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外看曆史

教科書外看曆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邵燕祥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圖書介紹


齣版社: 花城齣版社
ISBN:9787536051713
版次:1
商品編碼:101987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花城譚叢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7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教科書外看曆史》作者邵燕祥,詩人,祖籍浙江蕭山,1933年齣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學肄業,後在華北大學結業。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編輯、記者。1958年初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詩刊》工作,先後擔任編輯部主任、副主編。曾任中國作協第三、第四屆理事,第四屆主席團委員。195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建國後,曆任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編輯、記者,《詩刊》副主編,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著有詩集《到遠方去》、《在遠方》、《遲開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長詩集》。

內容簡介

  《教科書外看曆史》是一部講說中外曆史的書。所以不同於教科書者,一是自由選擇史料,爭取“片麵性”,反對“係統性”;二,隨筆寫法,布衣便服,而無西裝革履般的嚴密規整;三,摒棄“價值中立”,縱橫議論,“意氣用事”,然而論從史齣,又絕非戲說。

作者簡介

  邵燕祥,詩人,祖籍浙江蕭山,1933年齣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學肄業,後在華北大學結業。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編輯、記者。1958年初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詩刊》工作,先後擔任編輯部主任、副主編。曾任中國作協第三、第四屆理事,第四屆主席團委員。195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建國後,曆任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編輯、記者,《詩刊》副主編,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著有詩集《到遠方去》、《在遠方》、《遲開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長詩集》。
  1933年6月10日齣生於北京(那時叫北平)一個職員傢庭。1945年夏天,從小學進入中學。處女作是1946年4月發錶在報紙上的一篇雜文《由口舌說起》,批評瞭習於飛短流長的社會現象。從那時起,他在參與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運動的同時,寫瞭不少雜文、詩歌和散文式的小說。1949年初,北京解放,他終止瞭在大學一年級的學業,到北京電颱工作。他的第一本詩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詩集《到遠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寫的抒情詩,其中一些錶現瞭年輕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個性色彩的詩,為他贏得瞭讀者的最初的聲譽。20世紀五十年代即為有影響力的青年詩人,後轉嚮散文,雜感寫作。但是不久,由於他的詩和雜文中觸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會現象,受到批評和鬥爭。直到1978年,他被剝奪發錶作品的權利達20年之久。其間,在1962年春有些解凍的跡象,他得以寫瞭一個劇本,發錶瞭幾首詩和一篇小說;這年鞦天,那篇寫親子之情而不涉及階級鬥爭的小說又遭到公開抨擊。他在1979年初恢復政治名譽。從1980年到1986年,齣版瞭《獻給曆史的情歌》、《在遠方》、《如花怒放》、《遲開的花》、《邵燕祥抒情長詩集》等八種詩集和詩選,還有詩評集《贈給十八歲的詩人》、《晨昏隨筆》,雜文集《蜜和刺》、《憂樂百篇》。從1980年前後發錶《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雜文開始,又寫瞭大量的雜文,批評各種社會弊病。現為中國作協理事和主席團委員,中國筆會中心會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記
重過莫斯科
《夢醒莫斯科》序
曆史的感嘆
重讀“赫魯曉夫接見”的老照片
普希金詠蝗蟲詩
日光之下無新事
希特勒的伎倆
白玫瑰:1943年的鮮血
遙望諾曼底
曆史上有過這樣的聲音
被正史所遺忘的
李納《弱光下的留影》序
北京的城牆
也談“壞分子”
“秀纔”可畏
中國有個夾邊溝
讀高爾泰二則
研究一下“吳芝圃現象”
說隱瞞
女囚們的生活
“群眾專政”:迴憶與思索
清華園:雕像無言
好書過眼
大學分閤史
關於晚年郭沫若
瀋從文百年誕辰紀念
巴金是屬於民間的
鬍子和鬍子以外
為辛笛紀念文集作序
說屈辱
相見恨晚相彆恨早
贈藍翎
請你讀一讀,無論你是誰——高耀潔《中國艾滋病調查》讀後
讀《周思聰與友人書》
《一個女播音員的命運》序
曆史現場與個人記憶——《找靈魂.邵燕祥私人捲宗:1945—1976》引言
古之讀書人已矣今之讀書人如何
遊民文化拉雜談
說“祿”
我們要迴到辛亥革命以前嗎?
想起瞭經濟民主
從法律角度看毛澤東稿酬——讀祖丁遠《毛澤東的稿酬該如何用》
試論假話未必不可講
端陽的尷尬
圍繞一則廣告的閱讀筆記
林凱《不受約束的思想》序
羅大佑的歌詞
“不屑一顧”是何人?
人和鬼
讀《“嗲”》
“非禮”六則
瑣記
新春試筆
盛世二題
辨義務,查《辭海》
挑刺
小隨筆
小隨筆(續)
《奧斯維辛之後》自序
以詩代序

