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史话(汉英双语本)

燕园史话(汉英双语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仁之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大学
  • 燕园
  • 史话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双语
  • 中国文化
  • 高等教育
  • 清华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36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6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燕园记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喜逢北京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在诸方大力支持下,我社将侯仁之先生《燕园史话》旧作重新增订,略述北大校园重大变化之点滴。所记皆校内旧日园林沿革,有古有今,以满足对北大校园变迁感兴趣读者之需,并附英文翻译,有助于国际友人的参考。

作者简介

  侯仁之(Hou Renzhi,199.12.6-),祖籍山东省恩县,生于河北省枣强县。1932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获文学学位,1940年获文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转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侯仁之在燕园教学六十余年。主要著作有《历史上的北京成》、《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燕园问学集》、《奋蹄集》、《侯仁之院士文集》、《晚晴集》,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海滨米太仆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穹则舟,舟穹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
  ——《春明梦余录》

目录

勺园
娄兜桥
弘雅园
集贤院
从勺园到淑春园
淑春园(十笏园)
石舫
睿王园(墨尔根园)
镜春园

精彩书摘

  勺园
  北京大学校园本部西南隅的一带地方,面积不大,也比较偏僻,但是从历史上来说,这却是全校开辟最早的一处园林,也就是晚明时期在京郊享有盛名的勺园故址。
  勺园是米万钟在万历四十年(1612)至四十二年(1614)间构筑的。万钟,宛平(北京)人,长于书画,和同时代的松江董其昌齐名,号称“南董北米”。更为可贵的是在当时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炙手可热的时候,他们都采取了坚决反对的立场。宦官来求书画,也都一律谢绝,就是对宦官头子魏忠贤也不例外。由于宦官的迫害,米万钟还曾受到过削籍夺职的处分。
  勺园的构筑,标志了海滨园林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当时与勺园齐名的,是相与比邻的清华园,其故址在今校园本部西墙以外,蔚秀园迤南的一带地方(清朝改筑为畅春园)。清华园的主人是皇亲李伟(封武清侯),其园林数倍于勺园,规模既大,工事也很豪华。至于勺园,则表现了相反的造园的艺术。它的面积不过百亩,但是细流潆洄,湖泊连属,岗峦起伏,林木幽深,因为水源来自海淀(当时有湖泊曰海淀),取“海滨一勺”之意,起名叫做“勺园”。《春明梦余录》记载说:
  海滨米太仆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穹则舟,舟穹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傍为李戚畹园,钜丽之甚,然游者必称米园焉。(卷65,页23)
  我校图书馆藏有米万钟于万历45年(丁巳,1617)三月手绘的《勺园修禊图》一卷,以写实手法,显示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根据这幅图画可以知道当时许多人对于勺园景物的描写和歌咏,都是很真实的。姑举孙国敉《燕都游览志》所记为例如下:
  “勺园径曰风烟里。入径乱石磊砢,高柳荫之。南有陂,陂上桥曰缨云。……下桥为屏墙,墙上石曰雀浜。……折而北为文水陂,跨水有斋,曰定舫。舫西高阜,题曰松风水月。阜断为墙,曰逶迤梁,……踰梁而北为勺海堂,……堂前怪石蹲焉,栝子松倚之。其右为曲廊,有屋如舫,曰太乙叶,周遭皆白莲花也。东南皆竹,有碑曰林于澨。有高楼涌竹林中,曰翠葆楼,……下楼北行为槎枒渡,……又北为水榭。最后一堂,北窗一拓,则稻畦千顷,不复有缭垣焉。”(日下旧闻卷22,页8-9引)
  ……

