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史610-2000(套装上下册)

中东史610-2000(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全安 著
图书标签:
  • 中东史
  • 历史
  • 世界历史
  • 中东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套装
  • 上下册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623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98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0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中东地区各国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也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项目。该书共约110万字,正文分为十章,记述了包括埃及、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等西亚北非诸多区域历史文明及中东各国的现代化文明进程,总结了伊斯兰传统文明的基本特征:即教俗合一的国家形态,国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社会对立。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则表现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绝对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工业化的演进趋势,地权的演变与乡村农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宪政制度与民主化进程,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等方面。

内容简介

  伴随着公元七世纪的曙光,伊斯兰教诞生在亚洲西南部的沙漠瀚海,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嚣的文明社会所遗忘的角落,进而走出贫瘠荒凉的家园,作为崭新的统治民族登上中东的历史舞台。阿拉伯人创立的庞大帝国,囊括了西起大西洋、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迄高加索、南达阿拉伯海的辽阔土地。伊斯兰教的传播惊醒了不信者的酣梦,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库尔德人相继加入穆斯林的行列。哈里发统治下的国家在刀光剑影和血雨腥凤中经历了六百年跌宕起伏的岁月,王朝更迭,浩荡长歌,悲怆动人。终于有一天,从东方涌来的蒙古铁骑踏碎了巴格达哈里发励精图治的最后梦想,享尽风流的帝国湮灭干弹指之间,阿拔斯王朝曾经的蔚盛文风和滚滚翰墨从此成为远去的往事。
  中东文明的传统并没有因为蒙古铁骑而销声匿迹,中东历史的长河依然在静静地流淌。在蒙古铁骑浩劫的残垣断壁之上,奥斯曼土耳其人异军突起,在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攻城掠地,夺取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降服西起马格里布、东至扎格罗斯山西麓的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再度雄踞亚欧非大陆的中央地带,传承着先知穆罕默德点燃的信仰火种和阿拉伯帝国的文明遗产。
  自十五世纪开始,基督教世界迅速崛起,历史的天平随之经历由东向西的巨大倾斜。缘起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现代化浪潮冲击着“三洲五海”的世界,伊斯坦布尔的苏丹曾经统治的辽阔疆域沦为西方列强蚕食和瓜分的“东方遗产”。进入二十世纪,诸多的主权国家兴起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之上,古老的土地迎来了现代的文明,中东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人们或许仍然守候着千百年的梦想,却不得不面对动荡和变革的现实。在麦加,悠扬的驼铃声在起伏的汽笛中湮灭。在开罗,鳞次栉比的高楼陪伴着日升月落。在安卡拉,竞选的传单漫天飞舞。在德黑兰,攒动的人群倾听着世界的声音。在迪拜,行色匆匆的过客或许牵动着华尔街敏感的神经。生活在中东这个神奇的土地上的人们,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从不曾放弃希望。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的诞生
  一、阿拉伯人的古代历史
 二、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
 三、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章 哈里发国家的变迁
  一、麦地那哈里发国家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章 哈里发时代中东的经济与社会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生活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第四章 哈里发时代中东的宗教与文化
 一、伊斯兰教的发展
 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成就
第五章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二、奥斯曼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
 三、自上而下的新政举措与宪政运动
 四、传统经济社会秩序的解体
 五、从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到奥斯曼帝国的灭亡
第六章 波斯的复兴与伊朗的现代化进程
 一、波斯的复兴
 二、恺伽王朝时代伊朗传统秩序的衰落
 三、礼萨汗时代伊朗的现代化实践
 四、巴列维国王的统治与伊朗现代化的长足进步
 五、伊斯兰革命与伊朗的现代化走向