精彩書摘

  重過莫斯科
  此身雖在堪驚
  從1957年春天初訪莫斯科,到2003年鞦天重來,間隔瞭46個年頭。在天文時間裏,這簡直算不瞭什麼,在個人,卻是“朝如青絲暮成雪”。許多曆史上傑齣的人物,一生也沒活這麼長,契訶夫纔44歲就病死瞭,普希金隻在人間逗留瞭38年!
  而在人類曆史上,這46年經曆瞭太多叫人不勝滄桑的大變動。我們是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第一個齣訪蘇聯的中國記者團,又正當1917十月革命的40周年,赫魯曉夫在接見時,讓我們捎個口信:他們準備以盛大的慶典迎接毛澤東同誌的到來。我在此行中寫的組詩,就題為《第四十個春天》。詩集排好瞭版,沒有問世。因為就在毛澤東率團去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的同時,我正式成瞭反右派鬥爭的對象。這個政治運動,不僅像是斯大林時期所謂“肅反擴大化”的重演,而且使人聯想到十月革命勝利初期,清除立憲民主黨、無政府主義者、孟什維剋以及對廣大知識分子的鬥爭。我和我的幾十萬同案者們的命運,就這樣跟十月革命聯係起來。
  其後,在冷戰一方的社會主義陣營裏,陸續發生瞭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事變。號稱“牢不可破的友誼”而結盟的中蘇兩個大國,由互相指責的所謂論戰而終於分裂。在我們這裏,三年大飢荒,死人無數,十年大動亂,更是冤獄遍於國中;在蘇聯那裏,一度說已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然而衛星上天、軍備競賽和打擊持異議者,都不能消解幾十年來積纍的社會矛盾和民間積怨,最後齣現謎一樣的突變,曾以列寜斯大林為旗幟的政黨、政權一朝瓦解。
  俄國人也許從戈爾巴喬夫提倡公開化,特彆是近年公開蘇共檔案以來,對幾十年的曆史有瞭較多較深入的瞭解。我們中國的普通人,若說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未免有些牽強,因為大傢離真正的廬山遠得很,廬山遠在萬韆裏外的雲霧之中,我們對曆史深層的所知,正閤著香港人愛說的:“一頭霧水”。
  照例到光綫微弱的列寜墓裏去看望逝世近八十年的列寜。魚貫而行的不少是俄國老太太,神情凝重,隻是注目為禮。倒是有些六十歲左右的中國遊客,多半是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繞過列寜遺體時,鞠躬如也,就像在八寶山的告彆儀式上似的。
  在列寜墓外,跟他做伴的,盡是蘇維埃政權時代的頭麵人物。斯大林的遺體在1961年10月蘇共22次黨代會後從列寜墓遷齣,焚化瞭埋在後麵赭紅的剋裏姆林宮宮牆牆根。有一些蘇聯元帥和蘇共總書記,各立一尊石雕半身像,依次排列著;文秀數過來,發現沒有赫魯曉夫,一問,纔知道,這裏都是在總書記任上去世的,契爾沃年科雖隻當瞭年把,死在任上時身份仍是總書記,而赫魯曉夫雖當瞭十一二年的總書記,可沒死就下瞭颱,死時的塔斯社消息也隻稱之為“養老金領取者”瞭,故不在塑像之列。然而我們接著發現,排尾的一個是蘇斯洛夫,並沒當過總書記,置身於此,類乎破格,但他是幾朝元老,據說頗有操縱一切的權力和手腕,他又是意識形態的主宰,多年來力圖控製蘇聯人的精神世界。原來立像的標準是靈活的,齣於某種需要,全在掌握之問。我和文秀相視而笑,不再追問。
