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配套用书: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配套用书: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宁欣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史料
  • 教材配套
  • 历史学
  • 基础课程
  • 史学
  • 史料汇编
  • 教学参考
  • 古代中国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091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76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字数:4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历史学也是教育部自2007年以来实行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试点学科。因此,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史籍的能力,缕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特点、重点和关键点,倡导创新性学习,是21世纪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育的目标。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组织编写的《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配套用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编写的目的是配合本科教学教材《中国古代史》(上、下),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启发性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章节安排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编写的本科生基础课程教材《中国古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脉络,尽量与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相配合,突出重点;二,为便于学习和参考,编写体例由章、编者导语、节、关键文献、参考文献或论著目录、材料解析题及参考答案组成;三,入选史料以常见史籍为主,适当加以注释;四,编者导语、材料解析题及参考答案仅作为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五,参加编写人员均为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学科现任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多年的本科教学经验和指导研究生的心得融于其中。

作者简介

  宁欣,女,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自1986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任教,现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中国古代城市史。
  主要论著:
  《唐代选官研究》、《中华文化通志·选举志》、《唐代奇相李泌》等多部专著。
  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人文杂志》、《中国文化研究》、《唐研究》、《光明日报》、《中国历史文物》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代表作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多次转载。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
【编者导语】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二章 夏、商、西周
【编者导语】
第一节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关键文献】
【论著目录】

第二节 商族的起源和发展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三节 周族的兴起和发展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材料解析题】

第三章 春秋战国
【编者导语】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及争霸斗争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材料解析题】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材料解析题】

第四章 秦汉
【编者导语】
第一节 秦统一与专制国家的建立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二节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三节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四节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五节 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和措施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六节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七节 汉代的社会结构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八节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九节 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十节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编者导语】
第一节 曹魏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三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政治经济问题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四节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五节 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六节 东晋门阀政治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七节 南朝门阀衰落和寒人的兴起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八节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第九节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关键文献】
【参考文献】
【论著目录】
【材料解析题】
下编