第七章 埃及的现代化进程
 一、埃及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二、自由主义时代埃及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秩序
 三、纳赛尔主义的现代化模式
 四、萨达特与穆巴拉克时代埃及现代化的历史走向
第八章 新月地带诸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伊拉克
 二、叙利亚
 三、黎巴嫩
 四、约旦
 五、巴勒斯坦
 六、以色列
第九章 阿拉伯半岛诸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沙特阿拉伯
 二、海湾诸国
 三、也门
第十章 土耳其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土耳其共和国的兴起与凯末尔主义的现代化实践
 二、战后土耳其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三、战后土耳其的政党政治与政治变迁
结束语 伊斯兰教诞生以来中东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阿拉伯半岛与阿拉伯人
  现代的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北面与“肥沃的新月地带”相连,西面、南面和东面环绕着红海、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面积约为27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然而,阿拉伯半岛在远古时代曾经与非洲大陆和伊朗高原相连。那时的阿拉伯地区气候潮湿,林木茂密。“阿曼沿海一带山脉构造的特点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里与波斯的陆地原为一个整体,只是到了后来的侏罗纪,才突然被印度洋的洪水冲断。阿拉比亚西部最早也与非洲大陆连成一片。第三纪时出现了红海和高耸的赛拉特群山,阿拉比亚遂与非洲大陆分开”。在现代社会,海洋无疑为人类提供了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但是,在古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浩瀚无际的大海往往构成令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同时,阿拉伯半岛缺乏适于停泊船只的天然港湾,因此,阿拉伯人常常将自己的故乡称作“阿拉伯人的岛屿”。
  阿拉伯半岛的地貌,呈现为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倾斜至阿曼一带又复隆起的状态。赛拉特山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侧,北起亚喀巴湾东岸,南至也门,绵亘1800公里;赛拉特山南端的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是整个半岛的最高点。“帖哈麦”在阿拉伯语中本意为“临海的土地”,特指赛拉特山西侧与红海之间起伏不平的狭长地带。赛拉特山与帖哈麦合称“希贾兹”(旧译“汉志”)。“希贾兹”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阻隔”,特指也门与叙利亚之问的地带。干枯的荒原覆盖着希贾兹的绝大部分地表,寥寥无几的地下水源周围零星点缀着面积不等的几处绿洲,其中以南部的塔伊夫和北部的叶斯里卜最为著名。“也门”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本意为“右边”和“南方”,特指麦加和希贾兹以南地区。赛伯邑时期的铭文将西起曼德海峡、东至哈德拉毛的广阔地域称作也门,古希腊作家将也门称作“阿拉伯福地”。也门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雨水较为充沛,气候相对潮湿。自也门向东,经过著名的香料海岸哈德拉毛和单峰骆驼的故乡麦赫拉,直到阿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脉沿海岸线逶迤1600公里,其中阿曼湾西侧的绿峰高达3300米。赛拉持山和南部群山仿佛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潮湿海风的吹拂,从而形成半岛内陆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纳季德高原(旧译“内志”)位于半岛内陆的中央地带,平均海拔高度约为800米,如同经过烈焰焚烧的黑色熔岩覆盖着纳季德的地表。纳季德高原以南名为鲁卜哈利,亦称达赫纳;这一区域土质坚硬,红沙遍野,沙纹荡漾,如同水波一般。位于纳季德高原以北的努夫德,是半岛内陆的另一沙漠区域,亦称塞玛瓦谷;这里沙质细软,随风向变幻不定,形成红白相间的流动沙丘。纳季德高原、鲁卜哈利和努夫德沙漠的季节变化极为明显,每逢冬春时节,暴雨滂沱,绿草如茵的牧场随处可见。雨季过后,草木枯萎,浩瀚的旷野遂为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阿拉伯半岛缺乏常年通航的河流,却有称作瓦迪的季节性河谷遍布各地,可供行走。南部的瓦迪哈德拉毛、瓦迪达瓦希尔和北部的瓦迪鲁麦、瓦迪希尔罕,乃是联接半岛内陆各个区域和通往外部的重要路线。
