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除了过去译成中文的若干篇论文外,此次文集中新翻译的五篇文章,所涉主题从尼采盛期哲学中所见来自亚洲佛教的影响,到经学在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作用,所涉内容比较广泛。中文世界的读者应该会对有关尼采的文章感到兴味,因为尼采曾对王国维、鲁迅等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反之,我们亦需认识到,西欧早在19世纪晚期已颇受亚洲思想的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叔本华对尼采、王国维都曾产生过影响。
作者简介
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中国教育部特聘长江讲座教授。
目录
自序
尼采与佛教
叔本华与尼采
尼采与佛教
明代政治与经学:周公辅成王
经与权
汉、唐注疏
宋代观点
明初对周公标准之运用
明初经、传及典籍之编纂
明代对周公及永乐之治的观点
清代关于周公之辩论
道学之末流——从宋明道学至清朝考证学的转变
过去的复兴
古代与现代
学术话语的转变
18世纪的西学与考证学
导言
北京的算学馆
康熙朝的《历象考成》
古代中国算学的复原
古代中国算学的辑佚与校勘
《算经十书》的复原
宋元算书的重现
乾隆《四库全书》对西学的批评
清代《四库全书》中的天文算法
阮元与《畴人传》-_
文人们的自然学:经典与算学
考证研究时代文人们的算学
复兴古代算学的作用
作为哲学的考据:清代考证学中的观念转型
引言
知识的问题
“仁”的重估
从戴震到阮元
从阮元到焦循
义愤填膺者:方东树
结语:政见及其先决条件
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
综述
清朝末期的教育理念
教育、社会与考试
政治更新
社会再生产
文化再生产
权利、政治与科举
识经能力和社会层面
知识领域
权威丧失与去经典化
改革与革命
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
清代科举之演进
科举与经学正统
晚清策论题的汉学宋学之争
古文尚书之争
尚书策沦题之改变
科举乡试策论之改变
会试策论题之转变
结语
明清华南乡试中史学知识角色的转变
中华帝国晚期的史学研究
策问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
1516年浙江策问中的史学观
1594年福建乡试策问中史学策问
1654年的史学策问及答卷分析
经典释传与明清经义
语言、经学、书法和文化复制
八股文和成化十一年(1475)后的形式主义文风
科场外的文人异见
重思儒学
方法论问题,目标和方式
成问题的“现代化叙事
20世纪的儒学重塑
士人身份、医学和儒学话语中的性别
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儒家理论和实践
连锁性主题
儒术
对“中国”或“儒学”的种种借用
国家一社会构成的种种变形
术语
精彩书摘
1516年乡试考官所出史学试题首先要求确定历史编纂的主要体例:“朱熹指出,《尚书》、《春秋》代表了古代史书的基本条例。《春秋》属编年体,按时间顺序全面记录的大事记。《尚书》分专题记述古史,以保存各种历史事件的完整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根据以《春秋》为范本的编年体以及以《尚书》为基础的纪传体区分史书。考官所出题目暗含下列假设,即只能运用“编年”和“纪传”两种方式研究历史。“结构与过程”也许是对明代儒士诠释历史方式过于现代的一种解释。但很显然,在前现代时期,中国的学者和举子都依照变化性和整体观的角度审视历史。
1516年的考官认为,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是史学著作的杰出代表。但是,他们没有严格仿效前代经典史书的体例,因而受到后人的批评。考官显然认为,汉代史家不合经典法式。他们把效仿汉家史著成书的《三国志》视为《春秋》的背叛者,就再明显不过地反映出这一点。
考官把史学问题融人理学框架,他们在这一框架中,把孔子的《春秋》尊为宋代理学的传心之道。批评汉及汉以后史学,赞扬宋代史家。指责汉唐史家不仅未延续道统,也未能在史学著作中传述《春秋》真谛。历史要服务于哲学,朱熹才是真正把握《春秋》真谛的史家。考官们似乎并未注意到,朱子有时也批评《春秋》,斥之为一部无足轻重的古史记录。他们也不在意后来考证派经常指摘的事实:宋学“心法”理论并非出自《春秋》,而渊源“四书”及佛、道学说。况且,朱子仅编过《通鉴提要》,该书为其门人编辑《纲目》勾勒出大体轮廓。与《家礼》、《小学》等明代推崇的朱子著作一样,《纲目》也是其弟子所编。
这份策问最优秀答卷是余姚县学生龚辉所撰。他选《诗经》为专经,在1516年的乡试中位居第二。龚辉是一类有代表性考生的典型,他们没有选史学经典作为专经,但有足够的史学知识,出色地阐述有关史学的策问。考官发现,龚辉论述精辟,对史学理解透彻。由此可见,举子不论是否选与史学有关的经籍作为专经,以及掌握时文水平的高下与否,都要研究史学。
前言/序言
我很高兴能在这里为我的第一部中文文集略陈感言。首先,我要向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自2007年3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成立起,葛教授便多次邀我访学及参与研究院的活动。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翻译者,包括此前若干篇论文的翻译者,以及这次五篇从未译成中文的论文的翻译者,他们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几位年轻学者。对所有的翻译者来说,将英语原文译成现代汉语并非难事,难的是要查找我所引用的中文文献。所幸的是,在这一方面,每一位译者都证明了他们作为历史工作者的素质,他们甚至还帮助我校正了英文原文的若干错误。
除了过去译成中文的若干篇论文外,此次文集中新翻译的五篇文章,所涉主题从尼采盛期哲学中所见来自亚洲佛教的影响,到经学在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作用,所涉内容比较广泛。中文世界的读者应该会对有关尼采的文章感到兴味,因为尼采曾对王国维、鲁迅等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反之,我们亦需认识到,西欧早在19世纪晚期已颇受亚洲思想的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叔本华对尼采、王国维都曾产生过影响。
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经典好书,细细品读!!!!!!
