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大傢公認的“好孩子”,往往首先都是成績好、考高分的孩子。至於那些不愛讀書 ,成績欠佳的孩子,則多數被認為是“失敗”的孩子。但青少年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池曉宏告訴我們,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但需要傢長用心去發現,與其關心孩子的分數,不如引導他的天性。針對“笨孩子”“乖孩子”“不愛讀書的孩子”,她都提齣瞭自己的方法,幫助這些孩子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相信本書可以讓傢長們一步一步挖掘孩子的潛力,給孩子一個適閤自己的未來!
內容簡介
這個世界上,沒有“笨孩子”,沒有“怪孩子”,沒有“不愛讀書的孩子”……隻有你不瞭解的好孩子!
隻要有個好媽媽,傢傢都有好孩子。
“好媽媽”認為:世上沒有蠢材,隻有走錯瞭路的人纔;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但需要傢長用心去發現;考試分數隻是個數字,對孩子的未來沒太大用處;與其關心孩子的分數,不如引導他的天性。
青少年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池曉宏重新定義“好孩子”,教你一步一步挖掘孩子的潛力,給孩子一個適閤自己的未來!
作者簡介
池曉宏,女,青少年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國傢注冊心理谘詢師、國傢“十一五”重點課題《中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動研究》子課題“實驗指導組負責人”。作者工作20年來。在師範學校傳授心理學、小學教育學。多次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積纍瞭豐富全麵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
多篇論文先後在“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論壇”徵文大賽中獲一等奬;在世界華人交流協會等舉辦的國際交流活動中獲“國際優秀論文奬”:《中國教育報》等主辦的“首屆全國學校心理輔導專項評選”活動中獲二等奬;心理健康教育高層論壇評比中獲一等奬;在08年課題組主辦的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優質成果評選中獲一等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做任何事,刻苦的結果往往是兩個字:及格;興趣的結果常常也是兩個字:優秀。
——北大教授、著名學者 錢理群
他們一窩蜂擠在那條路上,互相競爭、推搡、阻擋、踐踏。前麵有什麼?不知道。既然大傢都朝前趕,肯定錯不瞭。你悠然獨行,不慌不忙,因為你走在自己的路上。它僅僅屬於你,沒有人同你爭。
——著名作傢 周國平
目錄
序:高分不是人生的唯一通行證
Step 1 瞭解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的寵兒
一 您對孩子的愛到底有多真
·每個媽媽都應該做的測試
·影響幸福感的十大要素
二 如果孩子沒考齣高分
·未必是真的“學不好”
·誰讓孩子不想學
·好媽媽手裏沒有鞭子
三 瞭解孩子的天分和優勢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
·認清孩子的天賦和特殊能力
·基本能力高低的簡單判斷
·部分代錶性職業最需要的能力
四 瞭解孩子的興趣所在
·孩子的興趣所處層次
·測測孩子的職業興趣
五 瞭解孩子的稟性和性格
·孩子的天生氣質及優缺點
·孩子的性格類型及優缺點
Step 2 相信孩子 花開有早晚,美麗也不同
一 換個角度,傢傢都有好孩子
·分數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做“三好生”難,做“十好孩子”容易
·換個角度看孩子,缺點往往就是優點
二 永遠不要對孩子失去信心和希望
·沒有人十分完美,也沒有人一無是處
·世上沒有蠢材,隻有走錯瞭路的人纔
·花開有早有晚,而且韆姿百態
三 通嚮羅馬的路不隻有高分
·走的人多瞭,路反而不好走
·羅馬輝煌,但寶藏不都在羅馬
Step 3 幫助孩子 特彆的愛給特彆的孩子
一 “笨”孩子——幫助改善學習方法,剋服學習障礙
·幫助孩子改善學習習慣和方法
·注意力障礙兒童的傢庭輔導
·學習技能障礙兒童的傢庭輔導
·學習障礙兒童傢庭輔導的常用方法
二 不愛念書型孩子——培養提高孩子的情商和財商
·成功=80%情商+20%的智商
·培養“三心二意”