  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故乡,阿拉伯人自遥远的古代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由于干枯的地表和干旱的气候,阿拉伯半岛植被稀少,资源匮乏,游牧的生活方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贝都因人(阿拉伯语中意为游牧者)为数甚多,骆驼和羊群构成贝都因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财富。骆驼大约自公元前1200年出现于阿拉伯半岛;在骆驼传入之前,驴曾经是阿拉伯人仅有的运输工具。据古代亚述铭文记载,贝都因人至迟在公元前9世纪已经成为骆驼的主人。骆驼既可供人骑乘,亦可用于载货,其长途跋涉和负荷能力远非其他牲畜可比。贝都因人更以骆驼作为首要的生计来源,食其肉,饮其乳,衣其皮毛,将骆驼视作不可或缺的伙伴。骆驼的最大负载超过250公斤,最大日行路程达到160公里,可以在炎热的环境下连续行走8日而无需饮水。骆驼的牧养为贝都因人进入沙漠深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沙漠之舟”的出现使得贝都因人真正成为沙漠的主人。分布在半岛东北部的巴克尔部落、纳季德高原的泰伊部落、塔米姆部落、阿萨德部落以及希贾兹的穆宰纳部落、吉法尔部落,皆是牧养骆驼的著名群体。贝都因人不仅牧养骆驼,亦将牧羊作为重要的生计来源。与骆驼相比,羊群移动速度较为缓慢,而且不能远离水源。因此,羊群的牧养制约着贝都因人的活动范围;以牧养羊群为生的贝都因人难以进入沙漠深处,大都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和农耕区域的四周,其生活方式往往兼有游牧和定居的双重倾向。贝都因人无疑处于居无定所的游荡状态,但是却非毫无目的的随意迁徙。他们通常拥有属于各自部落的水源和相对稳定的游牧范围,沿着较为固定的路线追逐水草。雨季与旱季的明显更替导致贝都因人生存空间的周期性改变,进而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家园产生既期待离别又盼望返回的矛盾心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贝都因人表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他们往往每天只需食几颗椰枣和饮少许驼乳便可维持生命。
  除居无定所的游牧群体以外,阿拉伯半岛还生活着相当数量的定居人口。定居人口大都分布在阿拉伯半岛的周边地带。在半岛南部的沿海地带,较为充沛的降雨和相对潮湿的气候环境提供了发展农业的适宜条件。也门是整个半岛中最为重要的农业区域;古代的也门人在山区坡地修建梯田,在山谷之间修建水坝,用以储存雨水,灌溉土壤,种植小麦和大麦以及各种果蔬。也门以东的麦赫拉和哈德拉毛是乳香树的著名产地,阿曼一带盛产水稻,东部沿海的哈萨盛产谷物和椰枣。在半岛内陆,绿洲构成农业区域的另_-种类型,地下水源则是绿洲农业赖以维持的首要前提。叶斯里卜、塔伊夫、泰马、海拜尔、法达克、杜麦持·詹达勒和瓦迪库拉是分布在希贾兹一带的主要绿洲,半岛东部的叶麻麦和盖提夫也有若干处面积较大的绿洲,甚至鲁卜哈利沙漠深处亦不乏绿洲的存在。枣椰树原生于两河流域南部,后来传人阿拉伯半岛,成为绿洲农业的主要作物。有些绿洲的居民除种植枣椰树外,亦种植大麦和小麦等谷类作物。希贾兹南部的塔伊夫盛产葡萄,甘美硕大,名闻遐迩。与南部沿海的灌溉农业相比,绿洲农业的耕作条件较为简陋;气候的干旱和水源的匮乏制约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定居的生活方式尚不稳定,牲畜的牧养往往构成绿洲农业的重要补充。
  在广袤的阿拉伯半岛,游牧与定居两种生活方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于相互依赖和彼此制约的状态。定居者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生产水平的低下,往往需要游牧经济的诸多产品作为补充。贝都因人更加缺乏经济自给的能力,需要定居者提供各种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因此,定居者与贝都因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往的客观需要。在前伊斯兰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抢劫构成定居者与贝都因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形式。“抢劫本是盗贼行径,但沙漠生活的经济情况和社会情况却使抢劫成为当地民族的风俗”。绿洲由于人口稀少,分布散落,往往成为贝都因人抢劫的主要目标,定居地区的各种产品通过一系列的抢劫而落入游牧群体手中。游牧群体之间和定居者内部的相互抢劫时有发生。先知穆罕默德移居麦地那的初期穆斯林对于麦加商队的袭击,体现了古代阿拉伯人传统的抢劫习俗在伊斯兰时代的延续。定居者与贝都因人相互交往的另一种方式,是提供保护和征收贡品;这种交往大都存在于较为强大的游牧群体与地寡人稀的绿洲之间。贝都因人往往以提供保护作为条件,向绿洲的定居者征收所需要的各种产品。贝都因人与商队的合作亦屡见不鲜;分布在商路沿途的贝都因人向过往的商队提供骆驼和向导,保护商队的旅行安全,商队则向贝都因人交付一定数量的财物作为报酬。伊斯兰教诞生前夕,纳季德高原东侧的贝都因人塔米姆部落与麦加的古莱西部落之间曾经有过长期的贸易合作。在茫茫的荒漠之中,商旅驼队离开贝都因人的合作几乎寸步难行,而两者之间的合作对于阿拉伯半岛的经济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阿拉伯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集市贸易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人素有朝拜圣地的宗教习俗,人们在举行祭把活动的同时,往往相互交换各种物品,宗教圣地随之成为定期贸易的集市所在。阿拔斯时代的历史家哈姆达尼(?-945年)曾经提到公元6世纪阿拉伯半岛的十余处集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欧卡兹集市。欧卡兹位于麦加以东100公里的山谷,西南距塔伊夫35公里,每年11月举行集市,为期20天,来自半岛各地的阿拉伯人在这里交换各自的产品。
  在阿拉伯半岛,手工业的重要性无法与畜牧业、农业、商业相提并论;手工业活动为贝都因人所鄙视,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在也门,萨那、纳季兰、朱拉什是也门主要的皮革加工业中心,纺织业和酿酒业的中心是亚丁和萨那。在希贾兹,麦加是著名的手工业品制造中心,主要手工业品是刀剑、甲胄。叶斯里卜的手工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制作干椰枣,用枣椰树叶制作草席,用枣椰树干制作生活用品,各种装饰品和武器亦是叶斯里卜的重要手工业产品,犹太人则是叶斯里卜的主要手工业者。

