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推荐“百种经典抗战图书”。
约翰·拉贝被世人誉为南京的辛德勒!在抗战期间救助了大约25万中国平民,使他们免于受到日军的残害。
本书记录了1937-1938年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的故事。
本书是约翰·拉贝在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成的,但它却一直躺在拉贝儿子住的阁楼里几十年,直到60年后的1997年才公布于世。它的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较多、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史料。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拉贝日记》是有关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当时当地的第一手资料。它的记述,具有大的客观公正性。它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记述了日军烧、杀、淫、掠等骇人听闻的暴行,而且指出日军暴行是违反国际法的,完全是有计划、有预谋地进行的。
约翰·拉贝,又名“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其使用的是后一种称呼(原文:“艾拉培先生: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庥,俾尔戬谷。一九三八年一月本院难民共献。”)。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西门子洋行代理人、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人 、南京安全区主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一手组建起 “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曾经多次写信给希特勒。南京大屠杀过后,拉贝在战时的德国发表了多次演说,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向希特勒递交了记录暴行的胶片。他被人们称呼为“洋菩萨”,是“中国的辛德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1950年拉贝逝世。
拉贝先生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小粉桥1号南京大学内,同时建有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南京大学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为了纪念拉贝,其在德国柏林的墓碑也于1997年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序
正文
附录:盟国肃清纳粹法庭复议庭认定拉贝为非纳粹分子的判决
出版后记
再版后记
在那些狂轰滥炸的日子里,我和我的中国人坐在一个自己设计建造的防空洞里,它虽然不是绝对安全,但可以保护不受榴霰弹的炮火和炮弹碎片的伤害。在院子里还撑起了一块长6米宽3米的帆布,我们在帆布上画了一面有字标记的德国国社党党旗。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警报中心。约在空袭20分钟~30分钟前就响起清脆的警报声,发出某种较短信号时,所有行人都要离开街道,一切交通都要停止。步行者全部躲进前面已经提到的各条街道上修筑的防空洞里,尽管有些防空洞相当简陋。在防空洞里蹲上几个小时也是相当不舒服的!
9月21日
昨天(9月20日)通过德国大使馆传来上海日军司令官的消息,从今天(9月21日)中午起,将再次开始加强对南京的轰炸,因而告诫所有的外国人尽快离开南京。日本人甚至要求英国、法国和美国以及几个有军舰航行在扬子江下关段的较小国家的大使馆,通知他们的军舰离开现在的停泊处,转移到长江的上游或下游去,否则它们会因轰炸受到危害,日本对可能造成的损害概不负责。
结果是: 英国和法国在其答复中声明,他们认为没有理由改变他们军舰的停泊地点,假如英国和法国的财产受到损害或是英国和法国公民受到伤害的话,理所当然地要由日本负责;与此相反,美国大使则带着他的全体使馆人员登上了美国军舰"吕宋"号,打算按照日本人的建议行事。但事实上,"吕宋"号当时仍然停在下关原来的泊位上。可能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榜样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英雄精神会传染!)
德国的大使及其使馆全体人员今天上午9时做好了出发去上海的准备。许多美国人和德国人(例如施罗德博士、希尔施贝格大夫家的女士们和哈普罗公司的部分职员)据说同样记住了日本人的告诫,逃走了。
昨天夜里,我自己对这情况从各个方面作了充分的考虑。我从比较安全的北戴河回到这里来不是出于冒险的兴趣,而首先是为了保护我的财产,为了代表西门子洋行的利益。当然洋行不会期待(也决不会这么做)我为洋行而被打死在这里。我绝对不想为了任何东西(洋行的或是我自己的一些破东西)轻率地去拿我的生命冒险。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我作为一个"正派的汉堡商人"至今还无法跳越过去。我们的中国佣人和职员连同他们的家属约有30人,他们都在看着"主人"。如果他留下来,他们就忠实地站在他们的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这情况我以前在中国北方的战争中见到过);如果他跑了,那么洋行和私人的房子不仅会无人居住,而且有可能被人抢劫一空。撇开最后一点不说(尽管这会使人感到难受),迄今我还无法作出辜负人们对我寄予信任的决定(像我这样一个在平时毫不起眼的无用人,人们还如此信任,这怎能不令人感动)。我给了我的助手韩(湘琳)先生一笔预支款,使他能够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到安全的济南去。他十分坦率地说:"您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如果您离开,我就跟您走!"其他那些可怜的勤杂工绝大部分来自华北地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为好。我多么想至少能把那些女人们和孩子们送走。我给了男人们一笔旅费,但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们当然很想回到华北去,回到他们的家乡去,但那里也在打仗呀。于是他们更愿意跟随我。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 我认为我不能这么做! 谁要是两只手各抓住一个身子颤抖着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蹲上几个小时,他就会与我抱有同感。在我的潜意识里终究还有一个最后的、不是不重要的、但对我显得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使我坚持留在了这里。我是一名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员,是有职务的,甚至还当过短时间的地区小组副组长。在我对作为我客户的中国当局和各个部委进行商务拜访时,他们一再向我提出关于德国、关于我们的党和政府的问题,我总是这么回答说:
是的--
我们是劳动者的士兵,
我们是工人们的政府,
我们是工人们的朋友,
我们不会抛弃困境中的工人(穷人)。
诚然,我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讲的只是德国的工人们,而不是中国的工人们。可是中国人对此会怎样评价呢? 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他们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 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 至少救救一些人吧? 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