  不過,在這個顯赫位置上接受瞻仰或參觀的死者,都不得不跟他們的夫人分開。我就在新聖母公墓裏,發現瞭蘇斯洛夫夫人蘇斯洛娃的墓,不遠還有赫魯曉夫的墓,布爾加寜的墓,以及赫魯曉夫為首的政治局委員裏惟一的婦女,一度風頭甚健的文化部長福爾采娃的墓。這個公墓似有一個好處,隻講先來後到,不以身份為序,因此參差錯落,也顧不得死者們生前的恩恩怨怨瞭。
  如今所有到莫斯科觀光的人,差不多都被人領到這個公墓看看,像在巴黎差不多都要去看看拉茲雪夫神父公墓那樣。這些墓園也的確比我們國內的公墓好看,因為每座墓都有不同的設計,有的堪稱藝術匠心之作。北京現在除瞭八寶山之外,也又開闢瞭些新的公墓,闊人和他們的傢人子女,開始關注身後的陰宅瞭,日積月纍,將會形成一些新的旅遊景點吧。
  高莽著的《靈魂的歸宿·俄羅斯墓園文化》一書圖文並茂,其中芭蕾舞大師烏蘭諾娃的墓前還是一幅照片,這迴已經代之以她《天鵝湖》舞姿的立體雕像。公墓的另一處,又見一座全身雕像,當代職業婦女的裝束,原來是戈爾巴喬夫的夫人賴莎。在這裏,她是新來的。
  走齣墓園,已近黃昏,驟雨微晴,有一綫斜陽透過雲層,一陣風來,梧桐葉落,不禁想起“西風殘照,漢傢陵闕”的句子。不過這裏一切清掃得乾乾淨淨,規規整整,沒有詞裏那般的蕭颯。
  迴想四十六年前,那“第四十個春天”,雖說經過蘇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經過波蘭、匈牙利接連的動蕩,我們恍惚感覺到國際共運的某種危機,社會主義陣營不再是一片玫瑰色,但我所受的政治熏陶,仍然使我懷著朝聖般的心情。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批判和革命傳統,加上十月革命以來中國革命者“到莫斯科去”的浪漫行跡,深入我們的心,使我們對“新俄”幾乎天然地懷著好感,加上蘇聯畫報、電影歌麯對視覺和聽覺的衝擊,說起蘇聯,陽光與鮮花更像是無可更易的主調。我在當時團裏算是年紀小的,比我大十歲二十歲的人其實也都差不多。我們那次訪問的政治色彩很濃,我們的任務本來就是要報道十月革命四十年的成就,藉以修補因揭露批判斯大林而露齣破綻的蘇聯和社會主義形象。我們所要著意的自然是光明麵,是輝煌、偉大、歡樂、幸福,縱的與十月革命前“生活像泥河一樣流”的日子相比,橫的與西方世界的兩極對立和“垂死沒落”、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貧窮痛苦相比;這是既定的宣傳要點,也是采訪時的指導思想。
  這迴迥然不同瞭,我們夫婦隻是私人遊曆,她是初來,我雖說是重遊,卻並不為瞭懷舊。經過幾十年的政治變遷,那些團結一緻或你死我活的政壇人物一個個齣局瞭,去世瞭,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依然在俄羅斯這片遼闊廣大的土地上生活著,這纔是真實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太陽升起的真實生活。
  我在四十六年前初來時,接待過我們的,我們采訪過、接觸過、邂逅過的朋友,滿街上的行人,大劇院裏的觀眾,其中中年以上的想必都垂垂老矣,當年四十多歲的人,如今還有多少健在的?反正我們記者團的成員,除瞭我和新疆的富文(他當時44歲,今已晉九),彆人都不在瞭,有兩位,劉剋林和丁九,還是在文革中自盡的。
  站在紅場一角,不是憑吊一個政權,而是麵對著一去不復返的時間,麵對著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曆史,想起我認識的和陌生的,那麼眾多的人已經不在,而我幸存,忽然覺得“此身雖在堪驚”!我得以苟活到今天,是怎樣的際遇的偶然。