前言/序言

  “中东”一词源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时代背景,原本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历史痕迹和政治色彩。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将介于所谓“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与英属印度殖民地之间的伊朗以及与其毗邻的中亚和波斯湾沿岸称作中东,用于区别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和包括东亚诸国在内的远东。1900年,“中东”一词正式出现在英国的官方文件中,进而为西方列强普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退出历史舞台,所谓近东与中东之间的政治界限不复存在,中东逐渐成为泛指西亚北非诸多区域的地缘政治学称谓,包括埃及、肥沃的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则是中东的核心所在。
  中东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构成基本的地貌形态。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错综相问的地貌分布;导致截然不同的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长期并存。高原和山区大都地广人稀,适合牧养牲畜的经济活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水流量充沛,河水流经之处形成人口分布相对稠密的定居社会。游牧群体与定居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着中东历史的进程。
  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中东的北部,地处小亚细亚半岛,亦称小亚细亚高原,为黑海、爱琴海和地中海所环绕,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安纳托利亚”一词似乎源于希腊语,本意为“日出之处”,特指希腊人眼中的日出之处即爱琴海东岸。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平均海拔900米,地表崎岖,峡谷纵横,气候干燥,降雨匮乏,季节变化明显,农业与畜牧业错综分布。庞廷山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北侧,长约1000公里,呈东西走向;庞廷山与黑海之间的狭长区域,地势低平,森林茂密。陶鲁斯山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南侧,亦呈东西走向,长约1200公里,构成小亚细亚半岛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天然分界线。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中东史610-2000(套装上下册)》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书名:文明的交汇点:地中海区域社会、文化与政治变迁(公元前3000年至今) 作者: 艾莉森·雷诺兹,约翰·福斯特 出版社: 环球史学出版社 页数: 约1600页(分为上下两册) 定价: 人民币 388.00 元 装帧: 精装,附赠彩色地图册 内容简介: 《文明的交汇点:地中海区域社会、文化与政治变迁(公元前3000年至今)》是一部宏大而精深的学术著作,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环绕地中海这一古老水域的各大文明自青铜时代曙光至二十一世纪初的演进轨迹。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地中海绝非地理上的分隔物,而是一个动态的“缝合区域”,其历史进程由持续不断的物质、思想和人口流动所塑造。 第一册:从青铜时代的曙光到古典世界的巅峰(公元前3000年 – 公元395年) 本书的第一册聚焦于地中海文明的早期基础与古典时期的辉煌。 第一部分:青铜时代的海洋网络(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1200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最早在地中海东岸兴起的文明,包括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城市国家、古埃及的统一王朝,以及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重点分析了塞浦路斯、黎凡特海岸(如比布鲁斯和乌加里特)在这一时期作为关键贸易枢纽的作用。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早期社会如何发展出文字、复杂的宗教体系和王权结构,并讨论了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内部动荡以及“海上民族”的冲击对整个区域贸易体系造成的颠覆性影响。 第二部分:铁器时代的转型与腓尼基的航线(公元前1200年 – 公元前800年) 铁器时代标志着权力的分散和新的适应策略的出现。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腓尼基城邦(如推罗和西顿)如何凭借航海技术和字母文字的传播,建立起跨越地中海的商业帝国。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希腊城邦(Polis)的形成过程,包括殖民浪潮对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乃至黑海沿岸地区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早期的立法改革如何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古典希腊与罗马的扩张(公元前800年 – 公元180年) 这是地中海历史的决定性阶段。关于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政治后果被细致剖析,着重于雅典民主的内在张力和其对周边城邦的文化输出。随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及其所开启的希腊化时代被视为第一次真正的“地中海化”浪潮,讨论了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等地新城市的文化融合机制。 紧接着,本书将笔触转向罗马共和国的崛起。对布匿战争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地理分析,阐释了罗马如何通过控制迦太基和希腊化东部,最终成为地中海无可争议的霸主。