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从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到今夕的北京文艺 座谈会,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 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学识,和很多作家倾心相交, 并赢得了他们的尊敬,使得这些作家为党的革命事业 做出了很大贡献。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们的思想、 作品、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与中国 作家》作者武在平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兼信息局 局长,多年来搜集大量的**手文献资料,用纪实文 学的写法,记述了毛泽东与26位当代知名作家交往的 过程,并为读者揭开很多历史谜团。
作者介绍 武在平,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兼信息局局长,工作之余,喜欢写作。他著作都是搜集的**手资料,文字性强。著有报告文学《刻苦学习顽强工作》,长篇传记文学《潘汉年——屡建奇功的一代英才》,文学评论《丁玲散论》等。
关联推荐 《毛泽东与中国作家》展现领袖与作家交往的**手历史资料,信件、谈话和手书。 26位当代作家,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所有的佼佼者,毛泽东到底以怎样的人格魅力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追随?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命运和思想又发生了哪些改变? 从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到今夕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一个是72年前,一个是列席72位作家。历史的巧合中,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作者武在平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严肃的题材。多年**的搜集的**手资料,既增加可读性,更增加了权威性。 目录
难忘的延安岁月——毛泽东与艾青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与丁玲 毛泽东和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毛泽东与冯雪峰 从《甲申三百年祭》到诗词唱和——毛泽东与郭沫若 写当前的斗争也可以写得好——毛泽东与黄钢 不怕鬼的故事——毛泽东与何其芳 从友谊走向决裂——毛泽东与胡适 延安情深——毛泽东与柯仲平 读书也是重要的工作——毛泽东与刘白羽 亲切的关怀——毛泽东与罗烽 风流人物在中华——毛泽东与老舍 两位伟人之间的相知相契——毛泽东与鲁迅 《红楼梦》风波——毛泽东与李希凡 诗坛友谊传佳话——毛泽东与柳亚子 你去当这面旗帜——毛泽东与茅盾 领袖和作家之间———毛泽东与欧阳山 文学是点,社会科学是面——毛泽东与舒群 要注意调整人我关系——毛泽东与萧军 谈笑满座生风——毛泽东与徐懋庸 两位情投意合的朋友——毛泽东与萧三 长篇历史小说 《李自成》面世——毛泽东与姚雪垠 粗呢中山装——毛泽东与张恨水 努力探寻新诗发展的方向—一毛泽东与臧克家 只要群众喜欢就是好文章——毛泽东与周瘦鹃 文坛知音———毛泽东与周扬 战争年代造就伟大作品——毛泽东与臧云远 后记
在线试读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与丁玲 从文小姐到武将军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在1927年年底开始发表小说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机关刊物《 北斗》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常委、中 宣部文艺处处长、文讲所主任及《文艺报》《人民文 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志主编 等职。她以写小说为主,也写散文。著有《莎菲女士 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母亲》《韦护》《 到前线去》《丁玲近作》《我的生平与创造》等。
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丁玲就听说毛泽东是一位 奇人。杨开慧是她的同学,曾向丁玲谈起过毛泽东。
后来,丁玲在上海大学读书,从瞿秋白等人的口中进 一步了解了毛泽东的一些情况。1930年,丁玲在上海 从事“左联”工作时,又从冯雪峰的谈话中,听说了 一些毛泽东的事情。但她真正与毛泽东的直接会面与 接触,却是在她到达陕甘宁边区以后。
1933年,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后, 随即押到南京,被囚禁了3年多。直到1936年秋天, 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她才逃出南京。1936年11月1日 ,她从西安出发,经过11天的行程,终于抵达目的地 保安。党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界、妇女界对丁玲的到 来,极表欢迎。中央宣传部特地举行了欢迎宴会。宴 会是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大窑洞里举行的,由宣传 部部长吴亮平主持。洞内共设4席,各界代表济济一 堂,周恩来、张闻天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分别在各席 就座。丁玲被邀坐在首席,她感到被温暖抚慰着,被 幸福浸泡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到家了,真的到家 了。她无所顾忌、欢乐满怀地讲了话,讲了自己在南 京的一段生活,倾诉了自己的痛苦与向往。此时的她 像一个远游归家的孩子,向父母亲昵地饶舌。会上, 许多领导同志都讲了话,对丁玲的到来表示欢迎。接 着,是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文艺表演,李克农、邓 颖超站在土炕上清唱《武家坡》,全场气氛甚是热烈 。
毛泽东也参加了晚会,他披了件棉大衣,脸刮得 很干净。当他走进来的时候,窑洞里已经坐满了人。
见到毛泽东进来,大家都笑道:主席今天漂亮啦。毛 泽东也笑了。他说,他还没理发呢。在晚会上,毛泽 东没有讲话,他来只是想轻松轻松,而这种轻松的情 绪,或许有益于他的诗兴。宴会后,丁玲到毛泽东的 窑洞,毛泽东问她:“你现在打算做什么?”丁玲爽 快地回答:“当兵,当红军。”毛泽东高兴地说:“ 好呀!*近可能还有一仗打,正赶得上,就跟杨尚昆 他们领导的前方总政治部到前线去吧!”这样,丁玲 在保安仅住了12天,便赴前线去了。
