客氏子都督侯国兴、太监 李永贞、李朝钦、刘若愚。 交结近侍秋后处决者19人:刘志选、梁梦环、倪文焕、田吉、刘诏、 薛贞、吴淳夫、李夔龙、曹钦程,大理寺正许志吉、顺天府通判孙如冽、 国子监生陆万龄、丰城侯李承祚,都督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杨寰、 孙云鹤、张体乾。 结交近侍次等充军者11人:魏广微、周应秋、阎鸣泰、霍维华、徐大 化、潘汝祯、李鲁生、杨维垣、张讷,都督郭钦,孝陵卫指挥李之才。 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129人:大学士顾秉谦、冯铨、张 瑞图、来宗道,尚书王绍徽、郭允厚、张我续、曹尔祯、孟绍虞、冯嘉会 、李春晔、邵辅忠、吕纯如、徐兆魁、薛凤翔、孙杰、杨梦衮、李养德、 刘廷元、曹思诚,南京尚书范济世、张朴,总督、尚书黄运泰、郭尚友、 李从心,巡抚、尚书李精白等。 交结近侍减等革职闲住者,黄立极等44人。 忠贤亲属及内官党附者又50余人。 以上总计260余人(《明史·魏忠贤传》)。 魏忠贤得势也皇权,失势也皇权。皇权是皇朝社会一切权力的核心。 像魏忠贤这样不可一世的“九千岁”,一旦失去皇权支持,就变得一文不 值,狗屎一堆。 第二,重新组阁。原来那个内阁,基本上是阉党的,六部尚书、侍郎 等等也大部分都是阉党分子或附和者,这就需要朝廷对内阁进行一个大的 改组,清除阉党余孽,换成一批新人。 天启晚期,内阁大学士七人:顾秉谦、黄立极、丁绍轼、冯铨、施凤 来、张瑞图、李国。崇祯帝继位一年,全部换掉。同时,调任杨景辰、周 道登、李标、钱龙锡、刘鸿勋、韩爌、来宗道等新贤七人,组成内阁,预 机务。他们多是东林党人,或是倾向东林党的人。同时,对七卿——六部 尚书加左都御史,也作了调整。曾经甚嚣尘上的阉党就这样遭到致命打击 ,明朝出现了一个短暂的东林党执政时期,朝野为之一振。 P7-10
前言/序言
帝国落幕的挽歌与新秩序的萌芽:明清易代之际的权力博弈与社会图景 《龙城烽烟录:崇祯末年至顺治初年的权力移行与天下重塑》 本书并非聚焦于“明亡清兴”六十年这一宏大叙事中的特定下部阶段,而是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了那个最为动荡、决定性的转折时期——大明帝国最后的挣扎,以及关外铁骑入主中原、建立新王朝的最初几十年。我们试图以细腻的笔触,剖析权力如何在一片焦土之上完成转移,社会结构如何在剧烈的冲击中被重塑,以及个体命运如何在历史洪流中被无情裹挟。 本书的叙事线索并非沿着既定的时间轴简单推进,而是通过对多个核心议题的深入挖掘,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我们聚焦于三个主要层面:中央权力核心的崩塌与重建、区域性力量的崛起与制衡,以及士绅阶层的适应与抗争。 第一部:日薄西山的帝国挽歌——崇祯朝的体制性危机与末日挣扎 本部分将深入考察明朝中央权力中枢的运作失灵,剖析其如何从内部开始腐朽,最终无法应对外部的压力。 一、 皇帝的孤岛与内廷的失能: 我们摒弃将崇祯帝描绘为“勤勉而无力回天”的单一叙事,转而探讨皇帝个人意志与庞大官僚体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重点分析了在财政枯竭、军费黑洞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内廷如何频繁启用“临时”机制(如内帑借贷、临时征收“剿饷”),这些看似救急的举措,实则进一步侵蚀了国家信用与士绅阶层的忍耐底线。研究内阁首辅的更迭与权力真空,揭示了在信息传递迟缓、信任体系瓦解的末世,决策效率如何跌至谷底。 二、 边防体制的解体与军阀化倾向: 本书详细梳理了辽东战线由“祖制”转变为“系统性赤字”的过程。重点分析了萨尔浒战役之后,明廷对辽镇军事力量的“抽血式”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如何导致各地卫所制度的彻底名存实亡。我们追踪了孙传庭、洪承畴等重臣在重振西北边防中采取的强力措施,但同时也揭示了其成功背后隐藏的巨大财政隐患和对地方资源的过度汲取,这为后来的“杜松兵变”和李自成势力的壮大提供了温床。 三、 财政体系的休克与社会矛盾的爆发点: 财政危机是明末的“阿喀琉斯之踵”。本书不再仅仅停留在“税赋沉重”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明中后期“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的实际效用衰退,以及土地兼并对税源的侵蚀。