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风雨如磐:西德尼 D 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
原价:68.00元
作者:邢文军 陈树君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5482600
字数:330千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史景迁盛赞,足以代表中国一个时代和文化的西方摄影师
史景迁在《甘博在中国》的文章中盛赞,“甘博的照片在质量、想象力、技术水平和多样性方面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摄影师……的摄影师准确地使用自己的照相机捕捉到某个瞬间即逝的表情、姿势或一连串并列的因素,他不只是表现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的是整个的时代或文化。”
2.200余副高清图片,记录清末民初中国*动荡的革命岁月
甘博记录的年代,恰是中国异常混乱、充满冲突的重大事件和骚乱不断出现的年代,其中**意义的是1918年华北和天津的大洪水,紫禁城的停战和平庆典,孙中山葬礼。“五四”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和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等。大量珍贵的一手图片首次披露。
3.开创中国摄影抓拍的历史,*有趣的中国风俗史
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在拍摄百年前中国的摄影师中,甘博是首位使用抓拍技术进行拍摄的摄影师,这使他的作品风格灵动、随意,令人耳目一新。
甘博的摄影镜头几乎涵盖了中国城镇和乡村中所有的手工业,这对中国商业发展史、中国风俗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容提要
该书为图文集,以西德尼·甘博的1917-1932年之间拍摄的老照片为主要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解读和历史背景分析。
西德尼·戴维·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是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从1917年到1932年,甘博先生先后四次访华。
在他的任期内,甘博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有关中国的图像档案——总共5,000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灯片以及30盘16毫米电影胶片。这些影像资料抓住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即将崩溃,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正在诞生却又面对内战的混乱,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正在兴起,如实记录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庆祝仪式,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5年孙中山先生葬礼等。特别是照片记录了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请愿等情景,记录了涵盖中国北部、中部、东部、西南和南部地区的城乡社会生活。
目录
第一章 东方昆虫
第一节 初识中国
第二节 沿江而上
第三节 结缘基督教青年会
第四节 重返北平
第五节 深入华北
第二章 大潮岁月
第一节 和平庆典
第二节 反帝学潮
第三节 先驱陨落
第四节 查禁烟毒
第五节 教育先行
第四节 神庙香客
第五节 妙峰山朝圣
第六节 雍和宫『打鬼』
第七节 『神』的世界
第三章城乡旧事
第一节 民生掠影
第二节 市井闲趣
第三节 百态人生
第四章百业众生
第一节 农耕小景
第二节 能工巧匠
第三节 人背马驮舟车忙
第五章宗教民俗
第一节 旧时风俗
第二节 红白喜事
第三节 孔庙庆典
第六章帝都掠影
第一节巍峨城阙
第二节如尘民生
第三节街头即景
附录:
凯瑟琳·甘博·科伦:了解自己父亲的孩子是聪明的
贾楠:西德尼·D·甘博:一位开拓性的社会学家
海蒂:《风雨如磐》1999-2001中国巡回展览
甘博生平
甘博主要著述
甘博摄影选目录
作者介绍
邢文军博士
西德尼·D·甘博中国学研究基金会中国部主任。协助甘博后人于1999-2001进行甘博作品中国巡回展。邢文军在阿默斯特市马萨诺塞州州立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甘博的生平。
陈树君
长期从事科技工作,业余时间研究老照片数十年,其发现的一批涉及岭南地区百年历史的影像,是研究当地史料重要的影像证据。
文摘
序言
“风雨如磐”——这四个字,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预示着一段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影像是一种超越文字的语言,它能够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将我们带入历史的现场。1917年至193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动荡却又孕育着新生的重要阶段。我很好奇,这位名叫西德尼·D·甘博的摄影师,他以何种方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他是否捕捉到了那些历史的宏大叙事,还是更专注于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我期待,通过他的镜头,我能够看到那个时代城市的街景,感受时代的脉搏;我更期待,能够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面孔,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服饰,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够传递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的深刻对话,一次用影像去感悟中国近代史的独特体验。
评分“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1917年至193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直观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影像资料。西德尼·D·甘博,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中国影像”这几个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设想,作为一位摄影师,他以怎样的视角,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他拍摄的,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点滴?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我能够看到那个时期中国城市的街道,感受那种时代特有的氛围;我更期待,通过甘博的镜头,我能够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面孔,他们的眼神中可能蕴含着坚韧、希望,也可能流露出迷茫与困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国,让我能够从视觉上,更深入地理解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评分“风雨如磐”,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一种在艰难岁月里依然屹立不倒的韧性。“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更是直接将我拉回到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孕育着新生的时代。我一直认为,影像比文字更能直接地触及人心,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脉搏。我很好奇,这位名叫西德尼·D·甘博的摄影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观察者?他以何种方式,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在大城市里捕捉现代化的萌芽,还是在乡村里记录传统生活的延续?我期待,他能够为我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那些衣食住行,那些喜怒哀乐,那些在历史大潮中的个人命运。我想象着,他镜头下的街景,可能会有留着辫子的老人,也会有穿着西装的年轻人;他拍摄的人物,或许有挥汗如雨的劳动者,也有书卷气十足的学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更直观地理解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坚韧与希望,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在变革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深层对话的机会。
评分当我看到“风雨如磐”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鲁迅先生笔下那种沉重而压抑的历史氛围。1917-1932年,这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动荡和充满变革的时期。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新思想的涌入与旧传统的碰撞,这一切都足以让任何一个关注历史的人心生波澜。而“西德尼·D·甘博”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不甚了解,但“中国影像”这四个字,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我总觉得,文字的描述固然重要,但影像的力量却是无法替代的。一张照片,往往能够胜过千言万语,它能直接触动人心,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信息。我设想,甘博的镜头,是否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是否记录下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普通人的生活片段?那些街头的叫卖声,那些孩童的嬉笑打闹,那些人们脸上的愁苦与希望,是否都能在他的影像中找到?我尤其期待,他是否能呈现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形象,她们在那个相对保守的社会里,是如何生活的,她们的梦想与追求又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影集,更是一部记录片,能够通过影像,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中国。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年代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部历史纪录片之中。