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

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喬伊·帕爾默 編,任鍾印,諸惠芳 譯
圖書標籤:
  • 教育
  • 思想
  • 哲學
  • 教育史
  • 教育理論
  • 文化
  • 啓濛
  • 經典
  • 人文
  • 思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43469
版次:1
商品編碼:10077578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8-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84
字數:4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對古今中外100位重要的思想傢的教育思想進行瞭深刻挖掘,從不同視角論述瞭教育的本質,在讀者麵前展現瞭一幅恢宏的曆史畫捲。《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特色在於:新領域: 列入《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的思想傢,有一大批是中國教育學界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新人物;另一些人,如達爾文、甘地等,雖然很熟悉,但一直在教育史和教育理論研究者的視野之外。這些新人物的齣現為教育史的研究開拓瞭新領域。 新問題: 《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涉及的思想傢多是開創性的人物,他們敢於提齣問題,敢於挑戰,另立新論:窮人教育學、被壓迫者教育學、批判教育學、解放教育、巨型大學、反英纔教育、計算機取代學校、非學校化社會、童年的消失、美國文化是童年的敵人、少就是多的課程論、多元智能理論、不分級學校、學校與政府分離……等等,可謂異彩繽紛。 新眼光: 《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各篇文章提供瞭許多新史實、新觀點,為我國教育史和教育理論工作者長期以來對某些曆史人物評價的思維定勢提供瞭新的清醒劑,如林剋編的《康德論教育》一書之不足信、盧梭《愛彌兒》的草稿和續編,赫爾巴特在倫理學、心理學基礎上建立教育學的嘗試的失敗,明確反對兒童中心主義、強調教師作用……等等,都使人耳目一新。新綫索: 《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各篇之末都附有各思想傢的著作目錄以及進一步研究的其他參考書目。這些書目既有19世紀齣版的,又有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齣版的,為進一步研究各思想傢的教育觀提供瞭的資料來源的綫索。 新視野: 《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各篇作者來自許多國傢,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部分地反映瞭世紀之交前後各國同行對曆代思想傢教育思想研究的新動態、新成就、新水平。

作者簡介

  喬伊·帕爾默(JoyA.Palmer),英國德拉姆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副校長,教育學教授。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它的可讀之處總的來說就是一個“新”字:新領域,新問題,新眼光,新綫索,新視野。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資深教授 任鍾印

本書對2500年以來全世界100位重要思想傢的教育理論進行瞭生劫的評述,內容豐富,視角獨特。閱讀本書,無異於享受一場思想的盛宴。
&

目錄

作者簡介
前言
上捲
001 孔子(Confucius)
002 蘇格拉底(Socrates)
003 柏拉圖(Plato)
004 亞裏士多德(Aristotle)
005 耶穌(Jesus)
006 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007 阿爾-伽紮利(A1-Ghazzali)
008 伊本·圖發義爾(Ibn Tufayl)
009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010 誇美紐斯(Jan Amos Comenius)
011 洛剋(John Locke)
012 威斯利(John Wesley)
013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014 康德(Immanuel Kant)
015 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016 沃爾斯頓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017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018 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019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020 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021 福祿倍爾(Friedrich Wilhelm Froebel)
022 紐曼(John Henry Newman)
023 密爾(John Stuart Mill)
024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025 拉斯金(John Ruskin)
026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027 阿諾德(Matthew Arnold)
028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029 阿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
030 巴特勒(Samuel Butler)
031 莫朗特(Robert Morant)
032 霍斯托斯(Eugenio Maria de Hostos)
03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034 比奈(Alfred Binet)
035 塗爾乾(Emile Durkheim)
036 庫帕(Anna Julia Haywood Cooper)
037 杜威(John Dewey)
038 亞當斯(Jane Addams)
039 施坦納(Rudolf Steiner)
040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041 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042 雅剋-達爾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
043 杜波伊斯(William Burghardt Du Bois)
044 甘地(M.K.Gandhi)
045 濛颱梭利(Mafia Montessofi)
046 羅素(Bertrand Russell)
047 桑戴剋(E.L.Thorndike)
048 布伯(Martin Buber)
049 奧爾特加-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
050 伯特(Cyril Lodovic.Burt)
下捲
譯後記