我不在南京时,我们的中国人挖了一个防空洞,现在已快要倒塌了。于是,我们把这肮脏的防空洞进行了整理,重新作了很好的布置: 加了牢固的梁木,铺上了地板,垒上了沙袋(今天一只空袋子价值一元钱),右边当然有入口和出口。当我们发现一根内梁木有折断的危险时,我们没有气馁,仍费力地换上了另一根。干到这里,一夜就过去了三分之二。为了对付炸弹爆炸产生的气浪,我们还在两个洞的门口垒起了沙袋。我把全部家用药品和这期间已关闭的学校的药品都搬进了防空洞里,还准备了用于遭到毒气进攻时的浸醋绷带。从上午11时起,食品和饮料就已经放在篮子里和热水瓶里准备妥当,可是现在已经是下午3时30分了,那些日本鬼子还没有在天空出现,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他们已经发出严厉警告了,怎么会不来呢? 我想,他们总不会是因为看见我挖了一个坚固的防空洞才不来的吧。我打开收音机,听到这么一条消息:"上海有雨!"这就是日本人不来的原因吗? 这不正好吗?我为什么要着急呢! 我宁愿丢脸,也不愿意日本人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自己还是没有把握。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色彩的运用和排版,都透着一种沉郁却又坚韧的气息,让人在翻开之前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我尤其喜欢那种没有过多修饰,直接将主题聚焦的风格,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浮夸的标题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严肃的姿态,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需要用心体会的空间。装帧的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那段尘封的记忆。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原著的尊重,也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提升。我注意到,内页的字体选择也颇为讲究,易于长时间阅读,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这对于阅读这种需要反复咀嚼的文本来说至关重要。 整体而言,这个版本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营造了一种庄重的氛围,为接下来的精神旅程做好了铺垫。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被郑重对待的历史文献的重现。每一次拿起它,都会被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设计语言所触动。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一个局外人,一个带着文明和秩序背景的人,在目睹巨大混乱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与责任感。他的记录不是以胜利者的姿态书写,也不是以受难者的姿态抱怨,而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近乎疲惫的坚守。这种基于职业操守和个人良知的行动,在那个特定时刻,显得尤为可贵。我一直在思考,在那种天崩地裂的时刻,我们普通人能够依靠什么来维持住我们作为“人”的底线?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它只是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一个人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艰难地做出选择,如何试图在废墟中搭建起一座临时的道德高地。这种对“如何是人”的探讨,超越了特定国界和时间,具有永恒的价值。
评分从文本的结构来看,它展现出一种非线性的、日记体特有的碎片化叙事,但这非但没有削弱其叙事力量,反而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紧迫感。它不是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线,而是无数个被时间切割开的瞬间的集合,每一个瞬间都带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绪张力。读者需要像拼图一样,在这些零散的记录中自行构建出完整的图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参与。这种阅读体验,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专注和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的、未言明的部分。我欣赏这种对读者智力和情感的双重挑战,它让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历史,而是在“重建”历史。这种结构上的跳跃和重复,恰当地模拟了战乱时期生活那种反复无常、充满不确定性的节奏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文字背后那种近乎本能的、未经粉饰的真实感。他的叙述方式,没有文学家惯用的那种刻意雕琢的辞藻堆砌,而是像一个最直接的记录者,冷静地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令人心悸的场景。这种朴素,恰恰是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幽暗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活下去的挣扎和对良知的坚守。特别是某些片段,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记录,比如对某次物资分配的描述,或者对特定人物言行的捕捉,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这种直白的力量,远胜过任何宏大的历史论述,因为它触及了最微观的生命体验。它迫使读者去直面人性的复杂,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长久地盯着书的封面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种“幸存者负罪感”与“记录者义务”的微妙平衡。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密度,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让我们得以窥探历史洪流中,个体意志如何与宏大叙事抗衡或妥协。它迫使我们反思,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相对安稳的生活,背后是无数个像作者一样的人,在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后所维持的某种基本秩序。这种反思带来的重量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应该只是被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了解历史”的工具,而应该被反复阅读和品味,提醒我们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人性中光亮面的持续关注。它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对良知不灭的温柔期盼。
评分囤了很多书,慢慢看,平时上班忙没时间,抽空看看书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看书不学习感觉很快就落后了。
评分张纯如在这本书的写作及出版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不仅向世人揭露历史真相,《拉贝日记》也是她在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发现的。病中的她仍然坚持完成全书的写作,她就像是为此书而来到世上。她说:“作为一个作家,我要拯救那些被遗忘的人。为那些不能发声的人发言”等等。
评分京东购物是最好的体验,总是有优惠券,最便宜。喜欢在京东买,隔天就到了,质量还好。
评分终于看到了这本书,只看了一部分,对日军的野蛮暴行,深感震惊!!!张纯如女士写这本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现在或许能体会纯如在写这本书时候的心理。我只想说,每一个中国人应该都去看看!!!80年前中国之殇!南京之殇!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评分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评分一本好书,京东的价格很有诚意,包装也很完好,谢谢京东!
评分很好
评分很深刻 也让我重新更详细地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杀 只希望勿忘国耻
评分一本好书,京东的价格很有诚意,包装也很完好,谢谢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