1917年至1932年,这十几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充满了动荡、变革与希望。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现当时社会风貌的影像资料。西德尼·D·甘博,这位摄影师的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中国影像”这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我设想,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会如何记录下那个时代的中国?他拍摄的,仅仅是表面的景象,还是能够触及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事件的影像,比如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景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涌动,以及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百态。我希望,通过甘博的镜头,我能够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面孔,他们的穿着,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生活环境,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与奋斗。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一次对那个时代深度探索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风雨如磐”,立刻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沉淀。1917-1932年,这十几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剧烈变革的时期,充满了动荡与机遇。而“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相信,影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捕捉到文字难以传达的细节和情感。我好奇,这位甘博先生,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是如何观察和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国?他的镜头下,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我设想,他可能会拍摄到那个时期中国城市的街道,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景象,那些正在兴起的工业设施,也可能是饱经风霜的乡村面貌。我更期待,他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衣着,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对未来的憧憬或迷茫。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图片展示,更能通过影像,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不拔,以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一次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略显斑驳的文字,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直接将我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风雨如磐”这个名字,更是直接点燃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关于那个时代的画面:军阀混战的硝烟,革命浪潮的澎湃,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期盼。我很好奇,这位西德尼·D·甘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以怎样的视角,又记录下了怎样的中国?他的镜头下,是否能捕捉到那些历史书本中鲜有提及的,最真实、最鲜活的瞬间?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情感的共鸣,是透过一张张老照片,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跳和呼吸。我想象着,甘博的相机,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眼睛,他用快门捕捉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画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视觉财富。也许,他拍摄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甚至是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我迫切地想翻开这本书,让那些尘封的影像,在我的眼前重新鲜活起来,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以及那些在其中扮演角色的普通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期待它能带给我惊喜,带给我震撼,带给我对历史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风格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感觉,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向你娓娓道来他尘封已久的往事。“风雨如磐”,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屈的力量,一种在艰难困境中依然坚守的精神。1917-1932年,这三十多年的时光,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时期。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革命风暴的敬畏,也有对民族危难的痛惜。而西德尼·D·甘博,作为一个外国人,却用他的镜头,深入中国这片土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这本身就足够令人好奇。我期待他能够以一种更客观、更超然的视角,为我们展现那个时代的面貌。他拍摄的,会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更加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细节?我希望能看到那个时代城市的街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图景,以及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默默无闻,却构成了时代肌理的普通人。我想象着,他的镜头下,会是那些衣衫褴褛的劳工,还是那些在学堂里勤奋学习的学生?会是那些在街头巷尾辛勤劳作的妇女,还是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农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努力地生活着,又是如何坚韧地前行着。
评分“风雨如磐”,光是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总觉得,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堆砌中,更在于那些能够唤起我们想象力的词汇。1917-1932年,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风云激荡、巨变迭起的关键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社会变革,新旧思想的碰撞,这一切都足以构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西德尼·D·甘博,作为一位记录者,他的影像,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我对于那些历史照片,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因为它们不仅仅是黑白的影像,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凝固的时间。我期待,甘博的镜头,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细节。他会拍摄到哪些场景?是繁华的都市景象,还是贫瘠的乡村面貌?是那些充满西方影响的建筑,还是依然保留着传统韵味的庭院?更重要的是,他镜头下的人物,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他们的眼神,是否能够传递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中国人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抱有着怎样的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评分“风雨如磐”,光是听到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1917-1932年,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风云变幻、充满挑战的时期。而“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飙升。我一直深信,影像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过去定格在眼前,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温度。我非常好奇,这位甘博先生,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摄影师?他以怎样的视角,用他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我期待,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历史书本中鲜有提及的,最真实、最鲜活的细节。他拍摄的,会是宏伟的建筑,还是普通的街景?会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民众?我希望,通过他的影像,我能够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面貌,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情感流露,以及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轨迹。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中国近代史的 visual explorati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