前言/序言



《锦绣江南:吴越文化的千年回响》 内容简介 《锦绣江南:吴越文化的千年回响》是一部深度探究中国江南地区——特别是原吴越故地——历史变迁、文化特质与地域精神的恢弘之作。本书摒弃了传统的地方志式叙述,转而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将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史乃至文学批评融为一炉,力图描摹出这片富饶土地上流淌千年的独特文脉。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犹如五卷精美的画轴,徐徐展开江南的繁茂画卷。 第一卷:水脉与起源——“鱼米之乡”的地理宿命 本卷首先聚焦于江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太湖水系、钱塘江流域以及沿海平原的形成过程。深入剖析了古代稻作农业的兴起如何塑造了当地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我们将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烟云如何奠定了吴语区文化独立性的最初基石。重点论述了地理环境对吴越先民性格的塑造,例如对于精细劳作的执着、对商业贸易的敏感,以及在水患与丰饶之间寻求平衡的生存智慧。本卷不仅梳理了考古发现,更结合古籍记载,重建了早期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分野。 第二卷:风雅与流变——士绅阶层与文教鼎盛 进入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腾飞催生了一个庞大且富有文化自觉的士绅阶层。本卷着重探讨了宋代以来,江南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教育和艺术的中心。我们详细分析了宋明理学的“江南化”过程,探讨了以朱熹、陆九渊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在地域文化土壤中的演进。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江南园林艺术的深入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建筑美学的层面,而是将其视为“天人合一”哲学观在人工环境中的具体投射,是士人安顿身心、寄托情怀的“精神居所”。从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到杭州西湖的自然野趣,本卷梳理了不同地域园林风格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此外,本卷还专门辟章节探讨了女性文学和闺阁文化在江南的兴盛,如李清照、吴伟业等人的创作对后世审美趣味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卷:市井与烟火——商业革命与市民文化的崛起 江南的繁华,离不开其发达的商业网络。本卷聚焦于明清之际,随着大运河的贯通和海上贸易的兴盛,江南城市经济的爆炸性增长及其所催生的市民文化。我们详尽考察了松江的棉纺织业、景德镇的瓷器贸易(尽管景德镇非传统吴越核心,但其市场与金融中心在江南),以及徽商、浙商等商帮的运作模式。 这种经济的活跃,直接催生了更世俗化、更注重生活情趣的文化形态。昆曲的成熟、评话小说的流行、精细美食的诞生,都是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直接反映。本书通过对“腔调”和“做派”的分析,展现了江南人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独特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渗透到服饰、饮食乃至人际交往的细微之处。 第四卷:动荡与重塑——近现代的挑战与转型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冲击将江南推向了近代化的前沿。本卷着重分析了上海的崛起对传统江南格局的颠覆性影响。江南的士绅精英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与整合的? 本部分详述了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运动在江南地区的实践,以及新式教育的兴起对传统科举制度的瓦解。通过对张謇、范旭东等实业家精神的剖析,我们探讨了江南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的新表达。同时,本卷也毫不回避地探讨了战争和政治变动给这片富庶土地带来的创伤与文化断裂。 第五卷:余韵与未来——地域精神的当代回响 最后,本卷将目光投向当代。在高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江南的传统文化面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卷旨在考察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新生或被重新诠释。 我们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苏绣、缂丝、地方戏曲的当代生存状态。同时,本书也对“江南性”这一概念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在今天的语境下,这种地域文化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仍然具有凝聚力?本书试图超越怀旧情绪,以一种审慎而富有洞察力的眼光,描绘出锦绣江南在面向未来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性、韧性与无限可能。 《锦绣江南:吴越文化的千年回响》不仅是一部历史文化读物,更是一份对特定地域精神的深刻致敬,它邀请读者一同穿行于历史的长廊,感受吴越文化那份独有的精致、变通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尤其是其双语的呈现方式,展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国际视野。我注意到,中文和英文的对照不是简单的左右分栏,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和关键概念上进行了精妙的融合,这无疑是对全球学术交流的一种致敬。我设想,对于那些希望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本基础。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作者在翻译和转述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心力,很多带有特定文化语境的词汇或典故,在对译时保留了其韵味,而非生硬的字面翻译。这使得即便是对中文语境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英文部分领悟到其核心思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像是一座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展示了燕园历史如何与更广阔的世界思潮相互激荡、互相影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也使得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大大提升,它不再仅仅是地方性的记忆载体,而具有了更深远的学术和文化传播潜力。