精彩書摘

這種學校的最有效的課程將認真注意學生現在的興趣,不是作為驅動的策略,而是作為教給人類知識和社會經驗之間的主要關係的途徑。杜威嚴厲批評公立學校壓製和漠視學生的興趣和經驗,運用人為的語言(可能是關於某種虛幻的未來的語言)即僅僅用來疏遠學生,過分依賴考試評估學生的學習,根據學生參加智力學習或手工學習而不是將兩者提供給全體學生的推測的學生能力將學生分組,使學科之間互相分割,而不是圍繞著學生的活的經驗將學科與知識統一起來。杜威不是責備學生的消極被動,而是直接注意於學校的教育學。 然而重要的是,要同樣強調,杜威強烈反對兒童中心的進步主義的更極端的主張,他明確指齣,為瞭使學生的興趣與持續的智力發展與教育性的經驗結閤起來,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杜威來說,教育就是建設和改組經驗,以增加經驗的意義,增強每個人指導後續的經驗過程的能力。例如,兒童在課堂中的自由本身不是目的。 這種與兒童中心教育傢的爭議部分地說明瞭杜威長期主張的反對二分法的思維和絕對原理。他攻擊這樣一些常見的二元論:如理論與實際、個人與團體、公眾與私人、方法與教材、思想與行為、手段與目的、文化與職業。他的企圖不是要尋求妥協,而是要改組這種爭論使之不再互相把對方視為反麵。因此,例如,在課程的建構中,問題不是要在使兒童的興趣閤法化和教材之間作齣選擇,而是要理解和發揮連接它們的經驗的連續性。 杜威終身仍然堅定地支持“自覺的進步主義的”社會。他譴責傳統的觀念將文化看做是以不平等和選擇為特點的貴族性質,而不是將文化和美學置於共同的經驗之上。同樣,他主張學校不再與社會生活分離而是主張學校要在嚮更好的社會秩序轉變中起幫助的作用。他承認有階級的壁壘和劃分,然而,根據杜威的觀點,這並不等於說,在改變一般的社會生活特彆是改造資本主義的惡習中,學校的作用應當包括某種經濟上的“主義”,而是要通過學習和積極從事基本的社會性活動(他稱之為“作業”),諸如栽種糧食、烹飪、建築掩蔽所、縫製衣服、編故事和製造手工藝品,兒童就能更好地加入到道德的、社會的成員中去。他們將得到機會學習“有效自我指導的工具”,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和動手處理這些社會性問題的能力(包括讀、寫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其結果,課堂就擁有瞭某種民主社會生活,有瞭對人的尊嚴的關心和在學校以外尋求的科學智慧。

前言/序言

  本書的意圖是為讀者提供一套有價值的、有吸引力的資料,它所關注的是“有影響的人”及其重要思想、行為和已經影響到教育領域的政策和實踐的更為晚近的研究,考慮到瞭從古至今對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各種影響。上捲考察瞭從孔子時代到杜威時代50位人物的生平和影響,下捲從前一捲終止的時間起繼續考察從皮亞傑到當代的另外50位人物的貢獻。  每一捲和每一篇文章都遵循共同的版式。每篇文章的開頭有一段引文,然後為讀者提供該研究對象的工作概要和基本傳記資料。各篇作者隨後進行批評性的考察,目的是闡明該研究對象思想的影響、重要性或革新的性質,必要時還闡明他的研究和行事。換言之,作者們遠非單純的描述,而是討論瞭每位人物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所産生的理智上和實踐上的結果的性質,或他(她)現在對我們的教育理解和實踐正在産生的結果。
  每篇文章的末尾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瞭更進一步詳細研究的資料。首先是文內提到的注釋數碼的相關參考資料,其次是與本篇研究對象的思想影響明顯有關聯的這兩本書中其他研究對象的相互參照資料,再次是本篇研究對象的主要著作目錄(適用的),最後是為打算更深入研究本課題的讀者提供的資料目錄。
  在編纂這本書時,最大的睏難是最後確定要包括進去的這100位論教育的思想傢的名單。怎樣纔能在如此寬廣的教育領域裏從兩韆年以上的思想史中選齣這100人呢?







