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對城市化與社會階層結構、社會公正、城市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以及城市社會空間規劃之間的關係進行瞭深入探討。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快速、大規模而深刻的城市化過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因各方麵因素發展的不平衡也産生瞭一係列復雜的社會問題。《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及其對策研究》作者在大量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緊迫的社會問題進行瞭深入研究,並嘗試探索解決的途徑,以求實現城市的綜閤協調發展。
作者簡介
李強,男,漢族,1950年5月生於北京。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社會學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傢信息化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社會學會會長等職。長期緻力於中國社會和諧與發展,主要研究社會分層與流動、應用社會學、社會結構與社會問題、城市社會學等領域。
著有《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社會分層十講》等20多部作品。發錶瞭《論中國的貧睏文化》、《經濟分層與政治分層》、《“丁宇型”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等100多篇影響廣泛的論文。主持瞭《中國農村貧睏綫測量與治理貧睏對策》、《推進我國多元城鎮化戰略模式研究》等多項國傢級重點課題。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
一、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以來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期
二、城市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多方麵的不協調問題
三、城市化與社會結構轉型的交互影響
第二章 城市社區的變遷與管理體製問題
一、我國城市社區的變化與基本形態
二、城市社區管理體製的變遷
三、當前城市社區管理體製麵臨的主要問題
四、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製的創新
第三章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舊城改造與保護問題——以北京為例
一、北京舊城地區現狀
二、舊城保護與改造的睏境
三、舊城改造中的相關利益主體分析
四、舊城保護與改造的基本原則和建議
第四章 城市新型小區管理問題研究
一、新型小區與城市社會變遷
二、新型小區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三、新型小區管理的對策分析
第五章 城市二元社會結構與戶籍製度改革
一、城市化與城市二元社會結構的形成
二、城市二元社會結構解析
三、戶籍製度與進城農民市民化
四、戶籍製度改革與城市二元社會結構的破解
第六章 城市化進程中的居住分化問題研究
一、城市居住分化現狀與模式
二、城市化進程中居住分化的形成機製
三、城市化進程中居住分化引發的社會影響
四、城市化進程中居住分化的應對策略
第七章 城市化進程中新富階層的消費研究
一、當前中國社會的新富消費
二、對新富消費的分析和評價
三、新富消費的社會影響
四、對策
第八章 城市弱勢群體社會救助模式探討——暨對深圳“關愛行動”模式的分析
一、城市化進程中的弱勢群體
二、救助弱勢群體有助於城市化健康良性發展
三、既有城市弱勢群體社會救助存在的問題
四、一個城市弱勢群體救助的案例——深圳“關愛行動”模式分析
五、新形勢下對城市弱勢群體進行有效社會救助的對策建議
第九章 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及其保障政策建議
一、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居住狀況和住房保障問題的凸顯
二、我國住房保障製度的發展曆程和成果評價
三、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來自城市化進程中的結構性睏境
四、住房保障製度建設的發展概況和主要問題
五、完善住房保障製度的若乾建議
六、探索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下的住房發展模式
第十章 城市拆遷問題及其化解途徑
一、拆遷矛盾的凸顯
二、拆遷中的矛盾形式與被拆遷戶的利益錶達
三、拆遷矛盾形成與解決過程中的體製障礙
四、化解拆遷矛盾的總體性建議
第十一章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安置與保障問題
一、我國失地農民的生活睏境
二、失地農民安置與保障問題的主要製約因素
三、對北京市朝陽區兩個案例的解析
四、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對策研究綜述
第十二章 城市農民工非正規就業與城市管理
一、非正規就業與發展中國傢
二、中國城市中的農民工:從流動人口到非正規就業者
三、管理秩序與生計:以流動攤販為例
四、對城市農民工非正規就業政策的建議
第十三章 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的問題與對策
一、北京市流動人口現狀、趨勢及睏境
二、新階段流動人口管理問題及其分析
三、對以往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反思
四、流動人口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第十四章 農民工群體的社會認同及城市化
一、“遷而不移”的農民工群體
二、農民工及其子女的社會認同
三、對促進農民工群體城市化的若乾建議
第十五章 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研究
一、城市規劃中引入社會規劃研究的必要性
二、基於社會-空間辯證關係的規劃研究視角
三、保障生活質量的基本主題:健康、安全和住房
四、營造宜居環境的可持續手段:教育和文化休閑
五、實現社會和諧的規範準則:社會公正和社會整閤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城市社區的變遷與管理體製問題
二、城市社區管理體製的變遷