丁玲在前线认识了红军里的许多领导同志,还接 触了许多红军干部、战士。她参加了前线的行军、宿 营、执勤、作战和做群众工作,经受了初步锻炼,对 红军有了感性上的认识。不久,毛泽东在拍给前线聂 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附上了赠送丁玲的一首词《临江 仙》。因丁玲一直在前线,所以未能及时看到。1937 年元旦,她在庆阳看到了毛泽东的这首词后,高兴得 忘记了行军的疲劳。丁玲说:“我收到词的几天里都 沉浸在快乐之中。”这年春天,她陪同史沫特莱①从 前线回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一边说话一边 在一张巴掌大的白色油光纸上,用毛笔以横书格式写 下了十行字,未标题目和词牌,也没有落款,这便是 几个月前在电报中附上的那首《临江仙·赠丁玲》。
P11-13
《星辰大海: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图谱》 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变与文人心灵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文学史料堆砌,而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文学灵魂的追寻,一次对塑造其面貌的时代风云与思想激荡的深刻回溯。我们试图剥离文学作品本身,深入探究那些驱动作家笔尖的力量,那些塑造他们灵魂的时代烙印,以及那些在变迁中永恒流传的精神火焰。 “星辰大海”——这个意象,既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恢弘前景的期许,也是对其中涌现的无数伟大灵魂的赞颂。它象征着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智慧之光,那些在苦难中不屈的生命之歌,以及那些跨越时空、至今仍能 resonating with our hearts 的深刻思考。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文学之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曙光初现,到革命时代的战火锻造,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乃至新世纪的多元探索,我们将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深入剖析影响中国现代文学走向的关键力量。 第一部分:觉醒与呐喊——启蒙时代的思想洪流与文学的破晓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孕育于民族危亡与思想革新交织的时代土壤。本部分将聚焦于五四运动前后,那些以笔为刀,以文字为枪的先驱者们。我们不仅要回顾鲁迅、周树人、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巨匠如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引入,为中国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更要深入考察他们的文学创作如何成为这种思想解放的生动载体。 我们将探究: “人的解放”的呐喊: 从《狂人日记》的呐喊,到《娜拉走后怎样》的追问,这些作品如何揭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并倡导个体的独立与尊严?我们将分析这种对“人”的重新发现,如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重要主题。 白话文的革命: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本书将详细梳理白话文运动的历程,分析其如何打破文言文的壁垒,让文学更贴近大众,更富有生命力。我们将考察白话文在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体中的创新实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如何肩负起反映现实、启迪民智的重任?我们将分析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如何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摹,揭示阶级矛盾、民族危机以及普通民众的苦难。他们笔下的人物,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社团与思潮的碰撞: 新月社、湖畔诗社、语丝社……这些文学社团不仅是作家们交流思想的平台,更是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碰撞的熔炉。我们将梳理这些社团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影响,展现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与激荡。 女性文学的崛起: 在男性主导的文学领域,一批杰出的女性作家如冰心、丁玲、萧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开辟了新的文学天地。我们将探讨她们在创作中对女性命运、情感世界以及社会地位的关注,以及她们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第二部分:战火与熔炉——革命时代的文学担当与红色叙事 当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学不再仅仅是思想启蒙的工具,更成为凝聚民族力量、鼓舞士气、传播革命思想的强大武器。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革命背景下,文学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将审视: 抗日救亡的文学洪流: 从延安的文艺座谈会,到解放区的文学创作,文学如何成为抵抗侵略、团结人民的精神支柱?我们将分析郭沫若、田汉、丁玲、艾青等作家在抗战时期的创作,以及他们如何将文学融入革命斗争的宏大叙事。 红色经典的诞生: 《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文学代表,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我们将分析这些作品如何塑造革命英雄形象,传播革命思想,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文学也从未停止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对人性光辉的赞颂。我们将探讨一些作品如何展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与坚韧,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何在苦难中绽放。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党性原则的引入: 革命文学在继承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更加强调文学的党性原则和阶级立场。我们将分析这种创作理念如何影响作品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思想表达。 