精彩书摘

  清兵首掠西城,移至南关。邵康公往御,不克。敌烧东城,火劫城外富户,乡兵死战,有兄弟杀骑将一人。乡兵高瑞为敌所缚,不屈死。周瑞龙下船逃去。
  时旧典史阎应元已升广东英德县主簿,以母病未行,会国变,挈家侨居邑东之砂山。明选日:“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余人入城协守。敌四散焚劫,无复来援者。敌专意攻城,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又饷无所出。应元料户籍,治楼橹,令户出口男子乘城,余丁传餐。已乃发前兵备道曾化龙所制火药、火器,贮堞楼。已乃劝输巨室令日:“输不必金,出粟菽布帛及他物者听。”国子上舍程璧,首捐二万五千金,捐者麇集。于是围城中有火药三百瞿,铅丸铁子千石,大炮百,鸟机千张,钱千万缗,粟麦豆万石,他酒酤盐铁刍藁称是。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仍徼巡四门。
  时清兵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而城上儡炮机弩,乘高下杀,伤甚众。又架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絙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乃攻北城,一人驾云梯独上,内用长枪拒之。将以口纳枪,奋身跃上,一童子力提而起,旁一人斩首,尸堕城下。或日:“此七王也。”又一将周身服利刃,以大钉插城而上,内用锤击毙之。
  敌骑日益依君山为营,瞰城虚实,居民有黄云江者,素善镞,火弩发,弩中人面目,号叫而毙。陈瑞之子在狱制木铳,铳类银销,从城上投下,火发铳裂,内藏铁乌,火触人立死。应元复制铁挝,用棉绳系掷,著人即吊进城。又制火毯、火箭之类。敌皆畏之,乃离城三里止。
  营帅刘良佐,故宏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敌为上将;设牛皮帐攻城东方角,众索巨石投下,数百人皆死,良佐移营四方庵,令僧望城跪泣,陈说利害,众不听。良佐策马近城,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出,立城上。良佐谓之日:“宏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日:“我明朝一典史耳,死何足惜!汝受朝廷封爵,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今日反来侵逼,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而去。
  应元伟躯干,面苍黑,微髭,性严毅,号令明肃,犯法者鞭笞贯耳,不稍贷。然轻财,赏赐无所惜;伤者手为裹创,死为厚棺殓,酹酸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弟兄,不呼名。明选宽厚妪煦,每巡城,继循其士卒相劳苦,或至流涕。故两人皆能得土心,乐为之死。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是一套旨在为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读者提供丰富、可靠史料的配套教材。本书并非独立的学术专著,而是紧密围绕“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中的中国古代史部分,为教学和学习提供坚实的史料支撑。 内容特色与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资料的精选与编排。它并非堆砌零散的史料,而是根据历史学教材的章节和主题,精心挑选了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社会变迁、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等关键内容的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前期(具体截止时间视教材而定)的各个重要阶段,力求全面展现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面向。 具体而言,本书所汇编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大量珍贵的出土文献为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资料汇编》会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考古材料,例如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简帛文献、碑刻等,并提供必要的释读和背景介绍,帮助读者直接接触第一手史料。 正史文献摘录: 《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基石。本书将根据教材的需要,摘取其中与特定时期、事件、人物、制度相关的精彩段落,并辅以简明的出处说明。 笔记、小说、传记等杂史材料: 除了官方史书,大量的笔记、小说、传记、奏疏、文集等非官方文献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生动的细节。《资料汇编》会甄选其中具有史学价值的部分,例如《世说新语》、《太平广记》中的故事,《聊斋志异》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各类文人墨客的奏疏和书信等,以补充正史的不足,展现更加立体和多元的古代生活。 制度文献与法律条文: 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学习古代史的关键。本书会收录重要的制度性文献,如《周礼》、《唐律疏议》、《大明律》等,以及与经济、法律相关的史料,帮助读者理解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 思想文化文献节选: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汇编》会选取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文学作品、艺术评论等节选,让读者能够直接品味古代的思想精华和艺术魅力。 外国史料中的中国记载: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一些外国史籍中也留下了关于中国的宝贵记载,例如《罗马史》、《大唐西域记》等。《资料汇编》也会适当收录这些材料,以提供一个外部视角。 使用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可以独立阅读的通史著作,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与配套的“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的结合使用。读者在学习教材某个章节时,可以通过本书找到与之相关的原始史料,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论述将以本书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而本书中的史料则能帮助读者理解教材的论点,培养独立分析史料的能力。 为了方便读者使用,本书通常会附有: 详细的出处标注: 每一则史料都清晰标注其来源,便于读者进一步查阅。 必要的注释: 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概念,本书会提供简明的注释,降低阅读难度。 导读或背景介绍: 针对部分重要的或较难理解的史料,可能会有简短的导读或背景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其意义。 适用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中国古代史有浓厚兴趣,希望深入研究的普通读者。它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史料功底,提升史学研究能力。 总结: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作为一套配套用书,其核心价值在于其精心筛选、系统编排的丰富史料。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历史的大门,让学习者能够超越二手叙述,直接与历史的现场对话,在真实的史料中探寻历史的真相,感受历史的魅力。本书是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这部分,我期待能看到更丰富的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史料。书中简要提及了一些朝代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然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贸易路线、商品种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比如,丝绸之路上的具体商队故事,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技术和贸易港口,以及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传播的具体过程和影响。书中提供的资料,感觉比较宏观,缺乏一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生动细节。

评分

在关于“明清帝国”的部分,我本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商业活动,以及海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书中提及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也引用了一些相关的史书。然而,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的商业案例,比如当时的行会制度、商帮活动,以及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同时,对于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比如宋明理学的影响,以及晚明时期西学的传入,书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缺乏更深入的讨论和史料支持,让我觉得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理解不够透彻。

评分

其次,在关于“秦汉帝国”的论述中,我本以为能看到更详尽的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建立和巩固的史料,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深入剖析。书中提到了郡县制、土地制度的改革,也引用了一些诏令,但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基层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例如,当时的农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纳税的?商贸活动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些影响普通民众生活的重要方面,书中似乎有所回避,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叙述,缺乏一个更立体、更具象的古代社会图景。我甚至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汉代简牍、帛书的片段,来感受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思想。