教育,一個看似熟悉卻又常常被忽視的概念。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及“教育”,腦海中浮現的或許是課堂上的黑闆、書本上的文字、老師的諄諄教誨,甚至是考試的成績單。然而,這些僅僅是教育的錶象,其深層含義和價值,卻遠不止於此。那麼,教育究竟是什麼?它承載著怎樣的使命?又該如何引領個體與社會走嚮未來? 《教育的真諦:重塑學習與成長的基石》一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教育理論或教學方法,而是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深入探索教育的本質,挖掘其塑造個體生命、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邏輯。本書凝聚瞭多位跨越不同時代、擁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先驅者的深刻洞察與實踐經驗。他們來自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等多個領域,他們的思考穿越時空,為我們理解教育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本書的起點,是對“為何教育”這個根本問題的追問。教育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為瞭傳授知識、訓練技能,以適應社會分工的需求?還是為瞭啓迪心智、激發潛能,讓每個人都能充分實現自我?抑或是為瞭培養公民意識、塑造健全人格,以構建一個更公正、更美好的社會?本書中的思想傢們,以其獨特的視角,為這些問題的解答提供瞭不同的維度。 一些思想傢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為個體進入社會做好準備,使其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他們關注職業技能的培養,關注知識的實用性,認為教育應當與現實世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緊密對接。然而,本書也深入探討瞭教育超越工具性價值的層麵。許多思想傢指齣,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個體內在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夠辨彆真僞,獨立判斷,而非被動接受信息。他們認為,教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應是思維的啓濛,是心智的拓展。 本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是對“如何教育”的深入探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復雜性和挑戰性的旅程。教育者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又應以怎樣的姿態參與其中?是扮演被動接受者,還是主動的探究者? 一些思想傢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強調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和學習節奏,鼓勵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他們認為,教育者應成為學習的“腳手架”,為學生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搭建知識的橋梁,攀登認知的階梯。而另一些思想傢,則更加注重教育中的權威性與引導作用,強調在規則與秩序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他們認為,教育者需要具備深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 本書還對教育內容的選擇進行瞭深刻的反思。我們應該教授什麼?是經久不衰的經典,還是日新月異的現代知識?是嚴謹的科學理論,還是豐富的人文關懷?是功利性的實用技能,還是能夠提升精神境界的藝術與哲學? 一些思想傢主張迴歸傳統,強調經典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這些經典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精華,能夠滋養個體的心靈,塑造高尚的品格。而另一些思想傢,則更加關注對當下社會問題的理解與解決,主張教育內容應緊跟時代步伐,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變化的能力。本書在這些觀點之間,展現瞭深刻的張力與融閤的可能性。它指齣,理想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在經典與現代之間取得平衡,既能汲取曆史的智慧,又能應對未來的挑戰;既能培養科學的理性,又能涵養人文的溫情。 更進一步,本書觸及瞭教育的更深層價值:教育與個體生命成長的關係。教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個體生命體驗的一部分,是自我認知、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過程。 一些思想傢將教育視為“認識你自己”的旅程,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個體理解自身的存在,發掘內在的潛能,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們強調教育在培養情商、健全人格、建立幸福感等方麵的作用,認為一個有智慧、有品德、熱愛生活的人,纔是教育成功的標誌。而另一些思想傢,則將教育視為一種社會改造的力量,認為教育能夠打破階層固化,促進社會公平,為每個人提供嚮上流動的機會。 本書還關注到瞭教育中的情感與倫理維度。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係,對學習的動力和效果有著怎樣的影響?教育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原則與情感,規則與寬容的關係?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責任感和閤作精神?這些都是本書探討的重要議題。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麵臨的挑戰尤為嚴峻。如何平衡技術工具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衝擊,如何培養學生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適應性與創造力,這些都是本書中的思想傢們所思考或可以啓發我們思考的問題。 《教育的真諦:重塑學習與成長的基石》並非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教育模式,而是旨在提供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探索的路徑。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與價值,思考教育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的真正作用。本書中的思想傢們,用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瞭教育的迷霧,為我們指引瞭通往更優質、更有意義的學習與成長的方嚮。它激勵我們相信,真正的教育,是能夠點燃生命的熱情,塑造健全的人格,引領個體與社會走嚮更美好的未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關於教育的深刻對話,一次關於生命價值的探索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抱有的最大期待之一,是它能否為那些在教育一綫掙紮的實踐者提供一些真正的精神慰藉和理論支撐。畢竟,日常的教學工作往往是瑣碎且充滿壓力的,很容易讓人迷失在應試和行政事務中。這本書集結的思想精華,想必能讓人重新找迴教育的“初心”——那種對人的全麵發展的純粹追求。我希望看到那些關於人性、關於自由、關於創造力培養的深刻洞察,而不是空泛的口號。如果能從中找到一兩句能隨時提醒自己教育者身份的警句,那這本書的價值就超齣瞭想象。更重要的是,它應該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工具,讓我們能夠理性地審視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嚮是否真正服務於人的成長,而不是淪為某種社會指標的工具。

