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这本书,我其实是在寻求一种对“时间感”的重塑。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本身就是对线性时间观的一种挑战。它涉及的漫长时期,以及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独特理解,都是我着迷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非常清晰地勾勒出“哪些思想是早期吠陀传统的延续”,“哪些是佛陀本人的原创洞见”,以及“哪些是后世菩萨乘体系为了回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创新”。这种对思想源流的精确定位,对于理解其内在的张力至关重要。如果作者能像考古学家一样,一层层剥开历史的沉积,清晰地界定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议题,那么这本书就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成为了一个理解人类精神发展路径的坐标系。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更具穿透力的历史观。
评分我拿起这本书时,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我们谈论的不是几本小册子的观点,而是横跨千年的精神运动。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些关于“自性”、“识”的争论,它们是如何从字面上的分歧,演变成深刻的哲学体系壁垒的?我期待书中能有足够详尽的图表或逻辑链条,帮助像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梳理清楚“经量部”与“唯识宗”在认识论上的细微差别。如果作者只是简单地介绍“某某人说了什么”,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真正吸引人的是思想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和辩论的精彩程度。我希望读到那些关于“心”与“物”边界的激烈交锋,仿佛置身于那时的辩经场上,亲耳聆听那些关于真理的探讨。这种对思想脉络的深入挖掘,远比单纯的宗教史要来得震撼人心,它关乎人类心智潜能的极限探索。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史”类的书籍总抱有一种敬畏与忐忑并存的心情。敬畏的是其所承载的厚重历史,而忐忑的是担心它过于学术化,变成了一本只有专家才能读懂的“天书”。我更希望这本书能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佛教思想的魅力,最终还是落脚在如何指导人们生活,如何减轻痛苦之上。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在那些高深的论著背后,普通信徒的生活是如何被这些思想塑造和影响的。比如,当“缘起性空”的教义被普及时,它如何改变了人们对财富、对死亡的看法?作者是否能穿插一些那个时代的风俗、艺术,乃至政治环境,来映衬这些思想的落地生根?我需要一个平衡,既要有理论的深度,也要有人文的温度,让读者能够从历史的烟尘中,感受到那些古老智慧在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作用力。
评分这本《印度佛教思想史》——仅仅是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尤其是那些深植于古老土地的智慧体系抱有强烈的兴趣。想象一下,在恒河的岸边,那些关于“空”与“有”、“轮回”与“涅槃”的辩论是如何一次次点燃思想的火花。我期待看到的,绝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罗列,而是那种充满生命力的思想演变过程。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阿育王时代的早期部派纷争,感受大乘佛教兴起时的那种革新精神,以及后来的密宗如何将仪轨和禅定推向极致。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了解这些思想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不断地诠释、修正,甚至遭受挑战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思想史作品,应该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些哲人面对终极问题的勇气和他们为人类心灵探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为什么在那个特定时空下,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却能成为支撑无数人精神世界的强大支柱,并最终影响了整个亚洲文明的走向。
评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西方视角的解读。当我们习惯于用现代科学或理性主义去审视一切时,佛教思想中的“非我论”或对“心识活动”的细致划分,常常显得既陌生又充满魅力。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思想的“溢出效应”。印度佛教的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中国禅宗、藏传密宗,乃至日本的禅宗美学中的?这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思想本体是否发生了异化?哪些特质被“放大”了,哪些又被“稀释”了?我期待看到作者对这种“思想的全球化”初期的深度剖析。如果书中有关于不同语言体系(比如梵文、巴利文)对概念翻译差异的讨论,那就更好了,因为语言的细微差别往往隐藏着理解上的巨大鸿沟。这种跨界的比较分析,能让读者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理解“文明交流”的复杂性。
评分二、为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重申加强气候变化双边合作的重要性,并将携手与其他国家一道努力,以便在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在公约下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一项议定书、其他法律文书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议定成果。双方致力于达成富有雄心的2015年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
评分印顺法师的这套书买了不少,了解佛教一定要从大家这里入手才能少走弯路。
评分朱希祖:马竟荃名宗芗,著有《毛诗集解》三十六卷。马君恂恂儒雅,笃实可亲,当世不可多观。
评分还可以,这套书非常的好。
评分一 婆罗门势力
评分很好的法宝
评分“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可将此书与吕澂先生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一书对读,两位大师的观点有许多契合之处。推荐初学者下列的一些入门书: 佛家名相通释 - 熊十力先生 哲学概论下册第十八章讲解唯识学 - 唐君毅先生 摄大乘论讲记 - 印顺法师 唯识学探源 - 印顺法师 解深密经讲记 - 演培法师 唯识二十颂 唯识三十颂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第三册 - 唐君毅先生 中国哲学史第一卷 - 劳思光先生 性空学探源 - 印顺法师 中观今论 - 印顺法师 金刚经讲记 - 印顺法师 心经讲记 - 印顺法师 中观论颂讲记 - 印顺法师 大智度论 肇论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 印顺法师(这本书是印顺法师最有功力的一本书。) 大乘起信论讲记 - 印顺法师 胜鬘经讲记 - 印顺法师 佛性与般若 上下册 - 牟宗三先生 成实与俱舍二论印象中演培法师有讲记,都是七十年代读的,已不复忆是谁的讲记。此外,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值得读,他的其他佛学的著作都应当细读。
评分这学问比很多佛学大师强太多了
评分从佛教成立期到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六至三世纪)的印度,从旧有的雅利安文化角度来看,是东方边境之新开发地。摩揭陀为中心而发展其新兴势力的发展期,主要推动者是掌握强大权力的王族与都市资产阶层。佛教与耆那教的急遽发展,可说是全靠这些新兴势力支持。当时,婆罗门教丧失其《奥义书》时代以前所表现的创造力,而采取守旧的立场,但其势力不见衰微。他们在占有国家的大部分且为生产基盘的农村社会,在社会或在宗教上,他们仍具有相当势力。中央文化指导权也完全在他们的手中,国家的统一与安定也全部取于他们决定。婆罗门以研究「吠陀圣典」为中心,组织祭事学的体系(包括《天启经》、《家庭经》、《律法经》、《祭坛经》)并整理音韵、韵律、天文、语源、文法等学问,此称六种〈吠陀〉辅助学。同时在另一方面,对新开拓地区逐渐地扶植其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