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凤九 编
图书标签:
  • 青瓷
  • 铜镜
  • 博物馆
  • 丹阳
  • 陶瓷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江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10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347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一书经过三年的辛劳即将出版,它收录了三国?吴、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到宋为止的青瓷两百五十余件,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是目前有关民间青瓷收藏的一部重要著录,反映民间收藏的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图版
1青瓷蛙形水注
2青瓷蛙形水注
3青瓷蛙形水注
4青瓷羊首龟形水注
5青瓷筒形罐
6青瓷双猪圈
7青瓷虎子
8青瓷圆虎子
9褐釉瓷虎子
10青瓷猪圈
11青瓷猪圈
12青瓷耳杯盘
13青瓷水波纹钵
14青瓷灶
15青釉飞鸟盏
16青瓷堆塑人物楼阁魂瓶
17青瓷神兽尊
18青瓷五联罐
19青瓷熊足蛙盂纽网格纹盖砚
20青瓷兽足砚
21青瓷熊足砚
22青瓷蛙形水注
23青瓷蛙形水盂
24青瓷蛙形水盂
25青瓷蛙形水盂
26青瓷网格纹水盂
27青瓷三鸟纽盖盂
28青瓷双鸟纽水盂
29青瓷四铺首网格纹水盂
30青瓷龟形水注
31青瓷羊尊
32青瓷羊形插器
33青瓷羊形插器
34青瓷猴形插器
35青瓷灯
36青瓷熊灯
37青瓷堆塑飞鸟纹灯
38青瓷熊灯
39青瓷双环柱烛台
40青瓷辟邪烛台
41青釉骑兽烛台
42青瓷辟邪烛台
43青瓷辟邪烛台
44青瓷辟邪烛台
45青瓷辟邪烛台
46青瓷辟邪烛台
47青瓷辟邪烛台
48青瓷辟邪烛台
49青瓷四铺首唾壶
50青瓷唾壶
51青瓷唾壶
52黑釉唾壶
53青瓷鸡首熏篮(炉)
54青瓷熏篮(炉)
55青瓷博山香熏
56青瓷飞鸟香熏
57青瓷飞鸟香熏
58青瓷熊形盘口壶
59青瓷双铺首盘口壶
60青瓷四系盘口壶
6l青瓷铺首盘口壶
62青瓷铺首盘口壶
63青瓷狮首盘口壶
64青瓷鸡首壶
65青瓷鸡首壶
66青瓷螭形提梁鸡首壶
67青瓷鸡首壶
68青瓷羊首壶
69青瓷蛙形高领壶
70青瓷虎头罐
7l青瓷虎头罐
72青釉四系罐
73青瓷网格纹钵
74青瓷双耳尊
75青瓷簋(高足三铺首罐)
76青瓷蕉叶纹双系罐
77青瓷铺首洗
78青瓷虎子
79青瓷螭虎形提梁虎子
80青瓷蛙形虎子
81青瓷虎子
82青瓷虎子
83青瓷铺首三足洗
84青瓷三足洗
85青釉飞鸟盏
86青瓷鸡形盏
87青瓷镳斗
88青瓷鸡舍
89青瓷鸡舍
90青瓷辟邪盏
91青瓷羊圈
92青瓷羊圈
93青瓷狗圈
94青瓷狗圈
95青瓷狗圈
96青瓷狮子衔羊瓷塑
97褐釉子母蟾
98青瓷博山香熏
99青瓷佛像纽香熏
100青瓷博山香熏
101黑釉镂孔香熏
102青瓷小鸡首壶
103青瓷鸡首壶
104青瓷鸡首壶
105青瓷鸡首壶
106青瓷鸡首壶
107青瓷鸡首壶
108青瓷鸡首盘口壶
109青瓷鸡首壶
110青瓷鸡首盘口壶