评分

对于“宋元时期”,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关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以及科技进步的资料。我尤其关注的是宋朝的市民文化和文人画,以及元朝的疆域辽阔和民族交融。然而,书中对于这些内容的阐述,似乎缺乏一些更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艺术品图像,以及详细的社会生活史料。我渴望看到更多关于宋词、元曲的节选,能够体味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我也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宋代绘画、书法作品的介绍,能够领略其艺术魅力;对于元朝,我则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不同民族交流互鉴的生动故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治版图的描述上。

评分

再者,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而又充满文化融合的时期,我寄予厚望,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动因和具体表现的资料。书中简要提及了门阀士族制度、民族大迁徙等内容,并引用了一些史书的记载。然而,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片段,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的?佛教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是如何发生交流和融合的?书中对于这些更具人文关怀和文化深度的内容,似乎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

评分

当我翻阅到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这一部分时,我原本期待能够看到一个更加鲜活、多元的古代社会画像。书中虽然列举了一些关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习俗,也引用了一些笔记小说的片段。然而,这些片段往往比较零散,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梳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具象的描写,比如不同朝代的服饰特点,不同阶层的饮食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对于当时的娱乐活动,比如戏曲、曲艺,书中也只是简单带过,没有提供足够的内容来展现其魅力。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名为《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的图书,它作为“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配套用书”的姊妹篇,我本来抱着学习的心态,期望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鲜活细节,弥补教材中略显枯燥和宏观的叙述。然而,在细细品读之后,我却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完全达到我最初的设想。 首先,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书中关于“早期国家起源”的部分,虽然列举了一些考古发现,比如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的介绍,但整体的分析深度略显不足。我期待的是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些遗址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比如它们是如何从部落联盟走向早期国家的?是否存在清晰的权力结构演变痕迹?以及与其他同期的遗址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和互动?书中虽然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观点,但往往是点到为止,缺乏对这些观点的深入梳理和比较,更没有提供一些原始的出土文献资料来支撑这些论证,这让我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

关于“隋唐盛世”,这本书虽然提及了科举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制度性内容,也引用了一些歌咏盛世的诗篇。然而,我期望的是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当时城市风貌、市井生活、对外交流的生动描绘。比如,长安城的繁华景象是怎样的?来自西域的商旅是如何在这里进行贸易的?大唐的开放包容体现在哪些具体的社会现象中?书中虽然也引用了一些史料,但感觉像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补充,并没有提供太多能够唤醒想象力的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辉煌的时代。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作为一本“配套用书”,在内容上确实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但其深度和广度,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升。我希望它能够提供更多原始、鲜活的史料,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复述或简单延伸。虽然它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资料,但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来说,可能还需要寻求更多其他更具深度的学术著作来作为补充。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刚刚接触中国古代史,需要一个初步的资料概览的读者,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满足不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求知欲。

评分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思想”这一章节,我希望能看到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更深入解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书中虽然提到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流派,也引用了一些经典语录。然而,对于这些思想的演变、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应用,书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思想家生平的介绍,以及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一些哲学概念的简单罗列。

评分

买了好多书…估计是看不完

评分

时清兵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而城上儡炮机弩,乘高下杀,伤甚众。又架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絙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乃攻北城,一人驾云梯独上,内用长枪拒之。将以口纳枪,奋身跃上,一童子力提而起,旁一人斩首,尸堕城下。或日:“此七王也。”又一将周身服利刃,以大钉插城而上,内用锤击毙之。

评分

宁欣,女,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评分

资料比较全,但多数是引自古籍

评分

想系统学学历史,竟然发现这套号称最好教材也有不少纰漏

评分

评分

营帅刘良佐,故宏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敌为上将;设牛皮帐攻城东方角,众索巨石投下,数百人皆死,良佐移营四方庵,令僧望城跪泣,陈说利害,众不听。良佐策马近城,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出,立城上。良佐谓之日:“宏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日:“我明朝一典史耳,死何足惜!汝受朝廷封爵,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今日反来侵逼,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而去。

评分

学术理论性较强,教学参考之用,满意。

评分

考研慢慢看,多看直接的资料,虽然理解的效率要低一些,但长期坚持下来功力更深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