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 在革命的浪潮中,无数知识分子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们的思想转变、创作方向以及个人命运,构成了革命时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三部分:重建与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图景与思潮涌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文学创作在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本部分将关注这一时期的文学图景,以及作家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探索与思考。 我们将考察: 新中国文学的开端: 建国初期的文学创作,如何响应时代号召,歌颂新中国的新气象?我们将分析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作品,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新中国的形象。 现实主义的巩固与创新: 现实主义作为主流创作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建设热情。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将梳理这一时期涌现的优秀作品,分析其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客观审视其存在的局限性。 文学批评的争鸣与影响: 文学批评在这一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引导着文学创作的方向,也反映着当时的思想状况。我们将分析一些重要的文学批评事件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作家群体的形成与演变: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一批新的作家群体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将关注他们的创作历程,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成长。 第四部分:回响与新生——改革开放后的文学浪潮与多元探索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沉寂已久的文学创作,如同久旱逢甘霖,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本部分将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变革与多元发展。 我们将深入探讨: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 在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后,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回望过去。我们将分析“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如何以真诚的态度,触及被压抑的情感,反思历史的教训。 “寻根文学”的文化回归: 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浪潮中,作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民族文化的根源。我们将分析“寻根文学”如何以一种更为深沉的姿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 “先锋文学”的实验与突围: 一批年轻作家以其大胆的艺术实验,挑战传统的文学叙事模式,试图在形式和语言上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将分析“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写实主义”的回归与超越: 面对社会变迁中的复杂现实,新的写实主义思潮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析“新写实主义”如何以更贴近生活的笔触,关注当下社会现象,揭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女性写作的再度繁荣: 改革开放后,女性写作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们将关注张洁、王安忆、迟子建等女作家,她们以更加独立的姿态,书写女性的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社会现实。 文学的边界拓展与跨界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边界不断拓展,与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产生了广泛的互动。我们将探讨这种跨界融合如何丰富文学的表现形式,扩大文学的影响力。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回应全球性的议题?我们将关注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以及其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 新世纪的多元探索: 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们将关注网络文学的兴起,类型小说的繁荣,以及各种新兴文学思潮的涌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星辰大海: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图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全新视角。我们相信,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民族心灵的呐喊,是作家生命体验的结晶。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对重要思潮与流变的剖析,以及对作家创作背后思想动力的探究,本书希望能够: 提供一个宏观而又深入的视角: 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发展演变,并与时代紧密相连。 揭示文学背后的思想力量: 展现作家们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思想的探索与精神的追寻。 引发对民族精神的思考: 通过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的历程,思考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基因。 激发读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兴趣: 以一种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字的力量,领略文学的魅力。 这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致敬,一次对那些以笔为剑,以血为墨,书写民族命运与时代变迁的伟大灵魂的深情回望。跟随本书,让我们一起在“星辰大海”中,寻觅中国现代文学不朽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