111青瓷鸡首壶
112青瓷鸡首壶
113青瓷鸡首壶
114青瓷鸡首壶
115青瓷鸡首壶
116青瓷褐彩龙柄鸡首壶
117青瓷龙柄鸡首壶
118青瓷褐彩水波纹鸡首壶
119青瓷褐彩鸟纹鸡首壶
120青瓷褐彩鸡首壶
121青瓷褐彩鸡首壶
122青瓷褐彩鸡首壶
123青瓷褐彩鸡首壶
124青瓷褐彩鸡首壶
125青瓷褐彩蛙形执壶
126酱釉鸡首壶
127青瓷猪首壶
128青瓷蛙形褐彩盘口壶
129青瓷褐彩盘口壶
130青瓷四系盘口壶
131青瓷褐彩盘口壶
132青瓷褐彩盘口壶
133青瓷盖罐
134青瓷四系罐
135青瓷唾壶
136青瓷点彩鸟纹罐
137青瓷竹篓形罐
138青瓷垂腹尊
139青瓷褐彩龙首匝
140青瓷鸡首蛙形水盂
141黑釉蛙形水盂
142青瓷灯
143青瓷褐彩蛙形灯
144青瓷褐彩狮形烛台
145青瓷褐彩蛙形尊
146青瓷褐彩鸟纹洗
147青瓷褐彩鱼纹钵
148青瓷钵
149青瓷鸟形盏
150青瓷褐彩双耳小尊
151青瓷多角罂
152青瓷虎子
153青瓷虎子
154酱釉槅
155青瓷槅
156青瓷灶
157青瓷灶
158青瓷灶
159青瓷褐彩飞马
160青瓷褐彩羊圈
16l青瓷羊圈
162青瓷狗圈
163青瓷狗圈
164青瓷蛙形水盂
165青瓷碗
166带托青瓷盏
167青瓷莲瓣纹鸡首壶
168青瓷虎头莲瓣纹执壶
169青瓷莲瓣纹鸡首壶
170青瓷鸡首壶
171青瓷四系盘口壶
172青瓷龙柄鸡首壶
173青瓷龙柄鸡首壶
174青瓷双鸡首龙柄壶
175青瓷四系盘口壶
176青瓷盘口壶
177青瓷六系盖罐
178青瓷莲瓣纹盘
179青瓷莲瓣纹盘
180青瓷虎子
181青瓷镂孔圈足砚
182青釉高足杯
183酱釉狮子(一对)
184青瓷高足盘
185青瓷龙柄鸡首壶
186青瓷烛台
187青瓷烛台
188青釉鸡首龙柄执壶
189青瓷双耳罐
190青瓷双系罐
191青瓷盘口壶
192青瓷双系小壶
193青釉水盂
194青瓷四系长颈瓶
195青瓷墓志罐
墓志罐铭文之四
墓志罐铭文之三
墓志罐铭文之二
墓志罐铭文之一
墓志罐铭文之八
墓志罐铭文之七
墓志罐铭文之六
墓志罐铭文之五
196青瓷狮子
197青釉瓷水注
198青釉龙首褐彩水注
199青瓷执壶
200青釉执壶
201青瓷双系执壶
202青釉执壶
203青釉执壶
204青釉兽形镇
205青瓷碗(一对)
206青釉花口碗
207青釉瓜楞钵
208青瓷耳杯
209青釉盘口罂
210青瓷盘口罂
211青瓷莲座菩萨坐像
212青釉荷叶形盏
213青釉瓷碗
214青瓷刻花纹钵
215青瓷镂孔香熏
216青瓷堆塑刻划花纹枕
217青釉刻花纹碗
218青瓷蟠龙罂
219青瓷蟠龙罂
220青釉刻花碗
221青釉刻花碗(一对)
222青瓷莲瓣纹水盂
223青釉鸟首水注
224青釉香熏
225青釉香熏
226青釉提梁壶
227青釉鸳鸯形盒
228青釉鸳鸯形盒
229青釉三联粉盒
230青釉盖盒
23l青釉鹦鹉衔枝纹盖盒
232青釉牡丹纹盖盒
233青釉牡丹纹盖盒
234青釉凤凰牡丹纹盖盒
235青釉飞鸟纽盖盒
236青釉高足盖盒
237青釉托盏
238青釉执壶
239青釉印花瓜棱执壶
240青釉带盖执壶
241青釉瓜棱执壶
242青釉刻花瓜棱执壶
243青釉凤首执壶
244青釉执壶
245青釉瓜棱执壶
246青瓷凤首执壶
247青釉带盖瓶
248青瓷牡丹纹净瓶
249青釉刻花瓷罐
250青釉蕉叶纹盖罐
251青釉莲瓣纹盖罐
252青釉刻花盖罐
253酱釉马
254青釉骑马俑
255青釉鹿瓷塑
256青瓷双鸟形器
257青瓷异兽
后记

