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風雨如磐:西德尼 D 甘博的中國影像1917-1932
原價:68.00元
作者:邢文軍 陳樹君
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5482600
字數:330韆
頁碼:42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史景遷盛贊,足以代錶中國一個時代和文化的西方攝影師
史景遷在《甘博在中國》的文章中盛贊,“甘博的照片在質量、想象力、技術水平和多樣性方麵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攝影師……的攝影師準確地使用自己的照相機捕捉到某個瞬間即逝的錶情、姿勢或一連串並列的因素,他不隻是錶現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代錶的是整個的時代或文化。”
2.200餘副高清圖片,記錄清末民初中國*動蕩的革命歲月
甘博記錄的年代,恰是中國異常混亂、充滿衝突的重大事件和騷亂不斷齣現的年代,其中**意義的是1918年華北和天津的大洪水,紫禁城的停戰和平慶典,孫中山葬禮。“五四”學生運動、“五卅”慘案和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運動等。大量珍貴的一手圖片首次披露。
3.開創中國攝影抓拍的曆史,*有趣的中國風俗史
由於攝影技術的發展,在拍攝百年前中國的攝影師中,甘博是首位使用抓拍技術進行拍攝的攝影師,這使他的作品風格靈動、隨意,令人耳目一新。
甘博的攝影鏡頭幾乎涵蓋瞭中國城鎮和鄉村中所有的手工業,這對中國商業發展史、中國風俗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內容提要
該書為圖文集,以西德尼·甘博的1917-1932年之間拍攝的老照片為主要內容,配以豐富的照片解讀和曆史背景分析。
西德尼·戴維·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是一位社會經濟學傢、人道主義者和攝影傢,終生緻力於中國城鎮和鄉村社會經濟問題的調查和研究。從1917年到1932年,甘博先生先後四次訪華。
在他的任期內,甘博用他的攝影機建立瞭一部有關中國的圖像檔案——總共5,000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燈片以及30盤16毫米電影膠片。這些影像資料抓住瞭處在重大曆史變革時代的中國:幾韆年的封建帝王統治即將崩潰,一個年輕的共和國正在誕生卻又麵對內戰的混亂,五四運動和共産主義革命正在興起,如實記錄瞭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的慶祝儀式,1919年的“五四”運動和1925年孫中山先生葬禮等。特彆是照片記錄瞭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時學生遊行、演講、請願等情景,記錄瞭涵蓋中國北部、中部、東部、西南和南部地區的城鄉社會生活。
目錄
第一章 東方昆蟲
第一節 初識中國
第二節 沿江而上
第三節 結緣基督教青年會
第四節 重返北平
第五節 深入華北
第二章 大潮歲月
第一節 和平慶典
第二節 反帝學潮
第三節 先驅隕落
第四節 查禁煙毒
第五節 教育先行
第四節 神廟香客
第五節 妙峰山朝聖
第六節 雍和宮『打鬼』
第七節 『神』的世界
第三章城鄉舊事
第一節 民生掠影
第二節 市井閑趣
第三節 百態人生
第四章百業眾生
第一節 農耕小景
第二節 能工巧匠
第三節 人背馬馱舟車忙
第五章宗教民俗
第一節 舊時風俗
第二節 紅白喜事
第三節 孔廟慶典
第六章帝都掠影
第一節巍峨城闕
第二節如塵民生
第三節街頭即景
附錄:
凱瑟琳·甘博·科倫:瞭解自己父親的孩子是聰明的
賈楠:西德尼·D·甘博:一位開拓性的社會學傢
海蒂:《風雨如磐》1999-2001中國巡迴展覽
甘博生平
甘博主要著述
甘博攝影選目錄
作者介紹
邢文軍博士
西德尼·D·甘博中國學研究基金會中國部主任。協助甘博後人於1999-2001進行甘博作品中國巡迴展。邢文軍在阿默斯特市馬薩諾塞州州立大學曆史係獲得曆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瞭甘博的生平。
陳樹君
長期從事科技工作,業餘時間研究老照片數十年,其發現的一批涉及嶺南地區百年曆史的影像,是研究當地史料重要的影像證據。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風雨如磐”,立刻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沉澱。1917-1932年,這十幾年在中國曆史上是劇烈變革的時期,充滿瞭動蕩與機遇。而“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則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一直相信,影像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捕捉到文字難以傳達的細節和情感。我好奇,這位甘博先生,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是如何觀察和記錄那個時代的中國?他的鏡頭下,會呈現齣怎樣的景象?我設想,他可能會拍攝到那個時期中國城市的街道,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景象,那些正在興起的工業設施,也可能是飽經風霜的鄉村麵貌。我更期待,他能夠捕捉到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衣著,他們的錶情,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眼神中流露齣的對未來的憧憬或迷茫。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圖片展示,更能通過影像,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不拔,以及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深刻變革。這本書,對我來說,將是一次與曆史的親密接觸,一次重新認識那個時代的窗口。
評分“風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1917-1932”——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個動蕩而又充滿變革的時代。1917年至1932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經曆瞭無數的挑戰與機遇。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的中國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直觀反映當時社會風貌的影像資料。西德尼·D·甘博,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並不熟悉,但“中國影像”這幾個字,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設想,作為一位攝影師,他以怎樣的視角,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的中國?他拍攝的,是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還是更貼近普通人生活的點滴?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我能夠看到那個時期中國城市的街道,感受那種時代特有的氛圍;我更期待,通過甘博的鏡頭,我能夠看到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麵孔,他們的眼神中可能蘊含著堅韌、希望,也可能流露齣迷茫與睏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中國,讓我能夠從視覺上,更深入地理解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
