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呂叔湘先生(1904-1998)是語言學傢、語文教育傢、翻譯傢。在為數不多的關於語言學通俗易懂的普及讀物中,呂叔湘先生的《語文雜記》是一直為人稱道的:針對許多常見的問題,以隨筆形式做瞭深入淺齣的講解。雖曆經數十年,這些文字讀來仍饒有興味。錶現瞭高屋建瓴的大傢風範。大傢寫小書,對作者而言是厚積薄發;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更具有實際效用。
內容簡介
《語文雜記》針對許多常見的問題,以隨筆形式做瞭深入淺齣的講解。中國古代有講究用典的傳統,但現代人對於這些典故常常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將無同”是什麼意思?“莫須有”指的是什麼?我們常說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嗎?為什麼還要安上個“一”和“二”呢?我們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瞭的一些說法是否就是正確的?報刊上經常能夠見到的“情況基本屬實”的說法對嗎?口語錶達與書麵語有什麼不同?文學和語言有什麼樣的關係……雖然每篇劄記一般隻有幾百字,但涉及麵廣,包括語法、語義、修辭、正誤等方麵。呂叔湘先生在自序稱“其中有些篇是僅僅起瞭個頭,要深入下去還有大文章可做”。
本次齣版的《語文雜記》,還收入呂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書”——《未晚齋語文漫談》(1991)。書中的文章,最初是為《中國語文》雜誌所寫,共計29篇。這些文章亦同《語文雜記》中的文章一樣,海闊天空,無拘無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將二者置於一書,想必會得到讀者的首肯吧。
作者簡介
呂叔湘(1904-1998)是語言學傢、語文教育傢、翻譯傢。他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七十餘年,撰寫專著和編譯著作近二十種,論文和其他文章六百餘篇;內容涉及一般語言學、漢語研究、詞典編纂,文字改革、語文教學等廣泛領域。
目錄
語文雜記
序
後序
一 將無同
二 莫須有
三 一不作,二不休
四 結果
五 主腰
六 五指子
七 惡發
八 外後日
九 “所由”本義
一0 生前、身後
一一 花濺淚、鳥驚心
一二 “很”和“狠”
一三 讀《三國誌》
一四 讀《北夢瑣言》
一五 讀《癸已有稿》
一六 酒泉子的句法和韻式
一七 典故的形成
一八 背景知識一
一九 綠帽子的來源和産地
二0 文學和語言的關係
二一 文學作品體裁
二二 散文用韻
二三 兒化
二四 博喻
二五 說“達”
二六 說應用文
二七 我對於“修辭”的看法
二八 學文雜感
二九 語句次序(一)
三0 語句次序(二)
三一 語句次序(三)
三二 一首詩的兩種語序
三三 臨時單音詞
三四 雙音節優勢的一種錶現
三五 節律壓倒結構
三六 整齊和參差
三七 同義反復
三八 重復得好
三九 重復“一個”、“這個”、“那個”
四0 掉個過兒還是一樣
四一 遼代的南京”遼代的北京
四二 汽車醫院和水果醫院
四三 說“互相”
四四 說“該”
四五 “誰是張老三?”和“張老三是誰?”
四六 “吾”是“我”,“我”是誰?
四七 “您們“和“妳”
四八 關於“您們”
四九 動物稱“們”
五0 “他”和“她”
五一 他爹,他兒子
五二 二十年前,二十年後
五三 立足點
五四 語境
五五 用詞不當
五六 “安”字兩解
五七 “要”字兩解
五八 “搶”的對象
五九 念的什麼經?
六0 何謂“特殊化”?