重点章节探讨了罗马帝国(元首制)的行政结构、法律体系的构建,以及“罗马和平”(Pax Romana)时期,帝国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渡槽、港口)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对罗马化进程中对地方精英的吸纳和公民权的扩散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二册:中世纪的重塑与现代的转型(公元395年 – 2000年) 第二册考察了古典秩序瓦解后,地中海区域如何进入一个充满竞争、宗教张力与全球化早期特征的时代。 第一部分:晚期古典与早期中世纪的断裂与连续(公元395年 – 公元1000年) 本部分首先分析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及其在西地中海留下的政治真空。重点研究了汪达尔人、哥特人在北非和意大利的定居,以及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如何继承了古典的行政遗产,并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维持了对东部贸易路线的控制。 关键议题是早期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对地中海格局的颠覆性影响。从七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迅速控制了北非海岸和伊比利亚半岛,这导致了地中海在历史上首次被截然地分为基督教(北部)和伊斯兰(南部和东部)两大势力范围。本书详细分析了伊斯兰世界的“新月”区域(从西班牙到叙利亚)在农业技术、商业网络(如达乌船和季风贸易)上的创新,以及其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世界(包括印度和远东)的关键桥梁。同时,对拜占庭帝国在爱琴海和巴尔干地区的防御和文化输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部分:十字军东征与地中海贸易的复兴(公元1000年 – 公元1500年) 中世纪盛期,地中海贸易重新繁荣。本部分的核心是对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意大利城邦的商业革命的剖析。通过对这些城邦在黎凡特和黑海建立的贸易殖民地(如君士坦丁堡和阿克尔)的研究,展示了它们如何垄断了香料、丝绸和奢侈品的进口。 十字军东征被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考察,而非仅仅是宗教事件。分析了其对黎凡特地区政治生态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其如何反过来刺激了欧洲对东方物质财富的需求。同时,本部分还涵盖了安纳托利亚塞尔柱人的崛起、蒙古帝国西征对拜占庭和马穆鲁克苏丹国的影响,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的进程。 第三部分:奥斯曼帝国的主导与全球化的早期阶段(公元1500年 – 公元2000年)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地中海如何被纳入全球贸易体系,并最终退居“二线海洋”的复杂过程。 重点分析了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其对埃及、叙利亚、巴尔干和北非的控制,如何使其成为地中海东部无可匹敌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对奥斯曼帝国与威尼斯、西班牙之间的权力制衡,以及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地中海战略地位的转移进行了详细论述。 随后,本书转向“大航海时代”对地中海商业模式的冲击。分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绕过地中海,开辟大西洋航线,如何使得地中海沿岸的传统商业中心(如亚历山大、威尼斯)逐渐衰落。本书探讨了欧洲列强与奥斯曼帝国在十七和十八世纪持续的边境冲突,以及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对地中海社会文化的影响。 最后,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转型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关注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欧洲列强在埃及、北非(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殖民扩张,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如何短暂地“复兴”了地中海的战略重要性。最终,本书以冷战后地中海沿岸国家(包括南欧、北非和黎凡特)所面临的民族主义兴起、石油政治的影响以及后殖民时代的社会经济挑战为收尾。 本书特色: 1. 宏观视野与微观案例结合: 既提供跨越数千年的结构性分析,也通过对特定港口城市(如迦太基、提尔、罗马、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的深入个案研究,展现历史的细节。 2. 强调物质文化与环境史: 尤其关注航海技术、农业传播(如橄榄油、谷物)、水利工程以及气候变化对文明兴衰的制约作用。 3. 超越欧中心叙事: 给予北非、黎凡特和安纳托利亚地区在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历史主动性和关键作用以充分的论述,避免将地中海视为欧洲历史的附庸。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更倾向于阅读叙事性更强、人物刻画更生动的历史作品,所以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期望并不高,我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然而,我错了。虽然它结构严谨,但其中对关键历史人物的评价却不落俗套。比如,它对一些被西方简单标签化的统治者的复杂性进行了重估,指出他们的决策往往是在极其有限的政治空间内做出的“最优解”,尽管这些解在后世看来是灾难性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论述近现代中东地区现代化困境时,提出的“路径依赖”理论。意思是,一旦选择了某种政治或经济发展模式,即便该模式效率低下,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固化和前期投入的巨大沉没成本,想要调转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套书提供了一个超越简单善恶二元对立的视角,它让你理解历史的“必然性”是如何一步步被“偶然性”塑造的。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建构工程。