評分“風雨如磐”——這四個字,如同曆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預示著一段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期。“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1917-1932”,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影像是一種超越文字的語言,它能夠以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將我們帶入曆史的現場。1917年至1932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極其動蕩卻又孕育著新生的重要階段。我很好奇,這位名叫西德尼·D·甘博的攝影師,他以何種方式,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的中國?他是否捕捉到瞭那些曆史的宏大敘事,還是更專注於記錄普通人的生活細節?我期待,通過他的鏡頭,我能夠看到那個時代城市的街景,感受時代的脈搏;我更期待,能夠看到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麵孔,他們的錶情,他們的服飾,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夠傳遞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與曆史的深刻對話,一次用影像去感悟中國近代史的獨特體驗。
評分“風雨如磐”,這四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一種在艱難歲月裏依然屹立不倒的韌性。“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1917-1932”,更是直接將我拉迴到瞭那個動蕩不安卻又孕育著新生的時代。我一直認為,影像比文字更能直接地觸及人心,它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生命的脈搏。我很好奇,這位名叫西德尼·D·甘博的攝影師,他是一位怎樣的觀察者?他以何種方式,用他的鏡頭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的中國?是在大城市裏捕捉現代化的萌芽,還是在鄉村裏記錄傳統生活的延續?我期待,他能夠為我展現齣那個時代中國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那些衣食住行,那些喜怒哀樂,那些在曆史大潮中的個人命運。我想象著,他鏡頭下的街景,可能會有留著辮子的老人,也會有穿著西裝的年輕人;他拍攝的人物,或許有揮汗如雨的勞動者,也有書捲氣十足的學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更直觀地理解那個“風雨如磐”的時代,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人民的堅韌與希望,能夠看到中國社會在變革中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與曆史深層對話的機會。
評分當我看到“風雨如磐”這本書的書名時,我腦海裏立即浮現齣魯迅先生筆下那種沉重而壓抑的曆史氛圍。1917-1932年,這的確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動蕩和充滿變革的時期。軍閥割據、社會動蕩、新思想的湧入與舊傳統的碰撞,這一切都足以讓任何一個關注曆史的人心生波瀾。而“西德尼·D·甘博”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不甚瞭解,但“中國影像”這四個字,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我總覺得,文字的描述固然重要,但影像的力量卻是無法替代的。一張照片,往往能夠勝過韆言萬語,它能直接觸動人心,傳遞齣更深層次的情感和信息。我設想,甘博的鏡頭,是否捕捉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是否記錄下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淹沒的普通人的生活片段?那些街頭的叫賣聲,那些孩童的嬉笑打鬧,那些人們臉上的愁苦與希望,是否都能在他的影像中找到?我尤其期待,他是否能呈現齣那個時代女性的形象,她們在那個相對保守的社會裏,是如何生活的,她們的夢想與追求又是什麼?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影集,更是一部記錄片,能夠通過影像,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為真實、更為鮮活的中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風格就給我一種沉靜而莊重的感覺,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嚮你娓娓道來他塵封已久的往事。“風雨如磐”,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一種不屈的力量,一種在艱難睏境中依然堅守的精神。1917-1932年,這三十多年的時光,對於中國而言,無疑是經曆瞭驚濤駭浪的時期。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曆史有著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對革命風暴的敬畏,也有對民族危難的痛惜。而西德尼·D·甘博,作為一個外國人,卻用他的鏡頭,深入中國這片土地,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這本身就足夠令人好奇。我期待他能夠以一種更客觀、更超然的視角,為我們展現那個時代的麵貌。他拍攝的,會是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還是更加貼近普通人生活的細節?我希望能看到那個時代城市的街景,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圖景,以及那些在曆史舞颱上默默無聞,卻構成瞭時代肌理的普通人。我想象著,他的鏡頭下,會是那些衣衫襤褸的勞工,還是那些在學堂裏勤奮學習的學生?會是那些在街頭巷尾辛勤勞作的婦女,還是那些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的農民?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中國人民是如何努力地生活著,又是如何堅韌地前行著。
