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NGINEERWildfire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特色:
合理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流程
专业知识与软件操作紧密结合
汇集教学培训和企业一线的成功案例
全面、系统地讲解Pro/E设计的思路、操作方法和技巧
《Pro/ENGINEERWildfire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核心内容包括:
Pro/ENGINEER基础概述与草绘
基准特征、基础特征
编辑特征,工程特征、构造特征、高级及扭曲特征,用户定义特征、组与修改零件
装配设计、工程图设计,综合设计范例
Pro/ENGINEER是一款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全方位产品设计软件。它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航空、电子、模具、玩具、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等行业。《Pro/ENGINEER Wildfire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以Pro/ENGINEERWildfire5.0为应用蓝本,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其基础知识与应用,并力求通过范例来提高读者的综合设计能力。
《Pro/ENGINEER Wildfire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共分12章,内容包括:Pro/ENGINEER基础概述,草绘,基准特征,基础特征,编辑特征,工程特征,构造特征,高级及扭曲特征,用户定义特征、组与修改零件,装配设计,工程图设计,综合设计范例。《Pro/ENGINEER Wildfire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侧重入门基础与实战提升,结合典型操作实例进行介绍,是一本很好的从入门到精通类的Pro/ENGINEER图书。
《Pro/ENGINEER Wildfire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适合应用Pro/ENGINEER进行相关设计的读者使用,也可作为Pro/ENGINEER培训班、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Pro/ENGINEER基础概述
1.1 Pro/ENGINEER应用概述
1.1.1 基本设计概念
1.1.2 模型的基本结构属性
1.1.3 父子关系
1.2 Pro/ENGINEER启动与退出
1.3 Pro/ENGINEER用户界面
1.3.1 界面主要组成
1.3.2 使用系统颜色
1.3.3 定制屏幕
1.4 文件基本操作
1.4.1 新建文件
1.4.2 打开文件
1.4.3 保存文件
1.4.4 备份文件
1.4.5 拭除文件
1.4.6 设置工作目录
1.4.7 使用系统窗口
1.4.8 删除文件
1.4.9 关闭文件与退出系统
1.5 模型显示的基本操作
1.5.1 使用已保存的命名视角
1.5.2 重定向
1.5.3 使用鼠标调整视角
1.5.4 模型显示和基准显示
1.6 使用模型树
1.7 使用层树
1.8 配置选项应用基础
1.9 本章小结
1.10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草绘
2.1 草绘模式简介
2.2 草绘环境及相关设置
2.2.1 设置草绘器首选项
2.2.2 设置拾取过滤
2.2.3 使用“草绘器”工具栏进行显示切换
2.3 绘制草绘器图元
2.3.1 绘制线
2.3.2 绘制矩形
2.3.3 绘制圆
2.3.4 绘制圆弧与圆锥曲线
2.3.5 绘制椭圆
2.3.6 绘制点与坐标系
2.3.7 绘制样条曲线
2.3.8 绘制圆角与椭圆角
2.3.9 绘制二维倒角
2.3.10 创建文本
2.4 编辑图形对象
2.4.1 修剪图元
2.4.2 删除图元
2.4.3 镜像图元
2.4.4 缩放与旋转图元
2.4.5 剪切、复制和粘贴图元
2.4.6 切换构造
2.4.7 修改文本
2.5 标注
2.5.1 标注基础
2.5.2 创建线性尺寸
2.5.3 创建直径尺寸
2.5.4 创建半径尺寸
2.5.5 创建角度尺寸
2.5.6 创建弧长尺寸
2.5.7 创建椭圆或椭圆弧的半轴尺寸
2.5.8 标注样条
2.5.9 标注圆锥
2.5.10 创建其他尺寸类型
2.6 修改尺寸
2.7 几何约束
2.7.1 约束的图形显示
2.7.2 创建约束
2.7.3 删除约束
2.7.4 加强约束
2.7.5 几何约束范例
2.8 使用草绘器调色板
2.9 解决草绘冲突
2.10 草绘器诊断工具
2.10.1 着色的封闭环
2.10.2 加亮开放端点
2.10.3 重叠几何
2.11 草绘综合范例1
2.12 草绘综合范例2
2.13 本章小结
2.14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基准特征
3.1 基准平面
3.2 基准轴
3.3 基准点
3.3.1 一般基准点
3.3.2 从坐标系偏移的基准点
3.3.3 域基准点
3.4 基准曲线
3.4.1 草绘基准曲线
3.4.2 插入基准曲线
3.5 基准坐标系
3.6 基准参照
3.7 本章小结
