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條
評分後記
評分131條
評分幾韆年來,中國一直是中央集權的社會形態,社會的空間和發育明顯不足,人們遇到公共問題的普遍意識就是找政府,政府是全能的。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陸續齣現一些獨立於政府的草根民間組織、誌願組織,對於這些新興的非政府組織,公眾普遍存在很強的懷疑觀念。對此,有學者曾作齣歸納:“對於官辦性質濃厚的第三部門組織,我國公眾往往將其作為第二政府看待;而對於實力弱小的草根組織,公眾往往對其能力持懷疑態度,從而忽視它們的存在或堅持對它們進行謹慎的評價。此外,在這個集權化明顯的社會中,公眾尚不能真正體會到第三部門的存在和發展對他們的生活將産生何種影響。”①由此可見,因為公眾對非政府組織的能力和發展都持一種懷疑的態度,無法深層次認同這一類組織,可想而知,公眾對非政府組織在人力、財力等各方麵的支持肯定是有限的,但缺少公眾的支持和參與,非政府組織要在中國發揮有效的社會功能肯定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和“誌願失靈”的理論描述有著內在的邏輯一緻性。
評分改革開放以後,雖然黨和政府開始認識到非政府組織對於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性,強調要發揮非政府組織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但全能主義國傢的路徑依賴常常使政府官員將非政府組織作為社會一政治秩序的一種潛在威脅和政府權威的挑戰力量,從而未能對非政府組織充分信任。而在現實中,一些非政府組織常常受到國外資金的資助,而這些國外資助可能附加一些條件,更加引起政府的關注,從而為從嚴控製非政府組織提供瞭依據。在黨和政府對非政府組織存在控製觀念的情況下,黨和政府也就必然會采取相應的舉措,直接地錶現就是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雙重管理體製。可以說,黨和政府對非政府組織隱含的控製觀念是影響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有效發揮社會功能的深層次原因。
評分思考題
評分非組織B籌款的主要方式與評估
評分11.2
評分(98%好評)L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