我们考察了地方绅士如何利用其在税收环节的掌控力,将压力转嫁给自耕农和佃农,最终导致了“流民”的几何级增长。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并非单纯的“流寇”,而是系统性社会矛盾爆发的必然结果。 第二部:关外铁骑的“中原适应期”——清军入关的军事逻辑与治理挑战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入关后的清朝,考察其如何在军事胜利的余威下,面对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农耕帝国治理难题。 一、 军事力量的转型与“八旗制度”的张力: 清朝的早期统治高度依赖于八旗的军事威慑。本书详尽分析了清廷如何试图将战时体制——八旗的绝对优势——移植到和平时期的统治结构中。探讨了“圈地”政策在不同地域的执行差异,以及这种早期政策如何在无意中激化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对立。重点研究了多尔衮时期,为巩固权力基础,如何进行政治遗产的继承与切割,尤其是在对待前明宫廷典制和文化精英方面的实用主义策略。 二、 抵抗与“剃发易服”的文化冲突: “剃发易服”绝非简单的服饰命令,而是清廷试图在文化和心理层面建立统治正当性的关键步骤。本书将此视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重塑运动,并分析了江南、西南等抗拒最为激烈的地区,清廷所采取的惩戒措施(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背后的政治考量——即以极端的暴力展示新政权的不可挑战性。同时,也关注了部分汉族士人(如降清文臣)在维护文化传统与适应新局面的矛盾心态。 三、 南明政权的碎裂与区域割据: 本书对比分析了福王、唐王、桂王等南明政权的失败逻辑。他们并非缺乏“正统性”,而是缺乏统一的军事资源调动能力和明确的政治纲领。通过对史可法、马士英、卢象升(后期遗留影响)等关键人物的决策分析,揭示了南明内部的派系斗争(东林党残余与“阉党”遗绪的延续),如何消磨了抵抗的意志,使得清军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逐一瓦解抵抗力量。 第三部:士绅阶层的“求生之道”——传统精英在权力转移中的角色变迁 历史的重量往往压在中间阶层身上。本部分将着眼于那些没有选择成为流寇、也没有成为满清核心统治者的传统精英——士绅阶层。 一、 乡土社会的重构与“保甲”的强化: 明末的社会失序使得乡土社会的自治能力下降。清初,为巩固地方控制,清廷强化了保甲制度,但这同时也为地方士绅提供了新的权力杠杆。本书考察了地方士绅如何在“抗清”与“抚夷”之间摇摆,他们如何利用地方武装(团练)在保障自身财产安全的同时,也扮演了向新政权输送人才、缓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垫”角色。 二、 学术与科举的“避风港”效应: 在政治风暴中,传统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向了经典和学术研究。本书关注了清初学术的特殊面貌,如考据学、文字训诂的兴盛,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一种对政治高压的“消极抵抗”与“自我隔离”。科举制度的恢复,为那些愿意效忠新朝的年轻一代提供了上升通道,同时也成为了新政权吸纳统治人才、展现“恩信”的重要工具。 三、 地方经济的韧性与灾后恢复: 考察了江南、福建、四川等地在战乱后,地方商业资本和手工业生产网络如何凭借其内在的韧性,率先于政治稳定之前开始恢复元气。这种经济的“去政治化”复苏,为清朝早期“存钱剿饷”的财政策略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侧面说明了权力更迭并未能彻底摧毁数百年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 本书力求通过对这些细节的重构与分析,呈现一个比单纯的“亡国”或“入主”更为复杂、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过渡时代。它描绘的是一个旧秩序的解体过程,以及一个新秩序在泥泞中艰难孕育、初步建立的复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