3.8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基础特征
4.1 拉伸特征
4.2 旋转特征
4.3 可变剖面扫描特征
4.4 混合特征
4.4.1 平行混合特征
4.4.2 旋转混合特征
4.4.3 一般混合特征
4.5 本章小结
4.6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编辑特征
5.1 特征复制和粘贴
5.2 镜像
5.3 移动
5.3.1 使用“移动”工具操控板
5.3.2 使用“编辑”菜单中的“特征操作”命令
5.4 合并
5.5 修剪
5.5.1 修剪面组
5.5.2 修剪曲线
5.6 阵列
5.6.1 尺寸阵列
5.6.2 方向阵列
5.6.3 轴阵列
5.6.4 填充阵列
5.6.5 表阵列
5.6.6 曲线阵列
5.6.7 参照阵列
5.6.8 点阵列
5.6.9 阵列特征的一些典型处理
5.7 投影
5.7.1 投影草绘
5.7.2 投影链
5.8 延伸
5.9 相交
5.10 填充
5.11 偏移
5.11.1 偏移曲面
5.11.2 偏移曲线
5.11.3 偏移边界曲线
5.12 加厚
5.13 实体化
5.14 移除
5.15 包络
5.16 本章小结
5.17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工程特征
6.1 孔
6.1.1 孔的分类
6.1.2 孔的放置参照和放置类型
6.1.3 创建简单直孔
6.1.4 创建标准孔
6.2 壳
6.3 筋
6.3.1 轮廓筋
6.3.2 轨迹筋
6.4 拔模
6.4.1 创建基本拔模
6.4.2 创建可变拔模
6.4.3创建分割拔模
6.5 倒圆角
6.5.1 圆角创建方法和截面形状
6.5.2 倒圆角的放置参照
6.5.3 恒定圆角
6.5.4 可变圆角
6.5.5 由曲线驱动的倒圆角
6.5.6 完全倒圆角
6.5.7 修改倒圆角的过渡形式
6.6 自动倒圆角
6.7 倒角
6.7.1 边倒角
6.7.2 拐角倒角
6.8 本章小结
6.9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构造特征
7.1 轴、退刀槽和法兰
7.1.1 轴
7.1.2 退刀槽
7.1.3 法兰
7.2 草绘修饰特征
7.2.1 规则截面草绘的修饰特征
7.2.2 投影截面草绘修饰特征
7.3 修饰螺纹
7.4 凹槽
7.5 管道
7.6 本章小结
7.7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高级及扭曲特征
8.1 扫描
8.2 螺旋扫描
8.2.1 创建恒定螺距值的螺旋扫描特征
8.2.2 创建可变螺距值的螺旋扫描特征
8.3 边界混合
8.3.1 在一个方向上创建边界混合
8.3.2 在两个方向上创建边界混合
8.3.3 使用影响曲线
8.3.4 设置边界约束条件
8.4 扫描混合
8.4.1 创建基本扫描混合特征
8.4.2 使用区域控制修改扫描混合
8.4.3 控制扫描混合的周长
8.5 唇
8.6 耳
8.7 局部推拉
8.8 半径圆顶
8.9 剖面圆顶
8.9.1 创建扫描剖面圆顶
8.9.2 创建无轮廓混合剖面圆顶
8.9.3 创建有单个轮廓的混合剖面圆顶
8.10 环形折弯
8.11 骨架折弯
8.12 本章小结
8.13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用户定义特征、组与修改零件
9.1 用户定义特征
9.1.1 建立UDF
9.1.2 放置UDF
9.2 创建局部组
9.3 操作组
9.4 编辑基础与重定义特征
9.5 插入与重新排序特征
9.5.1 插入模式
9.5.2 重新排序特征
9.6 隐含、删除与恢复特征
9.7 重定特征参照
9.8 挠性零件
9.9 解决特征失败
9.10 本章小结
9.11 思考与练习
第10章 装配设计
10.1 组件模式概述
10.2 将元件添加到组件
10.2.1 关于元件放置操控板
10.2.2 约束放置
10.2.3 使用预定义约束集(机构连接)
10.2.4 封装元件
10.2.5 未放置元件
10.3 操作元件
10.3.1 以放置为目的移动元件
10.3.2 拖动已放置的元件
10.3.3 检测元件冲突
10.4 处理与修改组件元件
10.4.1 复制元件
10.4.2 镜像元件
10.4.3 替换元件
10.4.4 重复元件
10.5 管理组件视图
10.5.1 分解组件视图
10.5.2 显示组件剖面
10.5.3 设置组件区域
10.5.4 设置显示样式
10.6 本章小结
10.7 思考与练习
第11章 工程图设计
11.1 了解工程图模式
11.2 设置绘图环境
11.2.1 使用系统配置选项
11.2.2 使用绘图设置文件选项
11.3 插入绘图视图
11.3.1 插入一般视图
11.3.2 插入投影视图
11.3.3 插入详细视图
11.3.4 插入辅助视图
11.3.5 插入旋转视图
11.4 处理绘图视图
11.4.1 确定视图的可见区域
11.4.2 修改视图剖面线
11.4.3 定义视图原点
11.4.4 对齐视图
11.4.5 锁定视图与移动视图
11.4.6 删除视图
11.5 工程图标注
11.5.1 显示模型注释
11.5.2 手动插入尺寸
11.5.3 使用纵坐标尺寸
11.5.4 整理尺寸和细节显示
11.5.5 设置尺寸公差
11.5.6 插入几何公差
11.5.7 插入注释
11.5.8 创建表面粗糙度符号
11.6 使用层控制绘图详图
11.7 了解从绘图生成报告
11.8 工程图综合实例
11.8.1 设计三维模型
11.8.2 设计工程图
11.9 本章小结
11.10 思考与练习
第12章 综合设计范例
12.1 设计范例1——旋钮零件
12.2 设计范例2——小型塑料面板零件
