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著者:彭小莲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978-7-5502-4640-9
开本:889*1194 毫米 1/32
印张:6.25
页数:200
印次:2015年3月第1次印刷
版次:2015年3月第1版
定价:29.80元
编辑推荐
推荐一:《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讲述的对象罗伯特?奥特曼是好莱坞具个性的导演,代表作品《陆军野战医院》、《纳什维尔》、《高斯福德庄园》,是仅有的两位囊括世界三大电影节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熊奖的导演之一,另一位是安东尼奥尼。
推荐二:《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填补了国内出版界关于罗伯特?奥特曼的空白。
推荐三:《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的作者是著名女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届毕业生,曾经凭借《美丽上海》勇夺金鸡奖佳影片和佳导演。
推荐四:作者彭小莲能导能写,代表著作有《回家路上》、《他们的岁月》、《理想主义的困惑》等。
著者简介
彭小莲,1953年6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南茶陵,电影导演。曾在江西插队9年,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导演工作。2001年帮助完成了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的一部影片《满山红柿》,该片被评为当年日本十佳纪录片。自编自导了7部故事片,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嘉奖,代表作品有《女人的故事》《上海纪事》《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我坚强的小船》等。业余写作,代表作品有《回家路上》《他们的岁月》《理想主义的困惑》《电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电影,另一种选择的可能》等。
内容简介
作为一位囊括了世界三大电影节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熊奖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堪称美国影坛多年来屹立不倒的一面旗帜。本书由著名女导演彭小莲作向导,带我们一窥奥特曼这位电影大师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和生命旅程,探讨《陆军野战医院》《纳什维尔》《高斯福德庄园》等经典之作的幕后拍摄故事和艺术特色。
奥特曼活跃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好莱坞时期,由于经费原因长期游走于电影和电视两个领域,他广泛地借鉴电视、广播、录音带等其他媒体的视听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方式以及对美国社会的冷嘲热讽。
书中还原了奥特曼的童年、婚姻、家庭和友情,这些经历与他的创作生涯交叠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性十足、有血有肉的罗伯特?奥特曼。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读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角色的内心世界里,仿佛我自己就是那个在光影和台词间挣扎的灵魂。作者对人物弧光的把握精准到令人发指,每一个转折、每一次顿悟,都铺陈得恰到好处,绝非那种生硬地为了推动情节而强行设计的“反转”。举个例子,书中对那位老戏骨的刻画,从他初登舞台的青涩懵懂,到功成名就后的内心空虚,再到最终回归本真的释然,每一步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人性的复杂。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骨髓的剖析,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是如何被时间、被选择、被遗憾塑造出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的“沉默”时所下的功夫,很多时候,人物一个眼神、一个微不可察的动作,比长篇大论的独白更能揭示其深层动机。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哲学,在影视创作中是极高的境界,这本书让我对“如何通过行动而非说教来塑造人物”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老实说,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着读者去主动探索导演的创作意图。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像一个被打散的蒙太奇片段,将不同时期、不同项目的思考碎片拼贴在一起。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非常契合影视艺术本身的工作原理——灵感和顿悟往往是跳跃式的,而非线性的积累。书中对“镜头语言”的阐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回顾几部经典场景的幕后决策过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他们如何决定使用固定机位来营造压迫感,或者如何通过景深来暗示角色关系的疏远。读完后,我再看电影时,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导演为什么选择这个角度,而不是那个角度,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观影体验,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解码者。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创作焦虑”的捕捉极其敏锐和诚实。很多行业书籍只会告诉你成功的方法论,但这本书却毫不避讳地展示了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多么多的自我怀疑、资源拉锯和艺术妥协。它深入探讨了“艺术追求与商业考量”之间的永恒张力,并且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多位导演在这个矛盾中挣扎的不同路径。书中记录的几次关键性的剧本修改会议,简直是精彩的“权力博弈”现场,可以看到一个坚定的艺术愿景是如何在制片方的压力下被一点点打磨、甚至是被稀释的。这种真实性,让我对电影制作这个行业产生了更深刻的敬畏。它告诉我们,优秀的电影不仅仅是天赋的爆发,更是无数次艰难抉择和坚守的累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撕开了行业的光环,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的血肉和汗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冷峻的克制感,但这克制之下,却涌动着对电影本体最炽热的爱。作者似乎深谙“展示而非告知”的原则,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去勾勒出那些宏大的主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声音设计”的那几个章节,它把声音从单纯的背景元素提升到了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书中描述了某部作品中,如何通过环境噪音的细微变化,来预示一场灾难的降临,这种细腻到近乎偏执的打磨,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在欣赏影视作品时的粗心大意。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成熟的导演,关注的是观众的“全身心体验”,而不仅仅是视觉刺激。读这本书,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师身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如何调动所有感官去“说故事”的秘密,其深度远超一般的技术手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导演个人美学体系”的构建过程的深入挖掘。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导演的作品年表,而是试图追溯其美学思想的源头,探索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阅读偏好或人生哲学,最终凝结成了镜头下的独特风格。书中穿插了一些访谈片段,导演们谈论起对某部经典老片的致敬或颠覆,那种知识的传承和反思,展现了电影艺术的连续性和生命力。这种对“为什么是这种风格”的探讨,远远超越了“怎么拍”的技术层面,进入了“为何而拍”的哲学思辨范畴。对于那些立志于在影像领域留下自己印记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份路线图,它不给你具体的坐标,但会告诉你如何去构建你自己的“导航系统”,如何在这个充满噪音的时代,保持住自己声音的清晰度和穿透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