麵對城市社區的這一變遷過程,無論是政府、社會組織還是個人,都需要重新去思考和麵對。政府關注的是如何應對新的變化,進行有效的管理;社會組織關注於自身的定位,如何重新明確職責;而作為個人,需要適應這種變化,並在這種變化中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本章的焦點是城市社區管理問題,並將重點放在管理體製上。這主要是考慮到,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近六十年曆史中,體製因素對於城市社區的管理至關重要,可以說,決定瞭社區建設和發展的諸多方麵。
(一)社區管理的相關概念
1.社區管理的內涵
社區管理是一個曆史性的範疇,其含義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當前我國的社區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社區內部的各種組織,為維護社區的正常秩序,滿足社區居民物質文化生活等需要而進行的一係列自我管理和行政管理活動。社區管理是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的核心。
2.社區管理的主體
社區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其主體不可能隻是政府一方,同時也包括各種社會力量和社區居民。社區管理主體按其性質可以概括為四種力量:
一是政府組織,即市、區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其中街道辦事處是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的派齣機關,同時設立有工商、稅務、公安等很多政府職能部門的專門機構,成為政府管理社區的主要組織形式。
前言/序言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綜閤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傢和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狀態和文明素質。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沒有哲學社會科學的熏陶和滋養;一個國傢要在國際綜閤國力競爭中贏得優勢,不能沒有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軟實力”的強大和支撐。
近年來,黨和國傢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江澤民同誌多次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提齣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五個高度重視”、“兩個不可替代”等重要思想論斷。黨的十六大以來,以鬍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哲學社會科學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就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做齣瞭一係列重大部署,采取瞭一係列重大舉措。2004年,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瞭新世紀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方針、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齣:“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係、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纔走嚮世界。”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曆史時期、新的曆史階段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齣的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為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指明瞭方嚮,提供瞭根本保證和強大動力。
《巨變之下:轉型時代的社會脈動與應對之道》 概述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全球化浪潮和技術革新雙重驅動下,當代社會正經曆的深刻轉型。它聚焦於那些悄然改變著我們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乃至價值觀念的關鍵性議題,並以前瞻性的視角,係統性地探討瞭在這一巨變時代,個體、群體和社會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可行的應對策略。不同於僅關注某一領域或問題的著作,本書以宏觀的視野,將分散的社會現象編織成一張相互關聯的圖景,旨在幫助讀者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復雜性,並從中汲取力量,積極塑造未來。 核心內容 第一部分:轉型時代的社會肌理——剖析時代脈搏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首先描繪齣當前社會轉型的宏觀圖景。這並非抽象的理論構建,而是基於對現實世界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分析。 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張力: 全球化無疑重塑瞭世界格局,加速瞭信息、資本、人纔的流動,但也帶來瞭文化同質化的隱憂,以及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加劇。本書將探討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互動,分析其對地方社區、國傢認同以及全球治理帶來的影響。我們將看到,全球化並非單嚮度的力量,它激發瞭在地文化的反思與重塑,催生瞭多元化的社會實踐。 技術革命的顛覆性力量: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為代錶的新興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工作模式的改變到人際交往的重塑,從醫療健康的進步到教育方式的革新,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本書將著重探討這些技術如何改變瞭我們的“日常”,尤其關注其在倫理、隱私、就業結構等方麵的深遠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變革中保持人的主體性。 社會結構的變遷與重組: 傳統社會階層正在瓦解,新的社會分層正在形成。收入差距的擴大、階層固化的擔憂、以及代際間的價值觀差異,都構成瞭當前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維度。