前言/序言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一书经过三年的辛劳即将出版,它收录了三国?吴、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到宋为止的青瓷两百五十余件,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是目前有关民间青瓷收藏的一部重要著录,反映民间收藏的成果。
  所谓“青瓷”,特指器表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瓷器品种。唐代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它的秀美、淡雅。在历史上原始青瓷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因其利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在一起烧成高钙质的青色釉而得名。从战国到西汉,是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东汉中晚期,由于胎料的变化以及窑温的提高,浙江上虞一带的越窑成功地烧制出了成熟青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青瓷的烧制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增多,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其中以浙江绍兴、上虞一带的越窑最为重要,除了生产日常生活用瓷器以外,还烧制大批殉葬用的明器。三国孙吴时期,窑工们傍山建窑,省工省料,瓷窑的数量比东汉猛增了四五倍。到西晋时制瓷业更加蓬勃发展,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以胎骨较厚、釉层厚而均匀为特点。除越窑外,这一时期较有名的还有瓯窑、婺州窑及德清窑。隋代时青瓷仍是瓷器生产的主流。唐代瓷业开始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的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原料加工和制作愈加精细,釉色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形成了六大瓷窑体系。除定窑白瓷及磁州窑外的其他四个窑系,即耀州窑、钧窑、龙泉窑系及景德镇的湖田青白瓷都可属于青瓷系统。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沉静雅素一路。特别着重釉色质地之美,如龙泉青瓷的青翠莹润,景德镇影青瓷的淡雅如玉。青瓷的玻璃釉配方已不再是稀淡的石灰釉,而是粘稠的石灰碱釉。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 “青瓷斋”,一个名字,便能勾勒出案上陈列的一抹温润,指尖摩挲的细腻。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展陈空间,而是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内,一个专注于青瓷艺术的独立辟出的天地。在这里,时光仿佛凝固,只留下青瓷千年的脉络与光华。 一、 历史的回响:青瓷的脉络在丹阳 丹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青瓷,作为中华陶瓷艺术的璀璨明珠,其发展的脉络与丹阳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渊源。本展馆的“青瓷斋”便是基于对这一历史底蕴的深刻认知而建立。它不仅仅是展示青瓷器皿,更是梳理和呈现中国青瓷自萌芽、发展、成熟直至辉煌的历史变迁。 从东汉时期青瓷的初步形成,到魏晋南北朝的粗犷与发展,再到南北朝至隋唐的全面繁荣,特别是越窑青瓷的崛起,以及宋代五大名窑青瓷的巅峰,直至元明清的转型与演变,“青瓷斋”都将以精选的文物,勾勒出青瓷艺术发展的清晰轨迹。参观者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承载着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的珍贵器物,感受不同时期青瓷工艺、造型、釉色、装饰上的独特风格与时代印记。 二、 釉色的沉醉:青瓷的灵魂之美 青瓷之美,在于其釉色。那或如雨后初霁的晴空,或如深邃山谷的幽兰,或如静谧湖水的碧波,千变万化的青色,是青瓷最动人的灵魂所在。“青瓷斋”致力于呈现青瓷釉色之美,从经典的月白、梅子青、粉青,到素雅的豆青、艾青,乃至更为稀有和独特的釉色,都将被悉心展陈。 馆内将通过模拟自然光照和专业灯光系统,最大限度地展现青瓷釉面在不同光线下的光泽、透明度和色彩变化。精选的展品,如宋代官窑的厚重沉静,龙泉窑的温润如玉,耀州窑的古朴典雅,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般的缥缈,都将通过其独特的釉色,向观众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每一件青瓷,其釉色都是匠人无数次试验与对自然的体悟凝结而成,是技艺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三、 器型的雅韵:青瓷的形制与功能 青瓷器型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瓷斋”将重点展示青瓷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应不同功能而产生的丰富器型。 从汉代的实用器皿,如炉、鼎、罐、壶,到唐代的精致典雅,如执壶、净水碗,再到宋代的文人雅玩,如瓶、尊、洗、盏,以及元代蒙古族文化影响下的粗犷奔放,明清的程式化与装饰性增强,青瓷的器型变化丰富多彩。馆内将特别关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例如越窑秘色瓷的精巧造型,龙泉窑大窑址出土的盘、碗、瓶,以及景德镇窑与青瓷的融合与创新。 每一件器物,无论其为生活用具还是陈设摆件,都凝聚了制作者的智慧与匠心。通过对器型的细致观察,参观者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方式、礼仪文化、审美情趣,以及对器物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追求。 四、 装饰的意蕴:青瓷上的纹饰与技法 除了釉色与器型,青瓷的装饰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青瓷斋”将深入展示青瓷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和纹饰内容。 从早期的刻划纹,到唐代的印花、贴花,再到宋代的划花、剔花、堆塑,以及元明清时期更为繁复的釉下彩绘(如青花与青瓷的结合),青瓷的装饰技法不断革新与发展。馆内将集中展示这些不同技法下的代表作品,如越窑的刻花龙纹,龙泉窑的划花缠枝莲,耀州窑的剔花牡丹,以及元代青釉釉下褐彩的器物。 纹饰的内容也极其丰富,涵盖了自然景物(如花鸟、山水、龙凤、鱼纹),几何纹样,以及寓意吉祥的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些纹饰不仅是对器物的美化,更是承载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 传承与展望:青瓷的未来 “青瓷斋”并非止步于对历史的陈列与解读,更致力于青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青瓷斋”将通过与当代青瓷艺术家的合作,举办专题展览、学术讲座、技艺体验活动等,将这份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生活相连接。 参观者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古代青瓷,还能了解到当代青瓷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如何融入现代审美与创新理念,赋予青瓷新的生命力。通过这些活动,“青瓷斋”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对青瓷艺术的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关注和学习青瓷技艺,让这份中华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青瓷斋”,是历史的回响,是釉色的沉醉,是器型的雅韵,是装饰的意蕴,更是未来的展望。在这里,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青瓷之旅,感受千年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视角”的体验。我之前对青瓷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模糊的印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在介绍青瓷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常常通过一些新颖的角度来切入。比如,书中在探讨越窑青瓷的“秘色”时,就引用了一些相关的诗词文献,来描绘古人对这种釉色的赞美之情,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诗情画意的时代。此外,书中还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对青瓷的烧制机理和成分进行了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每一张都清晰而富有质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青瓷的美。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有艺术美感,同时还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书籍,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陶瓷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当我翻阅《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匠心独运”的魅力。作者在对青瓷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描述时,都充满了对古代匠人的崇敬之情。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件物品,更是在讲述一件艺术品是如何诞生、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以及它所承载的工匠精神。书中对青瓷的器型变化和纹饰演变的梳理,也展现了古代匠人们不断创新、追求极致的精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青瓷的“地域性”分析。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窑口青瓷的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比如北方的定窑和南方的龙泉窑,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脉络,让我对中国陶瓷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文字表达也十分流畅,即使是对于不了解青瓷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青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赞歌。