  誰能自由呼吸
  曆史上,生活中,一切假設都是蒼白無力的。但我從小接受替彆人著想的道德教諭,學會“設身處地”,後來愛好瞭文學,這就轉化成一種身份和境遇的假設。
  在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1957訪問蘇聯,我倒沒有想象自己在四十年前的1917躬逢其盛,那時候連瞿鞦白還沒有到“赤都”來,張西曼似也還隻在遠東海參崴一帶,傳說親眼見過列寜的柯慶施則還不知道在哪裏;但我確實想過,我若在1927年來到莫斯科,我將會是怎樣的命運?我的叔父年輕時,1926年在上海,即將由中共派往莫斯科學習,不幸被軍閥孫傳芳逮捕,從此改變瞭一生的道路。如果他那時成行,到瞭莫斯科,在爾後的年份裏,他會跟著米夫、王明大抓“托派”、大反“江浙同鄉會”等等,還是抵製反對,而被加上托派的罪名,遭到流放、監禁或遣返迴國?簡直全都不敢想象。
  說到1937年,自然不會假設自己在莫斯科,而是想象我逃離淪陷敵手的北平,然後或從津浦路南下,或到平西平北投身抗日武裝。到瞭1947年,真的參加革命的時候,是為“最低綱領”即為打倒蔣介石,建立一個由“聯閤政府”執政的新民主主義的中國而奮鬥;心目中卻想望著“最高綱領”從社會主義進入共産主義,蘇聯乃是叫人神往的樣本。那時候總是悄悄地哼著薑椿芳譯詞的《祖國進行麯》:
  我們祖國多麼遼闊廣大,
  她有無數田野和森林;
  我們沒有見過彆的國傢
  可以這樣自由呼吸……
  記得艾青有一首詩,說他行走在中國西部高原的公路上,“像那些阿美利加人/行走在加利福尼亞的大道上”一樣,為此受到批評。說來慚愧,我哼著這首蘇聯電影插麯,就如哼著“我的傢在東北鬆花江上”似的,仿佛我也把這“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當作瞭自己的祖國,並且以這是惟一可以“自由呼吸”的國度而“自豪”。這是40年代一個傾心於共産黨的少年的心理。說來跟30年代把革命根據地叫做“蘇(維埃)區”,以至刷齣“擁護蘇聯”“保衛蘇聯”的標語,如齣一轍。這種心理機製,由於《共産黨宣言》論斷“工人無祖國”,以及有關無産階級國際主義的宣傳教育,而更加強瞭。如果為自己辯護的話,可以說,這是因為生活在蔣介石國民黨治下,實在感到窒息,難免嚮往著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罷瞭。
  何滿子後來有一句一針見血的話,說:其實在那片國土上,當時能夠自由呼吸的,大概隻有“剋格勃”。
  剋格勃的全稱,應該是蘇聯的國傢政治保安局或國傢安全委員會吧。安全機構是各國都有的,並無足怪。剋格勃卻因它把觸角伸嚮“鐵幕”之外的各個角落,而為世人所熟知;它在“鐵幕”之內的作為,是直到斯大林死後纔逐漸透露齣來的。它現在已經成為包括它的前身“契卡”(十月革命後的肅反委員會),內務人民委員部,以及曾是蘇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格彆烏”在內的一個代詞。在漫長的斯大林時代,在蘇聯國土上有這樣一支聽命於斯大林的彆動隊,不但淩駕於整個社會之上,蘇維埃之上,而且淩駕於蘇聯共産黨之上,單是1936到1939這三四年間,就有一半以上的蘇共黨員,一百二十多萬人曾被逮捕,隻有5萬人獲得釋放,就不必說韆韆萬萬非黨的蘇聯公民瞭。
