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

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波特,[英] 韦斯雷尔 著,肖文明 等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话语分析
  • 态度
  • 行为
  • 社会互动
  • 认知
  • 沟通
  • 文化
  • 心理学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69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12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3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跨越态度与行为》系统地讲述了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解释如何使用这一方法来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传统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态度、自我、范畴、社会表征等,在话语分析的视角中给予了重庆的审视。书中有十分丰富的个案材料和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者简介

  乔纳森·波特,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部话语分析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科学论辩、电视、种族主义、社会交往咨询等。作为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定性方法的权威,他著述甚丰,目前已出版8本著作,参与撰写40多本书的部分章节,发表论文60余篇,内容涉及话语分析,言说心理学、焦点小组及其他心理学议题。同时,他还是15份学术期刊的编辑。
  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英国开放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认同与社会行动项目主任。她的研究兴趣是言说心理学和话语分析。目前已合作出版《图绘种族主义的语言》(1992)、《认同,群体与社会议题》(1996)等多部著作。

精彩书评

  本书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危机”的一个恰当回应,也反应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对于社会科学的深远影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获得对社会心理学的重新认识,而且可以看到学科互动的潜力与魅力。
  ——方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目录

致谢
前言
三个说明性的例子
话语分析的定义
第1章 话语分析的基石
乔姆斯基与心理学
作为行为的言语:言语行为理论
做事情的谈话:常人方法学
结构的符号:符号学
对语言的社会性研究
问题和局限

第2章 揭开话语分析的面纱
话语分析的一些要素
变异的话语和传统社会心理学
对陈述变异性的压制
话语中的态度
超越态度

第3章 让规则运转
行为发生学视角
行为发生学存在的问题
话语分析和对科学家规则的研究
可验证性、足球暴力和规则的分析

第4章 谈话序列中的解释
解释与社会心理学
法庭上的解释
话语和解释

第5章 谈话着的主体
自我的传统形象
迈向一种新的主体概念
意识形态性的自我
对自我的话语分析

第6章 话语中的范畴
社会心理不客社会范畴
传统范畴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原型和变异性
动机和身份范畴
范畴、内容和公众
范畴和话语的建构

第7章 从表征到语库
社会表征理论
社会表征理论存在的问题
解释语库

第8章 怎样分析话语
哲学、社会学和方法论
话语分析的十个阶段
结论

第9章 有争议的主题和未来的方向
话语和“头盖骨下”的世界
话语和“摆在眼前”的世界
话语和反身性
话语分析的发展
转录记号
参考文献
索引
中文版跋:《话语和社会心理学》之后的进展

精彩书摘

  第1章 话语分析的基石
  乔姆斯基与心理学
  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区分
  乔姆斯基认为,我们可以在构造合乎语法的句子的潜在能力及具体情形下的具体句子的实际构造之间做出区分。更正式地说,他区分了使说话者能够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一套规则和语言行为本身,后者受制于各种言语错误、失忆、分心以及由语境造成的影响。这里要谈的不是这个理论在经验上是否正确的问题(它在整体上不太成功,对该理论的实验研究的回顾,请参看Johnson.Laird,1974),而是这种方法存在着的概念上的困境。
  在这些困境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脱离语言行为来谈语言能力。如果不是借助语言行为的资料,研究人员怎么能够直接获得潜在的规则?难道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际(actual)语言吗?事实上,我们没有抛开语言行为来进行研究的进路。然而,乔姆斯基通过构造理想化的句子,然后使用它们来推演出语言能力的性质,他用这种方式来规避这一问题。语言学家(Lyons,1967)注意到,乔姆斯基的言语资料相比于普通的言语资料在三点上被理想化:第一,资料被规则化,因而普遍存在的错误、犹疑、自我纠正等被去除;第二,它是标准化的,也就是说,它没有考虑,比如说,发音上的变异性;第三,它是去语境化的,它将句子从其被使用的可能的具体语境中抽离出来。
  这种理论将资料进行如此的转变,有循环论证之虞。这就好比某人要做视觉系统的研究,但仅用竖直线条作为刺激,然后得出结论说视觉系统特别适应于对竖直线条的感知。乔姆斯基只将特定的资料判定为“合理”的语言行为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获得一组有序的生成性规则。然而,我们不是很清楚这些规则是否能够处理自然的语言行为资料,即平常情形中的平常对话。问题其实不在于理想化本身,毕竟,牛顿定律也仅仅适用于无摩擦的环境中。真正的担忧在于,乔姆斯基的理想化会丢失自然言语和非正式的日常对话的本质特征(对语言学中这类理想化的一份杰出的批评,可参见Harris,1980)。不过,乔姆斯基的方法对此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回应,即强调说话者的直觉的重要性。

