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百家杂钞(套装上下册)》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上下)》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着、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点校说明
序例
卷一 论着之属一
卷二 论着之属二
卷三 词赋之属上编一
卷四 词赋之属上编二
卷五 词赋之属上编三
卷六 词赋之属下编一
卷七 词赋之属下编二
卷八 序跋之属一
卷九 序跋之属二
卷十 诏令之属
卷十一 奏议之属一
卷十二 奏议之属二
卷十三 奏议之属三
卷十四 书牍之属一
卷十五 书牍之属二
卷十六 哀祭之属
卷十七 传志之属上编一
卷十八 传志之属上编二
卷十九 传志之属上编三
卷二十 传志之属下编一
卷二十一 传志之属下编二
卷二十二 叙记之属一
卷二十三 叙记之属二
卷二十四 典志之属一
卷二十五 典志之属二
卷二十六 杂记之属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古代思想的“活化”处理。许多传统典籍读起来常常有种隔着厚厚历史尘埃的感觉,晦涩难懂,仿佛只能束之高阁作为陈设。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却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笔触,他能将那些看似陈旧的论述,与当下社会现象进行奇妙的对标和映照,让古人的智慧瞬间“站立”起来,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尤其欣赏他处理矛盾观点时的那种平衡感,不偏不倚,不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将论据摆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自行思辨,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学术著作中实属难得。读完某些章节后,我常常会陷入长时间的沉思,不仅仅是对书本内容的思考,更是对自身认知框架的一次全面审视和重塑。它不是提供答案的指南,而是开启更多提问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韵扑面而来,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手感温润,阅读时不会有廉价的刺眼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尤其是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恰到好处地营造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阅读氛围,让人更加专注于文字本身。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结实耐用,想来可以长久地陪伴我这位书友。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的题字,那种苍劲有力的笔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整部书的精髓与气概,让人不禁对内中的乾坤充满好奇与敬畏。打开书卷,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讲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清晰易读,又不失古典韵味,疏密有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赏心悦目,这绝非粗制滥造之作所能比拟的。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来看,它无疑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几分书卷气和沉静的力量。
评分我最近已经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理念应用到我日常工作中的决策分析上。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体系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更具有强大的方法论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对于“权变”和“不易”的探讨,提供了一种看待复杂情境的辩证视角,让我不再局限于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阅读这类经典汇编的好处之一,就是它能强迫你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从一个更广阔的文明脉络中去审视问题,那种思维的拓宽感是任何单一主题的专著都难以比拟的。它就像一位耐心的智者,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那些前人在面对类似困境时是如何思考的。这本书的价值,最终会沉淀为一种看世界的全新滤镜,虽然过程需要耐心灌溉,但其带来的认知复利却是长久而丰厚的。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静下心来品读这部鸿篇巨制。初翻时,那繁复的引文和典故让人略感吃力,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了迎合快餐文化的浮躁,坚持以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来呈现其学术脉络。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那种条分缕析的能力令人叹服,他似乎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将那些看似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一条光芒四射的长链。尤其是他对一些历史事件背景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思想动因和社会结构,这种洞察力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辅助资料,但这非但没有打断阅读的乐趣,反而成了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每一次知识的“打通关”都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读完”,而在于“消化”和“吸收”,它像一座深邃的知识矿藏,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挖掘。
评分坦白说,对于没有深厚古文基础的读者来说,初期的门槛确实不低,甚至可以说有些“劝退”。但如果能坚持度过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一次收获的累积。我尝试过几种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先跳过一些生僻的注解直接通读大意,然后再回头细抠那些关键性的术语和典故,这种“宏观把握后深入细节”的方式似乎更适合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学习者。此书的结构安排,虽然宏大,但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却处理得异常流畅,仿佛有一条无形的丝线牵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始终保持着对整体主题的关注。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引述和注释上的规范性,让你在追溯源头时能迅速定位,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可靠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认知导航系统。
评分京东一如既往送货快,产品质量很好,全新正品,五星好评!
评分毛泽东对《杂钞》的这一优点评价很高,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说:“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毛泽东认为,国学的内容,包括“道”与“文”两个方面,但《类纂》只包含了“文”这一方面,而《杂钞》则二者兼之,所以《杂钞》很可贵。可以看出,毛泽东之所以把《杂钞》作为研习国学的入门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杂钞》中包含了“道”与“文”两个方面的文章。又在给萧子升的信中所说的“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一语,就是对这部书的编选功力的精当的评语。“抡”者,选择也,选编也。这句评语的意思是:《经史百家杂钞》已经把从古时到清代的经、史、子、集几方面的精华都囊括其中了。曾国藩与《类纂》的编者姚鼐在编书眼光上有很大不同,曾国藩虽也着眼于文学辞章,但因他主要是个政治家,因而在编纂《杂钞》时,在相当程度上用的是政治家的眼光,姚鼐则主要用的是辞章家的眼光。毛泽东之所以看中《杂钞》,说《杂钞》比《类纂》好,也是因为他不仅仅着眼于辞章,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政治家的眼光来评论和取舍二书。《经史百家杂钞》出版以后,也曾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广泛、深远的影响,对这一点,今人则知之甚少。《杂钞》出版以后,备受文人学子的欢迎,使许多希望得国学之门而入的读书人有了一部精粹、实用的入门书。毛泽东就是这许许多多学子中的一个。由于《杂钞》的部头较大,定价较高,为了适应一般贫寒士子的阅读要求,一些书坊还出了《杂钞》的简编本。曾国藩曾经手录这部简编本,送给友人。
评分全是古文,没翻译。。。
评分喜欢读书的理由之一:读书使我快乐。
评分首先,对于“互文性”的认定,就有着宽狭不同的主张。而这几乎是运用这一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有的学者把互文性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是直接引语,或是重复出现的词汇、意象,也就是明显或有清楚标记的“互文”;第二是典故,其出处指向“互文”关系,也就是较为隐蔽的“互文”;第三是照搬,就是局部采取迻录、抄袭的手法,但不加以任何说明。持不同见解的理论家,则批评这种分类不当,第三种情况根本不能算作“互文”
评分好书,我的水平应该买全译本的。
评分书不错,是正版的 再接再厉
评分如是繁体竖排的就更好啰。
评分喜欢读书的理由之一:读书使我快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