评分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书中的插图之精美,色彩之丰富,让我感觉像是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博物馆的展厅之中。作者在对青瓷的介绍中,非常注重对细节的捕捉。例如,对于一件唐代长沙窑的青瓷,书中不仅展示了其器形和釉色,还仔细分析了其釉下彩绘的技法,以及上面绘制的各种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这让我仿佛能看到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活力与气息。书中关于青瓷的文化内涵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深入探讨了青瓷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比如在宗教仪式中的运用,在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的扮演的角色,以及作为政治馈赠品的地位。这些信息让我对青瓷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漂亮”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等多个维度。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对青瓷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带给我的是一种“解构与重塑”的阅读体验。作者在梳理青瓷的历史脉络时,并非简单地线性叙述,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青瓷进行“解构”,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然后再将它们“重塑”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青瓷的“跨文化交流”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青瓷如何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影响。这让我看到了中国青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书中对一些具体器物的解读也极其精彩,作者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角度,挖掘出器物背后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内容翔实,语言生动,是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评分

这本书《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洞察力”。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青瓷表面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青瓷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和历史信息。例如,书中在分析宋代青瓷的釉色时,并没有简单地描述其美学特征,而是联系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哲学思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揭示了青瓷釉色之美是如何与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相契合的。作者还特别关注了青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的变化,比如它如何从最初的日用品逐渐演变成文人雅士的玩物,再到后来成为国家礼仪的象征。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对青瓷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旁征博引,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融会贯通,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青瓷世界。