评分

我是一个对建筑史颇有研究的人,因此,我对书中涉及的校园建筑变迁和空间功能演变的叙述尤为关注。很多史书往往只提及某座宏伟建筑的落成时间,却忽略了它背后的设计理念和使用者的感官体验。《燕园史话》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使用过于枯燥的建筑学术语,而是将建筑描述融入到师生的日常活动之中。例如,关于某一特定礼堂的描述,不仅提到了其风格,更描述了当年学生活动如何利用这个空间进行思想的碰撞和艺术的熏陶。这种将“空间”与“事件”紧密结合的写法,让冰冷的砖石建筑立刻获得了生命力。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梁柱下发生过的辩论,感受到那些穹顶之下的学术激情。对于希望了解一所大学的物质形态如何塑造其精神气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分析。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作者成功地让这些凝固的瞬间“流动”了起来,这种叙事手法,我给满分。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打卡”的心态,因为我对那所著名的学府了解得仅限于一些泛泛的常识和著名的校友名单。然而,当我翻开内页时,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未经修饰的“烟火气”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重大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下去的细微末节,比如早期学生宿舍的生活细节,或是某一届毕业典礼上不为人知的小插曲。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校史记录,更像是一部立体的、有温度的社会切片。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老物件的描述,像是某张褪色的教职工合影,或是某次学术会议的会议纪要残片,它们以极小的篇幅,却构建起了巨大的历史场景。这种叙事技巧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历史人物,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读完前几章,我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代人共同生活、学习和奋斗的集体记忆。这种代入感,是我在其他许多同类书籍中极少获得的体验。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一种强烈的“时代感”所裹挟。这本书的结构并非完全按时间顺序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与时间线交织的叙事策略,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不同时期的历史侧影能够互相映照,产生奇妙的共鸣。比如,某一章节可能在描述清末的教育改革,紧接着下一章可能就跳跃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学科调整,但通过作者巧妙的过渡和主题的呼应,读者并不会感到混乱,反而能更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演进”的主线。它让我思考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其影响持续至今”。对于关注教育哲学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带有丰富实证材料的探讨平台。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和线索,鼓励读者进行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内容扎实且富含文化深度的作品,它值得每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和高等教育感兴趣的人,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

评分

这本《燕园史话》的精装版本,拿到手沉甸甸的,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典雅的封面设计,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的校园故事。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考究,正文与插图的布局相得益彰,让人在阅读文字的间隙,也能通过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手绘图景,获得视觉上的享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渲染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史学家的严谨态度,梳理了燕园这片土地上,从诞生之初到今日的点滴变迁。那些关于早期师生风骨、学术争鸣的片段,读来令人动容,仿佛能穿越时空,与百年前的先贤们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深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感。我期待着深入了解这座学府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坚守住其精神内核,并不断自我革新的历程。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足以让它成为书架上的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送货很快,书很好,包装也好

评分

一直在找这本书,内容让人获益匪浅。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这这书挺好的,惦记很久了,趁着搞活动,买了。

评分

看完书再回学校,赶脚又不一样了~

评分

侯老先生的旧作了。讲了这个园子从明代时的历史。原来未名湖上的石舫是和珅仿造颐和园的石舫建的,还因此获罪。未名湖岸边的花神庙却是康熙的钦赐。很多有趣的历史都在书中

评分

侯老先生的旧作了。讲了这个园子从明代时的历史。原来未名湖上的石舫是和珅仿造颐和园的石舫建的,还因此获罪。未名湖岸边的花神庙却是康熙的钦赐。很多有趣的历史都在书中

评分

支付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