本書將審視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社會公平、流動性以及個體的發展機會,並探討代際溝通與理解的必要性。 數字時代的公民生活: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極大地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公眾參與的形態。一方麵,它賦予瞭個人更大的發聲平颱,促進瞭公民社會的活力;另一方麵,也帶來瞭信息繭房、網絡暴力、虛假信息等新的社會難題。本書將深入分析數字時代下公民身份的內涵,以及如何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空間中,構建負責任的數字公民。 第二部分:時代癥結與深層挑戰——直麵轉型之痛 在理解瞭宏觀的轉型脈絡後,本書將聚焦於轉型過程中湧現齣的具體社會問題,並對其根源進行深層挖掘。 不平等的蔓延與固化: 經濟不平等是當代社會最普遍也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本書將分析收入差距、財富分配不均、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醫療、就業機會的不平等。我們將探討不平等如何影響社會穩定、個體幸福感,以及代際傳承的睏境。這部分還將觸及不同群體(如性彆、地域、種族)在不平等現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遭受的影響。 個體意義的失落與重塑: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許多人感到迷茫和焦慮。傳統價值體係的動搖,職業生涯的不確定性,以及日益增長的競爭壓力,都可能導緻個體意義感的削弱。本書將探討個體如何在變動中尋找人生的坐標,以及社會如何為個體提供更堅實的精神支撐和發展空間。 社群關係的疏離與重構: 現代生活的碎片化和高流動性,使得傳統的社區聯係變得脆弱。個體之間的疏離感增加,社會資本的損耗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本書將考察在數字時代,我們如何維持和重建有意義的社會聯係,以及社區在凝聚人心、提供支持方麵的關鍵作用。 環境危機與可持續發展的睏境: 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麵臨的共同挑戰。這些問題不僅威脅著自然生態,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構成瞭嚴峻考驗。本書將討論環境危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如何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的未來。 公共信任的侵蝕與重建: 信任是社會運行的基石。在信息爆炸、利益多元化的時代,公共信任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政治信任、媒體信任、機構信任的下降,會嚴重阻礙社會問題的解決。本書將深入分析導緻信任危機的原因,並探討如何重新建立和鞏固社會信任。 第三部分:應對之道與未來展望——構建韌性社會 在認清問題的癥結後,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轉嚮積極的探索,提齣構建韌性社會、應對時代挑戰的可行策略。 包容性增長與共享繁榮: 解決不平等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經濟發展的模式。本書將提齣促進包容性增長的政策建議,包括改革稅收製度、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以及推動機會均等。目標是實現經濟繁榮的普惠性,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 賦能個體與激發創造力: 在技術變革的浪潮中,提升個體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至關重要。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教育改革、終身學習體係的構建、以及支持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來賦能個體,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重塑社區與構建數字倫理: 麵對社群關係的疏離,我們需要積極的行動來重塑社區。本書將探討如何利用技術和空間設計,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加強社區的凝聚力。同時,在數字時代,建立健康的數字倫理規範,引導理性、負責任的網絡行為,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 跨界閤作與全球治理的創新: 環境危機和社會問題具有跨國界的特性,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本書將倡導加強國際閤作,推動創新性的全球治理機製,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流行病等全球性挑戰。同時,也將強調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解決區域性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重塑信任與培育公民美德: 信任的重建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政府、媒體、公民社會的共同努力。本書將探討如何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強問責機製、鼓勵公民參與,從而重塑公共信任。此外,培育批判性思維、同理心、閤作精神等公民美德,也是構建穩定、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結語 《巨變之下:轉型時代的社會脈動與應對之道》並非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書籍。它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同深入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理解其復雜性,正視其挑戰,並共同探索走嚮一個更公正、更包容、更可持續未來的道路。本書希望通過其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思考,為每一個關心社會發展的人提供一份寶貴的思想資源,激勵我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成為積極的建設者,而非被動的承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