六一 “什麼”和“那個”的特彆用法
六二 “黎明”的定義
六三 “老北京”及其他
六四 好
六五 看
六六 “笑”和“樂”
六七 “片麵”和“全麵”
六八 “以上”和“以下”(答問)
六九 語言裏的不對稱現象
七0 關於否定的否定
七一 動作時間的肯定和否定
七二 反義形容詞
七三 反義動詞
七四 帶否定成分的詞的反義詞
七五 好不
七六 中性詞與褒貶義
七七 有“大”無“小”和有“小”無“大”
七八 是、算、像
七九 “稍微點兒”,“多少點兒”
八0 一嗓子
八一 “把”字用法二例
八二 “動趨式+賓語”的語序
八三 “也、又、都、就、還”的輕重讀音
八四 “兒”是後綴
八五 作狀語用的形名短語
八六 五七
八七 “二”和“兩”
八八 “不怎麼”
八九 連用“是”,連用“不知道”
九0 標點四則
九一 連動、聯謂和標點
九二 領格錶受事及其他
九三 代詞領格的一項特殊用法
九四 “他的老師教得好”和“他的老師當得好”
九五 關於“的”、“地”、“得”的分彆
九六 再論“的”和“地”的分閤問題
九七 驅之不去的“的”
九八 簡稱的濫用
九九 “閤流式”短語
一00 “恢復疲勞”及其他
一0一 論“基本屬實”
一0二 一個“被”字見高低
一0三 “之所以”起句
一0四 “請見某書某頁”
一0五 “勿庸諱言”
一0六 “懸殊很大”
一0七 “有人”和“某報”
一0八 “不管部長”
一0九 “人際”和“人與人之間”
一一0 偏偏不告訴讀者他所最想知道的
一一一 髪生、並甫、常寕、凡鳥
一一二 由蘇東坡作《黠鼠賦》的年齡問題引起的
未晚齋語文漫談
序
一 語言的“任意性”和“約定俗成”
二 動詞性語素組成的名詞
三 太陽、雨、客人
四 “繪聲繪影”與“繪聲繪色”
五 “爹爹”和“哥哥”
六 關於成語
七 張恨水的幽默
八 熟語變形、變義
九 一個“普通人”的話和他自己的解說
一0 “使功不如使過”的齣處
一一 詞類活用
一二 “物”作“人”講
一三 宋人筆記中某些字音字義
一四 饅頭和包子
一五 五奴
一六 奇文共欣賞
一七 陳剛的《北京方言詞典》
一八 新華社電訊中的文字失誤
一九 單名以及有關寫信的用語
二0 拉開帷幕和降下帷幕
二一 襯字性質的“它”
二二 指示代詞二分法和三分法能不能比較
二三 “他(她、它)”到哪裏去瞭?
二四 由筆誤想到的
二五 人稱代詞圖解
二六 有感
二七 多事和省事
二八 蘇東坡和“公在乾侯”
二九 剪不斷,理還亂
精彩書摘
1955年文化部和文改會聯閤發布的整理異體字的通知裏說:從1956年2月1日起,全國齣版的報紙、雜誌、圖書一律停止使用錶中括弧內的異體字。翻印古書可作例外。這作廢的異體字裏邊就有這個“癔”字和前邊講的“棵”字。
第八版上有一篇講蘇州的寶帶橋的特寫,裏邊有一句:
蘇州的寶帶橋……建有五十三個橋孔……這在國內遣橋
史上還是先例。“先例”這個詞沒有這樣的用法。“還是先例”應該是“還沒有先例”。
看瞭這張舊報,觸動瞭早就在腦子裏摺騰的關於漢字和漢文的問題。我說“漢文”,不說“漢語”,不是說誰說話都那麼美好,隻是因為說話如果不記錄下來,影響不大,記錄下來那就是“漢文”瞭。
漢字有什麼問題呢?早年間,就說是百兒八十年以前吧,人們在公開場閤寫的字有一定標準,印書印報更不能馬虎。可是漢字的筆劃實在太多,所以很早就有所謂俗字,也就是“手頭字”。但是這些字隻能在私下流通,不能用於正式文件,更不能用來印書,除瞭在民間流通的唱本之類。這不但對於人民大眾很不方便,對於國傢普及識字教育也增加瞭睏難。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國務院就公布瞭一批簡化字,作為正式應用的文字。這些字的繁體隻用來印古書,以及供書法傢揮毫。同時也把許多字的異體淘汰瞭。這樣,漢字之中有一部分字隻有一種寫法;有一部分有繁體和簡化兩種寫法,以簡化為正式通用的寫法,繁體的寫法加以限製;沒有字有三種寫法。人民大眾也都以為這樣好,遵照執行。
如此相安無事有將近十年。忽然來瞭個“文化大革命”,大字報滿天飛,什麼稀奇古怪的字都齣現瞭。連文字改革委員會這樣的國傢專管單位,在造反派的壓力下也公布瞭第二批簡化字,有的字簡化得麵目全非。雖然不久就停止試用以及最後正式報廢,但是所起的消極作用已經相當廣泛。現在大街小巷到處都能見到不閤法的簡寫字。
同時,已經不作為通用字體的那些繁體字也靜極思動。以香港影片的進口為契機,繁體字開始齣現在銀幕上,接著又齣現在電視屏幕上,於是大為時行。於是大街小巷看到的漢字是繁繁簡簡,五光十色,有時連書刊上也不免齣現混亂。(《人民日報·海外版》是用繁體字排印的,可是記者、編輯,以及投稿人,不見得都在文字之學(不是專門意義的“文字學”)上下過功夫,抱定“多兩筆比少兩筆更保險”的信念,於是齣現瞭“橋棵”和“痊癔”。
講過漢字,再講漢文。漢族人寫文章,遠的不說,從春鞦戰國算起,到本世紀初為止,二韆幾百年,基本上是一個格式,通稱叫做文言。都20世紀瞭,還按著二韆年前老祖宗的模樣寫,實在混不下去瞭,於是來瞭個白話文運動,作為“五四”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經過三十多年的鬥爭,白話文終於勝利瞭,取得瞭統治的地位。可是白話文原來隻是用來寫寫小說什麼的,一旦要它主持大局,照顧全麵,免不瞭缺這少那,隻好四麵八方取經。無論是詞匯,是語法,都得實行“拿來主義”,從外國語拿,從文言拿。文言有二韆多年的曆史,詞匯豐富,成語、典故多,白話文在這方麵取精用宏,確實得益不少。可是現在離白話文取得全麵勝利已經差不多半個世紀瞭,小時候受過文言訓練的人越來越少瞭。多數人對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得不夠,往往隻是人雲亦雲,用錯瞭也不知道錯。像上麵引的“先例”的例子,“競相充斥”的例子,都屬於這一類。
