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SPD则能在SPC基础上利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缩短诊断时间、迅速采取纠正措施、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其实早在1980年,张公绪教授就提出选控控制图系列(Cause—Selecting Control Charts Series),奠定了统计诊断理论的基础。1982年,张公绪教授又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Diagnostic Theory with Two Kinds of Quality)使其初步具备了SPC所没有的诊断功能,突破了休哈特的SPC理论,从此SPC上升为SPD(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张公绪教授还因此获得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7月,世界SPC权威学术刊物美国《质量技术杂志》刊载了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专家 (W. H. Woodall) 和威德 (M. R. Wade) 博士的专文肯定张公绪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先进性。但作为一个世界高端研究成果,SPD及其相关理论却并没有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大面积的应用,是中国质量管理应用的一大损失。
评分SPD是SPC的进一步发展。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休哈特博士(W·A·shewhart)首创过程控制理论及其工具——控制图,对质量管理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SPC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不能进行诊断,而现场则迫切需要解决诊断问题,否则即使想要纠正异常也无从下手。
评分多年来张公绪教授始终致力于将SPD理论产品化,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质量管理道路上的有力工具,经过长期关注以及对公司整体实力、质量管理项目开发实施能力考察后,决定与北科汇智公司携手打造SPD(统计过程诊断)软件,旨在将先进的科学理论同信息化工具结合起来,使SPD科学理论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统计过程诊断软件的开发为企业贯彻先进的管理科学,追求精益六西格玛,以及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不断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评分东南大学的教授出的书~~~很不错
评分东南大学的教授出的书~~~很不错
评分还行吧,我一直都 是这么评价的,应该不错吧,还没看呢
评分SPD是利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达到缩短诊断异常的时间、以便迅速采取纠正措施、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 目前,我国依据上述诊断理论已开发出两种诊断软件.一种是依据"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开发的应用软件SPCD2000,用于诊断多工序生产线中上工序对下工序的影响;另一种是依据"多元逐步诊断理论"和"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开发的多元诊断软件DTTQ2000,用于多因素相关条件下的诊断.而后者同时也考虑了上工序对下工序的影响.
评分这是一本专业用书 很好的!
评分还不错,拿来参考学习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