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最具意义的是对历史上孔庙祭祀制度的研究。在传统社会里,孔庙恰是文化力量与政治力量最耀眼的交集,而作为世界性的历史宗教,孔庙祭祀亦引人入胜。我不是儒家的,但对孔子有很高的敬意。我在孔子墓前三鞠躬,结果闹了个小风波。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围观,把带我去的那个教授搞得很窘。他说:“你鞠一个躬就够了。”很多人以为我在拍电影。
我们常讲一些很抽象的“道统”、“治统”,你把这些概念放到具体的祭祀制度里,轮廓就出来了。两千年中国怎么样变化,儒生集团跟统治集团怎么较劲,一目了然,都记录在孔庙发展史上。
它还写了统治集团所认同的思想是什么,因为能够进孔庙一定经过皇帝的批核。这样做出来的中国思想史,跟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就有些不一致。每一次儒生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孔庙都有一连串的理由,从地方、社会到学术,你可以看到很丰富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孔庙,因为可以解答经济.政治的很多问题。
内容简介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最具意义的对历史孔庙祭祀制度的研究。在传统社会里,孔庙恰是文化力量与政治力量最耀眼的交集,而作为世界性的历史宗教,孔庙祭祀亦引人入胜。
目录
新版序
原序:孔庙因缘
一 个人观点
一、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的例证
二、“道德自主性”与“责任伦理”:康德与韦伯的分歧点
三、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
四、十年之后:后记
五、韦伯论中国的宗教:一个“比较研究”的典范
六、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迷思或事实?
二 皇帝、儒生与孔庙
七、清初政权意识形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
八、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
九、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
十、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十一、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
三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
十二、“朱陆异同”:一个哲学诠释(池胜昌译)
十三、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
十四、“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
十五、“学案”体裁补论
四 附录
十六、苟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
十七、以序为书:评介《朱熹的历史世界)
精彩书摘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是故,对苟子而言,道德的起源或伦理的命题皆缘“思虑而求知之”,这与“道德感说”显然不符,可毋庸多加细论了。
反观孟子的伦理学却将“道德感说”表现得若合符节。首先,在孟子辩驳告子“仁内义外”说中,两造所援用的论证直是18世纪西欧伦理论战的缩影。依告子的说法,见到年长者,于是去恭敬他;这恭敬之心乃因“对方年长”所引起的,并非自己内心所本有。换言之,“年长”具有客观的道德性质,因之引起人心的道德反应,如同告子所谓“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
孟子则以人只尊敬年长的人,而不尊敬年老的马,来表示“年长”本身并不存有客观的道德质素,由此反证“恭敬长者”实发自内心。孟子此项论证旨在厘清“道德官能”(moral faculty)与它所施用的对象,必须有所分辨,毋得视后者为道德的根源。
孟子复把作为“道德官能”的“心”来类比感觉器官。他谓,“口之于味,有同‘耆’”,“耳之于声,有同‘听’”,“目之于色,有同‘美’”,于是认为: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何也,谓理也,义也。
前言/序言
从1981年初次造访台北孔庙,至2001年旁及武庙而收笔,自己摸索孔庙文化整整二十年。
对这样一个“封建制度”,人们不禁浮起一个疑问:耗费如许时间是否值。得?答案却是肯定的。就学术而言,确是丰富之旅。以今日的眼光回溯,重版《优人圣域》倘还有些许学术意义的话,大概是攸关“孔庙”的研究。它所彰显的“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性格,别具意义。
过去数十年的宗教史与人类学都集中在“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民俗信仰”(folk beliefs)或“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研究,并且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反观“国家宗教”或“帝国祭典”却乏人闻问,其原因存于传统社会里,“国家宗教”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因此一旦帝制崩解,作为“国家宗教”的孔庙祭典遂无所依托;而后尤受政治情势的拖累,人们视之为专制政体的文化象征,喻为万恶的渊薮。民初“打倒孔家店”的激情,以及“文革”“批孔”的浪潮,便是此一心结的表征。
然而时过境迁,今日我们可以用较超然的观点(detached view),来审视儒教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意义。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三个关键词已展示了本书的研究路径。非常喜欢这一路径!既然认定儒学为政治儒学,则视野应该放宽一些,不可抱残守缺,才能为儒学开新境界!
评分
☆☆☆☆☆
东胡族系,源远流长。除两汉时的乌桓和鲜卑外,魏晋以后有由鲜卑分化出的段部(徒何)、慕容(吐谷浑在内)、宇文、拓跋、秃发、乞伏等部;北魏时又有柔然;唐末五代十国时继起的还有契丹、库莫奚、室韦,及辽、金时兴起的蒙古,都是属于东胡一系。本书断限,即上起早期东胡,下讫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蒙古,内容遍及东胡各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落兴衰、政治演变,及与他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均拟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因贯通上下左右,实际上是一部“东胡通史”。
评分
☆☆☆☆☆
三个关键词已展示了本书的研究路径。非常喜欢这一路径!既然认定儒学为政治儒学,则视野应该放宽一些,不可抱残守缺,才能为儒学开新境界!
评分
☆☆☆☆☆
**
评分
☆☆☆☆☆
好书,值得购买!汉学必读!
评分
☆☆☆☆☆
从制度切入研究学术思想史,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评分
☆☆☆☆☆
舊版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很難買到了,黃進興的書還是很有看的價值的,畢竟是余英時的高足啊。可是,這一版封皮不夠結實,很容易破損,很想不通啊。
评分
☆☆☆☆☆
在传统帝制中国,政治与学术不分家,文庙无疑是个好的研究入口
评分
☆☆☆☆☆
本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