·培養人際交往等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最基本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和理財能力
三 “怪”孩子——從小支持他學自己想學,做自己想做
·什麼樣的孩子算怪孩子
·學自己想學的,做自己想做的
·幫助每個孩子走最適閤自己的路
Step 4 發掘孩子 像尋寶一樣開發天分
一 人緣好、口纔好——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優勢
·交際型人纔的錶現
·最適宜的職業
·如何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和口纔
二 鬼點子多一創造精神和潛力的優勢
·我們需要創造力
·如何判斷一個人創造力的高低
·高創造力者最適閤做什麼
·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
三 能歌善舞——唱、畫、舞、演等藝術特長優勢
·走藝術之路主要需要哪些能力
·什麼樣性格的人最適閤走藝術道路
·傢庭如何幫助孩子走好這條路
四 四肢靈活、發達——運動天賦的優勢
·從事職業運動有哪些好處和難處
·什麼樣的孩子適閤從事職業運動
·傢庭如何幫助孩子走好這條路
五 愛寫、會寫——文學創作能力的優勢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寫作纔能
·文學之路將要麵臨的主要難處
·什麼樣的人最適閤從事文學創作
·傢庭如何幫助孩子走好這條路
六 心靈手巧——動手能力的優勢
·考得好不如乾得好
·不需高分的實用技術主要有哪些
·傢庭如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附:中國常見職業分類簡錶
精彩書摘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不善於考試的學生。他4歲纔會說話,7歲纔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閤群,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遇退學,在申請進入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時也遭到拒絕。他在《自述》中寫道:。人們為瞭考試,不論願意與否,都得把有用無用的廢物統統塞進自己的腦袋。這種考試使我如此畏縮不前,以緻在我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掃興。”
日本發明傢加騰與五郎這樣描述自己參加高考的感受:“就這三次考試,使我感到頭腦有些不正常。有兩三年的時間,我的頭腦變得幾乎不能思考問題。直到二三十年後,我還做著因那次考試而傷腦筋的夢。死記硬背很多東西,對於頭腦是非常有害的,它會完全消滅思考能力,而且對身體健康也不好。”
2.嚴重偏科,隻對某一科目或某些科目有興趣
有些孩子是在某個方麵有特彆強烈的興趣,如特彆喜歡作文、討厭數學,特彆喜歡畫畫等耽誤瞭學習,嚴重的偏科拖瞭總分的後腿,導緻總成績不理想,這類孩子難以獲得好名次,因此無法通過高考獲得人生的成就感。中國的少年作傢韓寒就是擅長寫作而其他幾門功課掛紅燈,最後決定放棄高考。
曆史上多少著名的天纔都曾在小時候被譏笑為“笨蛋”、“傻瓜”,其實是因為某方麵興趣或天賦超常而導緻偏科,從而影響其總的成績。單一的、錯誤的人纔觀扼殺瞭無數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失去成纔的機會,最後真的淪為平庸甚至笨蛋。颱灣著名女作傢三毛小時候語文特彆好,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但數學卻常常得零分,曾經因為被老師揪齣來當眾羞辱而有瞭心理障礙,不肯去上學,窩在傢裏將自己自我封閉瞭好一段時間。
前言/序言
20年來,我接觸瞭太多的傢長和孩子。有些話我再也不能憋在心裏,不得不說齣來。我經常覺得在中國當孩子太可憐瞭。今年夏天,我的一個培訓I業的女性朋友給我打電話,她想讓我跟她的孩子聊聊天,因為她的孩子最近話越來越少瞭,不喜歡跟爸爸媽媽交流。我的這個朋友,在事業上對自己要求很高。由於她的職業,也對孩子的未來要求很高,她知道這個社會人纔競爭的激烈和對人纔的高要求。所以,她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孩子也要求非常嚴格,想讓自己的孩子在起點就走在彆人的前麵。某種意義上來說,她也算達到瞭她想要的效果——她的孩子成績一直很好,沒有讓她失望。
那天,我的朋友事情很忙,所以把孩子交給我,她就去忙自己的瞭。我帶著這個9歲的男孩到江濱的公園,邊聊邊玩。天很藍,江水平靜地流淌。暑假的公園裏有很多孩子,在遊玩戲耍,我也帶著男孩加入其中。半小時後,小男孩已經跟我無話不說。
。老師阿姨,”這是他根據我的雙重身份,認定的一個稱呼,“我到什麼時候可以不再考試,可以盡情地玩啊?”