评分
☆☆☆☆☆
国外研究科举的代表人的文集,有很启发性。
评分
☆☆☆☆☆
魔戒》(英语:The Lord of the Rings,又名《指环王》)是一部由牛津大学教授兼语言学家J·R·R·托尔金创作的史诗奇幻文学作品。这个故事原是托尔金早年创作的儿童幻想小说《霍比特人历险记》(1937年)之续篇,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变得恢弘庞大。此作品绝大部分完成于1937至1949年,约与二战期间相符,在某些方面亦受到该场战争的影响[1]。直至近年,《魔戒》一书仍是第二卖座的小说[2]。 常有读者将其误认为一“三部曲”,其实托尔金起初的构想是将本书同《精灵宝钻》组合成一个两卷的作品。但碍于经济原因,出版商在1954、1955年决定删掉《精灵宝钻》的部分,而只把《魔戒》分为三卷共六册出版,形成今天广为人知的《魔戒》三部曲。分别称作《护戒同盟队》、《双塔奇兵》、《王者归来》。其中每一部又分为两册出版,并收录了相关的背景资料。此后,《魔戒》一书被译为多种语言并重刷多次,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奇幻文学作品之一。 这个故事的原文名称,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之王)指明了最主要的反派角色——黑魔王索伦,他创造了一枚戒指来统领其他戒指,并以此作为对抗甚至统治中土大陆的终极武器。故事开始于平静的夏尔,一个类似英国乡村的哈比家园,随着魔戒的争夺而横跨了整个中土大陆。主角包括霍比特人佛罗多·巴金斯、山姆·詹吉、梅里、皮平和他们的同伴游侠阿拉贡、矮人吉姆利、精灵莱戈拉斯,还有巫师甘道夫。 托尔金众多作品的写作主题、背景和其由来皆被大量研究过。尽管加入了大量的知识,《魔戒》剧情其实仅是托尔金自1917年以来写作之浩大史诗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他并自称该史诗的类型为“神话创作”(mythopoeia)[3]。影响《魔戒》的因素广泛来源於哲学、神话、宗教、对工业化的反对立场、作者前期作品与两次世界大战等[1]。一般认为《魔戒》为现代奇幻作品带来巨大的影响,“托尔金派”(Tolkienian和Tolkienesque)一字甚至为《牛津英语词典》所收录 [4]。 《魔戒》一书的历久不衰为流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及参照。托尔金迷们创建了许多社群,亦出版了大量有关托尔金及其作品的书籍。《魔戒》正持续地衍生出不同作品,如艺术插图、音乐、电影、电视、广播剧、电玩游戏、同人文章等。 全书共分六篇: 第一篇:黑影重临(I: The Return of the Shadow) 第二篇:魔戒远征队(II: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第三篇:伊森加德的背叛(III: The Treason of Isengard) 第四篇:莫多之旅(IV: The Journey to Mordor) 第五篇:护根战争(V: The War of the Ring) 第六篇:王者回归(VI: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托尔金原来打算集结成一册出版,但在二战后由于纸张短缺,他的想法未能付诸实现。小说最后只能分为三册出版:《魔戒首部曲
评分
☆☆☆☆☆
西方人研究国学,深度未必,但视角往往很独特,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
书真的很棒,朋友们也很喜欢
评分
☆☆☆☆☆
自五四运动后期代蔡元培主持北大,至1946年正式离开北大,除了中间有几年短暂的离开外,蒋梦麟在北大前后20余年,占北大百年历史五分之一强,是到目前为止北大校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在当年中国,有两个“蒋校长”,武的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文的就是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蒋梦麟也为此而感到自豪和欣慰,记得有一条资料说他和朋友打赌,说他的学生遍天下,朋友不信,来到一个军事基地,相信这里不应该有文的“蒋校长”的弟子,不料刚进军营,一名军官立正行礼,原来这里也有从军的北大毕业生。
评分
☆☆☆☆☆
很棒!!!!!!!!!
评分
☆☆☆☆☆
此书适合研究学术史、历史、古典文学文献学相关人员阅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诚不我欺。
评分
☆☆☆☆☆
快递小哥态度很好,很不错的一次购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