前言/序言

  时隔近20年之后,一本书从英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一方面见证了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社会科学界吸纳西方学术进展的工作尚任重道远。这一旅程经历了巨大的语言转换,同时也经历了诠释的转换。作为译者,我们有幸或者不幸地(对学界而言)见证了这一转换,促成了这一转换,但我们绝不敢说,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一转换。这一诠释转换的旅程,要靠中国社会科学自身的前行来做注解。而本文,无非就是庞杂的注解中的一个小标记,我们期待这一注解能够更丰富、更充实。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可谓是“文坛老手”,如果不是著作等身,至少也算得上是著述宏富。两位都是术业有专攻之人,在过去20多年里,为推动话语分析在社会心理学乃至社会科学界的影响立下汗马功劳。文坛老手的资质与术业有专攻的知识,二者之结合,便是能以通晓简练的文字对学术脉络和观点进行很好的梳理和阐释,这在本书中便有鲜明的体现。

话语与社会心理学:重新审视个体与社会的交织 在理解人类的互动与内心世界时,我们常常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个体独立的心智运作,或是宏观的社会结构。然而,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在于认识到,话语——即语言的运用、沟通的方式、意义的构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社会现实的塑造者,也是个体心理体验的生成器。本书《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正是致力于探索这种话语与社会心理学之间错综复杂且深刻的联系,超越了传统研究中对态度和行为的简单二分法,力求揭示更丰富的个体经验和社会动态。 传统社会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量化研究,侧重于测量和分析个体的态度、信念、偏见以及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虽然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性认知,但它们往往难以触及话语在构建和维持这些心理和社会现象中所发挥的微妙而强大的作用。例如,当我们谈论“态度”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评分。然而,个体的真实态度往往隐藏在他们日常交流中的词语选择、叙事方式、隐含的假设以及对话的动态过程中。一句简单的评论,一次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一则新闻报道,都在悄然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最终可能导致我们采取特定的行动,抑或保持沉默。 本书将话语视为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行动。它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主动地建构现实。我们通过话语来定义自己,定义他人,定义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之间的关系。这种话语的建构性力量,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社会规范的内化,以及我们自身身份的认同,都与我们参与的话语实践息息相关。 例如,在性别研究领域,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调查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态度,而是深入分析媒体、家庭、教育等不同场域中关于性别的“话语”,探究这些话语如何建构了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不同性别行为的评价,以及这些话语如何内化到个体的自我认知中,导致个体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产生特定的心理压力或行为模式。同样,在理解偏见和歧视时,除了测量个体的偏见分数,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在日常对话中流传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言论,以及这些言论如何在群体内部被强化和传播,最终在社会层面造成系统性的不公。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并非总是直接和线性的。话语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中介角色。个体可能持有某种态度,但只有当这种态度通过话语得到表达、被他人理解、被社会情境所规范时,它才更有可能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反之,即使个体内心没有某种强烈的倾向,但如果周围的话语环境不断强化某种观点或行为模式,个体也可能在话语的裹挟下,表现出与内心真实感受不符的行为。 例如,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如果充斥着对某种外来文化的负面评价和嘲讽性言论,即使个体内心对此并没有强烈的反感,也可能在群体压力和话语氛围的影响下,表现出排斥或歧视的态度和行为。这种现象在政治话语、网络社群中尤为明显,特定的话语策略能够迅速地塑造群体情绪,引导公众舆论,甚至驱动集体行动。 因此,本书呼吁采用更精细、更具情境性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这包括但不限于: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深入剖析语言的结构、内容、功能及其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意义。这包括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它关注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以及话语如何被用来维持或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 叙事研究(Narrative Inquiry):探索个体如何通过构建故事来理解自身经历、组织记忆、构建身份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个体的叙事不仅是其个人心理的反映,也是其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结果。 对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研究日常对话的微观结构和互动过程,揭示参与者如何在互动中协商意义、构建关系、以及共同生成社会现实。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强调社会现实并非独立于人类认知和互动而存在,而是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实践和话语得以建构。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话语在以下几个关键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作用: 身份的构建与流动:我们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是不断在与他人的互动和话语交流中被构建、协商和重塑的。语言是我们界定“我们是谁”、“他们是谁”的重要工具。例如,通过特定的话语标签(如“本地人”、“外来者”、“精英”、“普通人”),我们不仅划分了群体界限,也赋予了这些身份群体特定的内涵和价值判断。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个体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运用不同的语言策略来表达或隐藏自己的身份,是理解身份认同复杂性的关键。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维护:信任、亲密、冲突、疏远,这些人际关系的核心要素,都离不开话语的参与。一次真诚的倾诉可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一句刻薄的指责则可能瞬间破坏多年的感情。学会恰当地运用语言,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是建立和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必备技能。本书将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通过话语来表达情感、处理分歧、以及建立和维持社会连接的。 社会认同与群体动态:群体认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共享的话语实践得以维系的。群体内部的共同语言、俚语、故事和意识形态,能够强化成员的归属感和集体感。同时,群体之间的话语差异,也往往是冲突和误解的根源。本书将分析,特定的话语策略如何被用来动员群体、制造群体边界、以及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煽动情绪。 权力与话语: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掌握话语权的人,往往能够更有效地塑造社会规范,影响公众舆论,并可能以此来维持或巩固其社会地位。例如,政治家、媒体从业者、教育工作者等,都拥有影响力的语言能力。本书将探讨,语言如何被用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以及普通人在面对强大的话语力量时,如何进行抵抗和反击。 心理健康与治疗: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话语更是核心的治疗工具。治疗师通过倾听、提问、共情和解释,帮助来访者重新审视和构建他们的故事,从而缓解痛苦,促进成长。本书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话语在理解和干预心理困扰中的作用,关注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话语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 本书的出发点,是认识到个体的心智和行为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和文化的话语网络之中。我们既是话语的创造者,也是话语的接受者和塑造者。理解了话语的力量,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个体为何会以某种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以及社会群体为何会以特定的方式运作。 “超越态度与行为”并非是要否定态度和行为研究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我们对态度和行为的理解,需要纳入话语这个关键维度,才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态度并非凭空产生,它往往是在与他人的对话、媒体信息的接收、以及社会文化话语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而行为,更是受到话语所塑造的社会情境、人际期望以及自我叙事的强力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话语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联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更具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更敏锐地观察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社会现象以及个体经验。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与他人的沟通,理解社会中各种声音的含义,并认识到话语在塑造我们自身和社会现实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理论的书,更是一本邀请读者积极参与到对人类经验进行深度探索的实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那种几乎是冷峻的客观性。作者似乎刻意保持着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审视着人类社会那永恒的沟通困境与误解循环。在描述社会群体极化现象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贴上“对”或“错”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极化行为背后的语言机制——那些看似无害的日常用语是如何一步步异化成攻击性的武器的。我从中领悟到,真正的社会洞察力,并不在于谴责现象,而在于解构现象背后的“生成逻辑”。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精准和克制的,很少有情绪化的表达,所有的判断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推导之上。它像一面高精度的镜子,映照出我们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以及我们话语的重量,读完之后,我对自己在公共讨论中的发言会更加审慎,因为它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言语即行动”的深刻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封面材质,配合着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沉稳而又充满思想深度的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翻了翻目录,光是那些章节标题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符号的迷宫与权力的微观结构”这类提法,立刻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于搭建复杂的理论框架,将那些原本抽象难懂的社会心理学概念,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语言重新组织起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集体无意识”在当代社会中如何被媒介重塑的章节,里面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的案例也非常贴合时下热点,读起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那些困扰已久的人际交往谜团,都有了可以循迹的脉络。这本书绝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深入一个精心构建的思维殿堂,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整体来看,它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智力洗礼。