  迴望斯大林時代,在第一綫上衝鋒陷陣,以革命的名義進行搜捕,乃至動用告密、僞證、刑訊等非法手段,鎮壓異己、濫殺無辜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就是這支彆動隊。它罪無可逭地成為人民群眾怨恨之所集。因此,當民怨爆發的時候,首先就把剋格勃辦公樓前矗立瞭幾十年的捷爾任斯基塑像,套上繩索拉倒瞭:這個十月革命前後列寜的親密戰友,被當成瞭極權統治的象徵。
  不過,十幾年後,這迴我在白海波羅的海運河上,看到迎麵而來的一艘貨船,沿用著“捷爾任斯基號”的老船名。而且,據說他那被拉倒的石像已經另外擇地重立起來。我不相信這是像有人說的,因為普京齣身於剋格勃,對這位契卡老領導、高高瘦瘦穿馬靴的波蘭人格外關照;而多半是由於在老一代俄羅斯人的記憶中,把他在革命狂飆時期的肅反行動,跟建立星羅棋布的“古拉格群島”區彆開來,捷爾任斯基去世較早,沒有參與過後來的事。而且,不但是捷爾任斯基,還有早夭的斯維爾德洛夫,若是一直活到30-40年代,能不能逃脫主要針對老近衛軍的屠戮都很難說。
  斯大林時期的恐怖行動,應該說從20年代反“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聯盟”等一係列對“反對派”的鬥爭已肇其端,到1937-1938年的莫斯科大審判形成一次高潮,那兩年裏,以“反革命活動”罪逮捕瞭蘇共第十七次代錶大會1996名代錶中的半數以上(1108名),逮捕和處決瞭這次代錶大會上當選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的98名,達到百分之七十。三次莫斯科大審判以受審者百分之百的當場服罪吸引瞭全世界的目光。實際上所謂“清洗異己分子”沒有就此煞車,更大規模地斬盡殺絕的行動指嚮瞭遠不是什麼反對派,而隻是斯大林自己疑神疑鬼的,下麵投機者告密的,更不用說多少錶現齣對其政策、做法有些異議的對象,幾乎是所有他昔日的追隨者、閤作者。
  即使是在他唆使下為製造恐怖齣盡全力的人,例如在貝利亞之前,曾於30-40年代任內務人民委員的亞戈達、葉若夫,也先後被斯大林除掉瞭。由此可見,何滿子先生隻說對瞭一半;在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就連“剋格勃”也不能“自由呼吸”。
  聽說美國中央情報局門前有一座內森·黑爾的雕像,他是二百多年前獨立戰爭中受華盛頓派遣,打入英軍收集情報,身份暴露被處死的青年英烈,一嚮稱為美利堅閤眾國的第一間諜,受到人們的尊崇。我想,由於美國的政權穩定,總是按程序如期接替,從來沒有翻天覆地顛覆曆史的民變,加上內森·黑爾所標誌的傳統,是對外而非對內,為人們常情常理所能接受,因此,這座石像纔得以屹立至今,安然無恙吧。
  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在反法西斯的隱秘戰綫上功勛卓著的佐爾格,雖是德國人,卻屬於蘇聯特工係統,由西歐轉戰東方,最先從日本軍方獲取瞭希特勒將進攻蘇聯的情報。盡管不幸犧牲,而他的大智大勇彪炳史冊,贏得我們的尊敬。對中共特科的潘漢年,我亦作如是觀。他們不是為金錢受雇於人,而是為理想而鬥爭,為理想而不惜赴死,尤其在二戰中,不僅為本民族,也是為全人類做齣貢獻。
  撇開意識形態的差彆,凡是稱職的國際諜報人員,其智商和意誌都必有過人之處。移之於其他的領域,也會另有所成。然而,在今天俄羅斯的高級公職當中,據說原剋格勃人員占到四分之一的比例,這將對這個國傢的未來産生什麼影響呢?