评分

我对《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的初印象,是一个惊喜连连的发现之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展示青瓷,而是巧妙地将丹阳铜镜这一同样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物与之相结合,构成了一幅更为宏大的历史画卷。我一直以为丹阳铜镜只是简单的古代镜子,但书中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考古发现与历史考证,揭示了它们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制作工艺以及艺术价值,这为理解青瓷在同一时期的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书中关于青瓷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越窑和汝窑的深入探讨。作者引用的史料和考古证据,让我看到了这些窑口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突破。特别是对汝窑天青釉的描述,那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即便是在文字中,也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期待亲眼一睹真容。书中还探讨了青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周边国家,如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陶瓷发展,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整本书在叙事上张弛有度,既有学术性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趣味,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遨游于古老的陶瓷世界。

评分

当我拿到《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博物馆展品介绍。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故事性”。作者并非冷冰冰地陈列文物,而是为每一件展品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比如,书中讲述了某一件唐代秘色瓷的出土过程,以及它背后可能隐藏的宫廷秘史,这让我对青瓷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器物,而是承载了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的载体。书中对青瓷的创新与演变过程的描述也极具吸引力,作者追踪了从早期原始青瓷到各个朝代青瓷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展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我尤其喜欢关于宋代五大名窑的章节,书中对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的各自特色进行了详细对比和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并且理解了为什么它们能被誉为“名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邃隽永,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评分

在我看来,《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不是冷冰冰的学术论文,也不是枯燥的器物图录,而是充满了对青瓷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作者在讲述青瓷的故事时,常常会融入一些个人化的感悟和思考,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青瓷烧制工艺的细致描写。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从选泥、塑形、施釉到窑烧的整个过程,并介绍了各个环节中的技术难点和创新之处。这让我对青瓷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古代匠人们的艰辛与不易。书中关于青瓷的保存与修复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了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青瓷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的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发现更多惊喜的书。

评分

这本《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时光的大门。刚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细腻入微的笔触和丰富的史料信息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展品,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者,将每一件青瓷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器物的造型、釉色,到纹饰的寓意、烧制工艺,再到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转与价值,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尤其是对于一些珍贵的宋代龙泉窑青瓷,书中不仅展示了其精美的图片,还细致地分析了其独特的冰裂纹、梅子青、粉青等釉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何在当时能达到如此极致的艺术水准。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景德镇窑工们劳作的号子声,感受到匠人们将一块块冰冷的泥土塑造成温润如玉的艺术品的艰辛与智慧。书中的一些章节还触及了青瓷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比如宋代文人雅士如何赏玩青瓷,将其视为品味与格调的象征,这让我对青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更上升到了文化与精神的层面。而且,书中的配图质量极高,每一张照片都仿佛能将青瓷的质感与光泽跃然纸上,让人爱不释手。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知识的宝藏,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青瓷斋》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与“精致感”并存。所谓厚重感,体现在其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器物的简单介绍,而是将青瓷置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不同时期青瓷的生产规模、贸易情况,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例如,书中关于元代青瓷的章节,就详细阐述了元代青瓷贸易的空前繁荣,以及其对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影响,这让我对青瓷的国际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精致感”则体现在书中对青瓷细节的极致关注。无论是釉面的光泽、器物的轮廓,还是纹饰的雕刻,作者都用极为细腻的笔触进行了描绘,仿佛将读者带到了博物馆的展柜前,能够近距离观察到每一件瓷器的细微之处。书中对不同窑口青瓷的分类与鉴赏,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未来在参观博物馆时,能有更专业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部关于青瓷的百科全书,知识量极大,但表达方式却十分易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