前言/序言
在為數不多的關於語言學通俗易懂的普及讀物中,呂叔湘先生的《語文常談》和《語文雜記》是一直為人稱道的。雖曆經數十年,這些文字讀來仍饒有興味。它們的篇幅,與宏篇巨著相比,算是兩本很小的“小書”,但錶現瞭高屋建瓴的大傢風範。大傢寫小書,對作者而言是厚積薄發;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更具有實際效用。
《語文雜記》的寫作,延續瞭幾十年的時間。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呂叔湘先生就緻力於語言的規範性研究,認為說話和寫文章有著相互的影響,要“耳濡”和“目染”交相為用,寫文章更要多推敲,避免許多人說話的毛病。同時,他對已經發錶的文章中的遣詞造句、標點符號,不時耐心地指點一二。據說他有一個習慣,平時讀報、聽廣播時,一發現問題就立即記錄下來,日後寫成短文,發錶在各種報刊上,教大傢怎樣說話,怎樣寫文章,怎樣正確地錶達。
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的轉型,也促使語言隨之發生轉化而變得復雜、活躍。呂叔湘先生常常對社會上流傳的種種“不正規”的語言發錶看法,以維護語言文字的純潔性。1988年,他將幾十年間寫下的112篇隨筆、劄記輯錄成冊,名為《語文雜記》齣版。
其中,最初的80篇曾印於1955年版的《漢語語法論文集》中,80年代初所寫的42篇曾收入《語文近著》。
《語文雜記》針對許多常見的問題,以隨筆形式做瞭深入淺齣的講解。中國古代有講究用典的傳統,但現代人對於這些典故常常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將無同”是什麼意思?“莫須有”指的是什麼?我們常說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嗎?為什麼還要安上個“一”和“二”呢?我們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瞭的一些說法是否就是正確的?報刊上經常能夠見到的“情況基本屬實”的說法對嗎?口語錶達與書麵語有什麼不同?文學和語言有什麼樣的關係……雖然每篇劄記一般隻有幾百字,但涉及麵廣,包括語法、語義、修辭、正誤等方麵。呂叔湘先生在自序稱“其中有些篇是僅僅起瞭個頭,要深入下去還有大文章可做”。
本次齣版的《語文雜記》,還收入呂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書”——《未晚齋語文漫談》(1991)。書中的文章,最初是為《中國語文》雜誌所寫,共計29篇。這些文章亦同《語文雜記》中的文章一樣,海闊天空,無拘無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將二者置於一書,想必會得到讀者的首肯吧。
語文雜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值得一看的好書,受益匪淺!
評分
☆☆☆☆☆
估計是最後一本瞭吧,一看就是之前有人翻看過的,不過無所謂啦,內容有益最重要。
評分
☆☆☆☆☆
京東老客,已是鑽石會員N多年。以前從來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多少京豆,自從知道京豆可以抵現金的時候,纔知道京豆的重要。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復製到哪,即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貼瞭這段話說明對商品是滿意的。
評分
☆☆☆☆☆
在彭大將軍專祠紀念堂展闆上有一段文字,記錄瞭袁世凱的一段感慨之言:“二十鎮的中下級軍官,多齣彭傢珍之門。灤州兵變,皆其勾結。今近畿迭齣暴舉,足證革命黨勢力已及肘腋,此後禍變將防不勝防矣。”由此可見彭傢珍在其時代的影響力。
評分
☆☆☆☆☆
呂叔湘的經典作品,是呂老師的專業。
評分
☆☆☆☆☆
真正的語文入門書
評分
☆☆☆☆☆
非常好,非常快,非常優惠
評分
☆☆☆☆☆
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
☆☆☆☆☆
與其說這本書給我以知識上的啓發倒不如說我看到的是一個生活的態度。當一個一個終身的事業不再是一個事業,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時會變成什麼樣子。譬如,可愛的呂叔湘先生。閑瞭坐下來看個報,挑人傢編輯的刺兒解解悶。偶爾吐槽年輕人寫信格式不標準。看個小說逛個街還要講講用詞規範和句子歧義。啊……生活何處不“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