評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首先被它那種沉甸甸的厚度和精良的裝幀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頭讀物。內容上,我深感它在結構編排上的用心良苦,想必編輯者花費瞭大量精力來梳理這百位思想傢的思想脈絡,力求清晰又不失深度。讀到那些看似互不關聯的論述被巧妙地並置在一起時,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極為強烈的。它迫使我跳齣自己習慣的思維定勢,去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人們對“好教育”的定義會有如此顯著的差異。這種比較和對照的過程,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甚至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深信不疑的教育觀念,在一百年後是否也會成為被批判的對象?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認知的局限性,鼓勵我們進行持續的反思與迭代。

評分

這本《教育究竟是什麼?100位思想傢論教育》聽起來就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光是“100位思想傢”這個數字就足以讓人心馳神往。我一直對教育的本質抱有濃厚的興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關乎如何塑造人的靈魂和未來社會的麵貌。想象一下,能夠匯集如此多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智者對這個核心議題的看法,那該是多麼寶貴的思想資源啊!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經典教育傢,比如杜威或者孔子,他們的觀點與當代新銳思想傢碰撞齣的火花。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宏大而全麵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齣眼前的教育睏境,從更深遠的曆史和哲學維度去審視教育的價值與使命。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提供標準答案,反而更像是一份思想的導覽圖,引導我們自己去探索、去質疑。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夠構建起自己對教育更堅實、更富彈性的理解框架,而不是盲目地追隨某種流行的教育理念。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絕對是知識探索者不可錯過的體驗。

評分

老實說,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能靜下心來閱讀這樣一本係統梳理瞭思想史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但也是一種必要的“精神重建”。這本書沒有承諾解決任何具體的教學難題,但它承諾的是提供更高級的思考層麵。我設想,在閱讀過程中,我的內心會不斷地與這些偉大的頭腦進行無聲的對話,質疑、贊同、補充。一本好的思想匯編,其魅力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産生超越文本本身的思考,形成新的觀點。我期待它能成為我個人哲學體係中的一塊重要基石,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深刻地去迴答“我所相信的教育是什麼”這一終極問題。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不甘於平庸、渴望深度思考的求知者準備的。

評分

這本書的篇幅和廣度讓我感到既興奮又有點敬畏。要真正消化一百位思想傢的精髓,絕非一蹴而就,這更像是一場需要細細品味的馬拉鬆。我尤其好奇,那些來自非西方文化圈的教育哲學傢是如何看待西方教育體係的優勢與弊端的。這種多元視角的引入,對於我們這個全球化時代下的教育者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我設想自己會以一種“主題式”閱讀的方式來使用它,比如,集中閱讀所有關於“德育”或“批判性思維”的論述,然後進行對比分析。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讀完一遍就束之高閣,而在於成為一本可以時常翻閱、每次都能讀齣新意的參考寶典。它所提供的知識密度,預示著這是一部需要投入心力去啃食的“硬菜”,但收獲必然是豐碩的。

評分

非常好,,領導非常喜歡

評分

非常好 值得收藏 物有所值 希望盡快齣全

評分

很好的書,匯集瞭很多思想傢在教育上的觀點

評分

非常棒的書,非常滿意。

評分

在書店看上瞭這本書一直想買可惜太貴又不打摺,迴傢決定上京東看看,果然有摺扣。毫不猶豫的買下瞭,京東速度果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可以說無論自己閱讀傢人閱讀,收藏還是送人都特彆有麵子的說,特彆精美;各種十分美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都很完整封麵和封底的設計、繪圖都十分好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具有收藏價值。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 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 作業深入淺齣的寫作手法能讓本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實值得迴味 無論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彆人看齣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 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瞭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瞭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嚮。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麵對睏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嚮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齣瞭一步。 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裏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捲氣;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纔思敏捷;舊書不厭百迴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隻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好讀書是好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其實讀書有很多好處,就等有心人去慢慢發現. 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你有屬於自己的本領靠自己生存。 最後在好評一下京東客服服務態度好,送貨相當快,包裝仔細!這個也值得贊美下 希望京東這樣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評分

在我們這個時代,教育是否隻剩下瞭“追分”,教育到底是什麼,100位思想傢可以告訴我們很多

評分

即使是這樣復製評價,還是挺浪費時間。

評分

快遞小哥很辛苦,下著雨送到傢,贊一個。

評分

沒有錢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