评分

我必须得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认知图谱的重构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没有直接给出“做什么”的指导手册,而是专注于“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深层解析。尤其是它对“话语构建现实”这一核心论点的阐述,简直是颠覆性的。我以前总觉得人们的观点是自然形成的,但读完之后才意识到,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常识”,背后都潜藏着精心编织的语言陷阱和权力运作。书中对某些特定术语如何被反复操纵、并最终固化为社会规范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令人不寒而栗。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特定群体在面对危机时,如何通过话语的“去语境化”来转移公众焦点的技巧,那个分析的锐利程度,让我几乎立刻想起了近期媒体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教会了我一种“带着批判性去看待信息”的底层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必备的“心智盔甲”。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不适合那些只想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很多地方,作者会故意设置一些认知障碍,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比如在探讨“身份认同的流变性”时,他引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辨,节奏上显得有些缓慢和迂回。但正是这种“慢下来”的节奏,才最终酝酿出其思想的深度。我记得有一处关于“沉默的权力”的讨论,作者用了一个篇幅很长的历史案例来铺陈,起初我有些不耐烦,觉得与主题关联不够直接,但当他最终揭示出历史叙事中那些被故意“静音”的声音是如何影响我们今天对“正确”的判断时,那种震撼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就像一个技术精湛的工匠,用极其细腻的工具雕刻着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敬意。它不是娱乐读物,而是一次严肃的智力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确实配得上它所承载的内容的厚重感。纸张的纹理和字体的选择,都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的严谨态度,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标点符号。我发现作者在论述复杂理论时,非常善于运用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比如,他将社会群体间的互动比喻成一场永不落幕的“语义博弈”,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宏大的社会学理论拉到了我们可以触及的层面。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后现代思想家观点时所表现出的驾驭能力,他没有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而是将那些晦涩的理论,巧妙地嫁接到了当代网络文化和社群行为的研究中。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异常饱满和立体。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快速地构建一个思维导图,来整理那些新学到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是阅读体验中非常令人满足的部分。

评分

乔纳森·波特,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部话语分析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科学论辩、电视、种族主义、社会交往咨询等。作为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定性方法的权威,他著述甚丰,目前已出版8本著作,参与撰写40多本书的部分章节,发表论文60余篇,内容涉及话语分析,言说心理学、焦点小组及其他心理学议题。同时,他还是15份学术期刊的编辑。

评分

第5章 谈话着的主体

评分

书不是新的,上面有划痕,而且包装也拆了,估计是样品书

评分

话语和“摆在眼前”的世界

评分

前言

评分

结构的符号:符号学

评分

书不是新的,上面有划痕,而且包装也拆了,估计是样品书

评分

很棒

评分

致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