在綫試讀
Step1 瞭解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的寵兒 第一部分
是“為父母爭氣為傢族爭光”嗎?如果是,那麼您就是一個自私的父母。平時口口聲聲說“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的,其實是最自私、而且也可能是最霸道的父母。真愛孩子的父母,留下的最後一個必然是“幸福快樂”,他們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即便是一個平凡的人,也能快樂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傢傢都有好孩子:看見孩子閃光之處,鋪就超越分數的人生 在“分分秒秒都是戰役”的教育語境下,我們似乎習慣於將孩子的價值與考試分數緊密掛鈎。一張張成績單,如同一把把標尺,丈量著孩子的“優秀”程度,也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對“成功”的定義。然而,當孩子以高分的光環走進我們視野,甚至成為傢中“驕傲”的資本時,我們是否停下來思考過,分數之外,那個鮮活、獨特、充滿潛能的孩子,他們的真實世界是什麼樣的?“傢傢都有好孩子”這部作品,並非一味地謳歌高分,也不是否定成績的重要性,而是旨在引領我們撥開分數的光暈,去深入看見每一個孩子內在的光芒,去發掘並支持他們走嚮一條更寬廣、更豐富、更具生命力的人生之路。 這部作品並非是一本枯燥的理論說教,也不是冷冰冰的案例匯編,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一位深刻洞察父母心聲的朋友,用真摯的筆觸、細膩的觀察,邀請我們一同踏上這場關於“看見”與“成全”的探索之旅。它不迴避現實教育的壓力,也不貶低學業成就的價值,而是強調,當我們將目光僅僅鎖定在分數,我們很有可能錯失瞭孩子身上更寶貴、更持久的“好”。“好孩子”的定義,絕不應狹隘地被限定在“好學生”的範疇內,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天然地擁有獨一無二的天賦、潛力和閃光點,而這些,纔是他們未來人生道路上最堅實的基石。 作品的核心,在於“看見”。它並非要求我們否定孩子的努力,而是倡導一種更全麵、更深刻的“看見”。這意味著,我們要超越成績單上的數字,去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投入、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孩子可能在數學上並非拔尖,但他也許在科學實驗中展現齣驚人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一個孩子可能在語言錶達上稍顯羞澀,但他可能在繪畫、音樂或體育領域擁有超乎常人的天賦和熱情。這些“非學業”的特質,在當下的教育評價體係中,往往容易被邊緣化,甚至被視為“不務正業”。然而,正是這些“非學業”的閃光點,往往蘊藏著孩子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塑造著他們獨特的個性和品格,也為他們的人生注入瞭無窮的色彩和活力。 “傢傢都有好孩子”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非成為“彆人傢的孩子”。這意味著,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鼓勵他們去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當孩子對某個領域錶現齣濃厚興趣時,即便它與當下熱門的升學路徑不符,我們也應該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引導。這種支持,並非放任自流,而是通過閤理的規劃和陪伴,幫助孩子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裏深入探索,發展齣獨特的技能和見解。比如,一個熱愛編程的孩子,他不僅在邏輯思維上得到瞭鍛煉,更可能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齣耐心和毅力;一個沉迷於曆史的孩子,他不僅增長瞭知識,更可能培養齣批判性思維和對人文的深刻理解。這些內在的成長,遠比單純的記憶分數更有價值。 作品深入剖析瞭“高分之外的成功路”的具體路徑。它告訴我們,成功並非隻有一條標準化的軌道,而是由無數種可能性構成的多元圖景。這條道路,需要孩子具備的不僅僅是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協作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以及強大的心理韌性。作品提供瞭大量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建議,指導傢長如何去發掘孩子在這些方麵的潛能,並提供相應的支持。例如,它會指導傢長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麵對傢庭決策時,讓孩子參與討論並提齣自己的看法;如何通過傢庭互動,培養孩子的溝通和協作能力,例如,鼓勵孩子與傢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並傾聽傢人的意見;如何通過鼓勵嘗試和不怕失敗,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品質,例如,當孩子在某個嘗試中遇到挫摺時,引導他們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責備。 “傢傢都有好孩子”也深刻地探討瞭“好孩子”的傢庭和社會環境。它強調,傢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觀念和行為對孩子的影響至深。傢長需要警惕“焦慮”的陷阱,避免將自己的期望和壓力過分轉嫁給孩子。相反,傢長應該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為他們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讓他們敢於嘗試,敢於犯錯,敢於做真實的自己。作品鼓勵傢長營造一個開放、包容、鼓勵探索的傢庭氛圍,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下,自信地成長。同時,作品也關注社會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呼籲建立一個更多元、更包容的教育評價體係,讓不同特長的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颱。 作品中不乏引人深思的案例。這些案例並非是“勵誌童話”,而是真實生活中的片段,展現瞭普通傢庭如何通過理解、引導和支持,發掘齣孩子身上隱藏的“好”。或許是一位因為不擅長應試教育而一度沉寂的孩子,在傢長鼓勵下,在辯論賽中找到瞭自信和閃光點;或許是一位因為癡迷於某個冷門愛好而備受質疑的孩子,在傢長的支持下,最終在這個領域獲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故事,都嚮我們證明,“好孩子”的定義是如此多元,而“成功”的道路,也從來不止一條。 “傢傢都有好孩子”是一本真正從孩子齣發,也從傢長的心齣發的作品。它不製造恐慌,也不提供速成秘籍,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引領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重新定義“成功”的內涵。它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書,等待我們去細細品讀,去發現字裏行間的詩意和力量。當我們將目光從分數移開,去看見孩子眼中跳躍的火花,去傾聽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去支持他們去探索無限可能,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最耀眼的存在,而通往他們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之路,也由此而鋪就。這本書,是送給所有渴望看見孩子全部閃光點的父母,也是送給所有正在探索自己人生道路的孩子,一份充滿智慧和愛的指引。它將幫助我們,撥開迷霧,看見孩子最真實的模樣,並賦予他們勇氣和力量,去書寫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