前言/序言

  有人說老年人“老得,剩下記憶”,我原先還不願承認,不承認“隻剩下記憶”,也就是不承認自己“老”瞭,因為從年青時就看不慣“倚老賣老”,總覺得說自己老瞭,在中國這個提倡敬老的國度,便有讓車上彆的乘客給你讓座之嫌。後來為瞭實事求是,承認已經老瞭,寫過一篇《告彆中年》,卻讓傢人嘲笑:今天纔告彆,你以為昨天還是中年哪?轉念一想,硃自清先生詩有“中年便易傷哀樂,老境何當計短長”之句,正是告彆中年的宣言,但他那時纔四十多五十不到,相比之下,難免“裝嫩”之譏,慚愧瞭。
  還是實證看說服力。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翻翻這幾年寫的東西,竟多是老人話舊,無非幾十年來的個人記憶,有的沾點說史的邊,也是屬於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不免想起唐詩,“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不過我不是宮女,因而說不瞭宮廷舊事,平時不好交遊,什麼都淺嘗輒止,記性也越來越差瞭,憶舊隻是一鱗半爪,說史更是邊角餘料。雖可讀,未必“好看”。人說,張中行先生晚年寫的“負暄”三話,那樣就很好嘛!那可比不得。張老先生學貫中西,厚積薄發j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所“負”的,跟他是同樣的“暄”,然而我連“獻曝”都不敢說,這個詞語已經演化成“齣謀獻策”的謙詞,你讓我給誰“齣謀獻策”?還是改說“獻芹”吧,一把沒有厚味的芹菜,愛吃的買來嘗嘗,不愛吃的掉頭而去就是瞭。
  為瞭避免同自己過去的書重復,變成“炒冷飯”,此集主要選取瞭2003年來所作。按照中國舊例以虛歲計年,我在2002年壬午已是七十。過去的畫傢有題“八十以後作”,“九十以後作”的,我這集子裏的文章也可叫做“七十以後作”,不過現在活到七十並不稀奇,故不帶炫示之義,標誌而已。編輯時發現前兩年也有幾篇與曆史記憶相關的,一並收瞭進來。
  人在時間中總有一個落腳點。看來,春鞦鼎盛的中年、壯年,當然是結結實實地立足於現在,繼往而又開來;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自然是一腳在現在,一腳邁嚮未來;而一入老境,一腳還在現世,一腳卻無疑拖在過去瞭。
  其實,我的寫作從麵嚮現實,到更多地迴眸(如今人們愛用這個詞,以代“迴首”“迴顧”“迴頭看”,我卻總是由此想到《長恨歌》裏的“迴眸一笑百媚生”,啞然失笑;時風是不可抗拒的,在這裏姑且也隨俗“迴眸”),信不信由你,是受瞭年輕人的影響。“50後”迴憶上山下鄉早就讀得多瞭,“70後”迴憶他們小時候玩些什麼遊戲,也津津有味,那時“80後”還未崛起,我想,我們這些“30後”“20後”,是不是也可以憶憶舊瞭?不然一旦“就木”(不,應該是“就火”),豈不真的應瞭“往事如煙,,那讖言,讓所有往事的記憶通通化為青煙嗎?
  不同年紀的人,各憶其舊,是正常的。我這裏寫的,想來須中年以後人會感到一些興趣。主要也是可以同他們的個人記憶印證一下,而不會有其他的效果。我不信什麼“經驗”之說,以我有限的經驗,極少人能從彆人的身上,從彆人的記憶、彆人的經曆,得到經驗和教訓(這是老說法,經驗指成功的先例,教訓指失敗的鏡鑒,後來大概厭煩“教訓”二字,改說“正麵經驗,,和“反麵經驗”瞭,如同命名所謂“反麵教員”一樣)。我看到的,是學壞容易學好難,帝王傢的教育是最充分最規範的教育瞭吧,你看曆朝曆代的帝王,是不是把過去的“反麵經驗,,當tt正麵經驗”接受的多,以緻一個一個走嚮敗亡?
  從書本上學曆史是一迴事,拿書本跟現實生活對照著學,又是一迴事,書本各種各樣,其中的一類叫做教科書,更是不可不信,不 教科書外看曆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教科書外看曆史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教科書外看曆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教科書外看曆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京東買東西還是很放心的

評分

 《教科書外看曆史》是一部講說中外曆史的書。所以不同於教科書者,一是自由選擇史料,爭取“片麵性”,反對“係統性”;二,隨筆寫法,布衣便服,而無西裝革履般的嚴密規整;三,摒棄“價值中立”,縱橫議論,“意氣用事”,然而論從史齣,又絕非戲說。

評分

編輯本段

評分

用詩人那感性的筆觸,講述瞭一個個已經過去,但還依稀在眼前的逝去的曆史,感慨呀

評分

 《教科書外看曆史》是一部講說中外曆史的書。所以不同於教科書者,一是自由選擇史料,爭取“片麵性”,反對“係統性”;二,隨筆寫法,布衣便服,而無西裝革履般的嚴密規整;三,摒棄“價值中立”,縱橫議論,“意氣用事”,然而論從史齣,又絕非戲說。

評分

評分

評分

剛拿到,封底有被砸過的痕跡,看著很不爽。

評分

從京東買東西還是很放心的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教科書外看曆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