评分

当我拿起这套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冷峻”。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粉饰太平的“故事版”中东史。作者的笔触冷静得近乎冷酷,将近一千年的历史进程,拆解成了一系列结构性的矛盾和无可避免的冲突。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论述,比如泛阿拉伯主义的兴衰,以及伊朗什叶派政治的早期萌芽。作者巧妙地指出,许多我们今天看来根深蒂固的冲突,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奥斯曼体系瓦解后的权力真空和欧洲列强留下的不合时宜的边境线。书中有一段论述,将一战后的赛克斯-皮科协定比作一场外科手术,切开了原本结构松散但相对稳定的社会肌理,植入了无法消化的现代政治模型,这个比喻极其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它强迫读者去接受历史的复杂性,接受“没有一个简单的英雄或恶棍”这样的残酷事实。对于那些想真正理解当代中东局势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其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只是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

评分

这本关于中东历史的巨著,光是厚度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上下两册,横跨千年,从伊斯兰教的兴起一直叙述到二十世纪末的动荡。我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才勉强啃完,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扎实,文献引用可谓汗牛充栋,读起来更像是在研读一份份详尽的档案,而不是那种轻松的历史读物。书中对奥斯曼帝国衰亡的分析尤其精彩,那种深入骨髓的病态和无力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闻到君士坦丁堡最后岁月里弥漫的颓废气息。尤其赞赏它没有过度依赖单一的叙事线索,而是巧妙地将宗教、政治、经济、部落冲突等多个维度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中东地区复杂得令人咋舌的内在逻辑。读完之后,我对“中东问题”这个概念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充满刻板印象的印象,转变成了一个由无数历史节点和地缘政治博弈叠加而成的具体图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具体的战役细节上,作者略显冗长,如果能精简一些,可读性会更强。但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所有历史爱好者珍藏的案头参考书,它提供的历史深度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这套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的厚重感,初看确实有点让人打退堂鼓。但一旦真正进入其中一个章节,比如对马穆鲁克王朝后期社会经济结构的细致剖析时,那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是更侧重于“结构性变迁”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改革和教派冲突时的平衡感,没有明显偏袒逊尼派或什叶派的视角,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环境下,不同权力集团争夺合法性话语权的体现。书中对“乌里玛”(Ulama,伊斯兰教法学家)群体在政治变迁中的角色转换描述得非常到位,从最初的权力制衡者,如何一步步沦为世俗政权的附庸或反对派的理论武器。这种对知识精英阶层命运的关注,为理解伊斯兰复兴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阅读此书就像在剥洋葱,每层外皮剥掉,都会看到更深层、更难处理的核心问题。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搭配地图和时间线才能阅读的书籍,否则很容易在各种苏丹、哈里发、贝伊和沙阿的名字中迷失方向。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地缘”与“思想”的演变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书中分析海湾地区石油财富的涌入如何瞬间打破了数百年形成的社会阶层和部落平衡,这种宏观社会工程学的观察非常犀利。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描述战争场面,而是着重探讨了战争背后的资源分配和意识形态冲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建立过程中,凯末尔主义对传统奥斯曼遗产的“消毒式”改造,那种自我否定和激进西化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化断裂和内部张力,书中对此的剖析极具穿透力。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其学术化的,大量使用特定的历史学术语,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确实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让你看到一个比新闻报道复杂得多、有趣得多的真实中东。

评分

好。。。。。。。。。。。。。

评分

纯文字的书,也是因为没有其他专业书籍比这本更全面的介绍中东的历史也就是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了,作者没什么问题,还是出版社比较鸡贼了,把这两本书以国别为界分成了好几本,建议想了解中东历史的朋友买这两本就够了,不用再去买那几本分开的

评分

书都是全新未拆封的,蛮好的。

评分

没有地图,没有地图。。

评分

给学生的儿童节礼物,蛮好的。

评分

书不错,印刷质量高,

评分

速度够快

评分

不错的不错的,遇到折扣活动很划算的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丰富,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