12.3 设计范例3——桌面音箱外形
12.4 本章小结
12.5 思考与练习
(3)参数化设计参数化设计是Pro/ENGINEER的一大特色。该功能可以保持零件的完整性和设计意图。Pro/ENGINEER创建的特征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使得模型成为参数化模型。如果修改模型中的某个特征,那么此修改又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从属)特征,即Pro/ENGINEER会动态修改那些相关特征。
(4)相关性
Pro/ENGINEER具有众多的设计模块,如零件模块、组件模块、绘图(工程图)模块和草绘器等,各模块之间具有相关性。通过相关性,Pro/ENGINEER能在零件模型外保持设计意图。如果在任意一级模块中修改设计,那么项目在所有的级中都将动态反映该修改,从而有效保持设计意图。相关性使得模型修改工作变得轻松和不容易出错。
……
Pro/ENGINEER是一款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全方位产品设计软件。它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航空、电子、模具、玩具、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本书是在《Pro/ENGINEER Wildfwe4.0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版而成的,以Pro/ENGINEER Wildfire5.0为应用蓝本,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其基础知识,并使读者通过范例来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Pro/ENGINEER Wildfire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附CD-ROM光盘1张)》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本书适合Pro/ENGINEERWildfire5.0初、中级用户使用,也可供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相关培训班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Pro/ENGINEER教材。
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给我带来惊喜和启发。我喜欢那种能够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阐释复杂概念的书籍。对于Pro/ENGINEER这类专业软件,其内部的逻辑和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如果教程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一一呈现,那就非常吸引我。我更期待的是,能够通过阅读,对软件的整体架构和工作流程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能够理解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能够掌握如何根据实际需求,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设计项目。如果书籍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软件的故障排除技巧,或者在面对常见问题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对我来说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Pro/ENGINEER的可靠伙伴,陪伴我不断进步。
评分在选购技术书籍时,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提供足够详实、可操作的实践内容。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际操作的指导,这些理论就如同空中楼阁。对于Pro/ENGINEER这类以操作性为强的软件,我希望教程能够提供大量的练习案例,并且这些案例最好能够覆盖从基础到复杂的不同层级。我希望能够通过跟随教程一步一步地完成案例,来熟悉软件的各项功能。理想中的教程,应该有清晰的步骤说明,并且附有详细的图示或者截图,让我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此外,如果教程能够提供配套的练习文件,让我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那就再好不过了。我更希望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熟练掌握软件的各种命令和操作技巧,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专业技术书籍,其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能激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我而言,一本关于Pro/ENGINEER的教程,如果能够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资深的行业专家进行思想的交流,那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思考”设计,而不是仅仅“执行”命令。