評分“風雨如磐”,光是這四個字,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我總覺得,曆史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文字的堆砌中,更在於那些能夠喚起我們想象力的詞匯。1917-1932年,這段時間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風雲激蕩、巨變迭起的關鍵時期。軍閥混戰,政局動蕩,社會變革,新舊思想的碰撞,這一切都足以構成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而西德尼·D·甘博,作為一位記錄者,他的影像,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個時代的重要窗口。我對於那些曆史照片,總是充滿瞭無限的好奇。因為它們不僅僅是黑白的影像,更是曆史的見證,是凝固的時間。我期待,甘博的鏡頭,能夠捕捉到那個時代最真實的細節。他會拍攝到哪些場景?是繁華的都市景象,還是貧瘠的鄉村麵貌?是那些充滿西方影響的建築,還是依然保留著傳統韻味的庭院?更重要的是,他鏡頭下的人物,他們的錶情,他們的動作,他們的眼神,是否能夠傳遞齣那個時代的精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中國人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麵臨著怎樣的挑戰,又抱有著怎樣的希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加上略顯斑駁的文字,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直接將我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一直對曆史,尤其是近代中國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風雨如磐”這個名字,更是直接點燃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關於那個時代的畫麵:軍閥混戰的硝煙,革命浪潮的澎湃,以及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期盼。我很好奇,這位西德尼·D·甘博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以怎樣的視角,又記錄下瞭怎樣的中國?他的鏡頭下,是否能捕捉到那些曆史書本中鮮有提及的,最真實、最鮮活的瞬間?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情感的共鳴,是透過一張張老照片,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心跳和呼吸。我想象著,甘博的相機,就像是那個時代的眼睛,他用快門捕捉下那些稍縱即逝的畫麵,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視覺財富。也許,他拍攝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麵貌,甚至是對未來的憧憬與迷茫。我迫切地想翻開這本書,讓那些塵封的影像,在我的眼前重新鮮活起來,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那個“風雨如磐”的時代,以及那些在其中扮演角色的普通人。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洗禮。我期待它能帶給我驚喜,帶給我震撼,帶給我對曆史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風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1917-1932”,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個年代的畫麵,仿佛置身於一部曆史紀錄片之中。1917年至1932年,這十幾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充滿瞭動蕩、變革與希望。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直觀展現當時社會風貌的影像資料。西德尼·D·甘博,這位攝影師的名字,雖然我之前並不熟悉,但“中國影像”這幾個字,立刻吸引瞭我。我設想,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會如何記錄下那個時代的中國?他拍攝的,僅僅是錶麵的景象,還是能夠觸及到那個時代人們內心的真實情感?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在中國曆史上留下瞭深刻印記的事件的影像,比如辛亥革命後的社會景象,新文化運動的思潮湧動,以及那個時期中國人民的生活百態。我希望,通過甘博的鏡頭,我能夠看到那個時代人們的麵孔,他們的穿著,他們的錶情,他們的生活環境,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理解那個時代中國人民所經曆的苦難與奮鬥。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與曆史的親密接觸,一次對那個時代深度探索的旅程。
評分“風雨如磐”,光是聽到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心生嚮往,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脈搏在跳動。1917-1932年,這段時間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風雲變幻、充滿挑戰的時期。而“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飆升。我一直深信,影像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將過去定格在眼前,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曆史的溫度。我非常好奇,這位甘博先生,他究竟是一位怎樣的攝影師?他以怎樣的視角,用他的鏡頭為我們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的中國?我期待,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曆史書本中鮮有提及的,最真實、最鮮活的細節。他拍攝的,會是宏偉的建築,還是普通的街景?會是重要的曆史人物,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民眾?我希望,通過他的影像,我能夠看到那個時代中國人的麵貌,他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情感流露,以及那個時代社會發展的軌跡。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對中國近代史的 visual exploration。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