比如,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如何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建模策略?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化设置,实现设计的柔性与可修改性?如何有效地评估和优化设计方案,以达到成本、性能和制造性的最佳平衡?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关于设计哲学、工程伦理以及行业最佳实践的探讨。如果书籍中能够穿插一些行业大佬的观点,或者对某个经典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甚至能够引导我思考软件在未来发展中的角色,那将是对我最大的启发。
评分收到!以下是五段风格迥异、详略有度的图书评价,以读者口吻撰写,均不包含《Pro/ENGINEER Wildfire 5.0 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 附光盘)》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并且力求展现出不同读者的真实感受: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三维建模领域的新手,我对各种软件教程总是抱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介绍性的书籍,但真正能够引领我从“小白”蜕变为“大神”的,却寥寥无几。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够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的指导,能够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复杂概念的技巧。理想中的教程,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不仅教授“是什么”,更要深入剖析“为什么”和“怎么做”,并在实际操作中给出足够的“试炼”。它应该能够让我理解软件背后设计的逻辑,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命令。当我拿到一本新的教程时,我通常会先翻阅目录,看看它是否涵盖了我所需要掌握的核心功能,比如参数化建模、曲面设计、装配管理、工程图绘制等,并且考察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能够通过阅读,迅速建立起对整个软件的认知框架,并且能够立即上手进行一些基础的建模练习。如果教程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并且这些案例能够贴合实际工程应用,那就更棒了,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评分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定Pro/ENGINEER使用经验的工程师来说,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突破瓶颈、提升技能的书籍,就像在茫茫书海中寻觅珍宝。我并不需要从零开始的介绍,而是渴望能够深入了解软件的高级功能和精妙技巧。例如,在处理复杂的曲面造型时,我希望能找到关于高级曲面建模技术,如自由形态曲面、实体与曲面之间的智能转换,甚至是一些不常见的曲面工具的深度解析。同样,对于大型装配体的管理和优化,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性能提升、结构设计优化、以及与仿真分析软件集成方面的实战经验分享。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讲解软件内部工作原理,揭示命令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的文章。如果有关于模具设计、钣箱件设计、或者特定行业应用(如汽车、航空航天)的案例分析,那就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一本好的进阶书籍,应该能够帮助我掌握那些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棘手问题的“独门秘籍”,并且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探索软件潜力的兴趣。
评分物美价廉!
评分非常好用,小巧,漂亮!
评分书的质量还可以文字清晰
评分非常满意,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评分2版居然没1版好,这叫什么事,越升级越是跟在科技前沿的后面;光碟更是惨不忍睹啊
评分入门推荐入手,,,。加油,,各位
评分看起来不啊错,继续加油,考察了
评分物美价廉!
评分步骤讲解不详细,不适合初学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